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8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AngⅡ在脑组织中的表达变化规律及应用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干预治疗对脑组织中AngⅡ表达的影响,探讨脑缺血后脑内AngⅡ表达的生物学作用及依达拉奉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微创开颅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脑缺血组和药物干预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尼氏染色方法分别观察脑缺血后和依达拉奉干预后AngⅡ在脑内的表达和神经元的变化。结果:在缺血半暗区可见大量AngⅡ阳性细胞,以缺血后1周数目最多,且免疫阳性反应最强,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尼氏染色显示,缺血半暗区可见大量变性坏死神经元,其中以1周组数量最多,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依达拉奉干预后半暗区AngⅡ阳性细胞数量、光密度值及变性坏死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以治疗后3 d最为显著(P<0.01)。结论:①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缺血半暗区AngⅡ表达增强,可能与缺血后神经元的病理变化有一定联系;②脑损伤后,依达拉奉可能通过抑制AngⅡ的表达而减少神经元的坏死,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2.
<正>脑血管病是神经系统最为常见的疾病。曾有报道,全球约每12秒就有1个人死于脑血管病,而且一旦发生卒中复发率极高,卒中后5年的复发率为30%,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探索其预防和治疗措施,是医学研究  相似文献   
33.
部分背根切断及针刺促进备用背根节c-jun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部分背根切断术及针刺对背根节(DRG)c-jun表达的影响。方法 针成年雄猫15只,分假手术组,手术组和术后针刺组,每组5只。手术组动物行单侧备用根术,术后针刺组动物经单侧备用根术后,针刺后肢手术侧L6脊神经分布区中的两组穴位,足三里和悬中:伏兔和三阴交,每天一次,每次30min,连续针刺7d,通过免疫组化ABC法,用c-jun特异抗体(1:1000,Santa Cruz)对切片进行染色,DAB呈色。观察并测量DRG中c-jun阳性神经元的分布,数量及反应强度。结果 在假手术组DRG中,只有部分神经元染色。手术组c-jun阳性神经元的数值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多(P<0.05),其免疫反应水平较假手术组,显著上升(P<0.05)。术后针刺组较手术组的c-jun免疫反应强度增强,而阳性神经元的数量没有显著差异。结论 部分背根切断后备用DRG神经元中c-jun的表达增加,针刺促使c-jun的表达进一步上调。  相似文献   
34.
目的观察加压素免疫阳性(VP-IR)神经元在树鼩下丘脑视交叉上核中的分布并与其在大鼠豚鼠视交叉上核中的分布进行比较,探讨VP-IR神经元分布的种属差异性.方法树鼩、大鼠、豚鼠内固定后恒冷箱冰冻连续切片,免疫组织化学PAP法染色.结果三种动物的视交叉上核形状不同,VP-IR神经元在三种动物视交叉上核中的分布位置、数量和密度不同,此外,在豚鼠两侧视交叉上核间以及第三脑室底部与视交叉正中背侧之间,还观察到一些散在分布的VP-IR神经元,而树鼩和大鼠相应区域却未见有VP-IR神经元分布.结论VP-IR神经元在视交叉上核中的分布有较大的种属差异性.  相似文献   
35.
目的: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内皮素 (ETs) 在激活的小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变化,探讨ETs与脑缺血的关系.方法:采用微创开颅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 (MCAO) 模型,分为缺血组和假手术组.应用荧光双标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脑缺血后小胶质细胞的变化及ETs在激活的小胶质细胞的表达变化;应用Real time PCR分析脑缺血后大脑皮层ETs mRNA的表达.结果: 在缺血中央区可见大量坏死细胞,在半暗区可见大量激活的小胶质细胞,以缺血后3d、1周数量最多,达高峰,正常灌注区小胶质细胞与对照组及缺血对侧脑组织相似,为静息状态的小胶质细胞.荧光双标染色可见激活的小胶质细胞与ETs免疫阳性细胞有共表达,静息状态的小胶质细胞则呈阴性.Real time PCR分析显示,缺血侧皮层ET-1 mRNA和ET-3 mRNA水平与对侧及假手术组皮层比较均升高,高峰分别在缺血后12h和2h.结论: 脑缺血后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如胚胎时期和生后早期的阿米巴样小胶质细胞一样表达ETs,成为ETs的一个重要细胞来源,可能参与了脑缺血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36.
