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婴幼儿肾脏肿瘤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4例婴幼儿肾脏肿瘤的临床及CT资料,总结分析肿瘤的类型及CT表现。结果:24例中,肾母细胞瘤17例,CT表现为单侧肾脏内混杂密度肿块伴较明显囊变坏死,强化不均匀;2例伴钙化,1例肿块内见脂肪密度;2例伴肾静脉或下腔静脉癌栓,3例伴远处转移(肺、肝脏、骨、胸壁及淋巴结转移)。中胚层肾瘤2例,CT表现为肾脏内软组织密度结节,密度欠均匀,中度强化。透明细胞肉瘤1例,CT表现类似肾母细胞瘤,坏死更显著。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瘤1例,CT表现为肾脏内类圆形低密度灶不均质轻度渐进性强化。XP11.2易位性肾癌1例,CT表现为单侧肾脏混杂密度肿块,内有点状钙化,轻度不规则强化,伴腹膜后转移。淋巴瘤2例,其中Burkitt瘤1例,CT表现为双肾多发等密度结节,轻度强化;肝脏内多发低密度灶,轻度强化;急性髓系白血病侵犯肾脏1例,CT表现为单侧肾脏、腹腔、腹膜后、肠系膜及胸壁多发巨大不规则软组织密度肿块。结论:肾母细胞瘤多发于1岁以上的婴幼儿;中胚层肾瘤多发生在1岁内。婴幼儿肾脏肿瘤的诊断参考临床资料结合CT表现,可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RCP、TrueFISP结合3D-VIBE动态增强MR扫描在十二指肠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的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29例,回顾性分析 MR 资料,观察病变发生部位、形态、信号特点、周围结构及有无远处转移。结果本组腺癌共21例,黏液腺癌及印戒细胞癌混合1例,印戒细胞癌1例,神经内分泌癌1例,未分化癌1例,恶性间质瘤3例,1例霍奇金氏淋巴瘤。MR 主要表现为十二指肠局部肠壁偏心性或环形不规则增厚,形成软组织结节或肿块,黏膜破坏消失,伴肠腔狭窄,均匀或不均匀持续强化。恶性间质瘤肿瘤较大,合并囊变坏死。淋巴瘤表现为肠壁弥漫增厚,合并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7例侵犯胰头,7例合并淋巴结转移,5例合并肝转移。结论MRCP、TrueFISP 及3D-VIBE 动态增强扫描结合对十二指肠恶性肿瘤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肠壁不规则增厚并肿块形成、黏膜破坏消失是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重要征象,病灶侵犯周围结构、合并淋巴结肿大或远处转移则有助于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3.
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0例手术病理证实的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CT平扫和增强资料。结果 原发十二指肠恶性肿瘤 8例 ,其中十二指肠腺癌 3例 ,恶性淋巴瘤 2例 ,恶性间质瘤 3例 ;十二指肠继发性恶性肿瘤 12例 ,其中壶腹癌 3例 ,胰头癌 8例 ,胰腺无功能性神经内分泌癌 1例。十二指肠腺癌CT表现为肠腔局限性不规则环状狭窄伴软组织肿块 ,增强扫描肿块有中度强化 ;恶性淋巴瘤的特点是长范围的肠壁增厚或肠腔外肿块 ,增强扫描肿块有轻度强化 ;恶性间质瘤的特点是巨大软组织肿块伴明显、不均匀强化 ,肠梗阻不明显。壶腹癌表现为十二指肠降部内侧壁的局限性肿块 ,增强有轻中度强化 ,伴肝内外胆管扩张 ;胰头癌累及十二指肠表现为十二指肠内侧壁凹凸不平 ,邻近的胰头部肿块 ,增强扫描不强化 ,伴肝内外胆管扩张 ;胰腺无功能性神经内分泌癌侵及十二指肠表现为胰头部巨大肿块伴明显强化 ,肝内外胆管不扩张 ,肿块与十二指肠分界不清。结论 CT检查对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在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患者的CT检查资料,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36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中十二指肠腺癌30例,恶性间质瘤3例,恶性淋巴瘤1例,神经内分泌癌2例。十二指肠腺癌CT表现为十二指肠局部软组织肿块影,伴肠腔不规则狭窄;恶性间质瘤CT表现多为较大软组织肿块,有明显强化,肿块多腔外生长;恶性淋巴瘤CT表现肿瘤累及肠管范围较长,肠壁增厚明显,呈轻-中度强化,但肠梗阻症状不明显;神经内分泌癌CT表现软组织肿块或结节影,强化较明显。结论:CT检查对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肺肉瘤样癌(PSC)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PSC患者12例,对其CT表现特征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2例均为单发,右肺8例,左肺4例;周围型10例,中央型2例,肿瘤边界清楚,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呈周边厚薄不均环状强化,中心见大面积囊变坏死;2例胸膜转移,2例邻近肋骨破坏及右侧肾上腺转移,7例伴淋巴结肿大。病理结果证实梭形细胞癌10例,多形性癌2例。结论:PSC的CT增强扫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但确诊仍需依靠病理活检结合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肾脏少见原发性恶性肿瘤的CT表现特点。