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87篇
医药卫生   16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  估算中国不同气温带气温健康预警的阈值,为发展基于死亡风险的气温健康预警系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6―2017年全国364个县、区作为研究点的死亡与气象数据,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ion lag non-linear model, DLNM)和多变量Meta方法分析气温与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划分气温预警阈值。结果  研究期间日平均气温16.0 ℃,日平均相对湿度73.0%,日均死亡人数为8.3例。不同气温带的气温-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总体上呈倒“J”型。中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以及南亚热带冷效应低风险气温范围分别9.1~13.8 ℃、0.1~19.3 ℃、8.8~24.3 ℃以及9.9~25.3 ℃,中风险分别为1.8~9.1 ℃、-6.1~0.1 ℃、1.5~8.8 ℃以及4.8~9.9 ℃,高风险分别为<1.8 ℃、<-6.1 ℃、<1.5 ℃以及<4.8 ℃;热效应低风险气温范围分别为23.4~24.8 ℃、28.6~29.3 ℃、27.2~29.5 ℃以及28.2~28.6 ℃,中风险分别为24.8~26.1 ℃、29.3~30.1 ℃、29.5~31.0 ℃以及28.6~29.0 ℃,高风险分别为>26.1 ℃、>30.1 ℃、>31.0 ℃以及>29.0 ℃。所有气温带在高温端的日均死亡人数均随着风险等级增加而升高,而除了暖温带+北亚热带外,其他气温带在低温端的日均死亡人数随着风险等级增加而升高。结论  基于死亡风险可以确定气温预警的阈值并进行预警等级划分,预警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2.
目的:分析1990-2017年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死亡及其疾病负担的变化趋势。方法:利用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GBD)中国分省研究结果,采用GBD2017世界标准人口对发病率、死亡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率、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率和伤残损失寿命年(YLD)率进行标化,采用归因负担公式来估计饮酒、高BMI...  相似文献   
103.
目的分析1990年和2017年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人群跌倒的疾病负担变化。方法利用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GBD)研究结果,采用死亡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和伤残损失寿命年(YLD)等指标,描述2017年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不同性别、年龄组和省份人群跌倒的疾病负担现状。计算1990年与2017年疾病负担相关指标,并分析2017年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人群较1990年跌倒疾病负担的变化。结果2017年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人群因跌倒导致的死亡数和标化死亡率分别为13.48万和8.64/10万,较1990年分别增加了110.30%和12.79%;DALY标化率和YLD标化率分别上升到363.09/10万和154.02/10万,升幅为3.82%和67.56%,只有YLL标化率由1990年的257.81/10万下降至209.07/10万,下降幅度18.91%;男、女性的疾病负担指标DALY、YLL和YLD较1990年均有所增加;男、女性跌倒的死亡率和DALY率均随年龄增长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5~14岁年龄组人群最低,而70岁及以上年龄组最高,仅70岁及以上年龄组男性死亡数和死亡率低于女性,其他年龄组男性均高于女性;福建、云南和浙江的标化死亡率和DALY标化率均明显高于其他省份,东北三省相对较低。结论2017年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人群跌倒造成的疾病负担仍然较重,尤其以老年人群为高危人群。不同性别、年龄组、省份人群跌倒导致的疾病负担不完全相同,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防控措施来降低跌倒带来的死亡和疾病负担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04.
公共场所禁烟法规执行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脉耕 《中国健康教育》2001,17(12):725-728
立法控烟 ,是减轻被动吸烟危害的有效途径。近一二十年来 ,公共场所禁烟法规在数量和范围上都有相当大的增加。然而 ,对这些法规实施的总体效果 ,目前却知之甚少。本文的目的即通过对文献的回顾 ,对以下内容进行探讨 :1 我国禁烟法规的颁布情况。 2 禁烟法规的执行效果评价。 3 需进一步研究的领域。控制公共场所吸烟法规的颁发情况早在 2 0世纪 70年代 ,人们已认识到了被动吸烟对健康的危害 ,但有关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规定直到 80年代才在中国开始出现。 90年代中期以后 ,公共场所禁烟法规涉及地域逐渐扩大。1 全国性规定 目前 ,限制…  相似文献   
105.
