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184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9 毫秒
91.
目的 评价螺旋CT对腹膜后原发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3 3例经病理证实的腹膜后原发肿瘤螺旋CT平扫、增强及多平面重组和 3D成像资料进行研究。结果  3 3例腹膜后原发肿瘤螺旋CT定位正确 3 1例 (93 .9% ) ,区分良、恶性正确 2 7例(81.8% ) ,组织类型估计正确 11例 (3 3 .3 % )。MPR和 3D成像显示肿瘤和周围器官的空间关系及对周围器官的侵犯较直观、准确。结论 螺旋CT对腹膜后原发肿瘤定位诊断有较高价值 ,对定性诊断有较大帮助 ,对病理类型估计有一定限度 ,MPR和 3D成像对评价肿瘤对周围器官的侵犯及其可切除性有较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2.
18F-FDG PET/CT全身显像在原发灶不明转移癌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全身显像在原发灶不明转移癌(CUP)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2589例18F-FDG PET/CT显像患者中169例CUP患者的显像结果,通过分析病历记录、病理检查结果及临床随访确定最终原发灶诊断结果.结果 169例CUP患者中19例失访,150例有完整资料.70例成功探测到原发灶,总检出率为46.7%(70/150),其中52例得到病理检查证实,18例为临床诊断;肺癌38例,占54.3%,鼻咽癌8例,占11.4%,消化系统肿瘤13例,占18.6%,其他肿瘤11例,占15.7%.3例临床怀疑转移瘤,18F-FDG PET/CT未见明显恶性征象,经随访证实为良性病变.6例PET/CT诊断错误.15例患者没有确诊.56例未探测到原发灶,其中3例在随访过程中得到确诊,分别为鼻咽癌、膀胱癌、食管癌各1例.结论 18F-FDG PET/CT全身显像对诊断CUP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3.
张福君  吴沛宏  顾仰葵  赵明  范卫君  肖湘生 《癌症》2004,23(Z1):1567-1571
背景与目的:恶性梗阻性黄疸行单纯引流仅解决黄疸问题,没有对肿瘤本身进行治疗,患者常在短期内死于肿瘤的进展.近年来出现的经外引流管胆管内后装放疗、多极射频消融(ro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及动脉药盒(port-cathetersystem,PCS)局部化疗栓塞等介入微创技术,因其对肿瘤的直接治疗作用而在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拟对恶性梗阻性黄疸行内支架(expandablemetallic biliary endoprothesis,EMBE)植入术后,经外引流管胆管内后装放疗、RFA及PCS局部化疗栓塞的临床价值进行探讨.方法:49例不能或不宜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其中肝门区肿瘤25例(肝门原发性肝癌17例,肝门转移性肝癌8例),胆管癌11例,胰头癌6例,汇管区胆管腺癌7例.分4组,第1组为单纯EMBE组;第2组为EMBE加后装放疗组;第3组EMBE加RFA组;第4组为EMBE加PCS组.所有患者先行经皮胆管引流内支架植入术,然后第2组行经外引流管后装放疗;第3组行经皮RFA;第4组行PCS植入术,按肿瘤生物学特性及药代动力学特点,经药盒泵入化疗药物.结果:49例胆管引流内支架植入术成功,其中13例行单纯EMBE植入术,16例在EMBE植入术后行胆管内后装放疗,9例行RFA,11例在EMBE植入术后行PCS植入术.随访1~12个月,EMBE组:1~3个月内6例(46.1%)出现再闭塞,2~6个月内死亡8例(61.5%),12个月内死亡11例(84.6%);EMBE加后装放疗4例(25%)1~3个月内出现再闭塞,2~6个月内死亡5例(31.25%),12个月内死亡6例(37.5%);EMBE加RFA组1~3个月内2例(22.2%)出现再闭塞,2~6个月内死亡2例(22.2%),12个月内死亡3例(33.33%);EMBE加PCS组3例(27.27%)1~3个月内出现冉闭塞,2~6个月内死亡5例(45.45%),12个月内死亡6例(54.54%).EMBE组分别与近距离治疗3组的死亡率及再闭塞率相比,均有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EMBM后应主动进行抑癌治疗,以提高其疗效.  相似文献   
94.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术前和术中注入高渗氯化钠溶液对消融范围的影响。方法 使用温控式WE 75 6 8多电极射频肿瘤消融仪和 14G的鞘管式多电极针 ,对离体牛肝进行消融。实验分三组。第一组 :消融前以团注法注入 10 %NaCl溶液 5~ 30ml (以 5ml的剂量线性递增 )。第二组 :消融中 10 %NaCl溶液以 1ml/min的速度持续灌注。第三组 :消融前和消融中不用氯化钠溶液的常规消融。消融结束后沿针道切开牛肝 ,观测肝组织凝固形态和范围。结果 消融前团注氯化钠溶液形成的凝固灶为类椭圆形 ;注入溶液量在 5~ 2 5ml时 ,凝固灶大小随注入溶液量的增加而增大 ,2 5ml时产生横径 (6 8± 0 3)cm、纵径 (5 3± 0 2 )cm的凝固范围。消融中持续灌注形成的凝固灶不规则 ,最大径为 (6 0± 0 7)cm。常规消融的病灶为类椭圆形 ,横、纵径分别为 (4 2± 0 2 )cm和 (3 8± 0 2 )cm。结论 射频消融术前和术中注入高渗氯化钠溶液可以增大消融范围。消融前团注产生的凝固灶较规则 ,可能在临床应用中更安全  相似文献   
95.
