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肝脏损害问题。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124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肝脏受损情况进行总结。结果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肝脏损害的发生率为10.48%。ALT均在1—3周恢复正常。肝脏损害与年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x^2=8.86,P〈0.01);与脱水、酸中毒差异无显著性(x^2=1.6,P〉0.05);与发热差异无显著性(x^2=1.00,P〉0.05)。结论病毒血症可能是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肝脏损害的发病机制。临床工作者在轮状病毒性肠炎的诊治过程中,应注意肠道外的肝脏受损的防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治疗剂量三氧化二砷(As2O3)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儿的肝脏毒性.方法 对41例APL患儿静脉滴注As2O3注射液,同时进行肝脏毒性监测:肝功能的动态变化、分析影响因素并观察治疗反应.结果 1.肝脏损害的发生率:发生轻度肝损害8例(19.5%),中度肝损害2例(4.9%),未见重度损害.9例(21.9%)ALT升高,10例(24.4%)AST升高,5例(12.2%)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升高,多在1~3周发生,第4周以后恢复正常.2.肝功能变化:诱导缓解期所有病例的总蛋白、清蛋白、清蛋白与球蛋白比例、总胆红素、前清蛋白和胆碱酯酶均未见动态性差异变化;ALT在第1周开始明显增高,但恢复较快,持续到第3周恢复正常;AST在第1周开始与γ-GT同时明显增高,持续到第4周恢复正常.3.肝功能损害的影响因素:未见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有无肝大和肝功能异常、是否存在DIC与肝毒性的发生存在关系;初诊时血常规及LDH与肝毒性的发生亦未见显著性差异;为了达到完全缓解而应用蒽环类药物者,未见肝毒性增加;短期内As2O3的蓄积量变化与肝毒性的发生未见显著性差异;发生分化综合征者,肝毒性的发生率增多.4.治疗反应:暂时停用As2O3,给予保肝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未见因肝衰竭而死亡者.结论 常规剂量As2O3治疗小儿APL肝毒性较轻,且短暂,存在一过性肝功能损害,诱导缓解期第1-3周是重点监测时期,应注意分化综合征发生时可能加重肝毒性.As2O3累积量的变化对小儿肝脏功能近期影响不大,但应动态观察肝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乐清地区轮状病毒感染及其肠道外损害情况。方法对2011年10月至2013年1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287例急性轮状病毒肠炎患儿通过粪便检测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轮状病毒感染以秋冬季节多发,287例患儿中,发生肠道外损害共223例(77.7%),心肌损害175例(60.80%),呼吸道损害78例(27.18%),肝功能损害51例(17.77%),惊厥21例(7.31%)。代谢性酸中毒48例,合并心肌损害39例(81.25%),非代谢性酸中毒239例,合并心肌损害136例(56.90%)。轮状病毒感染发生缺铁性贫血123例,其中发生惊厥15例(12.19%),无贫血者发生惊厥6例(3.65%),惊厥发生率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缺铁性贫血患儿惊厥的构成比(12.19%)与非缺铁性贫血患儿(3.6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轮状病毒腹泻可导致肠道外功能损害,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4.
