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对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中国男篮参与的全部比赛的分析,根据比赛数据和现场表现,总结与赛队后卫队员的技术特征,结合中国男篮内强外弱的实际,找出中国男篮后卫与世界优秀后卫之间的差距,为今后我国男篮后卫的进攻训练提供参考,促进我国男篮后卫进攻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赛录像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对北京奥运会中国男篮后卫的进攻能力和防守能力进行比较分析.分析中国男篮后卫的技术现状、优势与不足.结果表明:中国男篮后卫二分球、三分球、罚篮命中率低,得分少,失误多,抢断少,助攻次数少.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和数据统计法对第28届奥运会篮球比赛中国男篮后卫与赛队后卫在进攻和防守的技术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男篮后卫运动员得分能力不强,导致了进攻能力的下降,防守的灵活性和有效性不够;应加快优秀后卫运动员的培养,相应地提高后卫运动员的攻击意识和攻击能力,提高防守技战术变化的协同性.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录像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比分析对第26届男篮亚锦赛中国队与其他参赛队后卫队员在比赛中的得分、篮板球、助攻等进攻能力,结果发现:中国后卫队员在场均得分方面与参赛队后卫队员有着显著性差异(P<0.05),罚球次数远低于其他参赛对手;篮板、助攻数都高于其他参赛后卫队员;中国男篮替补后卫与主力后卫之间的能力差距明显。针对研究结论提出加强进攻的侵略性及突破造犯规能力,积极拼抢篮板球和在以后的篮球训练中要注重对后卫队员全面性技术培养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该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及总结归纳法等,对2023年世界杯中国男篮小组赛、17~32排位赛共5场比赛中攻、防两端各项技术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从各项技术统计中总结归纳出中国男篮优势和劣势及胜负原因。结论:中国男篮优势体现在球员总体个人身体素质、战术执行、进攻回合数等方面,与世界强队相差不大;劣势在于犯规数较多、篮板球保护能力较差、进攻稳定性较差、进攻的延续性不能贯穿整场比赛。建议:增加与世界强队沟通交流的机会,提高运动员在高强度防守下的进攻稳定能力以及保护篮板球的能力,提升运动员个人持球进攻能力,合理地分配运动员的上场时间。  相似文献   

6.
按国际篮联技术指标的评价要求,对第26届亚锦赛中国男篮比赛中的13项技术指标,运用灰色关联的分析理论对其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是:①进攻技术水平发挥的优劣势指标依次是:2分命中率、助攻、3分命中率、2分投次数、罚球次数、罚球命中率、失误数、3分投次数、进攻篮板球;②防守技术水平发挥的优劣势指标依次是:防守篮板球、抢断、犯规;③按进攻技术与防守技术指标权重的均数比值(0.0803/0.0715),中国男篮的进攻技术优于防守技术。建议中国男篮在今后的训练和比赛中,进攻方面,应加强中距离进攻和投篮命中率的提高,并提高争抢进攻篮板球的能力,尽量减少失误。防守方面,努力提高抢夺防守篮板球和抢断的能力,控制并合理运用犯规战术。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和对比分析法,对中国男篮在第16届世锦赛6场比赛中的各项技术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男篮各位置球员较年轻;前锋队员身高已接近世界水平,中锋队员身高具有绝对优势,后卫队员身高显示不均衡;与世界强队相比中锋队员实力较强,前锋队员在2分球与3分球投篮次数及命中率、篮板球抢获次数和助攻与对手相比有较大差距,后卫线整体进攻能力依然是中国男篮的薄弱环节。针对中国男篮在快节奏、强对抗比赛中进攻侵略性不足和防守攻击性不强,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伦敦奥运会对中国男篮攻防整体水平是一次全面的检阅和考核。比赛最终证明,中国男篮在和当今世界篮坛高水平队伍的较量中已经没有任何优势可言。通过观察统计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对中国男篮的进攻整体情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在进攻得分能力、进攻成功率、投篮命中率以及快攻能力上,和世界男篮一流队伍之间的差距显著,而且这种差距有逐渐拉大的趋势。进攻综合能力低下的背后是中国男篮训练和比赛理念上的陈旧与落后,训练指导思想和现代篮球运动发展的总体趋势相脱节。  相似文献   

