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184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01.
【目的】肿瘤病人在接受介入诊疗操作中(如穿刺活检、经皮穿刺肺癌射频消融治疗或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等)可能会并发气胸,且这类气胸多为单纯性。传统的处理方法是采用胸腔引流管与水封瓶相连接的胸腔闭式引流术,此方法创伤大,患者需要住院接受治疗。本文通过总结肿瘤病人在介入诊疗中并发气胸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行改良气胸引流术的经验,探讨这一微创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2004年7月~2007年3月23例介入诊疗中并发气胸的肿瘤患者,应用中心静脉导管微创插管方法行气胸引流,观察其引流效果及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23例患者中7例住院治疗,16例门诊观察。所有患者经中心静脉导管引流2~3天后,气胸消失、塌陷的肺组织完全复张,未发生任何并发症。【结论】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行改良气胸引流是一种微创治疗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快捷、安全可靠、疗效好、患者可在门诊接受观察等优点,尤其适合应用在肿瘤介入诊疗操作中并发单纯气胸的病人。  相似文献   
102.
螺旋CT在胃部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阐述胃部病变在SCT上的表现 ,探讨SCT在胃部病变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有明确病理与临床诊断的 67例胃部疾病患者的腹部CT平扫与SCT增强扫描时的表现 ,根据胃部病变增强扫描前后的CT值来评价各种疾病的CT增强情况。结果 胃部病变表现为局限 (5 5例 )、广泛 (7例 )胃壁增厚或肿块形成 (5例 )。在SCT增强早期 ,大多数胃癌、间质瘤、活动性溃疡、反应性水肿、静脉曲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强化 ,胃溃疡瘢痕 ,非霍奇金淋巴瘤、嗜酸性细胞浸润无明显强化。结论 增厚的胃壁是否僵硬 ,有无肿块形成及SCT增强扫描的早期强化情况对胃部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从DDP在肺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及静脉全身化疗中外周血药浓度变化的比较研究着手,重点分析化疗药物在肺癌介入治疗中的全身毒副反应及其药动学基础。方法 选择2000年4月-2002年5月在我院介入科住院,经病理证实为晚期NSCLC初诊病人60例,经随机分组,试验组(A组)接受DDP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对照组(B组)接受DDP静脉全息身化疗。A组30例,MMC10mg/m^2,VDS3mg/m^2,分别溶于20ml生理盐水静脉推注,DDP80mg/m^2,溶于生理盐水250ml经支气管动脉灌注30min。B组30例,MMC10mg/m^2,VDS3mg/m^2,分别溶于20ml生理盐水静脉推注,DDP80mg/m^2,溶于生理盐水250ml经静脉滴注30min。病人于DDP给药开始后5min、15min、30min、1h、2h、4h、8h、12h、24h、48h经外周静脉留置管取血(2ml/次),置于抗凝干燥试管内,经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检测病人血样DDP浓度,绘制时间浓度曲线。化疗期间观察记录化疗药物的全身毒副反应情况。结果 ①A组与B组均在给DDP开始30min时达到血药浓度曲线最高点,峰值血药浓度B组高于A组,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1)。②在测量的时间段内,B组曲线下面积明显高于A组,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③临床观察,A组恶心、呕吐及肾功能损害等毒副反应比B组轻,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肺癌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药物比静脉全身给药的毒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04.
螺旋CT对膀胱癌侵袭性及局部侵袭范围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对膀胱癌侵袭性及局部侵袭范围判断的价值。方法  5 0例膀胱癌患者术前一周内行盆腔CT平扫与螺旋CT增强扫描 ,CT所见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 绝大多数膀胱癌出现不同程度强化。I级、I~Ⅱ级癌灶的强化均值为 13Hu、17.8Hu ,Ⅱ级、Ⅱ~Ⅲ级、Ⅲ级癌灶强化均值大于 3 0Hu。螺旋CT增强早期 ,癌组织未侵犯肌层时 ,病变处增厚的膀胱壁见 2~ 3层结构 ,对癌组织局部侵犯范围 (T分期 )分为Tis~T1、T2 、T3a、T3b、T4组 ,总准确率为 85 .7%。结论 膀胱癌的强化程度与其病理组织分级有一定关联。螺旋CT增强早期在膀胱癌T分期上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5.
