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体育教学评价是依据体育教学目标和体育教学原则,对体育的"教"与"学"的过程及其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和量评工作.教学评价可以检查教师的教学情况,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
对体育教学目标体系的初步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现代体育教学目标应当是现代管理与决策学意义上的目标,它不仅是人们所期望达到的状态,而且是能够分类、测量与评价的。教学目标既是体育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指南;又是通过评价反馈教学的依据。可以说目标、教学和评价以其紧密的联系存在于一切体育教学过程中。见图一。  相似文献   

3.
高校体育课教学有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各校应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和制定体育教学目标,在制定各个教学目标时要全面考虑目标之间联系与制约、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准确合理地排列目标管理的优先顺序,充分利用高校体育教育系统的网络结构和管理环节,建立一个衡量成效的评价体系,重视对目标成效的分析,注重目标管理的一致性等。其目的在于寻求高校体育管理的新途径,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效率,为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服务。  相似文献   

4.
一些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工作的惟一标准,素质教育不能落到实处,学生在校期间每天锻炼一小时得不到保障。一些地方,不重视体育基本技术的考试,考试的难度在逐年下降,考试项目技术含量太低,甚至把身高体重列为体育考试项目。这些现象不利于体育教学和学生健康水平的提高,造成初中一、二年级体育教学“放羊”、初三年级“考什么练什么”的应试现象。  相似文献   

5.
沈洪 《体育教学》2014,(5):41-42
基于“形成性评价”的概念,对我国体育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形成性评价”的策略进行研究.认为应:“因材施评”,对于不同体育基础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目标与内容; “技情共评”,既重视技能评价,更注重体育情感等非智力目标评价; “系统评价”,重视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系统性; “交互评价”,重视对体育教学中交往与互动的评价; “优资促评”,保障体育教学评价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6.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与体育教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B.S.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被称为“乐观的教学理论”它在不改变班级授课形式下就可应用,对改进体育教学比较有用。本文联系体育教学,从三个方面作了评介和探讨:①“教育目标分类”与体育教学目标的分析,评介了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及其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②“形成性评价”与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成,评介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及其运用;③“掌握学习”与体育教学过程的优化,探讨了掌握学习的特点、策略及其实施,在体育教学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有感于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评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评课,是课堂参与者对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的评价,是依据体育教学规律和既定的教学目标,运用相应的评价方案(含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评  相似文献   

8.
论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若干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使一线体育教师进一步明晰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的关系,以促进体育课程改革在反思中不断深入,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归纳和演绎等方法,对体育课程目标和体育教学目标的关系、体育课程内容和体育教学内容的关系、体育课程评价和体育教学评价的关系、体育课程编制主体与体育教学主体的关系等进行区分,并对这几个关系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重构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关系的对策,即体育课程编制者与体育教师的沟通;建立体育课程咨询机构,使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课程标准具有同质性;通过体育课程论的普及,使体育教育工作者在把握课程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体育教学。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探讨学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对策。认为: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是学校体育的一个根本目标;明确学校体育各学段的体育目标和内容,强调其连续性和衔接性,形成一体化体系;重构学校体育教育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对鞍山师范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鞍山师范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立足于学校办学条件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建立起以专业目标为导向和专业方向目标为补充的二维目标体系;课程设置要突出特色,增加课程设置的自由度,拓展课程的形式与内容,增大选修课程的比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为实现培养社会体育领域内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服务。  相似文献   