婴儿肝炎综合征37例,初诊为2~3月龄,同步检测谷丙转氨酶(ALT 旧称S-GPT)、谷草转氨酶(AST 旧称S-GOT)及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活性,其均值有明显升高,三者的2/3病例均值分布在41~200u 范围内。ALT 与AST,γ-GT 与AST 二对直线相关均呈正相关,直线回归平行变动(P<0.05~0.01).AST/ALT 比值<1.5者19例,>1.5者18例,γ-GT/STA 比值<1者25例,>1者12例。上述均提示婴肝初期不仅有肝细胞膜通透性增高,而且有肝细胞微粒体破坏的急性肝脏炎症或坏死性病变。如能三者同时检测对婴肝转归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川崎病肝脏损害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2,4例川崎病常规做肝功能检查,对41例肝功能异常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川崎病肝脏损害发生率为33%,肝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谷丙转氨酶(ALT)升高,或伴谷草转氨酶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白/球倒置;消化道表现轻;肝大轻度10例、中度5例;黄疸3例。对41例中有消化道表现伴肝大者给予一般保肝治疗,余均按川崎病治疗,肝功能、肝大、消化道表现均在1~3周恢复正常。结论川崎病肝脏损害发生率较高,但临床表现轻、黄疸少见、肝功能异常以轻度ALT升高为主,可有不同程度的肝大,多不经特殊处理,可随川崎病的好转而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婴幼儿化脓性脑膜炎肝脏功能受损情况与年龄及细菌种类的关系。方法 ~3岁80例化脓性脑膜炎患儿,全部病例均于入院后1~3天做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细菌培养+药敏。确诊病例次日查肝功,发现AST、ALT1项或2项升高者,做乙肝十项、丙肝系列检查。临床观察不同年龄组和不同病原体组肝脏功能受损比例及恢复的时间。结果 3个年龄组化脓性脑膜炎患儿初查时以~6个月发生率最高,为53.3%,3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6.60,P〈0.05);治疗后14天复查以~6个月发生率最高,为40.0%,3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7.06,P〈0.05);治疗后21天复查仍以~6月发生率最高,为23.3%,3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X^2=7.39,P〈0.01);治疗后28天所有病例AST、ALT全部恢复正常。4种致病菌化脑患儿初查以金葡菌组发生率最高,为61.5%,其次为大肠杆菌组,为41.7%,4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5.92,P〈0.05);治疗后14天仍以金葡菌组发生率最高,为46.2%,其次为大肠杆菌,为41.7%,4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8.469,P〈0.05);治疗后21天仍以金葡菌组发生率最高,为23.1%,其次为大肠杆菌,为16.7%,但4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X^2=4.542,P〉0.05);治疗后28天所有病例AST、ALT全部恢复正常。结论 婴幼儿化脑肝功受损比较常见,年龄越小受损比例越高,恢复时间越慢。不同病原体的化脓性脑膜炎以金葡菌组肝功能受损发生率最高,其次为大肠杆菌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该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对肝功能检查中常用的7项血清学指标进行分析,探讨常用的肝功能检查在婴儿肝炎综合征(infantile hepatitis syndrome,IHS)和先天性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分别检测IHS组(n=103)和BA组(n=60)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γ-谷氨酰基转移酶(γ-GT)、碱性磷酸酶(ALP)、血清总胆红素(TB)、结合胆红素(CB)和血清白蛋白(ALB)等7个生化指标,应用ROC曲线进行分析,评价上述各指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并得到最佳临界值。对γ-GT,TB 和CB采用联合试验,提高诊断效率。结果:与IHS组相比,BA组的ALT、AST、γ-GT、TB 和CB水平显著升高(PCB>TB>AST;CB的阴性预测值最高,TB次之。CB的阴性似然比最低;CB的Youden指数最高,γ-GT和TB次之。γ-GT、TB及CB经平行试验,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均提高至100%;经系列试验,特异性提高至90.4%,阳性预测值提高至87.5%。结论:γ-GT、TB和CB水平对BA有一定诊断价值,平行试验阳性者更需积极做影像学检查。[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12):953-956]  相似文献   

8.
