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91篇
医药卫生   15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4 毫秒
111.
目的 探究促进人群身体活动措施的优先级排序,为制定促进身体活动相关策略和计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由488个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人员对13个维度下的47项促进人群身体活动措施的可行性和重要性进行打分;采用重要性-绩效分析(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IPA)模型对促进身体活动维度指标进行象限划分;采用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标准化因子载荷系数确定同一象限内维度指标优先级和各维度内措施的优先级。结果 最高优先级内各维度指标优先级顺序为:人员培训、工作场所干预、学校干预、宣传与社区活动、体育部门干预、提高设施/场所可及性。优先改进级内维度指标为改善环境。最低优先级内各维度指标优先级顺序为:其他场所和人群干预、领导力和合作伙伴关系、医疗保健机构干预、加强建筑设计、筹资与财政支持、监测与评估。结论 结合验证性因子分析,IPA模型能够较好地实现身体活动促进决策模型构建。  相似文献   
112.
  目的  估算中国不同气温带气温健康预警的阈值,为发展基于死亡风险的气温健康预警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06―2017年全国364个县、区作为研究点的死亡与气象数据,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ion lag non-linear model, DLNM)和多变量Meta方法分析气温与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划分气温预警阈值。  结果  研究期间日平均气温16.0 ℃,日平均相对湿度73.0%,日均死亡人数为8.3例。不同气温带的气温-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总体上呈倒“J”型。中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以及南亚热带冷效应低风险气温范围分别9.1~13.8 ℃、0.1~19.3 ℃、8.8~24.3 ℃以及9.9~25.3 ℃,中风险分别为1.8~9.1 ℃、-6.1~0.1 ℃、1.5~8.8 ℃以及4.8~9.9 ℃,高风险分别为<1.8 ℃、<-6.1 ℃、<1.5 ℃以及<4.8 ℃;热效应低风险气温范围分别为23.4~24.8 ℃、28.6~29.3 ℃、27.2~29.5 ℃以及28.2~28.6 ℃,中风险分别为24.8~26.1 ℃、29.3~30.1 ℃、29.5~31.0 ℃以及28.6~29.0 ℃,高风险分别为>26.1 ℃、>30.1 ℃、>31.0 ℃以及>29.0 ℃。所有气温带在高温端的日均死亡人数均随着风险等级增加而升高,而除了暖温带+北亚热带外,其他气温带在低温端的日均死亡人数随着风险等级增加而升高。  结论  基于死亡风险可以确定气温预警的阈值并进行预警等级划分,预警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3.
目的分析1990—2017年中国人群矽肺的疾病负担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方法利用全球疾病负担2017年(GBD 2017)研究结果和数据,分析1990—2017年中国人群矽肺的疾病负担状况并与全球人群进行比较。按年份、年龄、性别分析中国人群矽肺的发病数、死亡数、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伤残损失寿命年(YLD);同时采用2000—2025年世界人口的平均年龄结构作为标准人口计算中国和全球人群尘肺病的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标化DALY率、标化YLL率、标化YLD率。计算2017年与1990年的变化幅度,分析疾病负担指标的变化。结果 2017年中国人群因矽肺造成的DALY为166 134人年,占中国人群因尘肺病造成DALY (247 619人年)的67. 1%,占中国总DALY (371 485 307人年)的0. 045%,在293种疾病中排名第171位,较1990年(190位)上升了19位;占全球人群因矽肺造成DALY (260 584人年)的63. 8%,在195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1位。2017年中国人群矽肺的发病数、死亡数、DALY分别为15 380例、6 468例、166 134人年,较1990年分别增长69. 6%、15. 2%、2. 1%,增幅均高于全球水平; 2017年中国人群矽肺的标化发病率、死亡率、DALY率分别为0. 79/10万、0. 34/10万、8. 32/10万,分别较1990年下降21. 7%、48. 8%、50. 8%。中国人群矽肺的发病数、死亡数、DALY在≥45岁进入高发状态,分别为14 616例(95. 0%)、6 147例(95. 0%)、149 871人年(90. 2%); 2017年发病年龄和死亡年龄的中位数分别为67. 3岁、68. 3岁,较1990年分别延长2. 9岁、3. 3岁。结论中国在矽肺防治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但中国人群矽肺所致的疾病负担近年仍有上升趋势,占中国人群尘肺病和全球人群矽肺所致疾病负担的较大比重。应采取措施遏制矽肺的早发病、早死亡,加强健康管理,提高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14.