组织胚胎学是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提高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质量,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好相关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文章就如何改进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进行探讨,总结近年教学改革的经验,希望更有效地提高本门学科的实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7.
目的建立一重脑震荡(PCC)和三重脑震荡(MCC)大鼠模型,通过计数小胶质细胞(microglia,MIG)数目变化,观察PCC和MCC鼠脑的MIG病理学变化规律,以探讨MCC大鼠脑损伤的累加效应.方法用自制金属单摆式闭合性脑损伤打击装置复制PCC和MCC大鼠模型96只,随机分为PCC鼠l d、2d、4 d、8 d、16 d、24 d组和MCC鼠l d、2 d、4 d、8 d、16 d、24 d组(n=6)共十二个实验组,另设一正常对照组(n=6).运用HE组织化学染色,对中隔断面的前额叶皮质(PFC)、梨状皮质(Pir)、尾壳核(CPu)、伏隔核(AcbC)、终纹床核(BST);背侧海马断面的无颗粒细胞皮质(RSA)、海马CA1-4区、上、下齿状回、丘脑背外侧核(LD);脑干白质以及被盖区等15个脑区进行MIG计数.结果大鼠PCC和MCC后绝大多数脑区(除前额叶皮质和海马)的MIG数目均呈明显上升改变,且MCC后AcbC、Pir、CPu、BST、RST、CA3、LD和上齿状回部位的MIG数目上升变化比PCC鼠更加显著(P〈0.05).结论大鼠PCC和MCC后绝大多数脑区的小胶质细胞数目均呈上升性改变,而且MCC后小胶质细胞的升高变化比PCC更加显著,为MCC具有累积性损伤效应提供了病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38.
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对加压素样神经元在树Qu下丘脑室旁核中的分布进行了观察,并同时对比了加压素样神经元在大鼠和豚鼠室旁核中的分布情况,结果发现:加压素样神经元在室旁核中的分布有较大的种属差异性。  相似文献   
39.
目的:为探索一重(pure cerebral concussion,PCC)和多重脑震荡(multiple cerebral concussion,MCC)后大鼠前额叶中隔断面髓鞘脂蛋白(myelin protein lipoprotein,PLP)分布与表达变化规律。方法:采用自制单摆式机械打击装置复制PCC和MCC大鼠模型,伤后随机分为PCC中1、2、4、8、16和24 d组(n=6),MCC中1、2、4、8、16和24 d组(n=6),另设正常对照组(n=6)。用小鼠抗-PLP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观察致伤后大鼠中隔断面区PLP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正常状态下,PLP主要表达于皮质分子层和颗粒层的白质纤维;中隔区核团包括前脑内侧束(Mfb)、斜角带垂直支(VDB)、外侧隔核中间部(LSI)和杏仁核(amygdaloid nucle-us,AN);胼胝体(cc)、纹状体(CPu)和前联合(an)。PCC后多数脑区PLP表达变化无差异;MCC后皮质前额叶分子层、斜角带垂直臂核和纹状体脑区的PLP表达明显下调(P<0.05)。结论:结果提示MCC可能存在损伤累积效应,加重了中隔断面区神经纤维的损伤。  相似文献   
40.
运动相关性脑震荡(Sports-RelatedCerebralConcussion,SRCC)又称轻型头部损伤(MildHeadInjury,MHI),是常见运动损伤类型之一,WeberJ等报道在各种运动中,MHI的发病率高达80%以上[1],特别是在拳击、跆拳道、足球、曲棍球等运动员相互紧密接触、竞技激烈的运动项目中更为多见[2]。1SRCC的定义1984年美国运动医学研究者发现,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运动参与者经常发生脑震荡(CerebralConcussion,CC),但与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CC有明显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同一名运动员身上常常发生多次CC,根据运动种类不同可以在几月、几周、几天、几小时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