HD—MTX静脉滴注后肝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影响大剂量MTX(HD-MTX)静脉滴注后肝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MD-MTX静脉滴注及甲酰四氢叶酸(CF)解救后,以速率法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力作为评价肝功能的指标,所得数据用SPSS10.0版本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1)52例164例次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及恶性淋巴瘤(ML)患儿静脉滴注MD-MTX后,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为50%,无1例发生致命的肝功能损害;(2)患儿年龄,性别、持续完全缓解(CCR)时间,MTX单次剂量及累积使用次数,CF剂量,联合化疗方案等各因素与ALT值之间无明显相关性,(3)停用MTX并予CF解救,护肝等治疗后,ALT恢复至正常所需的时间中位数为8(4-55)天,肝功能损害程度越重,年龄越大,肝功能恢复至正常所需的时间越长,结论:只要通过合理的水化,碱化及积极护肝治疗,MTX剂量在3000mg/m^2甚至更大,CF总剂量占MTX总剂量的3%左右,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轮状病毒肠炎并发肠道外损伤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监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免疫球蛋白和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了解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发病时免疫状态.方法 研究对象为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住院确诊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观察组)64例,对照组为同期在发育儿科体检正常者18例.记录患儿临床表现的同时,采用ELISA方法检测粪便轮状病毒特异性抗原,流式细胞术进行淋巴细胞亚群分析,透色比浊法测定血清IgG、IgA、IgM,生化法检测肝功能和心肌酶谱.结果轮状病毒感染可导致肝脏、心肌、呼吸及神经系统等多脏器损害.观察组患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1岁组患儿肝功能损伤发生率显著高于>1岁组(P<0.05);重型腹泻组患儿CK[(324.5±995.5)U/dl]、CK-mB[(93.8±61.5)U/dl]活性明显高于轻型者[CK(252.8±130.4)U/dl,CK-mB(59.6+32.6)U/dl],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免疫球蛋白IgG[(4.46±1.56)g/L]明显低于对照组[(5.80±1.67)g/L],差异有显著性(P<0.05);淋巴细胞亚群中观察组CD4+[(29.0±4.18)%]较对照组[(38.6±3.97)%]降低,CDl9+检测结果[(38.8±3.94)%]较对照组[(23.1±7.70)%]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儿CD4+/CD8+比例倒置.结论 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可出现肠道外感染表现,以呼吸系统、肝脏、心肌及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居多;轮状病毒感染可导致体液及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肝功能、心肌酶谱、免疫球蛋白及淋巴细胞亚群测定对监测患儿病情变化及指导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产前诊断先天性胆总管囊肿3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产前诊断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儿的临床治疗。方法将2006年9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产前诊断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儿37例,按手术时年龄分为A组(0~3个月,20例)和B组(>3个月,17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特点、手术前后肝功能指标、术后并发症及肝脏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等。结果 A组5例患儿出生后有黄疸,B组2例黄疸;两组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手术前、后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2例出现吻合口狭窄,1例胆漏,B组无术后并发症。肝脏活检提示胆汁性肝硬化改变11例,其中A组4例(36.36%),B组7例(63.64%),但两组肝硬化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0)。结论对产前诊断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儿,应密切观察,发现黄疸、白便、ALT和AST升高明显、超声提示囊肿短期增大明显者应尽快手术治疗,以减轻肝功能损害,减少肝硬化发生。[临床儿科杂志,2013,31(9):858-861]  相似文献   

11.