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9例肾脏少见原发性恶性肿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分析肾脏少见原发性恶性肿瘤的CT表现特点。结果:类癌1例,平扫肿瘤呈不均匀等低密度,边界不清,瘤体大部突出于肾外,增强扫描肿瘤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病灶内部可见线条状强化血管影穿行。成人肾母细胞瘤2例,CT平扫肿瘤与周缘组织分界较清,见假包膜,瘤内见低密度囊变坏死区及斑片状稍高密度出血影,增强扫描病灶实质部分明显强化,肿瘤周缘见少量不规则强化血管影。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CT平扫肿瘤边界不清,瘤内见片状密度减低区,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强化。平滑肌肉瘤4例,CT平扫肿瘤呈等低混杂密度,边界模糊,瘤内见片状密度减低区;增强扫描肿瘤呈轻-中度强化,其中2例表现为延迟强化。结论:肾脏少见原发性恶性肿瘤术前极易误诊,结合临床资料、发病率及影像表现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确诊仍需依靠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盆腔Castleman病的CT典型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确诊为Castelman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5例病理均为透明血管型,4例位于腹膜后、均为单发,其中肾静脉下方脊柱旁3例,盆腔起源1例,1例病灶周边见小结节影,2例见腹主动脉分支血管供血,1例瘤体内见灶状低密度灶,1例呈斑点状钙化。所有病灶境界清楚,密度较均匀,动、静脉期及延时期扫描病灶均强化显著,后2期强化较动脉期稍弱但仍延迟强化。结论:Castleman病的透明血管型CT表现较具特征性,掌握其征象能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肺外神经内分泌癌(NEC)的CT表现,并探讨CT对该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肺外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 12例病例,病变分别位于肝脏、胃、十二指肠、空肠、阑尾、胰腺、胸腺、纵隔及腹腔,11例单发,肝脏1例多发.平扫10例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示肿瘤实性部分动脉期明显强化(胸腺1例轻度强化,腹腔1例中度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低密度区轻中度强化;9例肿瘤周围组织浸润及远处淋巴结转移.结论 肺外神经内分泌癌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于肺外NEC的术前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卵巢恶性肿瘤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卵巢恶性肿瘤的CT表现,并分析CT诊断的准确性。结果:25例共33个肿块,>5 cm 28个(84.8%)。肿瘤多为囊实性肿块,囊壁及间隔厚薄不均,19个囊腔内外可见壁结节;增强扫描明显强化17例(68.0%),中度强化6例(24.0%),轻度强化2例(8.0%),壁结节和实性灶增强扫描显示更清晰。肿瘤内出血1例,钙化2例,病灶侵犯周围脏器10例,腹膜种植11例,腹盆腔积液13例;25例中23例定性诊断正确,准确率为92.0%。结论:CT检查可明确卵巢肿瘤的位置、判断肿瘤性质及是否侵犯周围组织,对鉴别肿瘤的良恶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影像学特点,提高对该少见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CT影像、病理结果及临床资料。12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45~73岁,平均年龄58.9岁。观察者记录肿瘤的数目、大小、位置、形态、密度、强化特点及是否存在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结果12例中,1例为多发肿瘤,11例为单发肿瘤。肿瘤的最大径为0.5~2.7cm,平均最大径为1.7cm。位于十二指肠球部4例,降段4例,乳头部4例。3例肿瘤在CT图像未见明显病变显示,2例表现为肠壁的局部增厚,7例表现为腔内结节。CT图像可见的9例肿瘤平扫密度均较为均匀,增强扫描后,在动脉期强化达到峰值7例,在静脉期强化达到峰值2例,其中8例为明显强化。1例存在淋巴结肿大。4例伴有胆管扩张。结论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多表现为十二指肠肠壁或肠腔内明显强化的结节或肿块,邻近增大的淋巴结是提示肿瘤存在的线索。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在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患者的CT检查资料,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36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中十二指肠腺癌30例,恶性问质瘤3例,恶性淋巴瘤1例,神经内分泌癌2例.