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7篇
医药卫生   300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291.
三九胃泰冲剂治疗慢性胃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九胃泰冲剂由三桠苦、九里香、白芍等组成 ,具有消炎止痛、理气健胃的作用 ,主治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上消化道疾病。 1 994年三九胃泰被列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 ,为进一步观察三九胃泰的疗效及安全性 ,进行了临床实验的再验证。在第一军医大学临床药理基地负责组织下 ,由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广州市中心医院、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消化内科研究所 5家医院于 1 995年 1 0月~ 1 997年 1 2月实施完成。1 资料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 :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30 0例 ,经内镜及病理活检证实 ,符合文…  相似文献   
292.
通过研究胆汁返流和慢性胃炎证型间的关系,探讨胆汁返流各指标在中医分型、 证治中的应用价值并阐述各证型可能的发病机理。方法:将59例慢性胃炎病人(胃镜下可见胆汁返 流者42例.无返流者17例)分为肝胃不和型(U型n=19),东热夹杂型(R型,n=15).脾胃虚寒 型(H型,n=19)和胃阴不足型(Ⅰ型,n=6)。1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C组,n=10)。检 测胃液胆酸(GC,μg/ml,RIA法)、pH值、病理积分(RFI,“15分”法)和组织学HP。结果:U型病人 胃液 GC、PH和 RFI明显高于其他各证型及 C组( P <均0.01 ),后者间 GC以及 PH无显著性差 异,但 RFI以 H型的胃炎程度比 R型的重( P <0. 05),与 Ⅰ型间无显著性差异。幽门螺杆菌(HP) 感染与证型有关,以 U型的感染率最低,而 R型的感染率最高,明显高于其他各证型( P <0. 05~ 0. 01)。以 GC>58 μg/ml,pH>3. 0和RFI>9判断为病理性胆汁返流,则见U型的返流率明显高于 其他各证型( P均<0. 01)。胆汁返流性胃炎以实证为主(占70. 4%),其中又以 U型(55 6%)明显 高于R型(14.8%);而虚证  相似文献   
293.
肿瘤的发生发展除了与饮食、环境等因素有关外,还与多个癌基因的激活和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有关。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为肿瘤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极好的模式。遗传性结直肠癌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结直肠癌及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总发病率约占结直肠癌的15%左右。遗传性结直肠癌的基因定位是  相似文献   
294.
康艾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晚期大肠癌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中成药康艾注射液联合5-氟脲嘧啶(5-FU)、奥沙利铂与单用化疗治疗晚期大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晚期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康艾注射液加化疗)、对照组(化疗).均治疗4~6个疗程,观察临床疗效、生活质量和不良反应以及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期.[结果]治疗组改善生活质量和不良反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但2组临床疗效及1、2、3年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期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艾注射液可明显改善晚期大肠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减少化疗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95.
目的通过基因体外拼装(PBGA)获得带有BamHI和PstI内切酶位点的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rhbFGF)cDNA,并利用TA克隆技术构建含rhbFGF基因片段的重组质粒。方法(1)根据己知的hbFGF氨基酸序列并结合乳酸链球菌蛋白表达密码子来设计适于乳链菌内表达的hbFGF基因序列,分别在5’和3’端设计BamHI和PstI酶切位点,通过DNASTAR6.0将上述目的基因序列设计成22个可以相互重叠的寡核苷酸片段,bFGFl-bFGF22。(2)采用基因拼装技术,通过PCR反应,拼接I~22段寡核苷酸片段,合成带有设定内切酶位点的rhbFGFcDNA。(3)构建rhbFGFTA克隆载体。纯化上步拼接rhbFGF基因片段,产物与PMD18-TVECTOR进行连接反应。连接产物转化于E.coliTOP10感受态细胞,涂板、筛选、培养后提质粒,酶切鉴定并测序。结果(1)体外拼装带有BamHI和PstI内切酶酶切位点的rhbFGFcDNA经2%琼脂糖电泳验证;(2)构建了载体hrbFGF—PMD18,经酶切鉴定和测序证实碱基序列完全正确。结论利用PBGA和TA克隆技术可成功构建rhbFGF.PMD18重组质粒。  相似文献   
296.