轮状病毒感染胃肠外脏器损伤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调查轮状病毒(RV)胃肠外感染的情况,对1998年11月-1999年1月RV流行高峰期来我院就诊且符合急性RV肠炎诊断标准的44例患儿(男24例,女20例;年龄6个月-2岁),在发病后3~5d内,采取静脉血,用AU-800型血生化仪对心、肝、肾等组织损伤特异性指标进行检测。结果发现:查转氨酶41例患儿中,ALT出现轻度升高12例(29.27%),显著升高3例(7.32%);44例患儿中CK-MB出现轻度升高22例(50.00%),显著升高3例(6.82%);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肠外表现及可能机制,为进一步认识该疾病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68例确诊为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病例资料。结果轮状病毒肠炎合并有肠外表现的发病率依次为心肌损害、呼吸系统、肾脏损害、肝脏损害等,住院过程给予对症治疗后均预后良好。结论轮状病毒感染不仅有胃肠道症状,还可以有其他系统的损害,虽说轮状病毒性肠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但也有可能引起多系统损害,甚至衰竭,临床上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脓毒症患儿血清总胆汁酸(TBA)与其他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探讨TBA与脓毒症患儿肝脏损伤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收住PICU的脓毒症和严重脓毒症患儿224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选择同期住院的92例普通感染患儿作为对照,测定TBA及肝功能并进行危重病例评分。结果224例脓毒症和严重脓毒症患儿中,TBA升高128例(57.12%)。TBA水平严重脓毒症组较脓毒症组高,脓毒症组高于普通感染组(P均<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TBA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总胆红素(STB)呈正相关,与危重病例评分、白蛋白呈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示TBA与ALT、γ-GT、STB、白蛋白均相关。TBA升高,预后相对较差。结论TBA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脓毒症患儿病情的危重程度,是反应脓毒症患儿肝脏损伤的敏感指标,对判断脓毒症患儿预后有参考价值,炎症反应的参与可能是TBA升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鱼油脂肪乳剂和中长链脂肪乳剂对肠衰竭相关肝损害患儿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1999年1月至2017年5月65例接受肠外营养肠衰竭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最初均采用中长链脂肪乳剂(按患儿体重计算,平均剂量1. 2 g/kg)进行治疗,此时肝功能各项指标正常,当TBA、ALT、AST、AKP、γ-GT、Tbi、Dbi中任何3项高于正常参考值范围2倍水平时进行干预方案调整,本组中有31例更换为鱼油脂肪乳剂(按患儿体重计算,平均剂量1g/kg)治疗,余34例继续应用中长链脂肪乳剂治疗。治疗过程中每周监测一次肝功能。结果鱼油脂肪乳剂组ALT、γ-GT、Tbi水平均显著下降(P 0. 05),而中长链脂肪乳剂组仅AST、Tbi水平出现下降(P 0. 05)。两组对比结果显示,干预前鱼油脂肪乳剂组ALT、Dbi水平显著高于中长链脂肪乳剂组(P0. 05),干预后两组肝功能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 0. 05)。鱼油脂肪乳剂组肝功能恢复正常时间的中位数为22(17~32) d,中长链脂肪乳剂组肝功能恢复正常时间的中位数为28(15~52. 5) d,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相比于中长链脂肪乳剂,鱼油脂肪乳剂更有助于减轻小儿肠衰竭相关肝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白血病化疗过程中肝功能损害的病因,测定了56例急性白血病化疗前后肝功能,并提出了药物性肝脏损害及白血病细胞肝脏浸润的诊断方法。56例患儿中36例(64.3%)有肝功能受损,其中29例43例次发生药物性肝脏损害,白血病肝浸润9例,2例肝浸润时均无骨髓、中枢等复发证据。4例发生病毒性肝炎。对不同类型肝损害进行治疗,各种肝脏损害恢复时间平均为:药物性8.1天,白血病肝浸润7天,病毒性肝炎30天。结果表明:急淋患儿在诱导及强化治疗过程中易发生药物性肝炎,左旋门冬酰氨酶是引起药物性肝炎最主要药物,其次是6-巯基嘌呤、甲氨喋呤;肝脏可能是急淋白血病的庇护所,环磷酰胺试验治疗对肝脏浸润早期诊断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儿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TIMP)-1和TIMP-2的水平及价值。方法根据诊断标准将105例肥胖儿童分为单纯性肥胖(n=44)、单纯性非酒精性脂肪肝(SNAFL,n=25)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n=36)3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测定血清TIMP-1、TIMP-2,全自动酶法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γ-谷氨酸转肽酶(γ-GT)。结果随着单纯性肥胖向SNAFL和NASH发展,TIMP-1和γ-GT水平逐步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TIMP-1和TIMP-2指标均可不同程度地反映肝脏的纤维化程度,其中以TIMP-1更为可靠、有效。[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6):455-458]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儿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临床与肝脏病理特点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解放军302医院的105例儿童NASH患者的临床及肝脏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本组患者中92.38%为男性,年龄以11~13岁多见,病程6~72个月,中位数为19个月。