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24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1.
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主要来源于大颗粒淋巴细胞,占全血淋巴细胞的10%~15%左右,是先天性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NK细胞在机体抗御感染和肿瘤免疫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有关NK细胞与其它免疫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日趋增多;NK细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也逐渐受到重视。本文针对NK细胞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急性肾损伤(ARF)患者肾功能恢复及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血清肌酐(Scr)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9月我院94例ARF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前列地尔治疗,观察组给予前列地尔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均治疗28d.统计对比两组疗效,对比两组肾功能指标 [尿素氮(BUN)、24h尿蛋白定量(24hUPro)]及血清β2-MG、Scr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BUN、24hUPro指标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观察组血清β2-MG、Scr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愈率93.62%(44/47)高于对照组的76.60%(36/47),且转血透治疗率6.38%(3/47)低于对照组的19.15%(9/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地尔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ARF可有效促进肾功能恢复,治疗效果显著,并能降低血清β2-MG、Scr水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不同类型IgA肾病的临床病理比较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IgA肾病(IgAN)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759例IgAN根据临床和病理特点分为:单纯性镜下血尿型(I-H,22例)、尿检异常型(U-ab,336例)、反复发作肉眼血尿型(R-GH,104例)、新月体型(Cres.,57例)、大量蛋白尿型(MP,86例)、高血压型(HT,149例)和终末期肾病型(ESRD,5例)等七种类型。回顾性分析不同类型IgA肾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I-H型患者无高血压,无肾功能不全和贫血,肾间质无明显纤维化;U-ab型患者除有镜下血尿和蛋白尿外,约有5·8%的患者出现慢性肾功能不全,23%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肾间质纤维化;R-GH型患者扁桃体肿大发生率(15·4%)显著高于其他各型,血尿发作间期尿红细胞计数均值为(214±336)万/ml;Cres·型患者尿沉渣红细胞计数(405±485)万/ml在各型中最高,伴大量蛋白尿(占21·1%)、贫血(占31·5%)和血肌酐升高(占17·5%),病理上细胞型新月体和节段袢坏死的发生率均达50·9%,高于其它各型;MP型患者尿蛋白均值为(3·93±2·68)g/24h,伴低白蛋白(29·1±6·8)g/L、高胆固醇血症(6·99±2·67)mmol/L,尿液C3、NAG含量显著增高;HT型患者尿液小分子蛋白比例达10·8%,伴有明显的低渗尿,肾功能不全发生率为54·4%,肾小球球性硬化比例达(24·3±23·2)%;ESRD型则是各型发展后的终末状态,需行替代治疗。