目的 评估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示范区)的建设质量。方法 利用2017-2019年期间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现场调研评估结果,统计各指标的得分,比较不同指标间、不同区域间得分的差异。采用x±s描述各指标的得分情况,得分值的95%CI检验不同区域示范区得分的统计学差异。为了比较不同指标间的得分情况,将各指标得分换算成百分制得分。结果 236个示范区现场评估的百分制总得分83.5分;一级指标层面,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体系整合(92.8)、政策完善(90.3)、环境支持(88.4)、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87.4)、慢性病全程管理(78.1)、创新引领(76.5)、监测与评估(75.1)。东部示范区总得分(259.2±18.8),高于中部(243.2±15.2)和西部(245.4±1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示范区建设质量在东部、中部和西部间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在公共卫生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时应予以充分考虑;慢性病全程管理、监测与评估和创新引领维度是示范区建设的薄弱环节,应在下一步示范区建设中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15.
目的分析1990—2017年中国人群尘肺病疾病负担水平及其变化趋势,为制定尘肺病防控对策和建议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全球疾病负担2017年(GBD 2017)研究结果,分析1990—2017年中国人群尘肺病的疾病负担状况并与全球人群进行比较。按年份、病种、年龄、性别分析中国人群尘肺病的发病数、死亡数、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伤残损失寿命年(YLD);同时采用2000—2025年世界人口的平均年龄结构作为标准人口计算中国和全球人群尘肺病的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标化DALY率、标化YLL率、标化YLD率。计算2017年与1990年的变化幅度,分析疾病负担指标的变化。结果 2017年中国人群因尘肺病造成的DALY为247 619人年,占中国总DALY 371 485 307人年的0.067%,在169类疾病中排名第112位,较1990年(115位)上升了3位;占全球人群因尘肺病造成DALY 507 425人年的48.8%,在195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1位。2017年中国人群尘肺病的发病数、死亡数分别为32 205例、8 901例,较1990年分别增长67.2%、8.0%;DALY为247 619人年,较1990年下降1.2%,但较2009年增长了15.6%。标化发病率、死亡率、DALY率分别为1.66/10万、0.48/10万、12.57/10万,较1990年分别下降22.4%、51.5%、52.0%。2017年中国人群矽肺和煤工尘肺合计的发病数、死亡数、DALY分别占尘肺病的79.7%、86.4%、83.3%,矽肺的YLL/DALY值最大(为90.5%),煤工尘肺的YLD/DALY值最大(为38.1%);65岁年龄阶段的发病数、死亡数、DALY、YLL、YLD分别占相应总数的42.9%、40.4%、57.7%、62.2%、36.2%。结论中国在尘肺病防治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但中国人群尘肺病引起的疾病负担近年仍有上升趋势,并占全球较大比重。应采取积极防控措施重点降低矽肺、煤工尘肺及65岁年龄阶段的疾病负担;同时,建议加强粉尘作业场所源头控制和治理,构建接尘人员和尘肺病人全流程监测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16.
<正>2019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将实施职业健康保护行动作为主要任务之一,明确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接尘工龄不足5年的劳动者新发尘肺病报告例数占年度报告总例数的比例实现明显下降并持续下  相似文献   
117.
目的基于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CHI)(2017)研究,综合评价福建省人群心血管健康状况和防治水平。方法利用中国CHI(2017)分省研究结果,分析福建省CHI得分及指数各个维度得分情况。 指数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代表健康水平越好。结果2017年福建省CHI得分61.6分,全国排名第5名。 二级指标中,心血管疾病早死概率、患病率、救治结局和政策得分分别为88.5、86.1、71.0和90.1,排名均在前5位,而行为危险因素、成功戒烟率、救治能力得分分别为39.6、31.7和29.6,排名均靠后。 三级指标中,14个指标全国排名靠后,分别是吸烟率(29.3%)、身体活动不足率(19.6%)、蔬菜水果摄入不足率(52.1%)、高脂血症患病率(34.4%)、血脂检测率(28.3%)、糖尿病控制率(25.9%)、成功戒烟率(8.0%)、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医生数量(184.6名/100万人)、床位数量(703.7个/100万人)、导管室数量(0.4个/100万人)、急救车数量(48.5辆/100万人)、胸痛中心数量(0.1个/100万人)、疾控人员数(1.18名/万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7.87%)。结论福建省应针对心血管病行为危险因素暴露情况、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的防控、救治能力、居民健康素养等指标制定防控策略和措施,以改善人群心血管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18.