46.67%为肥胖患者,0.95%合并高血压病,33.33%有家族史。(2)本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平均值(224.90±115.55) μ/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18.57±64.38) μ/L。50.48%的患者三脂酰甘油(TG)升高,2.86%合并2型糖尿病,22.86%的胰岛素高于正常。83.81%的患者超声提示脂肪肝。(3)肝脏病理:本组56.19%的患者F≥3,29.53%的患者 G≥2级,20.95%的患者S≥3。NAS积分5~6分的患者41.90%,7~8分的58.10%。F≥3组患者BMI、ALT、AST的平均值,高TG、G≥2、S≥3的比例大于均F<3组,且BMI和AST平均值及高TG、S≥3的比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依据BMI分组,肥胖组高TG和F≥3的比例高于非肥胖组。(4)肝脏纤维化(S)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肝脏的脂肪变性(F)、BMI为肝脏纤维化的影响因素。结论 儿童NASH重度脂肪变性患者BMI、AST平均值及高TG、中晚期纤维化的比例均高于轻中度脂肪变性患者。肥胖患者高TG和F≥3的比例高于非肥胖患者。中晚期肝纤维化与重度脂肪变性及BMI值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肝豆状核变性的肝、神经系统外表现,对25例以肝、神经系统外表现为首发症状的肝豆状核变性(HLD)患儿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发现以肾脏损害为首发症状者15例,以溶血性贫血为首发症状者7例,以骨关节症状为首发症状者3例;确诊时伴有肝脏肿大21例,肝功能异常13例,脾脏肿大7例,有神经或精神改变4例;88%患儿病初误诊为肾脏疾病、溶血性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提示对原因不明的肾脏损害、溶血性贫血、骨关节症状,同时伴有肝脏肿大和/或肝功能异常的患儿,需考虑HLD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婴儿黄疸型人巨细胞病毒(HCMV)肝炎肝功能恢复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婴儿黄疸型HCMV肝炎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 Meier法评估年龄、性别、肝脏肿大、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汁酸(TBA)和HCMV DNA载量各因素对患儿肝功能恢复的影响,并以Cox回归模型分析各变量与肝功能恢复的关系。结果年龄≤3个月(RR=0.27,95%CI:0.10~0.70)、DBil≤90μmol/L(RR=0.16,95%CI:0.08~0.32)、男性(RR=0.49,95%CI:0.26~0.94)、肝脏肿大3 cm(RR=0.50,95%CI:0.27~0.93)有利于缩短TBil恢复正常时间;AST≤120 U/L(RR=0.16,95%CI:0.08~0.33)和肝脏肿大3 cm(RR=0.28,95%CI:0.15~0.49)有利于缩短AST恢复正常时间。TBil恢复正常时间为(2.23±1.54)个月,早于AST恢复正常的时间(3.63±1.9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7,P0.001)。结论婴儿黄疸型HCMV肝炎患儿预后良好,病程长短不一,早期治疗有利于肝功能恢复;胆汁淤积和肝脏肿大程度以及AST水平对肝功能恢复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肝功能检查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指数(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to-platelet ratio index,APRI)与肝脏纤维化程度的关系,阐述其在BA肝纤维化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06年2月至2011年8月间在我院治疗的胆道闭锁患儿38例和胆汁淤积综合征患儿25例为研究对象.临床观察指标包括肝功能检查,肝脏活检切片,血小板指数;肝硬化程度采用Metavir分类,APRI的诊断性评估采用ROC曲线,应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本组患儿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是3~69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0.7个月).结果 胆道闭锁组患儿ALP、γ-GT、DBIL(564.14±257.75、153.36±97.47、7.55±2.57)较胆汁淤积综合征组患儿存在明显升高(P<0.05);胆道闭锁肝硬化组患儿Age、ALT、AST、γ-GT(84.50±24.72、225.07±109.68、331.64±130.93、951.07±667.24)较非肝硬化组明显升高,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汁淤积综合征肝纤维化组患儿Age、ALT、AST(84.76±14.28、159.92±61.76、238.15±62.60)较非肝纤维化组(54.17±11.17、98.92±58.08、151.17±41.44)明显升高,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绘制APRI的ROC曲线,用于判定肝硬化程度,胆道闭锁组敏感性为79%,特异性为88%;胆汁淤积综合征组敏感性为91%,特异性为79%.胆道闭锁中肝硬化组病死率显著高于非肝硬化组,且自体肝生存情况低于非肝硬化组.结论 肝功能检查可以作为胆道闭锁的初步判断指标,绘制APRI的ROC曲线对于评价胆道闭锁及胆汁淤积综合征患儿的肝脏纤维化情况均有较高准确性和可靠性,可用于预测预后和提早做好肝移植准备,因其简单、无创性可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