结论:IgAN是一组综合征,不同类型具有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临床上对不同类型IgAN区别对待,将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加深对IgAN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三联疗法治疗IgA肾病尿检异常型疗效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观察雷公藤多甙联合大黄素、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三联疗法)对IgA肾病(IgAN)尿检异常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11月至2006年6月在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经肾活检并结合临床诊断为原发性IgAN尿检异常型的患者90例。比较雷公藤多甙、大黄素联合ARB治疗(治疗组,n=60),与大黄素联合ARB治疗(对照组,n=30)的疗效。结果:(1)临床缓解率:治疗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治疗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25.9%、44.7%及53.5%,对照组分别为7.7%、8.4%及14.3%。治疗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2)治疗组在治疗3个月时表现出明显的疗效,尿RBC计数较基线下降66.65%,尿蛋白较基线下降55.05%。治疗12个月后,尿RBC计数由基线(84.18±111.29)万/ml显著下降至(17.49±23.27)万/ml(P<0.01),尿蛋白由基线(1.09±0.38)降至(0.36±0.27)g/24h(P<0.01)。对照组尿RBC计数在治疗第3、6个月时反较基线值升高(P>0.05)。治疗第12个月时,尿蛋白方由基线(1.04±0.51)降至(0.56±0.36)g/24h(P<0.01),尿RBC计数与基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7.20±115.74)vs(66.71±85.36)万/ml,P>0.05]。(3)治疗组仅1例出现肝酶升高,无一例出现白细胞减低、感染等不良反应。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均保持稳定。结论:三联疗法能有效减少IgAN尿检异常型患者的蛋白尿及镜下血尿,稳定肾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IL-1受体拮抗剂(IL-1ra)基因多态性的分析,探讨IgA肾病(IgAN)的异质性以及新月体型IgAN与系统性小血管炎之间的联系.方法:随机选取200例IgAN患者、90例过敏紫癜性肾炎(HSPN)患者、45例微型多血管炎(MPA)患者及100例健康志愿者.依据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拟定的分型标准,将IgAN分为六型.PCR法检测样本IL-1ra基因型.分析IL-1ra基因多态性与IgAN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联系及其在不同类型IgAN患者中的分布.分析IgAN总体、新月体型(Cres.)IgAN、HSPN、MPA不同组别间IL-1ra基因多态性的异同.结果:(1)IgAN、MPA患者IL1RN*2等位基因频率和携带率与正常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HSPN患者IL1RN*2频率和携带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1.1% vs 12.0%,P<0.05;40.0% vs 24.0%,P<0.05).(2)携带IL1RN*2的IgAN患者反复肉眼血尿发生率、肉眼血尿发作间期尿红细胞≥50万/ml发生率、新月体比例、细胞型/纤维细胞型新月体比例和毛细血管袢坏死发生率显著高于IL1RN*2不携带组(P<0.05).(3)Cres.IgAN的IL1RN*2携带率(56.3%),显著高于其它类型IgAN及正常人群.(4)HSPN患者IL1RN*2携带组新月体比例、细胞型/纤维细胞型新月体比例以及毛细血管袢坏死发生率显著高于不携带组(P<0.05).新月体比例≥15%组IL1RN*2携带率显著高于新月体比例<15%组.(6)新月体型IgAN患者IL1RN*2携带率,无论与HSPN总体还是与新月体比例≥15%HSPN患者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并且与后者数值非常接近(56.3% vs 57.7%).结论:IL1RN*2等位基因与Cres.IgAN和HSPN的发生均有关.IL1RN*2高携带率可能是Cres.IgAN和HSPN共同的遗传背景之一.  相似文献   
16.
