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4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
CT灌注成像在超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 (CTPI)在超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 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发病后 6h内先行普通头颅CT平扫 ,再进行CTPI检查。结果 普通CT平扫显示 :4 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发病后 6h内 ,显示低密度灶者 5例 ,诊断为脑梗死。未见异常者 4 1例 ,经临床追踪和复查CT证实 ,12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2 9例为脑梗死。 4 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发作 6h内的患者在CTPI显示 :①灌注正常者 16例 ,其中 12例临床诊断为TIA ,4例小体积脑梗死。②灌注异常者 30例 ,其中 2 5例普通CT未显示病灶 ,5例在CTPI显示的病灶范围较普通CT显示的病灶范围增大。CTPI异常的 30例患者rCBF、TP、MTT改变明显 ,病灶侧与健侧、病灶中心区与周边区比较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CTPI能够超早期诊断脑梗死 ,并可鉴别诊断TIA。通过分析病灶内的血流灌注状态 ,明确病灶的部位、大小及范围 ,显示了半暗带的存在 ,对于超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选择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带状疱疹脑炎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跃东  刘兆孔 《临床荟萃》1994,9(19):909-910
带状疱疹是临床常见病,有部分病人可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及时诊断和治疗,现将我们临床确诊的12例带状疱疹脑炎,报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3.
脑膜癌病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膜癌病 (meningealcarcinomatosis,MC)又称脑膜转移瘤 ,是指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到脑膜者 ,是颅内转移瘤的一种表现形式 ,该病病程进展快 ,平均生存期短 ,早期诊断困难 ,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 ,脑、脊神经麻痹 ,脑膜刺激征及精神障碍等。临床资料 :我院神经科发现原发病灶或 (和 )脑脊液(CSF)中发现肿瘤细胞确诊的MC患者 2 1例 ,其中男 9例 ,女 1 2例 ,年龄 42~ 79岁 ,平均年龄 (54± 1 1 )岁。有 1 9例发现原发灶 ,其中肺癌 1 5例 ,乳腺癌 2例、前列腺癌、肝癌、胃癌各 1例 ;1例在CSF中发现肿瘤细胞而未找到原发灶。急性…  相似文献   
14.
低钾性麻痹的病因探讨--附8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低钾麻痹的病因。方法 :对 86例病人检测血清钾、心电图、尿 pH值、T3、T4 等甲状腺功能指标 ;部分检测了血清醛固酮、血氯、血钙、血磷。结果 :74例诊断为周期性麻痹 ;6例甲亢伴低钾麻痹 ;4例肾小管性酸中毒伴低钾性麻痹 ;2例醛固酮增多症伴低钾性麻痹。结论 :对低钾性麻痹病人应全面查找原因 ,积极治疗原发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血及脑脊液(CSF)中纤溶活性的变化规律.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SAH患者发病后0~3天(急性期)、4~9天(再出血高峰期)及14~21天(吸收期)血及CSF中D-二聚体(D-D)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SAH后血及CSF中D-D水平显著增高,但随时间延长而显著降低,0~3天及4~9天显著高于对照组,14~21天与对照组无差异性;0~3天CSF中D-D水平显著高于血液中D-D水平.结论 SAH后血及CSF中纤溶活性急性期显著升高,随病程延长而迅速降低;急性期CSF 中纤溶活性升高比血液中更明显.  相似文献   
16.
1资料与方法选自2003年11月~2004年5月山东省立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52例(脑梗死组)。均为首次发病,年龄(60±8.32)岁,其中男27例,女25例,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均符合1996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定标准,并经头颅CT、磁共振成像扫描,除外脑栓塞及有严重心、肝、肺、肾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P-选择素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2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21例,正常对照30例,检测血小板膜P-选择素和血浆中可溶性P-选择素的含量.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小板膜P-选择素表达明显上调,以急性脑梗死为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溶性P-选择素明显升高,TIA患者升高不明显.结论 血小板膜P-选择素和血浆中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可作为评价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严重程度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脑微出血的临床及与磁共振梯度回波加权成像(GRE-T_2~*WI)的特点。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89例,将其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血栓性脑梗死,28例)、脑栓塞(29例)和腔隙性脑梗死(32例)3个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患者30例,正常对照(正常对照组)31例。所有患者和正常对照者均进行常规MRI和GRE-T_2~*WI检查。结果脑微出血在GRE-T_2~*WI中表现为圆形点状低信号。脑微出血在急性脑梗死患者、TIA组和正常对照组中的阳性发生率分别为38.2%、3.3%和6.5%。脑微出血在血栓性脑梗死和脑栓塞组患者中以轻、中度为主;腔隙性脑梗死组患者以中、重度为主;TIA组患者和正常对照者皆为轻度。结论脑微出血在GRE-T_2~*WI中具有特征性,其检测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防治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炎性损伤的病理发展过程。方法健康Wister大鼠72只随机分成脑出血模型组、假手术组、麝香组,分别于3h、24h、72h、7d取血肿周围脑组织检测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的表达及出血侧脑组织含水量的测定。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脑出血组ICAM-1从3h起即有表达,72h达高峰,持续7d仍有表达(P<0.05)。脑含水量在24h后明显增加(P<0.01),7d时与假手术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ICAM-1在血肿周围的高表达推测是脑出血后水肿形成和缺血性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减少ICAM-1的表达和脑含水量推测是复方麝香注射液的药理机制。  相似文献   
20.
自CT广泛应用于临床以来,人们对于脑干出血有了新的认识,尤其是对不典型的轻型脑干出血的诊治率有了很大提高,为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我院自1984年以来收治的经CT证实的36例轻型脑干出血报告分析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36例,其中男29例,女7例,年龄17一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