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14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患者男,31岁,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头痛,以额部及双颞叶为著,疼痛呈闷胀样,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不等,且头痛症状可自行缓解,未重视.入院前日患者突发意识减退,呼之不应,被家属急送本院.查体:患者意识模糊,疼痛刺激睁眼,应答尚切题,检查欠配合,颈略有抵抗,脑膜刺激征可疑,余无异常.血液常规、生化检查及心电图检查未见显著异常.  相似文献   
92.
目的研究心理护理干预对与改善颅脑外伤患者手术后负性心理的效果。方法将我院在2016年2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76例颅脑外伤患者按照抽签法分为观察组(n=38)与对照组(n=38),观察组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对两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分别为92.10%和73.68%,两组比较呈现为(P0.05)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颅脑外伤患者行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提升护理效果,提升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降低医患纠纷。  相似文献   
93.
电子束CT在主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电子束CT(electronbeamcomputedtomography ,EB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在主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经EBCT诊断的主动脉瘤 3 2例 ,男 2 4例 ,女 8例 ,其中 9例与手术结果作了对照。胸主动脉扫描采用单层步进容积增强扫描序列 (SVS ) ,心电门控采像 ;腹主动脉扫描采用单层连续容积增强扫描序列 (CVS ) ,无心电门控。所得图像进行后处理三维重建 ,主要采用多层面重组法 (MPR )、最大密度投影法 (MIP )、表面阴影显示法 (SSD )、容积再现法 (VR )进行处理。结果  3 2例主动脉瘤中 ,真性主动脉瘤 8例 ,假性动脉瘤 5例 ,夹层动脉瘤 19例。其中 9例动脉瘤接受手术治疗 ,手术证实EBCT诊断符合率为 10 0 %。结论 EBCT血管造影可获得高分辨率的大血管解剖影像 ,三维重建图像能直观地显示主动脉瘤病变的范围、大小形态及夹层动脉瘤内膜撕裂口 ,对诊断具有优良价值 ,并能指导手术。在主动脉瘤的诊断上 ,可取代常规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乳突及岩尖气化与颈静脉球高位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77例(954侧)颞骨CT片,统计乳突和岩尖的气化分型及各型颈静脉球高位的发生率,并对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477例中颈静脉球高位的出现率右侧为40.67%(194例),左侧为21.38%(102例);女性出现率为35.37%,男性28.75%,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岩尖气化I型与III型颈静脉球高位的发生率分别为31.25%及30.58%,乳突气化型与其它型颈静脉球高位的出现率分别为31.64%及29.02%,差别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颈静脉球高位的发生率在两侧及性别间存在差异;颞骨气化与颈静脉球高位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5.
血色病近年来仅见1例报道.且为原发性。我院发现1例继发于胃溃疡慢性贫血的血色病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6.
97.
98.
就目前的临床护理现状和师资力量,提出专科护士临床教学引入导师负责制时导师资格、职责和临床带教中对护生的要求,并对实施导师负责制可能的效益、实施难点及对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9.
颈胸部螺旋CT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颈胸部螺旋CT血管成像(SCTA) 的合理检查技术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6 例颈、胸部SCTA病例,其中,21例为血管性疾病,35 例为正常血管结构。均采用SCT容积增强扫描,传输到工作站后处理成像,获得血管的三维(3D) 、四维(4D)及多平面重组(MPR) 图像。结果:21 例血管病变3D、4D及MPR图像,可直观、立体、多角度观察管腔及管壁形态,并显示感兴趣血管的立体结构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论:SCTA是有效的无创伤性血管成像技术,能准确地诊断颈、胸部血管病变,对指导手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0.
<正>病例女,50岁,发现血糖升高5年,乏力加重1月余;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渴、多饮、多尿等不适,行随机葡萄糖检测20 mmol/L,诊断为2型糖尿病。入院前1月余,患者自觉口渴、多饮、多尿加重,并伴有双下肢乏力不适。入院前7天,患者出现双下肢乏力加重伴麻木、肿胀不适。CT平扫示胰腺整体增粗,实质内弥漫分布囊实性低密度影(图1),胰腺头颈部为著,胰头钩突部见软组织密度结节影,大小约2.3 cm×2.7 cm;增强扫描病灶动脉期显著强化(CT值达280 HU,图2),中央见灶状低密度影,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有所减低(图3,4),但强化仍高于胰腺其它区域;胰头及体部囊实性病变增强扫描呈中度强化(CT值约80 H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