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9篇
医药卫生   20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31.
目的 为在国内更好地开展前外侧肌间隙入路髋关节微创置换术,研究国人相关解剖结构,探讨手术技术并观察临床效果. 方法 解剖3具(6髋)新鲜成年尸体标本,观察国人前外侧肌间隙入路周围解剖结构.对16例患者实施前外侧肌间隙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总结临床结果 和手术操作技术. 结果 尸体解剖见手术入路为长三角形间隙,其上内角处臀中肌前缘与阔筋膜张肌后缘有部分肌纤维连接,是臀上神经下支经臀中肌进入阔筋膜张肌的关键部位,手术切口上缘不应超出此范围.临床手术切口长7~10 cm(平均8.8 cm),术中出血250~550 ml(平均350 ml).术后3~5 d下床活动.7例术中发现臀中肌前缘肌纤维部分挫裂伤,予以修剪.随访18~39个月(平均27.7个月).术后X线片显示多数假体位置良好,1例髋臼前倾角偏大,2例髋臼外展角偏大,但均无并发症和明显功能障碍.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前为(39.1±6.7)分,术后6个月为(80.6±11.3)分,术后12个月为(88.7±9.6)分,术后24个月(11例)为(91.4±13.5)分.所有患者未发现臀中肌无力现象. 结论 前外侧肌间隙入路髋关节微创置换术具有解剖层次简单、手术创伤小、不剥离或损伤肌肉、术后康复快等优点,有实用价值并适合在体形较小的国人中推广.但术中需避免因大转子撞击敏髋臼锉修的前倾角偏大及切口远端软组织限制致髋臼外展角增加.注意准确定位皮肤切口,并使用微创技术专用手术器械.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探讨全关节镜下联合半月板移植和前交叉韧带(ACL)重建的微创手术技术、围手术期处理及临床效果.方法 对8例膝关节半月板切除伴有ACL损伤的患者,同期实施关节镜下半月板移植与ACL重建微创手术.内侧半月板移植采用前后角骨栓固定方法,外侧半月板移植采用前后角骨桥固定方法.ACL重建术采用自体腘绳肌腱移植,股骨端内纽扣固定、胫骨端可吸收界面钉固定的方法.全部手术过程在关节镜下完成.膝关节功能采用Lysholm记分和IKDC分级评价.关节稳定性检查包括Lachman试验、抽屉试验和轴移试验.膝关节活动度通过测量双膝活动度的差值评价.平均随访20.4个月(5-42个月).结果 本组病例没有因移植物失败需ACL翻修或取出移植半月板者.患侧膝关节屈曲度较健侧减少9°±6°,伸直度较健侧减少3°±2°.术前患膝Lachman试验Ⅱ°阳性2例,Ⅲ°阳性6例,抽屉试验Ⅱ°阳性3例,Ⅲ°阳性5例,所有患膝轴移试验阳性.术后患膝Lachman试验阴性6例,Ⅰ°和Ⅱ°阳性各1例.前抽屉试验阴性6例,Ⅰ°阳性2例.所有患膝轴移试验阴性.Lysholm记分在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KDC分级正常和接近正常者所占比率在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随访MRI示ACL移植物位置适当,移植半月板1例前角和1例后角有Ⅱ°损伤信号影,其余半月板外形良好,有内部信号不均匀现象.结论 对适当选择的半月板切除伴有ACL损伤患者,联合半月板移植与ACL重建术可较好地恢复膝关节稳定性,改善功能.虽然其在全关节镜下的微创操作技术上有一定难度,但此术式是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33.
髌骨软化症     
髌骨软化症即髌骨软骨软化症,是因髌骨背侧软骨磨损变软引起的膝前区疼痛。主要病因为髌骨轨迹不良,包括髌骨发育不良、髌骨不稳、高位髌骨、低位髌骨、股骨滑车发育不良、骨内侧肌无力、Q角增大、平足等。常见于女性,青春期和更年期为高发期。临床表现为膝前部疼痛不适感,  相似文献   
34.