树突状细胞诱导的抗肿瘤免疫预防肝癌转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树突状细胞(DC)体外诱导的抗肿瘤免疫在肝癌患者体内的抗转移作用。方法 直癌患者外周血DC及T淋巴细胞,HepG2细胞抗原激活DC,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白细胞介素-4联合刺激DC,DC诱导自体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CTL),DC及其诱导的CTL回输肝癌患者,检测肝癌患者外周血AFP为mRNA。结果 AFP mRNA阳性组经DC及其诱导的CTK,治疗2月后,治疗组9例A  相似文献   
297.
目的建立表达外源性CD95基因的大肠癌细胞株,观察CD95表达细胞株在CD95抗体作用下对体外培养的大肠癌细胞的抑制效应。方法采用分子克隆技术将CD95基因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BK-CMV的多克隆位点之间。以脂质体介导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HT-29,用G418筛选克隆细胞。以Northern blot,Western blot检测转导细胞CD95基因的表达。MTT法和直接记数法以及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检测转导株在CD95抗体作用下的细胞增殖水平、生长曲线及细胞克隆形成率。结果成功地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BK-CMV/CD95 cDNA。转导细胞并经筛选后,获得了2株稳定的抗性细胞,从而建立了CD95基因表达株(HT-29 CD95 cells)。杂交结果表明、转导株CD95mRNA及其蛋白水平的表达均明显高于非转导株,转导细胞增殖速度、倍增时间、对数生长期等均比非转导株更为缓慢和处于抑制状态,集落形成能力低下,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而在CD95抗体作用下效果更为显著,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 CD95基因在大肠癌细胞中处于低表达状态;通过真核表达载体的介导,CD95基因导入大肠癌细胞后,能有效地表达CD95mRNA及其蛋白。CD95表达细胞株在CD95抗体的作用下可明显抑制体外培养的大肠癌细胞的生长增殖,其作用机制与CD95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298.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factor-α,TNF-α)和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水平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ylori)相关性胃炎炎症活动性的关系.方法:通过快速尿素酶试验和血清HpIgG抗体水平判断H pylori感染;组织学方法评定胃窦炎症活动性;放射免疫法测定胃窦黏膜中TNF-α,EGF的含量.结果:Hpylori阳性的慢性胃炎组胃窦黏膜炎性活动性显著重于Hpylori阴性组;胃窦黏膜中TNF-α水平在H pylori阳性组显著高于H pylori阴性组(0.103±0.034vs 0.062±0.022;P<0.05),且随黏膜炎症活动加剧而增高;胃窦黏膜中EGF水平在Hpylori阳性组显著低于Hpylori阴性组(0.215±0.102 vs 0.319±0.187;P<0.05),与黏膜炎症活动性无明显相关性.结论:TNF-α在Hpylori致炎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且与炎症活动性成正相关;EGF水平在Hpylori感染中下降,可能减弱了对组织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与炎症活动性无关.  相似文献   
299.
目的 观察双歧杆菌分泌型黏附素对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和致病性大肠杆菌(ETEC)黏附肠上皮LOVO细胞的竞争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黏附试验计数肠上皮Lovo细胞黏附的细菌数并比较其结果。结果 除黏附素浓度为1μg/ml和5μg/ml时不能明显抑制ETEC和EPEC对Lovo细胞的黏附外,10μg/ml、20μg/ml、30μg/ml浓度组均能明显抑制ETEC和EPEC对Lovo细胞的黏附,且随浓度的逐渐增加,这种抑制作用也逐渐增强。结论 双歧杆菌分泌型黏附素能抑制ETEC和EPEC对肠上皮Lovo细胞的黏附且呈剂量依赖效应。  相似文献   
300.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早期癌变8例内镜下治疗及随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早期癌变在内镜下治疗的新方法及疗效。方法 采用放大大肠镜与黏膜染色技术观察黏膜pit分型,发现LST早期癌变,并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切除术(EMR)对LST早期癌变进行治疗且随访疗效。结果 8例LST早期癌变主要分布在直肠、乙状结肠和降结肠,占75%;病变大于30mm以上者占75%;放大内镜下病变pit分型以Ⅳ型为主,占75%;病理形态以绒毛状腺瘤癌变为主,占62.5%,浸润深度以黏膜内癌为主,占75%(m sml占87.5%)。8例早期病变均进行EMR,一次性完全切除成功,其中EMR和内镜下分片黏膜剥离切除术(EPMR)各4例。平均随访20.7个月,随访期间均未发现肿瘤局部残留、复发及转移。结论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早期癌变多为黏膜内癌,内镜下行EMR是一种有效的或可能治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