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2篇
工业技术   5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探讨不同颜色茶树品种及不同采摘季节对茶树生化成分、色素水平、制茶品质的影响,为江西省茶树种植品种的选择及茶叶加工采摘季节的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采用黄金菊(黄色茶树品种)、宁州2号(绿色茶树品种)为供试材料,在茶树不同采摘季节分别取其新梢的一芽二叶进行微波固样,分析不同季节2个茶树品种的主要生化成分、鲜叶色素含量及SPAD值的季节变化特征,并进行不同茶树品种之间品质成分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黄金菊”茶树鲜叶游离氨基酸含量平均值为3.03%,“宁州2号”茶树鲜叶游离氨基酸含量平均值为2.34%,“黄金菊”鲜叶中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比“宁州2号”高出0.69%,尤其春季游离氨基酸含量是“宁州2号”的1.68倍。不同茶树鲜叶中的主要生化成分在不同季节间存在显著差异,茶叶生产者可根据不同颜色茶树生化成分的差异性、不同的采摘季节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茶叶适制性生产。  相似文献   
22.
随着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深入,抗氧化的重要性日益被人们广泛认知.红茶作为一种广受人们喜爱的健康饮品,富含茶多酚、茶色素等多种抗氧化活性成分,可以通过直接消除自由基、络合金属离子、调节生物酶系的活性等途径起到抗氧化作用,对于人体来说是一种有价值的抗氧化剂来源.文章通过查阅近十几年来红茶抗氧化相关文献,对红茶抗氧化活性有效成...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明两种加工方式对信阳毛尖的化学成分影响。方法 以信阳群体种一芽一叶为原料,分别按照手工和机制方式加工信阳毛尖,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轨道阱质谱(UHPLC-Q-Exactive/MS)对非挥发性化合物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鉴定出93个化合物,包括生物碱类、氨基酸类、儿茶素类、二聚儿茶素类、黄酮(醇)糖苷类、酚酸类、核苷类等。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等方法,对手工和机制加工信阳毛尖过程样的研究表明:手工和机制加工过程样可以通过化学成分的组成进行较好的区分,进一步分析两种加工方式发现了40种差异化合物,其中黄酮(醇)糖苷类和氨基酸是差异最明显的两大类成分,机制茶加工过程样中黄酮(醇)糖苷类和氨基酸含量高于手工制作,差异显著的主要成分有L-丙氨酸、γ-氨基丁酸、槲皮素3-O-葡萄糖芸香糖苷和槲皮素等。手工茶制作过程中,杀青温度较低、时间相对较长,从而产生了更多的表阿夫儿茶精-3-没食子酸酯、原花青素B1、聚酯型儿茶素A和茶黄素双没食子酸酯等二聚物。此外,手工茶的多数酚酸类化合物,以及一磷酸腺苷和磷酸甘油胆碱等含量高于机制茶。结论 本研究采用代谢组学方法较为系统的分析了手工和机制信阳毛尖加工过程中的差异化合物,为信阳毛尖手工茶和机制茶品质差异评价及加工技术提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4.
HPLC法同时测定茶叶中聚酯型儿茶素和茶黄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茶叶中3种聚酯型儿茶素(聚酯型儿茶素A、聚酯型儿茶素B、聚酯型儿茶素C)和4种茶黄素(茶黄素、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和茶黄素双没食子酸酯)同时检测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采用日本cosmosil 5C18-AR-Ⅱ柱(4.6 mm×250 mm),2个流动相分别为50 mmol/L磷酸和100%乙腈,流速为0.8 mL/min,柱温35℃,检测波长280 nm,外标法定量。在该分析条件下,各组分获得了良好的分离。在一定的范围内,线性关系显著,R2均在0.9925以上。重复性试验、精密度试验、稳定性试验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在0.01%~0.72%,0.04%~0.28%,0.02%~0.32%。加标回收率试验结果显示:聚酯型儿茶素各组分平均回收率在95.50%~120.13%,相对标准偏差0.41%~4.24%;茶黄素各组分平均回收率在84.14%~105.31%,相对标准偏差1.59%~4.59%。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重复性、精密性、稳定性,可同时测定茶叶中聚酯型儿茶素和茶黄素。  相似文献   
25.
目的 研究基于单宁酶发酵加工的红茶原料,制备高茶黄素含量的速溶红茶。方法 以速溶红茶中的茶黄素含量为主要评价指标,对红茶原料进行两种提取溶剂处理和不同茶叶状态,即茶叶和茶叶磨碎样处理,同时分析其感官品质及其它化学成分含量。结果 本研究发现用60%乙醇提取工艺制备的速溶红茶中,茶黄素含量显著高于水提取工艺,茶叶状态则是茶粉原料浸提效果显著高于茶叶原料浸提效果,且速溶红茶中茶黄素含量达到2.3%,是传统红茶原料中茶黄素的3倍,速溶红茶得率达到了38%。结论 以高茶黄素茶叶为原料,并将其磨成粉,用60%乙醇提取作为提取剂制备速溶红茶,其制备的速溶红茶富含茶黄素,为速溶茶的生产加工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也可以为夏秋茶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26.
