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3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51.
 目的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胆固醇水平变化及其与分型、分期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65例MM患者诊断时血脂水平,包括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和载脂蛋白B(Apo-B),探讨血脂参数与MM患者免疫球蛋白类型和临床分期关系。以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65例MM患者中IgG型35例(53.85 %),Ⅲ期41例(63.1 %),MM患者血清TC、HDL-C、 LDL-C、Apo-A1和Apo-B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T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1例IgD型外,其余64例患者中,IgG和IgA型患者血清TC、HDL-C、LDL-C、Apo-A1和Apo-B均显著低于轻链型(P<0.05),TG水平在不同Ig类型患者间无差别;Ⅲ期患者血清TC、HDL-C、LDL-C和Apo-A1均显著低于Ⅰ期患者和对照组(P均<0.05),且Ⅱ期患者血清LDL-C 也显著低于Ⅰ期患者(P<0.05)。结论 MM患者存在低胆固醇血症,且血清胆固醇水平与疾病分期有关。  相似文献   
52.
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白血病的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疗效、预后的关系。方法早晨空腹抽取静脉血。D-二聚体采用免疫比浊法。结果 165例次急性白血病患者中,难治复发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初诊组和完全缓解组(P〈0.01),初诊组D-二聚体水平高于完全缓解组和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完全缓解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与急性自血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明显关系,其检测方法简便、快速、敏感性高,可作为急性白血病的预后判断的一项早期实验室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3.
王飞  岳延华  陆洛  顾伟英 《临床荟萃》2019,34(6):502-507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是指局限于中枢神经系统而无其他部位受累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于其发病率相对较低,病理标本相对难获得,给基础和临床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尽管这些研究的样本量相对较少,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证实了其特殊的遗传背景及分子生物学特征。尽管大剂量甲氨蝶呤的应用明显改善了这部分患者的预后,但由于大部分的临床研究为Ⅱ期单中心的临床试验且样本量相对较少,尚无统一的最佳治疗方案,而对于老年及复发难治患者的治疗尚无大宗的临床研究数据支持。本文将对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及分子生物学特点以及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4.
 目的 对血液肿瘤患者进行心理评估,探讨血液肿瘤患者合并抑郁障碍的发病情况,并给予干预性治疗。方法 对134例血液肿瘤患者予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及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对确诊合并抑郁症的患者随机分为二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心理疏导及抗抑郁药物治疗,并测定干预前后患者免疫功能的改变以及神经递质的改变。结果 134例血液肿瘤患者合并抑郁障碍的发病率达37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SDS及HAMD评分下降,抑郁症状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治疗组患者经抗抑郁药治疗后血浆神经肽Y(NPY)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NPY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CD+4/CD+8比值增加,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结论 心理干预和药物干预可改善血液肿瘤患者的抑郁症状,提高免疫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进展的伴骨髓增生异常相关改变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RC)的预后影响因素及患者生存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的60例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由MDS进展的AML-MRC患者的临床资料,描述性分析AML-MRC的临床特征、遗传学特点、基因测序、预后分层、治疗方案等,对各项临床指标、预后分层和治疗方案等对AML-MRC患者生存及预后的影响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AML-MRC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OS)为4.5个月,1年OS率为28.3%,治疗后的完全缓解(CR)率为33.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初诊为AML-MRC时白细胞增多、血小板显著减少、预后分层差及HMA药物治疗和支持治疗为AML-MRC患者中位OS较短的危险因素;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小板显著减少(HR=4.46)、HMA药物治疗(相对于移植,HR=10.47)、支持治疗(相对于移植,HR=25.80)与预后分层差(相对于预后中等,HR=13.86)为影响AML-MRC患者中位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  相似文献   
56.
