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9篇
  免费   42篇
医药卫生   38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81.
儿童线粒体脑肌病的MRI表现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回顾性研究20例线粒体脑肌病患儿(年龄10个月到14岁)的MRI表现.方法20例由肌肉活检及实验室检查证实为线粒体脑肌病的患儿,脑内均有MRI阳性表现,研究其MRI表现的类型.结果20例患儿脑内病灶均表现为T1WI低、T2WI高信号,8例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18例患儿主要为灰质受累,其中10例为只有深部灰质病变;4例为深部灰质和大脑皮质同时受累.4例为深部灰质病变合并脑梗塞而同时累及灰质和白质.2例主要为白质受累,表现侧脑室后角旁白质异常信号.结论儿童线粒体脑肌病的MRI表现是多样性的.当儿童脑MRI表现为灰质(尤其是深部灰质)异常信号、灰质萎缩、不典型梗塞、不典型白质病变且合并临床难以解释的神经、肌肉等多系统的症状时,应考虑到线粒体肌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82.
目的制作犬颈内动脉的选择性灌注模型,验证可取出式动脉滤器对犬脑的保护效率.方法健康杂种犬12只,随机分为滤器组及对照组.以明胶海绵栓塞颈外动脉,制作犬颈内动脉的选择性灌注模型.滤器组每只犬于颈总动脉内滤器近侧注入1m×1mm×1mm大小的血栓5个,对照组犬则不用滤器,直接注入栓子.术后观察动物神经系统功能改变情况,术后24h行犬脑MR检查,术后7d将犬脑取出、固定,行大体病理检查.结果栓子注入后血管造影,对照组犬中,5只显示颈内动脉分支闭塞,滤器组犬均未见颈内动脉栓塞表现.对照组犬中,5只术中出现对侧肢体及颈部强直,其中2只在注入栓子后于术中死亡;滤器组犬中,2只术后出现栓塞对侧肢体轻瘫,12~24h后症状消失.对照组犬中,4只术后MR显示栓塞侧大面积脑梗死;滤器组犬中,除1只犬术后MR显示术侧外囊点状梗死灶外,其余5只犬术后MR显示正常.术后大体病理表现与MR结果相符.结论动脉滤器对约1mm大小的较大栓子有令人满意的捕获能力,能有效防止严重脑梗死并发症的发生.但此种动脉滤器对小于1mm的栓子的捕获能力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3.
目的 回顾性分析胃常见恶性肿瘤的CT表现,探讨MSCT鉴别胃常见恶性肿瘤的意义.资料与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9例恶性胃肿瘤患者术前常规行MSCT增强扫描.两位放射科医师采用盲法对CT图像进行分析,评价病灶浸润胃壁的程度,病变处胃壁厚度,病灶累及范围,周围淋巴结肿大以及病变强化程度.结果 49例中,29例(59.1%)为腺癌,8例(16.3%)为淋巴瘤,12例(24.5%)为恶性间质瘤.腺癌主要表现为局限胃壁增厚或弥漫性浸润伴黏膜强化.淋巴瘤表现为局限于黏膜和黏膜下层的多区域侵犯,伴胃壁明显增厚和周围肿大淋巴结.恶性间质瘤的特征为突出于胃壁外的巨大肿块.结论 根据胃壁受累程度及侵犯区域,MSCT有助于鉴别三种较常见的胃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84.
