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9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29篇
医药卫生   66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以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血卟啉病两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血卟啉病两例报告宋东林,吕强,石进,张宏,白丽,刘宏利神经内科主题词卟啉病,发作性睡病,周围神经疾病血卟啉病(Porphyria)较为少见,以神经系统损害为其主要表现的血卟啉病更是少见[1,2]。现将我们收治的两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2.
28种静脉用中药注射剂不溶性微粒的研究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3  
吕强  李静 《中国药房》1998,9(6):252-253
28种静脉用中药注射剂按治疗剂量加入各自溶媒后不溶性微粒的检测表明:每种药物均含有不同粒径及数量的微粒。其中多数符合《中国药典》标准,但有4种药物≥10μm的微粒数在20个以上或≥25μm的微粒多于2个,超过《中国药典》标准。值得注意的是,中药静脉注射剂中小于10μm的微粒个数明显多于西药静脉注射液。提示中药静脉注射剂质控的难度和改善工艺质量的迫切性。本实验对国产精密药液过滤器的滤过作用亦作了考察。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胰腺癌组织中微血管生成与其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以CD34单克隆抗体特异性标记胰腺癌组织血管内皮细胞及正常胰腺组织血管内皮细胞,检测其微血管密度(MVD)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对比分析。结果胰腺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正常胰腺组织(51.3±21.5、26.6±9.2,P<0.01)。MVD与肿瘤大小及病理类型无关,而淋巴结转移(P<0.01)、肿瘤细胞分化程度(P<0.05)、临床分期(P<0.01)和预后明显相关。结论胰腺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高于正常胰腺组织,其微血管生成与病理特征及预后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4.
56例外伤性脾破裂的选择性非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外伤性脾破裂的选择性非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对56例非手术治疗的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结果作回顾分析,探讨非手术治疗的病例选择、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结果:非手术治疗56例脾破裂中,治疗成功53例(94.6%),继续出血3例(5.4%),行脾切除。结论:外伤性脾破裂可选择性地在严密监测下行非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5.
摘 要:[目的] 探讨SPRED1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结肠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以及对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SPRED1 mRNA在结肠癌细胞和组织标本中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SPRED1蛋白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使用小干扰RNA(siRNA)干扰结肠癌细胞内SPRED1表达后,CCK-8试剂盒检测结肠癌细胞增殖能力变化,Transwell小室检测结肠癌细胞迁移能力变化,Annexin V-FITC/PI凋亡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水平。[结果] SPRED1 mRNA在结肠癌细胞株和结肠癌组织中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P均<0.001),高表达SPRED1患者的总生存期短于低表达SPRED1患者(HR=2.326,95%CI:1.340~4.062,P<0.05)。干扰SPRED1后,干扰组结肠癌SW480和SW620细胞在36h和48h后增殖能力显著下降(P<0.05),侵袭能力显著下降(SW480:t=42.05,P<0.0001;SW620:t=12.91,P=0.0002),且凋亡水平显著上升(SW480:t=18.46,P<0.05;SW620:t=18.52,P<0.0001)。[结论]SPRED1在结肠癌中表达上调,促进结肠癌的增殖和侵袭。  相似文献   
46.
女性 ,66岁 ,因恶心、呕吐、纳差 4天 ,伴短暂性意识不清 2次 ,于 2 0 0 1年 1月 30日 1 3∶ 0 0入院。糖尿病史 1 5年 ,平素口服 "优降糖 1片 ,2 /d”。 2 9日晚 2 3∶ 0 0 ,突发意识不清 ,约 5 min后清醒 ,不能回忆当时情况 ,无抽搐及大、小便失禁 ( 2 9日后未服用优降糖 )。30日早 9∶ 0 0 ,再次出现意识不清 ,半小时左右清醒 ,呕吐一次 ,非喷射性 ,急诊头颅 CT未见异常。查体 :四肢肌腱反射活跃 ,余无特殊。诊断 :1糖尿病 型 ;2发作性意识障碍 :当晚 2 2∶ 0 0自觉心悸 ,面部发热感 ,查体 :神志恍惚 ,不能言语 ,面色潮红 ,大汗 ,小便…  相似文献   
47.
目的:观察接受血运重建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住院期间应用他汀类药物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本院接受血管重建治疗并且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100 mg/dL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121例,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应用他汀类药物分为他汀组(668例)与非他汀组(453例)。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定义为死亡、新发心肌梗死、卒中和再次血管重建。结果:他汀组院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随访病死率均明显降低(P<0.05,P<0.01),他汀组血管重建后累计病死率(院内及随访死亡)明显低于非他汀组(P<0.01)。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住院期间是否应用他汀类药物与累计病死率显著相关(HR,0.471;95CI,0.245~0.906;P<0.05),并且与随访病死率显著相关(HR,0.328;95CI,0.143~0.753;P<0.01)。结论:住院期间应用他汀类药物可以显著减少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管重建术后的住院不良心血管事件,降低累计病死率及随访病死率。  相似文献   
48.
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并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44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2002年国内I临床应用Amplatzer或国产封堵器关闭室间隔缺损(VSD)以来,总体结果满意,但部分患者会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度AVB),严重者最终需安装永久起搏器。检索并回顾分析国内2002年至今文献报告的VSD介入封堵发生的Ⅲ度AVB病例,探讨VSD封堵时发生Ⅲ度AVB的特点及处理。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中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脑动脉狭窄分布规律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50例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及68例中年患者行DSA检查,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比较。结果与青年组比较,中年组前循环血管狭窄率显著降低,后循环及联合病变率显著升高(P0.05~0.01)。青年组颅内血管狭窄率显著高于颅外及颅内-外联合病变率(均P0.01),中年组颅内-外联合病变显著高于颅内及颅外病变(均P0.05)。与青年组比较,中年组颅内血管狭窄率显著降低,颅外及颅内-外联合病变率显著升高(P0.05~0.01)。与青年组比较,中年组颅外动脉轻度狭窄的比率显著降低,中度狭窄及重度狭窄的比率显著增高(均P0.01)。与青年组比较,中年组颅内动脉轻度狭窄的比率显著降低,重度狭窄的比率显著增高(均P0.05)。与中年组比较,青年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比率显著增高(P0.01),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比率显著降低(P0.05~0.01)。结论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脑动脉狭窄以前循环病变为主,单纯大脑中动脉狭窄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发生率较高,伴发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相对偏少。中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后循环病变增多,串联及联合病变更多见,动脉狭窄程度更重,伴发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相关疾病更多。  相似文献   
50.
目的随访椎动脉起始处闭塞患者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与死亡率。方法 156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证实的单侧椎动脉起始部闭塞患者,根据患者有无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分为有症状组(n=98)和无症状组(n=58),对患者进行随访,至少2年,观察新发症状性脑梗死、任何原因死亡。结果椎动脉起始处闭塞患者平均年新发脑梗死发生率为5.1%,平均年死亡率为0.4%。有症状组累积新发脑梗死发生率和无症状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Kaplan-Meier曲线显示,有症状组终点事件发生率与无症状组差异无显著性(P=0.690);两组间侧支循环开放比率差异无显著性(23.5%vs 27.6%,P=0.566),无新发与新发脑梗死侧支循环的开放比率差异无显著性(35.7%vs22.7%,P=0.148)。结论单侧椎动脉起始部闭塞的患者年新发脑梗死发生率为5.1%,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