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8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正> 三房心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临床诊断比较困雅,本文报道1例由超声心动图术前检出,并经手术证实。现介绍该例,并复习文献略加讨论。患者男性,11岁,自幼易感冒,三年来劳累后心慌气短,外院诊断“风心病”,长期服“强的松”无效。体检:一般情况好,血压正常,无紫绀,颈静脉不怒张。两肺清晰,心界向左扩大,心率90,律齐,胸骨左缘第4肋间可闻及Ⅲ级吹风性收缩期杂音,无舒张期杂音,P_2亢进。肝脾不大,下肢无水肿。心电图:右室大可疑X线检查:肺淤血,左房大。右  相似文献   
22.
瞬时加速度波强(W1)的时相分析   总被引:3,自引:9,他引:3  
目的 期望通过对瞬时加速度波强的时相分析,有助于WI新技术的临床推广应用.方法 应用日本ALOKA公司ProSound α1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66例正常人瞬时加速度波强的时相进行检测.结果 左右颈总动脉、右肱动脉的W1起点至终点之间的时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右肱动脉的W1起点至顶点时间与左右颈总动脉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左右颈总动脉之间无统计学意义;左、右颈总动脉、右肱动脉的W1顶点至终点时间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右颈总动脉、右肱动脉的W1上升支时间与下降支时间的比值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①W1的宽度(W1曲线终点减去W1曲线起点的时间)相当于血流加速时间(Δt).对于判断心脏功能可能有一定帮助.②W1曲线的起点应为心脏射血期的开始,而非如以往文献报道的W1曲线的顶点为射血期的开始.  相似文献   
23.
Wave Intensity的命名探讨   总被引:22,自引:12,他引:22  
目的探讨Wave Intensity的中文命名,期望加快该项新技术的临床推广应用。方法查阅文献,结合临床应用体会,通过与传统波强概念对比、时相分析、与加、减速度的关系以及根据检测方法不同命名。结果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得到不同的命名。结论建议将WI命名为“瞬时波强”,简称WI;将W1命名为“瞬时加速度波强”,简称W1;将W2命名为“瞬时减速度波强”,简称W2,供研究时参考。  相似文献   
24.
本文分析了173例经超声显像检查并有手术、病理证实的梗阻性黄疸诊断资料,超声病因诊断符合率71.6%,误诊率28.4%。通过误诊病因分析,作者对探查方法、病变声象图鉴别以及判断分析方法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5.
多发性大动脉炎,又称无脉症。以往临床主要依靠血管造影得以确诊,但这种方法具有一定危险性,因此,不能作为本病的常规检查方法。80年代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的问世,为诊断此病提供了无损可靠的一种手段。我院自1989年3月~1990年2月间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查多发性大动脉炎14例,现报告如  相似文献   
26.
肺动脉高压的超声估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动脉高压的超声估测方法张连仲,张爱宏自1974年Nanda[4]将超声心动图用于诊断肺动脉高压(Pulmonaryhypertension;PH)以来,为PH的无创伤性评估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1M型和二维超声心动图这两种方法是通过对肺动脉瓣活...  相似文献   
27.
eTRACKING技术的原理及参数探讨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目的结合临床应用的体会,探讨eTRACKING的技术原理、公式应用及参数描述的规范。方法采用新版eTRACKING和空气传导脉搏波转换器分别检测管径和脉搏波变化曲线。先用两种方法检测颈总动脉同一部位的管径变化曲线和脉搏波,然后在左右颈总动脉两侧对称的位置同步检测管径变化和脉搏波。结果新版eTRACKING检测Ep、β、AC的精确度较高;脉搏波和管径变化曲线接近,但仍有差异。结论Ep、β、AC的精确度好,得到认可;PWVβ和AI的计算公式尚需在临床研究中进一步验证;eTRACKING术语描述需规范化。  相似文献   
28.
目的 连续测定肱二头肌肌腹在收缩过程中的杨氏模量值,探讨肱二头肌肌腹收缩过程中杨氏模量测值随时间变化曲线的生理学意义.方法 使用法国Supersonic Imagine公司的AixPlorer型实时定量剪切波弹性成像诊断仪,将L4-15线阵探头置于肱二头肌肌腹纵断面,启动仪器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模式,连续记录肱二头肌收缩过程的组织弹性图,然后通过电影回放,使用其定量分析系统Q-BOX,取样区为直径3、8、10 mm同心圆,每隔10帧测量1次杨氏模量值,共测20次,其中前10次为收缩前,后10次为收缩时.根据20次测量值绘制出肱二头肌肌腹收缩过程中杨氏模量测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结果 Q-BOX取样区直径为3mm时,收缩前与收缩时杨氏模量均值分别为(31.48±2.25)、(83.10±23.46)kPa;Q-BOX取样区直径为8mm时,收缩前与收缩时杨氏模量均值分别为(34.19±2.26)、(94.41±27.73) kPa; Q-BOX取样区直径为13 mm时,收缩前与收缩时杨氏模量均值分别为(36.96±2.35)、(103,21±36.96) kPa.杨氏模量测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表明,肱二头肌肌腹收缩过程中,杨氏模量测值逐渐增大,从最小值到最大值之间呈上升斜率.结论 肱二头肌肌腹收缩前与收缩时杨氏模量均值不同;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具有足够的灵敏度,可实时检测肱二头肌肌腹收缩过程中的杨氏横量值;肱二头肌肌腹收缩过程中,杨氏模量测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与生理学从分子水平描述的骨骼肌收缩特征相符.  相似文献   
29.
目的 运动多普勒组织成像(DTI)脉冲频谱技术对正常人二尖瓣环运动进行分析,探讨正常人二尖瓣环运动特征。方法 通过DTI-二维及脉冲谱显示方式检测35健康民人,心尖四腔观和二腔观二尖瓣环的运动、并与心尖四腔观外侧壁、后间隔;心尖二腔观前壁、下壁;左心长轴观前间隔、后壁各中段内膜面的峰值速度、时间速度积分进行比较。结果 心尖四腔观二尖瓣环外侧缘的收缩期峰值速度(S)、舒张早期、晚期的峰值速度(E、A  相似文献   
30.
股总动脉瞬时波强负向波面积测定及机理探讨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目的 通过对股总动脉瞬时波强(WI)负向波面积测定,探讨负向波形成机理,为其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日本ALOKA公司Prosound α1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32条股总动脉远心端加压的股总动脉瞬时波强的负向波面积进行测量.结果 32条股总动脉加压前WI负向波面积24.19±15.95mmHg m/s2(压力),加压时45.08±29.90mmHg m/s2(压力),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2条股总动脉加压前负向波面积0.042±0.033m/s2(管径),加压时0.074±0.062 m/s2(管径),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负向波面积随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而增大,负向波面积与外周血管反向折返波大小有关,该指标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