目的了解1990年和2010年中国人群3种细菌性脑膜炎的疾病负担。方法利用2010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结果,采用发病数和发病率,死亡数和死亡率,DALY(伤残调整生命年)数和率,YLL(早死造成的生命损失年)数和率,YLD(伤残造成的生命损失年)数和率指标,描述1990年和2010年中国人群肺炎球菌感染、b型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和脑膜炎球菌感染的疾病负担并进行分析。结果 2010年较1990年,我国3种细菌性脑膜炎的标化发病率降幅达50%左右,死亡率降低75%左右。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1岁以下婴儿细菌性脑膜炎的DALY率最高。2010年1岁以下婴儿b型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DALY率为97.82年/10万,肺炎球菌感染为49.49年/10万,脑膜炎球菌感染为32.22年/10万。随年龄增长,DALY率下降明显,但70岁及以上各种细菌性脑膜炎的DALY率又小幅升高。总体来看,2010年肺炎球菌脑膜炎的疾病负担最重、b型嗜血杆菌脑膜炎次之,脑膜炎球菌感染最低。结论 2010年较1990年,我国3种细菌性脑膜炎疾病负担明显下降。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1岁以下婴儿是细菌性脑膜炎发病和死亡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分析我国2010年年龄别的营养缺乏性死亡与伤残的疾病负担及20年的变化规律.方法 利用2010年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研究对中国的估计,描述了中国分年龄组人群营养不良的疾病负担现状和20年的变化规律.主要指标包括死亡率、早死导致的生命损失年(years of life lost,YLL)、伤残导致寿命年损失(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YLD)及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结果 中国营养缺乏性疾病导致死亡率及DALY率在过去的20年中呈明显下降趋势,尤其是青壮年人群DALY率下降趋势明显.<5岁儿童及≥70岁老年人的营养缺乏性疾病死亡率仍值得关注,<5岁年龄组缺铁性贫血的YLD率有所上升;≥70岁老年人的各种营养缺乏性疾病DALY率下降并不明显,缺碘与其他营养不良的DALY率有不同程度上升.结论 按年龄分组的疾病负担更能准确地反映不同营养缺乏造成的影响,可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了解我国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简称“示范区”)疾控中心慢性病防控人员对高血脂各项防控措施重要性、可行性的看法,以及各项防控措施实施状况,为加强高血脂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2020年10月向全国488个示范区疾控系统慢病科工作人员发放调查问卷,对高血脂防控措施(分5个层面,共13条措施)的重要性、可行性及实施情况进行问卷调查。重要性和可行性最低1分,最高5分。是否实施分别填1、0。采用(x±s)(95%CI)描述各项措施重要性、可行性得分分布,采用实施率描述各措施的实施情况。结果 发放问卷488份,实际回收468份,经数据清理后得到有效问卷438份,有效应答率为89.75%(438/488)。提升医疗机构血脂检测能力(4.80±0.52)与患者教育(4.80±0.53)两项措施重要性得分最高,最低的措施为建立血脂管理激励机制(4.44±0.87)分,其他措施重要性得分均高于4.50分。可行性总得分最高的措施为提升医疗机构血脂检测能力(4.20±0.89)分,其次为患者教育(4.10±0.90)分,最低的可行性为调整油类生产结构(3.12±1.04)分。推广适宜工具、建设健康餐厅/健康...  相似文献   
108.
目的:分析中国女性子宫颈癌筛查率现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以2015年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系统中,在298个调查县(县级市、区,以下简称“监测点”)居住超过6个月的20岁及以上完成调查的女性为调查对象,共91 348名,采用面对面询问方式调查其基本情况及宫颈癌筛查情况,采用基于复杂抽样和人...  相似文献   
109.
2006-2016年中国室外空气污染的归因死亡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2006-2016年室外空气污染对我国人群造成的死亡情况。方法 所有数据来自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2016)。GBD2016采用空气质量数据集成模型来估计空气动力学直径<2.5 μm的颗粒物(PM2.5)暴露水平,在计算人群归因分值(PAF)的基础上,计算归因于室外空气污染的死亡数,采用世界标准人口的年龄结构计算年龄标化率,并在不同性别、疾病和省份之间进行比较。结果 2016年中国因室外空气污染导致107.5万例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11.1%,其中57.6%为冠心病和脑卒中,男性的归因死亡数是女性的1.7倍;与2006年相比,因室外空气污染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下降了6.8%,年龄标化归因死亡率下降了26.5%,各疾病的年龄标化归因死亡率均有所下降,其中冠心病的下降幅度最小(-5.3%),下降幅度较大的是下呼吸道感染(-37.6%)和COPD(-42.1%),男、女性的年龄标化归因死亡率均下降,女性下降幅度(-34.8%)高于男性(-20.4%);分省来看,2016年室外空气污染造成的PAF,天津最高(13.9%),西藏最低(6.1%),京津冀地区、山东、河南、东北三省等地相对较高,香港地区、澳门地区、福建、海南等地相对较低;新疆的年龄标化归因死亡率最高(120.1/10万),香港地区最低(30.9/10万),除此之外,青海、贵州、河南等地相对较高,澳门地区、上海、福建等地相对较低;与2006年相比,17个省份的PAF下降,下降幅度从-4.1%到-16.8%,吉林、黑龙江的PAF值略有增加(5.0%、8.1%)。其余14个省份没有明显变化;各省的年龄标化归因死亡率均下降,下降幅度从-11.9%(黑龙江)到-43.2%(福建),广东、浙江、贵州等地下降幅度相对较高,东北三省、湖北、河北等地下降幅度相对较低。结论 2016年中国由于PM2.5导致的疾病负担巨大,但与2006年相比有所下降,其影响存在性别和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10.
区域长寿现象是指某一地区(按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单位)在某一时点或一段时间内长寿水平明显高于周边地区, 并且就全国范围来看, 其长寿水平名列前茅的一种人口年龄分布现象。近些年来, 国内外专家学者针对个体长寿的影响因素开展了较为丰富的研究, 然而与之相对应的区域长寿水平的评价研究仍相对较少。本文从评价指标及研究发现、研究尺度及数据来源等方面对国内外区域长寿水平评价研究进行了梳理, 在此基础上从3个方面对区域长寿水平评价研究的下一步发展提出了建议:第一, 充分利用人口死亡监测数据开展区域长寿水平评价;第二, 在多源数据充分整合、校核的基础上基于复合评价指标开展区域长寿水平的综合评价, 以精准描述各地区长寿水平的时空演变趋势;第三, 从区域长寿水平评价向区域健康长寿水平评价转变, 促进健康老龄化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