11.
美国春田学院及其体育教学的特点和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建民 《体育学刊》2007,14(2):75-78
通过亲身参加美国春田学院2006年冬季一学期的体育教学实践,对其体育教学细节中突出的特点进行总结:教学目标具体指向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可操作性强;教学过程提倡学习讨论,以教学小组为单位,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侧重于教学过程的评价。中美高校体育在发展规模、主导思想、自主办学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2.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无论是课堂管理,还是课堂教学,均离不开“课堂”这一桥梁,学生在“桥梁”上的行为将直接影响着自身的发展和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体育教师在课堂管理学生行为的能力势必影响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完成。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个案研究、逻辑分析等方法研究新冠肺炎疫情下普通高校体育课在线教学的实施。研究认为:目前普通高校体育课实施在线教学面临课程资源短缺、教师信息化素养不足、常规教学计划难以在线实施、学生居家锻炼条件受限并对在线体育课存在疑虑等诸多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结合体育教学理论、学校师生现状等情况,提出体育课在线教学实施的具体策略:成立疫情防控期间教学指导小组开发优质体育课程资源,培养与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统一体育课教学进度安排,贯彻体能锻炼主线;利用智慧课堂平台灵活开展在线教学;构建多种交流对接平台,保证教学渠道畅通;视疫情发展分阶段推进计划预案。实施效果:提高了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培养了学生自主锻炼的习惯,使学生掌握了较多的体能训练方法,实现了体育课在线教学系统的有序开展,达到了新冠肺炎疫情下教学目标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后疫情时期体育学科开发与运用在线教学资源的发展方向,指出了常规体育教学应该注意的相关问题,为普通高校疫情及后疫情时期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通过教学实践探讨新兴休闲健身项目排舞在高校的课程设置。论文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对高校大学体育排舞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等进行分析,并进行教学实验检验。结论:在普通高校大学体育中设置排舞课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为普通高校大学体育排舞课程的教学与研究提供借鉴,且有利于推动全民健身运动与排舞运动本身的普及推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我国基础教育中大班化体育教学的效果,通过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基础教育的大班化体育教学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大班化体育教学中存在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关注度下降习兴趣不浓;教学方法单一、不利于因材施教;学生人数多与场地器材有限的矛盾加剧、练习总量不够;教学组织管理难度加大、伤害事故发生概率增大等问题。提出了加大教育投入,激发学习兴趣,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体验成功教学,采取民主评价方式,重视教师培训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回顾学校体育教学走过的30年改革历程,透视其经验与教训,并对我国30年来体育课程改革若干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体育教学在本质功能、目标定位、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开发等认识方面存在偏差,其表现在:教育理念被曲解、教学目标被放大、教学的核心材料被忽视、教学评价失真等。因此,应正确树立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主次观,"健康第一"是首要目标。教学评价应重视生理效应,体育与健康协调发展分别授课要有针对性的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17.
采用调查分析法,对体育学院学报栏目设置进行了探讨与研究。认为,各学报栏目设置具有一定稳定性和延续性,透明度大,体现了各学报的特色。存在的问题是,固定栏目少,临设栏目偏多,缺乏统一规范。建议加强对栏目设置的规划与管理。  相似文献   

18.
近段接连发生的3起长跑猝死现象警醒高校体育必须重视大学生体质状况,课程管理对学生的体质改善有重要作用。2011年3月,河南农业大学公共体育课开始实施俱乐部教学模式。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教学理念、教材建设等都是俱乐部课程管理的内容,在实施中都应注重增强大学生体质。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信息化的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育教育信息化是在现代信息手段下,将丰富的共享资源与多方位的体育教育信息通过高效的、智能化的多媒体信息处理平台,通过高速传输的网络媒介到达体育教育前沿的终端,实现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信息传递,达到体育教育的现实目标[1]。体育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0.

There has been much criticism of how teachers are prepared to teac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has not been immune from this criticism. Despite numerous efforts to improve the content and focus of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mes there is still a paucity of programme evaluation research on the efficacy of these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mes (Metzler & Tjeerdsma, 1998). This paper reports on part of a yearlong investigation on the efficacy of a graduat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me to prepare teachers. The focus of this aspect of the study was to identify what attracted graduate students to pursue a teaching career and what beliefs they held about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nd teaching. This was a qualitative case study and multiple data sources were gathered to address the research questions. The data sources included interviews, analyses of the students' autobiographical statements, and observations of their teaching, critical incidents from their teaching and peer responses to critical incidents.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is cohort of graduate students, many embarking on a major career change, was more committed to teaching and their love for teaching children than coaching. While their own success and love of sport was a factor in their career choice, their experiences in helping young people engage in and enjoy physical activity was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eir desire to gain a teaching credential. They believed their role as a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was to be a physically active role model and help students appreciate the importance of physical activity, to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 self-esteem, especially those sometimes marginalized in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es, and to plan and teach lessons that would motivate all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class. This work is grounded in the occupational socialization literature and th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what we know about how to maximize the impact of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mes especially when students' beliefs may not be aligned with those of the program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