[摘要]  目的 评价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肝癌肝内门静脉癌栓的临床价值。方法 本组10例中,男9例,女1例,年龄36~72 岁,中位年龄为51岁。病灶大小平均为2.15×3.05cm。全部病例为肝癌化疗栓塞、射频、微波.化学消融综合治疗后,门脉癌栓未能控制者,采用TPS计算布源,局部麻醉CT导向下将125I粒子植入门静脉癌栓内,采用0.8 mCi活度的125I粒子相隔0.5cm沿门静脉癌栓长径播植。随访4月观察并发症及行肝脏增强CT检查,了解门静脉癌栓局部控制情况。结果 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4个月后CT复查,完全缓解(CR)4例;部分缓解(PR)5例;无变化(NC)1例;进展(PD)0例。总有效率(CR+PR)90.0%(9/10)。术后腹水加重者1例,经对症支持治疗后腹水消失,肝脏转氨酶一过性升高者3例,粒子肺内、肝左叶游走1例,未见大出血、胆汁瘘、肝脓肿、胰瘘、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CT导向下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癌门静脉癌栓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明显,近期效果好,是一种治疗中晚期肝癌门静脉癌栓的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6.
19例、发热16例、术后疼痛17例及局部出血1例,肺部病灶处理过程中出现出血3例、气胸2例、气促1例,经对症治疗后均缓解.患者近期平均生存期(11.5±1.1)个月.结论 微创治疗技术的综合运用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肺转移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7.
目的 探讨125Ⅰ植入治疗复发/转移头颈部恶性肿瘤的可行性和近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1月-2008年5月,头颈部癌术后或放化疗后复发或转移35例,男23例、女12例,年龄39~71岁,中位年龄为56岁,在局部浸润麻醉下,CT、B超或腔内镜引导125Ⅰ粒子植入术,可评价病灶42个,病灶最大径2.0~9.0 cm,平均值4.2 cm.每个病灶植入粒子数目为12~70粒,中位粒子数33粒,粒子活度为29.6 MBq,粒子间距0.5~1.0 cm,肿瘤周边匹配剂量(MPD)为90~160 Gy,随访观察局部控制率,总体生存率,疼痛缓解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随访4~40个月,4个月后评价42个局部病灶评价CR 24/42,PR 11/32,SD 5/42,PD 2/42,临床有效率83.3%(CR+PR);总体1年生存率88.4%,2年生存率72.4%,3年生存率45.2%,中位生存时间31个月;疼痛缓解率17/23(73.4%).近期副反应轻微,远期副反应主要表现为植入粒子侧皮肤色素沉着4例,3例面颊部长期麻木感,口腔干涩2例,长期头痛伴感染1例,未见大出血、急性肺栓塞、局部脓肿、窦道、脑脊液漏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CT导向下放射性粒子植入头颈部复发和转移恶性肿瘤,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明显,临床疗效确切,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8.
胃肠道肿瘤的现代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家尧  黄金华  吴沛宏 《癌症》2000,19(1):93-94
1历史回顾与现状 胃肠道钡餐造影技术始于1910年,自应用于临床以来[1],一直是胃肠道疾病诊断的主要和首选方法之一.近二十年,随着胃肠道双对比造影技术的应用以及CT、MRI等新影像设备的应用,使胃肠道肿瘤的影像诊断水平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99.
100.
经皮射频消融治疗局部晚期肺癌7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皮射频消融治疗(RFA)局部晚期肺癌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78例原发性局部晚期肺癌患者,病灶数78个,在CT引导、局麻或静脉全麻下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消融温度70~90℃,治疗时间5~26 min;随访3~6个月,常规行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来观察评价治疗结果.结果 78例患者共进行103次射频消融,其中19例进行2次,2例行3次射频治疗.32例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18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咳嗽、咳血.发生气胸23例.RFA后67个肿瘤CT表现为病灶内散在分布小气泡影、肿瘤去血管化或合并体积缩小.结论 经皮射频消融治疗局部晚期肺癌,损伤小,安全,能迅速去除瘤负荷,近期疗效确切;远期效果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