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9篇
医药卫生   26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降压胶囊联合尼莫地平对高血压和左心室肥厚的治疗作用及其对血浆AngⅡ、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40只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随机分为降压胶囊加尼莫地平组、降压胶囊组、尼莫地平组和SHR模型组,每组10只。连续灌胃给药8w。分别在实验前、给药4w和8w后,用尾动脉脉压法监测各组动物的血压和心率;给药8w后,放免法检测血浆AngⅡ、ET、CGRP水平,计算左室重量指数。结果与模型组比,降压胶囊联合尼莫地平组有较好的降压效果,且血浆ET、AngⅡ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血浆CGRP水平显著升高(P<0.05),左室重量及其指数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降压胶囊联合尼莫地平能抑制ET、AngⅡ的生物活性,促进CGRP的释放,从而降低血压和减轻左心室肥厚。  相似文献   
12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疗效及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将135例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方案组(简称联合组)、中医治疗组(简称中药组)与西医对照组(简称对照组)。联合组45例(其中37例完试验)以中药降压胶囊联合尼莫地平治疗,中药组45例(其中35例完试验)以中药降压胶囊治疗,对照组45例(其中38例完试验)以尼莫地平胶囊治疗。三组患者治疗4周后观察降压疗效,症状改善情况,生活质量及安全性指标。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都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降低收缩压优于另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药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各证型症状积分值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联合组和中药组阴虚阳亢型症状积分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同组非阴虚阳亢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阴虚阳亢型和非阴虚阳亢型症状积分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和中药组阴虚阳亢型症状积分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中药组和联合组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积分值(P〈0.05,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案对阴虚阳亢型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有显著的降压疗效,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并且具有很好的安全性,是一种疗效确切、应用安全的中西医结合降血压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3.
蚯蚓纤溶酶抗血栓作用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应用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对蚯蚓纤溶酶的抗血栓作用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实验研究 一、材料 蚯蚓纤溶酶为冻干粉剂,活性为65.175~116.482mm~2/mg,由甘肃省农垦科技实业开发公司纤溶酶研制协作组提供。  相似文献   
124.
易损斑块的稳定性是继发性血栓是否形成的主要原因,及时识别易损斑块并进行有效的治疗对预防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具有重要意义。中药组分及有效成分对影响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易损斑块形成的相关信号通路的作用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Toll-like receptor4(TLR4)、核转录因子κB(NF-κB)、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酪氨酸蛋白激酶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JAK-STAT)等信号通路具有一定的干预作用,并已从分子水平阐释了中药组分及有效成分稳定As易损斑块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25.
中国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1],老年斑(senile plaque,SP)是AD的主要病理学特征之一,由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protein,Aβ)的大量产生和聚集而形成[2]。研究已证实,γ分泌酶是Aβ产生的决定性酶,对其进行有效抑制能够减少Aβ的产生,该酶已成为目前AD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靶点[3]。AD是一种与年龄密切相关的进展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记忆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关于AD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已开发的部分缓解药物只能减轻症状或延缓其发展,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AD的发生和发展[4]。中医药的防治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随着对叫分泌酶的研究逐渐深入,γ分泌酶抑制剂的研发日趋受到重视,该研究领域的学者也开始尝试以γ分泌酶为靶点进行中药单体及组分治疗AD的研究,以期为中医药有效防治AD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6.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是老年期常见的第二大痴呆类型,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峻,其发病率逐年升高,但临床有效药物仍十分有限。中药复方是现代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方式,因其具有多成分、多效应、多靶点的优势,对VaD的治疗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因中药复方存在所含化学成分复杂、药理机制不够明确、药物质量难以控制等不足,至今很难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同。本研究团队根据中医药的特点,对多年临床治疗VaD有效的参麻益智方进行开发研究,形成了工艺稳定、质量可控、成分基本清楚且安全有效的的中药复方药物,本文分别从临床研究、药学研究、安全性评价、药效药理机制研究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为治疗VaD的中药复方现代化研究提供一些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7.
近年来,冠心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迅速上升趋势,是中国居民死因构成中上升最快的疾病,已成为城乡居民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每年大约70万人死于冠心病,约占全部死亡的四分之一[1]。1冠心病病因病机对于冠心病的病因病机,在《内经》中并无专论,后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8.
介绍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临床诊断、临床疗效评定方法及临床实践中标志性的生物学检测指标和辅助诊断方法,归纳近年来对病人的心理状况、行为因素、生活质量和临床疗效评价等适宜的量表。  相似文献   
129.
背景: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ISH)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严重危害老年人的健康。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在改善老年ISH患者生活质量以及保护靶器官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需要进一步的循证医学研究。目的:观察中医(降压胶囊)及中西医结合(降压胶囊联合尼莫地平)治疗模式对老年ISH患者血压、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及其安全性。设计、场所、受试者和干预措施: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阳性对照的试验设计。按标准入选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延庆县中医院及延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老年ISH患者270例,采用随机区组法分为中医组(降压胶囊联合尼莫地平模拟药)、中西医结合组(降压胶囊联合尼莫地平)和西医组(尼莫地平联合降压胶囊模拟药),每组各90例。疗程为4周。主要结局指标:观察各组治疗后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水平,血管活性物质如内皮素-1(endothelin-1,ET-1)、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血栓素B_2(thromboxane B_2,TXB_2)和6-酮-前列腺素1α(6-ketoprostaglandin1α,6-keto-PGF1α)水平的变化,并评价其安全性。结果:治疗结束后,中医组脱落10例(80例完成试验),中西医结合组脱落14例(76例完成试验),西医组脱落5例(85例完成试验)。治疗后各组收缩期血压值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组收缩期血压明显低于中医组或西医组(P〈0.05)。治疗后各组24 h平均收缩压及昼间平均收缩压明显降低,中西医结合组夜间平均收缩压亦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组24 h平均收缩压和昼间平均收缩压低于中医组和西医组(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血清NO、血浆6-keto-PGF1α水平均升高,而血浆ET-1和TXB_2水平降低(P〈0.05),且中西医结合疗法对降低血浆TXB_2含量的作用明显优于中医或西医疗法(P〈0.05)。结论: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应用于老年ISH患者的疗效肯定,安全性高,且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在降压及相关指标改善等方面具有明显协同增效的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0.
目前血管性痴呆(VD)已成为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痴呆类型,也是目前唯一可以预防的痴呆类型。血液流变学在医学各个领域也得到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且目前已是脑血管病重要指标之一,VD是由脑血管疾病引起并发展而成,血液流变与血管性痴呆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医药在防治VD方面具有整体施治、辨证调理的优势。本文主要探讨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红细胞流变性变化特点和中药防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