中国多个城市居民死亡与夏季高温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中国31个城市夏季高温变化与人群死亡之间的关联性。方法 收集中国31个城市2008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的每日死亡数据和气象数据。运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控制长期趋势、"星期几效应"等的影响,分析夏季前期和后期高温变化与死亡的相关性。结果 夏季前期高温对死亡影响的RR值高于后期,夏季前期高温对死亡影响的RR值集中于1.08~2.14,夏季后期高温对死亡影响的RR值集中于1.03~1.67。夏季前期时,高温对死亡的影响主要集中在P5以下和P50以上,而夏季后期高温对死亡影响主要集中于P95以上。夏季前期高温对死亡的影响可以滞后6 d左右,而夏季后期高温对死亡的影响只滞后2 d左右。结论 夏季高温与居民死亡之间存在关联性,夏季前期高温对死亡的影响高于夏季后期,应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19.
目的评价当前我国各省与人群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的健康资源的分布现状。方法资料与数据来源于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CHI)(2017)研究结果。 选取CHI(2017) 公共卫生政策与服务能力维度的相关指标进行测算和分析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港澳台地区)的具体情况,并对全国不同地区和分省的公共卫生政策与服务能力CHI得分进行排名比较。 CHI (2017)公共卫生政策与服务能力维度和各指标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说明公共卫生政策与服务能力越好。结果2017年我国心血管病防控领域卫生政策与服务能力的得分平均分为50.96分。 南方地区公共卫生政策与服务能力得分(53.09分)高于北方地区(48.10分);东部地区得分(60.52分)高于中部地区(41.51分)和西部地区(45.75分)。 上海得分最高(79.54分),其次是北京(77.09分)、江苏(75.62分)、浙江(68.93分)和天津(65.63分)。 黑龙江、山西、贵州、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得分较低。 2015年我国心血管疾病费用政府投入占比为29.96%,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10.25%,配有疾控人员1.39名/万人、全科医生1.37名/万人。 北京、天津、山东、上海和河北降压、降脂、降糖三类药物的每100万人口的消费量较高。 心血管病8类基本药物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平均配备率全国平均水平为61.50%。 平均配备率最高为上海(96.95%),其次是北京(89.32%)、江苏(88.53%)、山东(84.20%)和浙江(80.32%)。结论我国区域间心血管防治健康资源分布不均,表现为东部地区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南方优于北方的特点,体现出东部沿海地区公共卫生政策和卫生服务资源优于其他地区的特点。 基本药物在基层医疗机构的配备率和人均全科医生数量与降低心血管疾病负担相关。  相似文献   
120.
张书岭  谢龙利  王德泉  周脉耕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7):1604-1605,1607
目的应用捕获-再捕获方法估计汶上县全死因死亡率,评价死因登记报告系统收集死亡资料的完整性。方法 2009年收集汶上县死因登记报告系统和死因漏报系统的全死因死亡资料。不同来源数据间的匹配使用姓名、年龄、性别、死亡时间、死亡原因和居住地址等变量。应用Chapman and Wittes的无偏估计公式估计目标人群的死亡人数。结果两来源资料中共报告全死因死亡人数为77人,死亡率为7.13‰。死因登记报告系统报告的全死因死亡人数为69人,死亡率为6.39‰。用捕获-再捕获方法估计的全死因死亡人数为79人,死亡率为7.32‰。死因登记报告系统的漏报率为12.6%,两样本合并后,漏报率为2.6%。结论仅使用死因登记报告系统或合并样本资料会低估全死因死亡率,而利用现有的资料,使用捕获-再捕获方法可以校正低估的全死因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