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79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55篇
文化教育   60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92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104篇
  2014年   333篇
  2013年   292篇
  2012年   482篇
  2011年   512篇
  2010年   341篇
  2009年   344篇
  2008年   372篇
  2007年   456篇
  2006年   441篇
  2005年   407篇
  2004年   410篇
  2003年   338篇
  2002年   299篇
  2001年   191篇
  2000年   118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计算机基础课程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能够促进学生充分掌握所学的计算机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应用水平。文章较详细的介绍了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2020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教育》转载论文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文章来源较为广泛,在被全文转载的文章中,其源报刊所占篇目较多的依次为《课程·教材·教法》《教育发展研究》《教育科学研究》。从第一作者所属单位性质来看,高校仍然处于绝对主体地位。基础教育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疫情下的在线教育研究、教研转型、综合素质评价、教师培训专业化、学生学业负担与精准减负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基础教育质量指数的构建可以为教育质量提供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本文首先回顾了对教育指标体系和教育指数的相关探索,总结了基础教育质量指数构建的模式,为构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指数提供参考。结合我国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目标和新时代教育评价机制改革的趋势对基础教育质量指数的构建提出的具体要求,本文提出了基础教育质量指数构建的可能途径:以CIPP框架为出发点初步构建并不断完善指标体系;基于效度证据选择投入、过程和结果指标;建立多方参与的综合评价系统;基于质量标准科学地使用和解释指数;在评价质量水平时兼顾公平。同时,为落实我国基础教育质量指数的构建,我们认为,还需要一系列教育实证研究的支撑,未来研究应关注数据链接和填补、质量指标的本土化效度验证、不同水平指数的效度验证、“互联网+”时代的指数构建、综合指数合成方法的比较、结合质量标准的指数使用案例,以及融合质量水平与公平的指数构建等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14.
对基础教育质量内涵的理解需从形成规定性定义或纲领性定义转向给出描述性定义,包括:(1)教育质量的内涵是多要素、多层面的,需要建立起系统的教育质量观;(2)教育质量的核心是学生的发展;(3)学生的发展应当是全面的;(4)学生的发展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评价的理论模型是对质量内涵的结构化呈现,其以CIPO(背景-输入-过程-产出)为框架,从学生发展角度对教育产出进行定义,并遴选关键影响因素,对教育质量的各层面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考察,最后从教育因素的作用这一视角表征教育质量。我国监测评价工作还需利用教育质量标准对基础教育质量进行明确定义,完善关键影响因素监测,加强对教育质量的追踪调查和实验研究,建构教育质量指数。  相似文献   
15.
专业基础课程是高校培养人才、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与主要渠道,是培养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型人才的基础课程,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教育地位。思政教育是通过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的教育手段,与专业课程相辅相成,是现代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却存在专业基础课程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课程思政的出现,能够有效地解决传统的教学问题。结合课程思政的理论内涵,探析课程思政实施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破解和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6.
分析能源与动力工程基础实验实训现状和存在问题,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基础实验实训,突出学生为主、融入新兴理念、培养创新意识、细化实训要求、完善考核机制和扎实能力培养。通过基础实验的自学和检测,锻炼学生操作实验、撰写报告和分析结果的能力。设计实验的任务驱动,给学生充分发展的平台,锻炼其自学、实践、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符合未来职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7.
高校法治基础教育经过多年发展,教育教学成果显著,为推进我国法治化建设,提高公民法治素养作出卓越贡献。但作为思政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法治基础教育,在实践教学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例如,对思政教育与法治基础教育的关系定位不清、在理念教育与知识教育之间摇摆不定、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与课时的有限性冲突加剧。为破除这些问题的禁锢,在教学实践中有必要强化思政教育中道德观与法治观的内在联系,确立理念教育为主知识教育为辅的原则,并坚持线下必修课与线上选修课相结合,使法治基础教育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8.
课程教学改革是中职教育改革的关键任务,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决定了中职课程教学改革难度大、任务重。宁波市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针对学校存在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程脱节现象,提出了构建“中职数学+专业”的课程整合和教学改革模式,通过建立课程组、研发新教材、优化教学模式、搭建资源库等措施,进而提升学生学习信心和教师专业素养,为后续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有效融合奠定扎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普职融通政策经历了三个阶段:以纠偏教育脱离生产劳动为主的普职分离期;开展农村初中渗透职业教育的普职融通雏形期;探索高中普职融通的政策探索期。尽管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但我国尚未建立起基础教育普职融通的教育体系,基础教育普职融通政策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缺乏职业启蒙教育理念的引领;各学段普职融通政策缺乏衔接;缺少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在新时代,我国应加强劳动与职业启蒙教育的顶层设计,确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普职融通衔接框架,完善基础教育普职融通配套政策。  相似文献   
20.
张瑶 《教育技术导刊》2021,19(12):271-276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网络学习空间的普及与应用成为衡量地区教育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网络学习空间应用现状调查成为及时诊断空间应用问题、调整空间推进路径的关键工作。基于师、生两大网络学习空间应用主体,利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区域网络学习空间应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①空间基本普及,其中经验型教师成为应用主力军;②师生对空间满的感知有用性与易用性较强;③师生空间社交黏度稍弱,在线交往缺乏情感沟通;④空间常用功能局限,空间智能化服务尚未充分体现;⑤空间优质资源较少,教师成为教育资源的单一供给方;⑥空间推广面临上压下堵困境,多方因素阻碍其发展。针对以上调查结果,可从数据参与、资源提质、空间融通、政策激励、教学优化与家长配合6条路径推进区域网络学习空间深化应用,以助力我国区域网络学习空间充分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