9.
采用数理统计结合录像分析的方法,从后卫角度对2002年第14届男篮世锦赛中国队失利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与世界强队后卫相比,中国男篮后卫队员防守时“抢断球”意识和能力与对手存在较大差距;进攻方面,在攻击性很强的紧逼式防守面前,中国男篮后卫队员突破到2分区内进行攻击或主动造犯规的能力、妙传助攻能力,以及参与“抢进攻篮板球”的积极性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10.
采用数量统计结合录像分析的方法,从后卫角度对2002年第14届男篮世锦赛中国队失利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与世界强队后卫相比,中国男篮后卫队员防守时“抢断球”意识和能力与对手存在较大差距;进攻方面,在攻击性很强的紧逼式防守面前,中国男篮后卫队员突破到2分区内进行攻击或主动造犯规的能力、妙传助攻能力,以及参与“抢进攻篮板球”的积极性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11.
对中国男篮在29届奥运会中与对手比赛的各项攻守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表明:目前中国男篮进攻得分能力较弱,尤其是限制区内的得分和二次进攻得分能力及进攻篮板球的拼抢能力明显低于对手;中国男篮的抢断和防守篮板数量明显少于对手,而失误次数却高于对手;中国男篮由守转攻的节奏缓慢,前后场接应意识较差.  相似文献   

12.
以第28届雅典奥运会女篮后卫队员的身体形态指标及其比赛技术统计数据作为资料,分析世界女篮后卫身体形态和技术特征.主要结论:世界优秀女篮后卫队员身高主要集中在175cm~179cm之间,托克指数美、非、欧洲较高,亚洲最低;后卫的技术特征归类为:助攻代表后卫的核心特征,抢断和外线进攻能力为后卫的基本特征,罚球与中距离进攻能力为后卫的一般特征,篮板球和盖帽为后卫的扩展特征;组织后卫与得分后卫的主要差别在于得分能力方面,表现在两者的2分试投次数与命中次数、3分试投次数方面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3.
采用数理分析、文献资料和录相分析等方法,对第29届奥运会男子篮球比赛中国男篮与对手之间的技术统计和临场表现进行对比,分析了中国男篮在进攻能力与防守能力方面与对手的差距,以期为中国男篮今后的训练、比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统计法.对比分析研究法,对我国男篮与取得本届世锦赛前4名的西班牙、希腊、美国,阿根廷男篮在比赛中的各项技术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中国男篮中锋队员身高具有绝对优势,后卫和前锋队员身高已接近世界水平,各位置队员较年轻;与世界强队相比中锋实力较强;后卫和前锋队员的3分球有了很大提高,但在强对抗,快节奏比赛中,中国男篮队员进攻侵略性和个人防守攻击性不强,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录像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法对中国男篮在第29届奥运会比赛中的失误数量、方式、区域、时间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中国男篮的前锋球员和后卫队员是进攻失误最多的主体。除了客观因素,队员责任心、自信心不足也是导致失误的重要原因。进攻失误次数的偏多是导致中国男篮跻身世界篮球强国的瓶颈。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对亚锦赛中国男篮9场比赛中球员技术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男篮后卫球员得分能力不足,犯规较多;前锋球员进攻方式单一,以投篮为主,缺少突破;中锋球员表现较好,具有一定优势;中国队整体对篮板球控制较弱。  相似文献   

17.
以第15届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第二阶段20场比赛和中国队全部6场比赛后卫队员的技术指标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录像观察、统计和分析对比方法,对前八强后卫和中国队后卫的攻防能力进行分析,总结中国男篮与世界强队后卫队员在攻防技术方面存在的差距,为今后有针对性的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录像观察法对中国男篮在第15届世锦赛和第29届奥运会上共12场比赛情况及技术统计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男篮得分手段少,战术结构单一;积极拼抢意识、能力较弱;激烈对抗下完成技术的能力有待加强;后卫能力亟待提高。  相似文献   

19.
审视西亚篮球崛起的成功经验,分析中国男篮存在的问题及深层次成因,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通过观看比赛录像、运用数据统计文献资料调研等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对中国男篮后卫群体的比赛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在得分、助攻、篮板三项指标与对手后卫有显著差异。据此,提出男篮队伍结构"大型化";重内而轻外;"快、准、灵"风格的丧失是造成男篮后卫群体在比赛中低得分,抢断快攻少、助攻难的原因。结论:后卫群体的"弱势效应",是影响中国男篮竞技成绩症结所在。建议:中国队应改变"唯身高论"的选材标准,确立各位置均衡发展的指导思想,权衡高度与速度的统一,内线与外线的结合,在坚持"快、准、灵"传统技术风格基础上,着力解决在"一对一"对抗中娴熟运用各项技术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2000年奥运会和2004年奥运会中国男篮全部比赛情况及比赛中的技术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中国队通过4年的磨练,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与世界各篮球强国的差距还有很大,在进攻和防守等方面突出的问题是限制中国男篮提高的主要原因。本文就转变防守理念、进攻理念、提高防守能力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