例1,女,38岁,1997年7月因上腹不适作胃镜示胃窦癌,遂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病理活检证实为胃近幽门后壁溃疡型管状腺癌。术后因高热、外周血WBC13.6×10~9/L,幼稚细胞0.80。转入血液科查骨髓像增生极度活跃,原粒占0.79;免疫分型以髓系抗原表达为主。诊断:急性髓系白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NB4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以及对凋亡信号转导通路NF-κB通路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以探讨辛伐他汀抗白血病效应及可能机制.方法 以不同浓度辛伐他汀处理NB4细胞,取对数生长期细胞进行实验.实验分为阴性对照组和辛伐他汀处理组(终浓度分别为5、10、15 μmol/L),培养24、48、72 h.采用MTT法观察NB4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测定NB4细胞凋亡指标AnnexinⅤ/propidium iodide变化;PCR芯片研究NB4细胞NF-κB通路相关基因mRNA的差异表达.结果 辛伐他汀对NB4细胞的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和促凋亡作用(均P<0.01),且呈时间与剂量依赖性.15 μmol/L辛伐他汀处理NB4细胞24、48、72 h细胞抑制率分别达到45.75%、92.91%、96.46%,而细胞早期凋亡率分别为30.25%、64.34%、87.38%.与对照组相比,15 μmol/L辛伐他汀处理NB4细胞48 h组中NF-κB通路有56个基因表达发生改变,其中47个基因表达下调、9个基因表达上调.结论 辛伐他汀能抑制NB4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诱导凋亡机制可能与辛伐他汀调节NF-κB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8.
 目的 探讨WT1反义寡核苷酸(WT1-ASO)对白血病细胞生长抑制作用。方法 合成一段与WT1基因转录本翻译起始序列互补的、含18个碱基的WT1反义寡聚核苷酸序列,以200 μg/ml与白血病细胞系K562和U937共培养,同时设立WT1-SO组及单纯培养基对照组,锥虫蓝拒染实验确定活细胞数,测定细胞生长曲线,观察WT1-ASO对白血病细胞生长抑制作用,实时定量RT-PCR技术检测相应细胞系中WT1基因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WT1-ASO能够特异性抑制WT1表达的K562细胞的生长,与WT1-SO组及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WT1-ASO对WT1低表达的U937细胞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WT1-ASO能够特异性下调K562细胞中WT1基因表达水平。结论 WT1-ASO能够特异性抑制表达WT1基因的白血病细胞生长,下调其WT1基因表达,可以应用于白血病治疗。  相似文献   
59.
目前 ,联合化疗在白血病治疗中仍占主导地位 ,对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AL L)的化疗 ,仍主张采用以经典 VP方案为基础的 VEP、VDP、VAP及 DOL P等方案。有的病例可长期缓解。临床发现 ,AL L患者在行上述含有强的松的化疗中 ,常出现类固醇性糖尿病 (Steroidal Diabetic Mellitus SDM) ,其临床表现和治疗有特殊性。我院 1995年 1月至 2 0 0 0年 10月共收治 AL L(包括 CML 急淋变 3例 ) 83例 ,其中 2 4例出现类固醇性糖尿病 ,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 4例患者均为我院 1995年 1月至 2 0 0 0年10月血液科住院患…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联合安罗替尼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生物学效应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分别应用不同浓度的地西他滨、安罗替尼以及地西他滨+安罗替尼处理MM细胞系和原代细胞,CCK-8法检测两药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并计算协同指数,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药物对c-Myc蛋白的影响。结果:地西他滨和安罗替尼单药均能有效地抑制MM细胞系NCI-H929和RPMI-8226的增殖,并且诱导细胞凋亡;两药联合组抑制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的效果明显强于单药组。两药联合在原代MM患者细胞中也显示出较强的细胞毒性。地西他滨和安罗替尼能够下调MM细胞中c-Myc蛋白的水平,并且联合用药组的c-Myc水平最低。结论:地西他滨联合安罗替尼能够有效地抑制MM细胞的增殖并且诱导其凋亡,这为地西他滨联合安罗替尼治疗MM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