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9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56篇
医药卫生   207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111篇
  2011年   120篇
  2010年   125篇
  2009年   111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116篇
  2005年   123篇
  2004年   115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87篇
  2001年   99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 探讨不同的奶方喂养对早产儿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方法 选择本院新生儿科2011年1月-2015年12月247例800~1 500 g的早产儿,分为单纯生母母乳组78例(A组),生母母乳+母乳强化剂组75例(B组),无母乳愿意接受捐赠母乳者为捐赠母乳+母乳强化剂组49例(C组)和无母乳且不愿接受捐赠乳者予早产儿配方奶组45例(D组)。所有入选者均采取积极喂养措施,观察各组早产儿完全肠内喂养、体格生长发育、并发症发生情况、平均住院时间等项目。结果 头围、体重、身长等体格发育指标、喂养达100 Cal/(kg·d)时间、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单纯生母母乳组较其他三组慢、静脉营养应用时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院后1年内感染事件发生例次早产儿配方奶组较其他各组几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胆汁淤积发生率、住院时间、喂养不耐受、出院时宫外发育迟缓发生率等四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产儿生母母乳加母乳强化剂为最佳奶方,其次为捐赠母乳加母乳强化剂,在两者均不能得到的情况下,早产儿配方奶也是为一种较好的奶方喂养方式。  相似文献   
102.
目的:研究经玻璃体腔内注射伏立康唑及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真菌性眼内炎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4-09/2016-09本院眼科接受治疗的感染烟曲霉菌的真菌性眼内炎患者27例54眼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研究1组、研究2组三组,每组9例。在行玻璃体切割术后,对三组患者进行药物敏感度实验,检测药物为两性霉素B脂质体和伏立康唑。之后对三组患者都应用伏立康唑口服,用阿托品膏散瞳,并且每天换药,另外对研究1组和研究2组患者的玻璃体腔内分别注入伏立康唑溶液和两性霉素B脂质体溶液。术后观察前房炎症情况、角膜混浊程度、玻璃体混浊情况和视力恢复情况。

结果:烟曲霉菌对两性霉素B脂质体和伏立康唑均敏感。三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角膜混浊情况的比较:除术后1d对照组分别与研究1组和研究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术后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同时间研究1组和研究2组角膜混浊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房水闪辉情况的比较:除术后1d对照组分别与研究1组和研究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术后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1组和研究2组房水闪辉情况除术后9d和15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术后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玻璃体混浊情况的比较:对照组与研究1组除术后1d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术后时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研究2组比较除术后1、4、6d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术后时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1组和研究2组比较除术后6d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术后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经玻璃体内注射伏立康唑和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玻璃体切割术可以有效地治疗真菌性眼内炎,与两性霉素B脂质体相比,伏立康唑对治疗早期和中期的真菌性眼内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3.
目的研究组织蛋白酶D(CTSD)在大鼠动脉钙化模型中的表达以及姜黄素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即对照组、钙化组和干预组。对照组大鼠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处理,钙化组大鼠用维生素D3和尼古丁处理,干预组大鼠在钙化组处理的基础上加用姜黄素干预。用von Kossa染色检测血管钙化,试剂盒检测血管钙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Western blot检测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Runx2和CTSD的蛋白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CTSD在血管中的表达及分布。结果维生素D3和尼古丁能够诱导经典大鼠钙化模型,von Kossa染色结果显示钙化组大鼠胸主动脉有大量黑色颗粒沉积,血管钙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BMP-2和Runx2表达显著上调;使用姜黄素干预后,与钙化组相比,大鼠胸主动脉钙化程度明显减轻,血管钙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下降,BMP-2和Runx2表达下调。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钙化组CTSD表达上调且大量分布在细胞外基质中,姜黄素能够显著下调CTSD的表达并减少其在细胞外基质中的分布。结论姜黄素具有抑制血管钙化的作用,可能与其能够减少CTSD在细胞外基质中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BCT)对下颌正中管(MIC)的三维位置、走向及毗邻关系进行测量,为确保颏孔前区域牙种植手术的安全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80例患者的双侧下颌骨CBCT影像,对MIC的直径和毗邻关系进行测量分析,包括MIC至下颌下缘、下颌牙根尖、下颌骨颊侧壁和舌侧壁,以及双侧颏孔连线平面的垂直距离。结果 80例患者中,63例(占78.75%)的CBCT影像上可以观测到MIC影像,其管径大小为(1.21±0.29)mm。在垂直方向上,MIC距下颌下缘和下颌牙根尖的距离分别为(7.82±1.86)、(7.24±2.82)mm;在颊舌方向上,MIC距下颌骨颊侧壁和舌侧壁的距离分别为(3.80±1.37)、(4.45±1.34)mm;MIC距双侧颏孔连线平面的垂直距离为(5.62±2.21)mm。结论 CBCT通过多平面重建后,可以清晰显示MIC在下颌骨中的三维空间位置、走向及毗邻关系;利用CBCT 对MIC的位置和走行进行研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5.