目的 评价大范围(从头顶到小腿)MR DWI在前列腺痈骨转移瘤检测中的应用.方法 搜集接受前列腺MR检查的166例连续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前列腺局部扫描及大范围DWI.其中49例在1个月内接受骨扫描检查和大范围DWI并行双盲法诊断.以常规T1WI和压脂T2WI为标准,确定骨转移瘤的存在及其位置.49例均为MRI和核素检查后获得前列腺的穿刺病理结果.大范围DWI与骨扫描对骨转移瘤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应用McNemar检验进行比较.转移瘤患者中有5例有>10处/例的全身多发骨转移,在以病灶为单位研究时不纳入计算.结果 49例中10例有骨转移瘤,而DWI和核素骨扫描分别诊断15和17例有骨转移瘤,大范围DWI和核素骨扫描诊断骨转移瘤的敏感度均为100%(10/10),特异性分别为87.2%(34/39)和82.1%(32/39),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6和0.910.44例患者中2种技术共显示68处异常信号和(或)放射浓聚灶,有20处被证实为骨转移瘤,而DWI显示其中23处为骨转移瘤,核素骨扫描显示其中34处为骨转移瘤.以病灶为单位(68处)计算大范围DWI和核素骨扫描诊断骨转移瘤灶的敏感度均为90.0%(18/20),特异度分别为89.6%(43/48)和66.7%(32/48),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8和0.783,大范围DWI的特异度高于骨扫描(P<0.01),ROC曲线下面积也高于核素骨扫描(P<0.05).结论 大范围DWI可用于前列腺癌骨转移瘤的检查,特异度和准确度高于骨扫描.  相似文献   
85.
前列腺癌扩散加权成像与Gleason评分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肿瘤ADC值的变化与病理Gleason评分的关系.方法 对经穿刺活检证实的65例前列腺癌患者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检查,b值800 s/mm2.根据病理结果 将前列腺外周带六分区归类为癌区和非癌区,测量每个分区的ADC值,癌区与非癌区之间行ROC分析,并与病理Gleason评分进行对照.结果 65例前列腺癌的癌区和非癌区ADC值分别为(1.19±0.30)×10-3 mm2/s和(1.79±0.34)×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74,P<0.01);ROC曲线上临界点取1.44×10-3 m2/s,诊断的敏感性达84.30%,特异性为64.00%.癌区ADC值与Gleason评分呈负相关(r=-0.347,P<0.01).结论 前列腺癌癌区ADC值与Gleason评分呈负相关;ADC值有可能用于评价前列腺癌的分级和预后.  相似文献   
86.
目的 研究分次团注双期扫描法CTU与传统单次团注多期CT泌尿系造影(CTU)相比降低有效放射剂量的效能.方法 对57例血尿患者分别进行分次团注双期扫描(26例)和常规单次团注多期扫描(31例), 评价分泌期图像,包括肾盂、肾盏及各段输尿管显影质量及管腔扩张度.记录所有患者扫描时容积CT剂量指数和剂量长度乘积,计算有效剂量.应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比较两组患者上尿路管腔内CT值、扩张程度、各段的显影长度和患者接受的有效剂量.结果 肾盂、肾盏及各段输尿管的显影长度评分及管腔扩张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T值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次团注双期CTU患者有效剂量为(16.07±0.47)mSv,单次团注多期CTU有效剂量为(26.12±0.59)mSv(P<0.05).结论 分次团注双期扫描法CTU图像在泌尿系扩张程度及显影度上与传统单次团注多期CTU无明显差异,但可显著降低患者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87.
目的 评价大范围扩散加权成像(DWI)在恶性肿瘤骨转移瘤检测中的应用.方法 18例手术证实的各种恶性肿瘤患者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在1个月内同时接受大范围DWI检查和99mTc-MDP骨扫描检查. 结果 18例患者中,15例经常规MRI证实存在骨转移瘤,其中7例为多发骨转移瘤(>10处),另8例共证实23处转移瘤;余3例未见转移瘤.除外7例全身多发骨转移瘤(>10处)患者,对其余11例有(8例)或无(3例)骨转移瘤患者计数病灶数,以患者为单位计算的大范围DWI和骨扫描诊断骨转移瘤的敏感性均为100%,特异性分别为100%、33.33%;曲线下面积分别为1.00和0.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以病灶为单位计算的大范围DWI和骨扫描诊断骨转移瘤灶的敏感性分别为86.96%、78.26%,特异性均为60.00%;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和0.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大范围DWI可用于恶性肿瘤骨转移瘤的筛查.  相似文献   
88.
