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9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81.
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内镜黏膜下挖除术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E)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内镜发现的消化道SMT超声内镜检查后,应用头端弯曲的Hook刀进行ESE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变,使病变与肌层相分离;(2)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3)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变。结果:86例消化道SMT食管18例,胃34例,十二指肠5例,乙状结肠13例,直肠16例。超声内镜诊N62例病变位于黏膜下层,23例位于固有肌层,1例位于直肠腔外。病变最大直径0.5~3.2cm(平均1.9cm)。79例病变成功完成ESE治疗,ESE成功率91.9%(79/86)。ESE手术时间15~105min(平均45min)。2例ESE术中出现内镜难以控制的大出血,1例成功保守治疗,1例转开腹手术;所有病例未出现ESE术后出血。2例出现消化道穿孔,应用金属夹缝合成功,未转开腹手术;2例直肠类癌剥离深至肌层,出现皮下气肿,保守治疗好转。ESE穿孔发生率4.7%(4/86)。结论:ESE治疗消化道SMT安全、有效,可以完整切除消化道黏膜下层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对于来源于固有肌层肿瘤和腔外病变,应慎行ESE治疗。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经内镜金属支架置入术治疗左侧大肠癌性梗阻的临床价值。方法在X线辅助下经内镜放置支架治疗22例左侧大肠癌性梗阻的病人,其梗阻的部位分别为直肠14例,乙状结肠6例,降结肠2例。结果22例大肠癌性梗阻中,20例放置支架成功,成功率为90.9%,术后1~2天梗阻症状均得到缓解或消除,其中14例为姑息治疗,6例经内镜治疗解除梗阻后7~10天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术后均恢复顺利,无感染及吻合口漏等并发症发生。1例直肠癌术后复发伴盆腔广泛转移者治疗失败,1例乙状结肠癌广泛转移者术中穿孔而急诊行Hartmann术。1例术后6周支架远端移位,导致梗阻复发,置入第二根支架后缓解。1例术后1月粪块堵塞支架,以探条及网篮疏通后缓解。结论经内镜放置金属支架治疗左侧大肠癌性梗阻,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梗阻症状,操作简单、经济有效,并发症少,可以显著降低病人的创伤和痛苦,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治疗大肠多发息肉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4例大肠多发息肉患者使用APC300型内镜专用氩气刀对广基扁平息肉进行内镜下APC灼除治疗。其中29例直径0.2~0.5 cm的广基扁平息肉仅行APC灼除;15例直径0.6~2.0 cm的亚蒂型、有蒂型及广基型大息肉行高频圈套电切,局部创面渗血者再行APC止血治疗。结果:44例患者均治愈。结论:APC治疗大肠多发息肉疗效佳,并发症极少,安全性好,且操作简便、快捷。对于多发性广基扁平小息肉,APC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4.
目的研究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LST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收集2008年4月至2012年1月期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行ESD治疗的120例直肠LST患者的临床资料。首先按内镜下表面形态将120例LST进行分型,统计各型LST的部位、大小、形态特征,然后对LST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ESD治疗的切除率、手术时间、并发症和复发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120例直肠LST病变中84例为颗粒型(84/120,70%),36例为非颗粒型(36/120,30%),平均病变大小为35 mm。其中绒毛状管状腺瘤占38.3%,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8.3%,黏膜下癌7.5%。平均手术时间为:51.8±28.16(17~110)min,整块切除率为98.3%,完整切除率为95.0%,完整治愈切除率为90.8%。ESD术后出血发生率为4.2%,穿孔发生率为3.3%。平均随访时间为32.6个月,复发率为0.8%。 结论直肠LST病变大于2 cm,存在较高的恶变潜能。ESD治疗LST病变整块切除率高,复发率较低,是直肠LST病变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5.