霉酚酸酯与环磷酰胺治疗新月体型IgA肾病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霉酚酸酯(MMF)与环磷酰胺(CTX)冲击治疗新月体型IgA肾病(IgAN)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经肾活检诊断为新月体型IgAN37例,男女比例为21∶16,年龄在12~50岁之间,随机分为MMF组19例,CTX组18例。两组患者均采用静脉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后口服泼尼松(起始剂量0.8mg/(kg.d))治疗。MMF剂量1.5或2.0g/d,6个月后减量;CTX剂量为0.75g/m2 BSA,每月静脉滴注一次,6个月后改为每3个月一次。两组患者基础临床病理资料无统计学差异。比较两组12个月内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MMF组缓解率显著高于CTX组(P<0.05),两组中位缓解时间分别为5个月和8个月。MMF组12个月完全缓解率和总缓解率均显著高于CTX组(66.7%vs25.0%,P<0.05;94.4%vs64.4%,P<0.05)。(2)MMF组12月时尿蛋白水平显著低于CTX组[(0.52±0.47)g/dvs(1.03±0.70)g/d,P<0.05],血浆白蛋白显著高于CTX组[(42.2±3.2)g/Lvs(38.9±5.4)g/L,P<0.05]。两组12月时尿沉渣红细胞计数和血肌酐增高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CTX组1例患者在治疗9个月时出现肌酐倍增。(3)MMF组不良反应包括2例胃肠道不适、1例白细胞低下、1例上呼吸道感染和1例带状疱疹。MMF治疗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CTX治疗组。治疗期间CTX组1例患者并发肺部感染退出治疗。结论:MMF治疗新月体型IgAN的近期疗效优于CTX冲击治疗,且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前瞻性非对照观察激素联合霉酚酸酯(MMF)分散片诱导治疗Ⅲ型及Ⅳ型狼疮性肾炎(LN)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经肾活检确诊为活动性Ⅲ型及Ⅳ型LN患者采用激素联合MMF分散片(赛可平)诱导治疗。所有患者均先接受甲基泼尼松龙静脉冲击(0.5g/d&#215;3d)治疗,继以口服泼尼松0.8mg(kg&#183;d),4周后泼尼松逐渐减量。MMF起始剂量0.75~1.5g/d,根据霉酚酸(MPA)AUC0-12h调整MMF剂量,MPA AUC0-12h目标值为30~40mg&#183;h/L,观察治疗6个月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疗效主要指标为完全缓解率(定义为尿蛋白定量〈0.4g/d,无活动性尿沉渣,血白蛋白i〉35g/L,SCr正常)和部分缓解率(定义为尿蛋白和尿沉渣红细胞计数下降超过基础值的50%,血白蛋白〉/30g/L,SCr稳定)。结果:共23例患者[女性19例,男性4例,平均年龄(32.5&#177;10.9)岁]进入本研究,其中病理类型Ⅲ型9例,Ⅳ型14例,20例为初治患者。MMF平均治疗剂量(1.13&#177;0.40)g/d,相应MPA浓度(35.80&#177;9.31)mg&#183;h/L。诱导治疗6个月时11例(47.8%)完全缓解,11例(47.8%)部分缓解,总缓解率95.6%,其中Ⅲ型完全缓解率(55.6%vs42.9%,P〉0.05)和总缓解率(100%vs92.9%,P〉0.05)高于Ⅳ型。不良反应包括带状疱疹3例(13.0%)、胃肠道症状1例(4.3%)及肝酶升高1例(4.3%),无一例并发肺部感染。结论:激素联合MMF分散片(赛可平)诱导治疗III及IV型LN有较高缓解率,无严重不良反应。监测MPA血药浓度有助于调整MMF剂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狼疮性肾炎(LN)尤其是重型LN的诱导疗效迄今仍不令人满意.我们的研究已表明,多靶点疗法[霉酚酸酯(MMF)+他克莫司(FK506)+激素]能够有效治疗Ⅴ+Ⅳ型LN.在此我们开展另一项研究,前瞻性比较多靶点疗法与传统环磷酰胺(CTX)疗法诱导治疗增殖性和膜性LN(包括Ⅲ、Ⅳ、Ⅴ、Ⅴ+Ⅲ和Ⅴ+Ⅳ型)的疗效差异. 方法:12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多靶点治疗组和静脉环磷酰胺组(IVCY)组.诱导期初定6个月;若6个月内未达完全缓解,诱导期延长至9个月.两组患者均采用静脉甲基泼尼松龙冲击后口服泼尼松治疗.多靶点组诱导期采用FKS06、MMF及激素三联治疗,FK506起始剂量4 mg/d(体重<50 Kg,剂量为3 mg/d);MMF起始剂量1.0 g/d(体重<50 Kg,剂量为0.75 g/d).IVCY组采用静脉CTX冲击治疗,CTX首次剂量0.75 g/m2 BSA,此后根据情况调整在0.5~1.0 g/m2BSA,每月1次. 结果:多靶点治疗组6个月和9个月完全缓解率分别51.7%和63.3%,显著高于IVCY治疗组(26.7%,P<0.01;35.0%,P<0.01).