本文就2012年ACOG、ACS/ASCCP/ASCP指南中宫颈癌筛查的新建议及相关证据进行解读,并对宫颈癌筛查的新标志物、HPV检测新技术和未来可能的宫颈癌筛查新策略进行综述。2012年宫颈癌筛查新指南建议,宫颈癌筛查应从21岁开始,无论性生活开始的年龄或是否有其他行为相关的危险因素,对21岁以前的人群不应进行筛查。新指南还延长了细胞学检查的时间间隔:21~29岁的妇女细胞学检查间隔时间由过去的2年延长至3年,在30~65岁无高危因素的妇女中若HPV联合细胞学两项检查均为阴性可将筛查间隔时间延长至5年,并将终止筛查的年龄提前至65岁,因良性病变(无宫颈CIN2+或宫颈癌病史)而行子宫切除术的妇女不需要再进行筛查。但已接种疫苗妇女仍需继续同未接种疫苗的妇女一样按照指南进行宫颈癌筛查。最新的指南中将HPV联合细胞学检查作为30岁以上妇女的最佳筛查策略,并建议将HPV16、18分型检测作为分流HPV检测阳性而细胞学阴性患者的标准。HPVE6/E7mRNA、p16和Ki-67等新标志物的检测可能成为HPV检测阳性而细胞学检查阴性的患者进行分流管理的新生物学指标,并使筛查策略得到优化。  相似文献   
35.
目的研究诱捕受体3(DcR3)单克隆中和性抗体对乳腺癌细胞生长和凋亡的影响,以及DcR3在乳腺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将DcR3单克隆中和性抗体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及Caspase 3/7活性变化,应用Hoechst 33342及碘化丙啶双重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凋亡形态及计算凋亡率。应用ELISA检测乳腺癌患者血清中DcR3的表达。结果DcR3中和性抗体可抑制MCF-7细胞生长并可诱导细胞凋亡(P<0.05)。乳腺癌患者血清DcR3 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DcR3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及临床TNM分期有关(P<0.05)。结论DcR3对人乳腺癌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其机制与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有关。DcR3与乳腺癌的发生及恶性进展有关,检测DcR3血清表达有助于乳腺癌诊断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36.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6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受体6(TR6)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及Western blot检测6种乳腺癌细胞系的TR6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79例乳腺癌、33例转移淋巴结、38例良性病变及19例正常乳腺的TR6表达.结果:乳腺癌细胞系的TR6表达全为阳性;乳腺癌及转移淋巴结中的TR6蛋白阳性率分别为73.41%和90.91%;TR6表达率在低分化组,TNM ⅢaⅢb期及淋巴结转移组分别明显高于中高分化组,Ⅰ、Ⅱ期及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分化程度是影响TR6阳性表达的最主要因素(P<0.05).结论:TR6高表达在乳腺癌的发生及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检测TR6蛋白指标有助于乳腺癌诊断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37.
血清DcR3水平与胃癌TNM分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清诱捕受体3(DcR3)水平与胃癌TNM分期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4例胃癌患者、18例外科急性感染患者、28例正常人血清DcR3水平.结果 胃癌患者血清DcR3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 和外科急性感染患者(P<0.01),外科急性感染患者与正常人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TNM Ⅲ期、Ⅳ期患者胃癌血清DcR3水平明显高于TNM Ⅰ期、Ⅱ期患者(P<0.01),淋巴结转移患者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0.01),远处转移患者明显高于无远处转移患者(P<0.05),但与分化程度(P>0.05)、浸润深度(P>0.05)无关.结论 血清DcR3水平与胃癌TNM分期有关,为术前评估胃癌临床分期和判断淋巴结及周围脏器切除范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8.
目的 回顾性分析建筑事故伤致胸腰椎骨折的特点。方法对1994年1月~2003年12月我院收治的228例建筑事故伤致胸腰椎骨折患者(手术治疗203例)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显著性差异。结果 骨折多发部位为L1和T12(P〈0.01);爆裂骨折是最常见的骨折类型(P〈0.01);不同坠落高度所致的合并伤及脊髓损伤发生率差异显著(P〈0.01),但脊髓完全损伤的发生率差异不显著(P=0.23);不同触地部位所致的合并伤、脊髓损伤以及脊髓完全性损伤的发生率差异均显著(P〈0.05);按ASIA分级,手术前后比较,各组间患者例数变化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建筑事故伤致胸腰椎骨折有其自身特点,对其受伤机制进行分析有利于正确的诊治。  相似文献   
39.
40.
改进免疫组化SP染色法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免疫组化染色效果。方法:在传统SP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前期处理、冲洗、显色等方面的改进,并对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的1000例各类肿瘤组织及疑难病例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染色背景清晰.阳性信号明显.利于诊断,提高工作效率。结论:使用改进后的免疫组化SP染色法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