探讨内镜经胃保胆取石术(endoscopic trans-gastric cholecystolithotomy, ETGC)联合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2019年4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ERCP胆总管取石术后行ETGC的病例资料。本研究共纳入6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其中男4例、女2例。患者行ERCP取石至内镜ETGC的时间间隔1~77 d(中位天数5 d)。6 例患者均成功完成ERCP胆总管取石后保胆取石术。患者均为多发胆囊结石,合并胆囊息肉患者1例。ETGC手术时间22~100 min(中位时间65 min),住院天数3~9 d(中位天数6.5 d)。2例患者术后出现上腹部隐痛,体温升高,其中1例超声提示右上腹局部积液可能;2例患者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术后随访患者均未再发胆囊炎、胆管炎相关症状,随访率100%,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6位患者术后均接受了超声复查,其中5例无复发,其中1例术后9个月超声显示胆囊壁胆固醇结晶,胆泥淤积。ERCP取石联合内镜经胃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86.
目的比较窄带成像(NBI)与碘染色在早期食管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间接受ESD治疗的87例早期食管癌(包括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前经NBI法确定病变边界者37例(NBI组),采用碘染色法确定病变边界者50例(碘染色组)。比较两组患者ESD术中食管痉挛程度、手术时间、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复发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病变部位、大小和周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NBI组中重度食管痉挛者的比例为10.8%(4/37),明显低于碘染色组的比例[32.0%(16/50),P〈0.05];手术时间亦明显短于碘染色组[(42.2±19.5)min比(53.3±30.9)rain,P〈0.05]。NBI组术中穿孔1例,术后迟发性出血1例;碘染色组术中穿孔1例,均经内镜下处理及保守治疗治愈。术后随访4~20月,NBI组与碘染色组患者术后食管狭窄[8.1%(3/37)比8.0%(4/50)]和局部复发[5.4%(2/37)比4.0%(2/50)]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碘染色相比,早期食管癌ESD术前采用NBI确定病变边界,可在不影响疗效的基础上减轻食管痉挛并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87.
目的 探讨黏膜内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为早期胃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1年10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根治性切除术并经病理证实的498例黏膜内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评估影响黏膜内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498例患者中有43例(8.6%)发生淋巴结转移.病灶大小(HR =1.525,95% CI:1.040~2.236)、肿瘤侵犯深度(HR=1.656,95%CI:1.158~2.368)和组织学类型(HR =8.149,95%CI:1.770~37.513)是影响黏膜内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根据临床病理因素可对黏膜内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进行预测并指导治疗方案的制订.  相似文献   
88.
覆膜金属支架治疗晚期食管癌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经内镜放置覆膜金属支架治疗晚期食管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3年6月2006年6月在X线辅助下经内镜放置覆膜金属支架治疗的106倒晚期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6例患者放置支架122例次,操作成功率100%。食管支架置入后能有效缓解患者进食困难症状,2周后进食困难分级评分平均从由3.17级降至1.01级;11例食管气管瘘术后均能完全堵塞食管瘘口,封堵率100%;术后平均生存期8.2个月。结论:经内镜放置覆膜金属支架操作简单、经济、安全,是姑息性治疗晚期食管癌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9.
目前,我国消化道早癌的诊治水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近年来.新型内镜成像技术的问世大大提高了消化道早癌的检出率.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可使消化道早癌获得根治性切除.本文以目前内镜技术的现状为基础.就如何提高我国消化道早癌的诊治水平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90.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迟发性出血的治疗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以内镜黏膜切除术(EMR)为基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早期消化道肿瘤和黏膜下肿瘤的新技术.但与EMR相比,ESD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尤其是出血的可能性明显增加[1].虽然ESD术后的迟发性出血并不常见,但迟发性出血可能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危险,严重者会导致失血性休克,因此预防、诊断和及时治疗术后的迟发性出血非常重要.近年我院内镜中心ESD治疗的1975例患者中18例发生术后迟发性出血,现将其临床诊治资料总结如下,为减少ESD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供更多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