CT在鼻咽癌临床分期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80例未经治疗的鼻咽癌CT扫描所见,分析CT扫描对鼻咽癌临床分期的影响。CT扫描由于能显示肿瘤向鼻咽腔外蔓延的情况及显示较常规X线颅底照片更多的颅底骨质破坏,使临床分期更为准确。在80例中常规临床分期与结合CT分期相符者38例(47.5%);1例常规X线诊断颅底骨质破坏,CT扫描显示正常;其余41例(51.25%),由于CT显示病变范围较广,或有颅底骨质破坏而致分期升级。其中由Ⅰ期升至Ⅱ期者1例,Ⅰ期升至Ⅲ期者1例;Ⅱ期升至Ⅲ期者18例,Ⅱ期升至Ⅳ期者7例;Ⅲ期升至Ⅳ期者14例。升级原因主要为颈动脉鞘区受侵及CT发现颅底骨质破坏。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评价术前动脉灌注化疗治疗直肠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MMC和5-FU化疗方案,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向肠系膜下动脉及髂内动脉化疗灌注53例直肠癌患者,10-14d后进行外科手术。结果 术后病理显示原发灶癌细胞坏死率90.6%,转移灶癌细胞坏死率84%,随访6-42个月,除3例姑息手术平均生存15个月外,另49例根治术患者全部生存,生活工作正常,未发现复发转移现象,结论 术前动脉灌注化疗是直肠癌有效的综合治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07.
颅内占位性病变CT、MRI误诊教训及对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分析影像学误诊的颅内占位性病变CT、MRI表现,总结其误诊原因及经验教训。方法 手术(活检)病理或临床确诊的CT、MRI曾误诊的颅内占位性病变61例,回顾性分析其征象表现并归纳出五类主要误诊原因。结果 CT、MRI总误诊率为12.2%。①部位误导者49例次;②“典型”征误导者9例次;③征明不典型致误者32例次;④少见病致误者24例次;⑤思维片面致误者25例次。结论 从两个方面降低误诊率:①认真琢磨基本功,不断积累病例诊断正反两方面经验,提高发现病变和分析鉴别诊断的能力;②影像观察分析要密切结合临床资料,注意形态与功能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8.
目的:观察介入导向下经动脉导管系统灌注p53重组腺病毒(Ad-p53)进行恶性肿瘤基因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选择经放化疗无效或复发及因故不能进行常规治疗的中晚期肿瘤患者15例,经瘤组织主要供血动脉进行 1.5×10~10~2. 8× 10~11pfu/次、累积剂量为 9. 5×10~10~1. 40 ×10~12pfu/例的 Ad-p53基因治疗(其中 5例宫颈癌病人联合化疗),并观察出现的副作用。结果:临床观察发现以发热、流感样症状为主的5种不良反应,其中发热8例,流感样症状2例,胃不适、腹泻及心动过速各1例;血常规检查发现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各1例,血红蛋白减少2例;肝肾功能检查发现转氨酶CGT、AST升高2例;治疗前后未见心电图改变(只有1例在化疗开始当天出现心动过速,第2天又恢复正常)。与化疗联合治疗未产生强于单纯化疗的副作用。上述毒副反应以1级反应为主(占86.8%),无Ⅲ、Ⅳ级反应。结论:在所用试剂量范围内Ad-p53经动脉局部用药及与化疗联合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9.
乳腺动态增强MRI及其后处理技术在乳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乳腺癌常用诊断手段主要包括体格检查、钼靶、超声等,MRI技术被视为乳腺疾病诊断最具有潜力的一种检查手段。本研究旨在探讨乳腺动态增强MRI及其后处理技术的优越性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06年5月至2007年9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行MRI检查的乳腺疾病初诊病例30例,全部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并通过工作站分别进行减影处理、动态曲线绘制、三维立体重建等后处理。选取病灶远隔部位正常组织为对照.计算最大线性斜率比值。结果:本组30例患者共49个病灶,MRI诊断正确率93.3%。结论:乳腺MRI是一种敏感性和准确性较高的检查方式,动态增强扫描、减影处理、时间-信号曲线的处理、三维立体重建后处理以及最大线性斜率比值.均有助于乳腺病灶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0.
49例胃肠间质瘤多排螺旋CT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与目的: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影像学检查在其术前诊断及术后疗效评价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分析胃肠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和病理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共53个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和病理学资料,将CT表现(包括大小、形态、生长方式、密度及强化方式)与生物学危险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53个GIST病灶的生物学危险性:极低度14个,低度11个,中度10个,高度18个。CT检查发现36个病灶(67.9%)。最大径≥50mm者,CT表现为形态不规则,呈浸润性生长,可见囊变坏死,明显不均匀强化,多为高度危险性;最大径〈50mm者,大多形态规则,密度均匀,呈膨胀性生长.中度均匀强化,多为中度及以下危险性。发现血道转移5例,未见淋巴结转移。免疫组化结果仅有3个病灶S100阳性,CT均表现为沿胃壁或肠壁环形浸润。结论:CT检查有助于判断胃肠间质瘤的危险性,但对于微小病灶的检出有一定困难。神经方向分化(S100阳性)的间质瘤呈浸润性生长,其CT表现较难与胃癌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