多靶点治疗组Ⅲ、Ⅳ、Ⅴ、Ⅴ+Ⅲ和Ⅴ+Ⅳ型LN诱导9个月后完全缓解率分别为75.0%、60.0%、57.1%、66.7%和66.7%,而对照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33.3%、51.9%、28.6%、20.0%和16.7%.多靶点治疗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高血压(10.0%)、胃肠道不适(10.0%)、上感(8.3%)、脱发(6.7%)和高血糖(5.0%).仅有1例患者出现一过性血肌酐增高,2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 结论:多靶点诱导治疗增殖性和膜性LN的疗效优于传统IVCY,且患者耐受性好.多靶点疗法为LN的诱导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理念.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肾损害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肾损害的临床表现、免疫学特点、肾脏病理改变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女60例,男2例,平均年龄(36.8±10.7)岁]伴肾损害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肾脏病理特征及预后. 结果:88.1%患者尿渗量减低,49例(79%)存在肾小管酸中毒(RTA),其中Ⅰ型44例(89.8%),Ⅱ型2例(4.1%),Ⅲ型3例(6.1%).47例(75.8%)存在低钾血症,9例(14.5%)存在肾性尿崩症,1例(1.6%)存在Fanconi综合征.43例(69.4%)有蛋白尿,尿蛋白0.42~7.51 g/d[平均(1.17±1.16)g/d],其中41例(95.3%)尿蛋白<2g/d,均为小管性蛋白尿,2例(4.7%)尿蛋白>3.5 g/d,4例(6.5%)有镜下血尿,9例(14.5%)存在慢性肾功能不全.45例(72.6%)存在高球蛋白血症.血清自身抗体阳性率高低依次为:抗SSA(86.0%),ANA(77.4%),抗SSB(52.6%),RF(39.5%),抗心磷脂抗体(21.6%),抗RNP抗体(15.3%).肾脏病理56例为间质性肾炎,其中6例伴系膜增生及IgA沉积,2例伴肾小球膜性病变,6例肾小管间质及小球基本正常.56例平均随访(37.5±38.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1个月),5年、10年人肾存活率均为100%. 结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肾损害以尿浓缩功能减低和RTA伴低钾血症最为常见,肾脏病理主要为间质性肾炎,少部分患者可有系膜增生伴IgA沉积、肾小球膜性病变,远期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分析霉酚酸酯(MMF)治疗狼疮性肾炎(LN)的MMF血药浓度与不良反应(ADR)之间的关系。方法:162例接受MMF治疗的LN患者[女性143例,男性19例,平均年龄(28.9±12.6)岁]。治疗方案为激素联合MMF,MMF起始剂量1.0~2.0g/d,6个月后减量。MMF的血药浓度测定采用HPLC法,以MPA-C0、C0.5和C2计算MPA-AUC。分析起始MPA-AUC及治疗过程中各检测点MPA-AUC、C0、C0.5及C2与ADR之间的联系。结果:(1)MMF剂量校正的血浆MPA-AUC为9.18~137.2(平均33.4±17.6)mg.h/L.g。(2)MMF治疗12个月内32例(19.8%)共发生ADR40例次(24.7%),其中感染26例(16.0%),包括肺炎10例(6.17%),带状疱疹11例(6.79%)。ADR和感染发生在3个月内者分别占87.5%和80.8%。发生ADR者初始MPA-AUC[分别为(52.4±16.6)mg.h/Lvs(39.8±14.7)mg.h/L,P<0.01]和MPA-C0[(2.5±1.5)mg/Lvs(1.7±1.0)mg/L,P<0.05]显著高于无ADR组。初始MPA-AUC>40(mg.h/L)组ADR发生率显著高于≤40(mg.h/L)组(33.8%vs18.2%,P<0.01)。治疗过程中MPA-AUC>40(mg.h/L)时总ADR(18.0%vs4.0%,P<0.01)和感染率(12.4%vs2.0%,P<0.01)均显著高于MPA-AUC≤40(mg.h/L)时,并发肺炎时90%MPA-AUC>40(mg.h/L);有ADR及感染者的初始及治疗过程中的MPA-C0也显著高于无ADR和无感染组,MPA-C0.5和MPA-C2无差异。结论:MMF治疗LN时,起始和治疗过程中的MPA-AUC和C0与不良反应发生相关,MPA-AUC>40(mg.h/L)时ADR的风险显著增加,建议治疗初期MPA-AUC控制在40(mg.h/L)以下,但还需要前瞻性研究的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