目的 分析新辅助化疗(NAC)前后乳腺癌灶最小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NAC病理反应性的评估效能. 方法 36例患者,根据术后病理反应性结果(Miller & Payne 分级)分为MHR与NMHR两组,采用最小ADC值法于b=1000 s/mm2图像上测量癌灶的ADC值.对每个病理组癌灶及正常腺体的ADC值、两组NAC前、NAC第2周期后、NAC第4周期后MR测量的癌灶最小ADC值及其变化率(△ADC%)进行统计学分析.利用ROC曲线评估癌灶最小ADC值对NAC病理反应性. 结果 NAC第2周期后,MHR组癌灶最小ADC值 [(1.19±0.18)×10~(-3) mm~2/s ] 及△ADC1% [ 中位21.18%,(范围4.27%~50.00%)] 分别与NMHR组最小ADC值[(0.98±0.16)×10~(-3) mm~2/s ]及△ADC1%[ 中位8.53%,(范围-24.52%~64.79%)]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AC第4周期后,最小ADC值 [(1.45±0.22)×10~(-3) mm~2/s ] 及△ADC2%[中位1.04%,范围1.71%~117.24%] 均显著高于NMHR组[(1.06±0.19)×10~(-3) mm~2/s、中位16.84%,(范围7.68%~61.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AC第2周期后癌灶最小ADC值及△ADC1% 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0.82.NAC第4周期后癌灶最小ADC值及△ADC2% 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0.89. 结论 最小ADC值法比平均ADC值法能更早期评估进展期乳腺癌NAC的疗效.  相似文献   
89.
目的评价前列腺MRI三维(3D)立体重组在前列腺癌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28例前列腺癌患者,年龄54~76岁,平均66.3岁。根据穿刺活检结果,14例为外周带癌,3例为中央腺体癌,另外11例患者为前列腺癌治疗后复查患者,其中9例采用内分泌治疗,2例采用放射性粒子置入治疗。所有患者均行直肠内线圈的轴面T2WI序列扫描,所得图像经3D-Doctor软件处理后得到3D重组立体图像。结果14例前列腺外周带癌患者的3D重组立体图像中,有4例显示癌区局限于外周带内,占位效应不明显,外周带形态未见变化;其余10例癌组织向外周带外生长,造成局部外周带增厚,包膜外凸。3例中央腺体癌患者3D图像表现为受累中央腺体体积增大,压迫相邻外周带。2例放射性粒子置入患者可以清楚地显示出放射性粒子在前列腺内的空间分布情况;9例内分泌治疗后患者可见前列腺整体和癌区的体积缩小,包膜外凸减轻。结论3D重组图像可以显示出前列腺外周带、中央腺体和癌区的立体位置关系,为穿刺活检提供了更直观的信息。前列腺MRI三维立体重组在前列腺癌诊断和治疗中可以发挥一定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90.
大剂量顺铂经导管髂内动脉灌注治疗膀胱部短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材料及方法 回顾性收集1990年4月~1994年8月期间于我科行大剂量顺铂与阿霉素配伍经导管化疗治疗的膀胱癌患者46例,其中男39例,女7例,男女比例为5.56:1,其治疗方案见图1.统计方法采用多元回归logistic模型Forward Stepwise(WALD)方法.自变量X1~X6分别为患者年龄、肿瘤分期、肿瘤分级、肿瘤大小、肿瘤数目、肿瘤血管多少.因变量Y取该治疗方案的近期疗效.各变量赋值情况见表1.疗效判别标准参照相关文献,将CR+PR统称为有效,其他统称为无效(NC).各自变量取值均以第一次导管化疗术前膀胱镜及B超检查结果为准,该方案疗效的评估以第二次导管化疗术后膀胱镜、B超或手术结果为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