<正>患儿,男,1 h,因双胎之大、低出生体重收入院。患儿为第2胎第1产,孕37周因"双胎妊娠"行剖宫产出生,臀位,试管婴儿,双卵双胎,双胎之大,出生体重2050 g。无胎膜早破,羊水、胎盘无异常,脐带绕颈1周,Apgar评分1 min、5 min、10 min均为10分。入院体查:T 35.4℃,P  相似文献   
106.
天疱疮抗体在患者毛囊沉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天疱疮是一种大疱性皮肤黏膜疾病。在正常皮肤或黏膜上出现松弛性水疱,Nikolsky征阳性,血清中有天疱疮抗体。检测皮肤中天疱疮抗体的沉积,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但在临床上难以做反复的检查。本研究通过检测天疱疮患者拔出的头发上残留的毛囊中天疱疮抗体的沉积情况,建立一种简捷、损伤小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07.
胞浆菌病(Histoplasma)是由荚膜型组织胞浆菌引起的一种以侵犯网状内皮系统或肺部为主的深部真菌感染性疾病,可引起急性全身性组织胞浆病[1],因该菌多寄生于组织细胞中而得名.在流行区,此菌广泛存在于空气、土壤和患者的粪便中.它町以通过呼吸道、黏膜及胃肠道进入人体,寄生于肝,脾、淋巴结、骨髓、中枢神经系统,视患者体质而引起原发播散性感染.2000~2005年本科对5例组织胞浆菌病患者外周血进行血液细胞学分析,发现患者的血象发生了明显变化,并且在骨髓细胞中发现了组织胞浆菌孢子体,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8.
组织胞浆菌病(Histoplasma)是由荚膜型组织胞浆菌引起的一种以侵犯网状内皮系统或肺部为主的深部真菌感染性疾病,可引起急性全身性组织胞浆病,因该菌多寄生于组织细胞中而得名。在流行区,此菌广泛存在于空气、土壤和患者的粪便中。它可以通过呼吸道、黏膜及胃肠道进入人体,寄生于肝、脾、淋巴结、骨髓、中枢神经系统,视患者体质而引起原发播散性感染。2000-2005年本科对5例组织胞浆菌病患者外周血进行血液细胞学分析,  相似文献   
109.
通过回顾性分析常规剂量扫描与低剂量扫描所得图像的对比资料,探讨CT低剂量扫描诊断肋骨骨折的可行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0.
958例乙型肝炎患者HBV前C/BCP区变异检测及其意义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检测不同病情乙型肝炎患者HBV前C/BCP区的变异特点并分析变异的意义.方法 采用巢式PCR方法 扩增399例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211例重度慢性乙型肝炎和348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HBV前C/BCP区序列,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分析10个热点变异位点及其插入/缺失变异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这些变异对病情进展的影响.结果 随着病情的加重,T1753、A1762、G1764、C1766、T1768、G1862、G1896、G1899等8个位点变异频率显著增加(P<0.01),其中5个位点的变异发生率呈现出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阶梯式上升特点.3组患者未检出突变的比率分别为27.82%、7.58%和2.01%,呈现阶梯式下降特点.此外,前C/BCP区多联变异和插入/缺失突变的发生率在病情加重时也明显增加(P<0.01),其中三联变异率依次为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35.34%、重度慢性乙型肝炎53.56%、慢性重型乙型肝炎67.82%.结论 乙型肝炎患者HBV前C/BCP区多个位点变异与慢性乙型肝炎的重症化进程相关,对乙型肝炎重症化发生机制的研究及其临床预警分析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