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4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在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价值。方法 14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前常规头颅MRI(B-FFE序列)检查,均行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手术,依患者面部感觉及术中情况,采取微血管减压,垫放Teflon棉。结果术后疼痛立即消失12例,显著减轻者2例。所有患者术后获3个月~3年随访(平均1.5年),疼痛消失14例,无复发病例。结论采用乙状窦后锁孔入路不影响手术效果,具有明确的优越性及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虚拟现实技术在9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术前计划系统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应用的意义。方法:应用虚拟现实术前计划系统对颅内动脉瘤进行术前评估,观察解剖结构,进行手术模拟,指导决策手术方式及术中处理,并结合术中情况与术前计划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虚拟现实术前计划系统所现实的解剖结构与术中验证相符,按照术前模拟进行的手术过程切实可行,可切实指导手术,规避手术风险。结论:虚拟现实术前计划系统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治,对手术的方式方法的选择、术中情况判定有指导意义,有助于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内转移瘤手术切除的治疗价值。方法分析本院近3年来手术切除23例颅内转移瘤的治疗效果。结果 23例中肉眼全切18例(78.3%),次全切3例(13%),部分切除2例(8.7%);术后19例(82.6%)患者临床症状得到缓解,生活质量改善明显;3例(13%)无变化,其中2例患者术前无症状者;1例(4.4%)恶化。结论手术切除颅内转移瘤治疗有重要价值,可明确病理诊断为进一步综合治疗提供指导,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最大限度地延长患者的生命,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脊髓空洞合并Chiari畸形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脊髓空洞症合并Chiari畸形的新方法。方法 对 6例脊髓空洞症合并Chiari畸形的病人 ,采用枕大孔减压 ,脊髓背根处切开 ,空洞蛛网膜下腔分流术进行治疗。结果 术后感觉障碍均减轻 ,运动改善 2例 ,双手不能伸直僵硬者改善明显 ,无新增加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有 4例术后复查MR示空洞明显缩小。结论 经脊髓背根处切开 ,空洞蛛网膜下腔分流对脊髓损伤小 ,术后并发症少 ,枕大孔区骨性及软组织充分减压后多不需切开硬膜 ,术后病人反应小 ,恢复快。应用半环形硅胶管分流具有价廉、取材方便、无分流管梗阻等优点 ,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窥镜与手术显微镜结合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及其意义。方法:对5例颅内动脉瘤病人应用内窥镜辅助手术显微镜进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结果:术后3例恢复良好,2例后循环动脉瘤出现暂时性动眼神经麻痹。结论:应用内镜辅助下的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可明显增加动脉瘤及其周围结构的可视范围,可大大提高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研究了三氧化二砷(As2O3)对大鼠正常神经胶质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并与其对9L胶质瘤细胞的抑制作用进行对比,以明确As3O3在诱导9L胶质瘤细胞凋亡的同时,是否会对正常神经细胞产生影响,从而为临床应用As2O3治疗脑胶质瘤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回顾性分析并探讨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技巧和防止术中动脉瘤破裂的措施。方法 24例颅内动脉瘤全部采用翼点入路,动脉瘤夹闭术。结果 术前Ⅰ—Ⅲ级23例中有2例轻残,无死亡,Ⅳ级1例死亡。结论 术中控制性低血压麻醉,暂时阻断载瘤动脉,充分解剖脑池及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可以减少术中动脉瘤破裂,提高颅内动脉瘤的手术疗效。选择合适的动脉瘤夹及夹闭动脉瘤颈的方法是成功夹闭动脉瘤的重要环节。要注意变异血管以及深穿支血管的处理,以减少手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病是一个复杂的疾病,现在主要从遗传和环境因素研究发病机制[1],通过基因DNA甲基化研究高血压疾病的发病机制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参与高血压发病的相关基因有很多种,不同基因甲基化或去甲基化在高血压发病中的机制各不相同。高血压疾病的主要相关基因有血管紧张素受体(ATR)、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2(11β-HSD-2)、内皮素转换酶1(ECE-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血管紧张素原(AGT)、醛固酮合成酶基因等几十种,这些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不同程度的调控作用,由于这些基因突变、DNA甲基化或去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染色体重塑等机制,影响并改变了高血压调控作用,从而导致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DNA甲基化的改变在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2],本文就高血压病相关基因的甲基化改变在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服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酪氨酸-蛋氨酸-天冬氨酸-天冬氨酸(YMDD)变异的相关临床检验指标,为早期预测拉米夫定发生耐药分析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服用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12例,在治疗前检测和治疗后6、9、12个月检测患者YMDD变异情况、HBV0DNA0载量、血清ALT0水平、HBeAg(e抗原),并分析HBV0DNA0载量、ALT水平、HBeAg阴性和阳性与YMDD0变异的关系。结果:①拉米夫定治疗6个月时开始检测出YMDD0变异20例,随治疗时间的延长,YMDD0变异率升高(P<0.05)。②发生YMDD0变异与HBV0DNA0定量水平成正相关(r=0.96,P<0.05),治疗过程HBV0DNA0水平越高,0越容易产生YMDD变异。③ALT0水平与YMDD0变异率呈正相关(r=0.87,P<0.05),ALT0水平的升高,发生YMDD0变异的可能则越高。④HBe0Ag阳性组YMDD0变异率高于HBe0Ag0阴性组YMDD0变异率(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服用拉米夫定治疗后,较治疗过程中HBV0DNA和ALT越高,0乙型肝炎病毒(HBV)越容易产生YMDD变异。血清HBV0DNA和ALT水平可考虑作为服用拉米夫定治疗后HBV发生YMDD变异的早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辅助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 PDT)在急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和相关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对35例危重患者行PDT,观察其疗效及并发症。结果:PDT手术成功率100%。本组无1例严重并发症,无1例死亡。结论:经纤维支气管镜辅助直视下PDT方法简便快捷,定位准确,对组织损伤小,并发症少,适用于急危重症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