儿茶素是茶叶中的主要活性物质,但由于较低的溶解性、稳定性及生物利用率使其在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的应用受到限制,因此通过改性可以提高儿茶素的应用特性。综述儿茶素改性的主要物理、生化方法以及改性后儿茶素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并展望儿茶素改性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7.
白牡丹茶的主要生化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储藏时间的白牡丹茶的主要生化成分分析。结果表明:2006白牡丹茶和2008白牡丹茶的茶多酚含量分别为(220.10±6.91)mg/g、(230.86±5.05)mg/g,没食子酸含量分别为18.85、24.47mg/g,咖啡碱含量分别为18.49、19.21mg/g,总糖含量分别为(32.23±1.04)mg/g、(33.28±0.60)mg/g,多糖含量分别为(26.7±2.49)mg/g、(26.36±1.85)mg/g,水浸出物总量分别为(441.32±0.94)mg/g、(445.96±14.31)mg/g,儿茶素总量分别为120.12、134.47mg/g,茶氨酸含量分别为26.15、33.18mg/g,游离氨基酸总量分别为40.33、51.58mg/g;并分析了儿茶素的组成和含量,以及游离氨基酸的组成和含量。  相似文献   
28.
目的研究不同管理模式对茶树生物学指标和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选取9个不同的茶树品种,均为10龄茶树,分别进行现代茶园修剪管理和自然生长处理,对比分析不同处理下各品种的开采日期、测量树高和百芽重、检测茶多酚、氨基酸等化学成分。结果不同品种现代茶园的开采日期比自然生长茶园提前6~16d,氨基酸含量平均比自然生长茶园高0.79%,自然生长茶园的树高为现代茶园的4~7倍,百芽重、茶多酚、水浸出物、咖啡碱等指标不同品种表现出不同的规律。结论不同管理模式对茶树生物学指标和化学成分有一定影响,两种管理模式下不同品种存在一定差异,可根据需求对不同品种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同时为野生茶树的研究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29.
选择不同的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和表儿茶素(epicatechin,EC)底物组合反应,通过酶促氧化过程得到脱氢聚酯型儿茶素A(dehydrotheasinensin A,DTSA)和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theaflavin-3-gallate,TF-3-G),探究EGCG的多条主要氧化反应途径,并探讨歧化途径与苯骈化途径的竞争机制。结果表明:EGCG溶液加入多酚氧化酶液催化反应后会形成DTSA、没食子酸等产物;在反应液中添加EC后,会形成TF-3-G。添加EC后,EGCG的总消耗率最终提高了3.86%~4.95%;反应前期DTSA的形成率差异不显著,后期DTSA含量在EGCG+EC体系中较单一体系有所降低,差异最大时可达10.84%;添加5?mmol/L?EC体系中,TF-3-G的形成量显著高于添加2.5?mmol/L?EC体系,其最大值增加了11.16%。EGCG+EC的酶促氧化反应过程,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反应初始阶段、二聚产物增长阶段、主要途径变更阶段以及二聚产物消耗阶段。初始阶段,体系中以歧化途径和苯骈化途径为主,两条途径所占比例高于85%;在二聚产物增长阶段,随EC的加入,苯骈化途径所占比例增加,而转化形成DTSA的EGCG所占比例明显降低,歧化途径逐渐减弱。随反应进行,体系中逐步出现多条氧化聚合途径,其他物质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大。产物形成主要途径变更阶段,DTSA出现消耗,TF-3-G缓慢增加。整个过程,歧化途径一直是EGCG酶促氧化的主要反应途径。  相似文献   
30.
在红茶加工过程中,儿茶素通过多种氧化途径形成种类和构成都很复杂的氧化聚合产物,也赋予了红茶特有的色泽和口感。目前研究较多的儿茶素二聚体氧化产物主要是茶黄素类和聚酯型儿茶素。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儿茶素二聚体氧化产物形成的反应途径、儿茶素酶性氧化中的外源多酚氧化酶及其与底物的特异性、儿茶素酶性氧化生成二聚体氧化产物及其生物活性、外源多酚氧化酶催化儿茶素氧化生成二聚体氧化产物在茶类加工中应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旨在为进一步深入理解儿茶素酶性氧化机理提供参考,同时也为茶叶深加工提供应用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