十二指肠腺癌CT表现为十二指肠局部软组织肿块影,伴肠腔不规则狭窄;恶性问质瘤CT表现多为较大软组织肿块,有明显强化,肿块多腔外生长;恶性淋巴瘤CT表现肿瘤累及肠管范围较长,肠壁增厚明显,呈轻一中度强化,但肠梗阻症状不明显;神经内分泌癌CT表现软组织肿块或结节影,强化较明显.结论:CT检查对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胸腺少见原发性恶性肿瘤的CT表现特点。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10例胸腺少见原发性恶性肿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分析胸腺少见原发性恶性肿瘤的CT表现特点。结果 (1)胸腺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平扫以囊性低密度为主,可见索条状分隔影,无钙化;增强扫描,囊状低密度区无强化,索条状分隔影呈轻度强化,可见血管影穿行于瘤体内。(2)胸腺类癌3例,平扫瘤体密度不均匀,内部见小囊状低密度区,无钙化;增强扫描,肿瘤呈中度不均匀强化,囊状区未见强化,瘤内均可见多发细条状血管影。(3)胸腺鳞癌6例,平扫瘤体密度不均匀,均见囊性低密度区,2例瘤内见斑点状钙化影;增强扫描,肿瘤呈中度不均匀强化,囊状区无强化,2例瘤内见细条状血管影。结论胸腺少见原发性恶性肿瘤术前极易误诊,CT增强扫描能较好地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明确受侵范围,有助于判断手术的可切除性,确诊仍需依靠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动态增强 CT 扫描对肾嫌色细胞癌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嫌色细胞癌的 CT 影像资料,包括瘤体平扫、增强各期 CT 值的测量,强化程度及方式(均匀、不均匀或周边强化)的判断,并观察肿瘤有无钙化、囊变、外侵及转移(肾周改变、静脉癌栓及淋巴结转移).结果13例肾嫌色细胞癌中,6例肿瘤呈均匀软组织密度,5例肿瘤显示钙化,2例肿瘤出现囊变.动态增强 CT 扫描皮髓期(CMP)和肾实质期(NP)肿瘤平均 CT 值分别为(70.23±16.55)Hu、(80.38±21.85)Hu,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所有病灶密度均明显低于肾皮质(P <0.05);NP 瘤体强化程度明显低于周围正常肾实质(P <0.05).6例瘤体可见均匀强化,5例可见中心瘢痕,其中1例可见轮辐状强化.结论肾嫌色细胞癌的动态增强 CT 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均匀强化结合钙化及瘢痕表现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与病理对照对十二指肠肿瘤诊断价值。方法 对79例经病理证实的十二指肠肿瘤MSCT资料及发病机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9例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中十二指肠腺癌57例,间质瘤7例,恶性淋巴瘤7例,类癌4例,脂肪瘤2例,腺瘤2例。十二指肠腺癌CT表现为十二指肠局部软组织肿块影,伴肠腔不规则狭窄;间质瘤CT表现多为较大软组织肿块,有明显强化,肿块多腔外生长;恶性淋巴瘤CT表现肿瘤累及肠管范围较长,肠壁增厚明显,呈轻-中度强化,但肠梗阻症状不明显;类癌CT表现软组织肿块或结节影,强化较明显;脂肪瘤CT表现边界清楚的低密度肿块影(CT值为负值),强化不明显;腺瘤CT表现等密度的菜花状小肿块影,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边缘有分叶状。结论 MSCT有助于十二指肠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和预后的评估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5.
十二指肠肿块的MS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SCT对十二指肠肿块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十二指肠肿块的MSCT,全部病例均经术前SIEMENS SENSATION4层或16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在工作站上对原始横断面图像数据再行薄层重建和MPR重组。结果本组中7例行胃十二指肠镜检查,19例行剖腹探查或病灶手术切除,病理诊断腺癌11例,壶腹癌4例,间质瘤6例,脂肪瘤3例,腺瘤1例,腺肌增生症1例。腺癌是最多见的十二指肠肿块,常发生在降段乳头周围,主要CT表现为十二指肠腔内肿块伴肠腔不规则缩窄,病灶轻中度强化;壶腹癌发生在壶腹部,除肿块外多伴肝内外胆管的早期扩张;间质瘤为形状不一的较大肿块,但少见肠梗阻征象,增强扫描明显强化;腺瘤体积较小,多为乳头状或息肉状结节,虽为良性肿瘤但有恶变倾向;脂肪瘤为位于肠壁内的脂肪密度肿块,增强扫描无强化,诊断较有特征性;腺肌增生症表现为沿肠管长轴分布的弥漫性肠壁增厚,增强扫描与肠壁同步同度强化。结论MSCT可敏感地发现十二指肠肿块,揭示不同性质肿块的表现特点,对术前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少见类型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及混合性神经元肿瘤的MRI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少见类型的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及混合性神经元肿瘤的MRI表现,包括病变好发部位、信号特征、瘤周水肿及增强扫描肿块的强化程度。结果: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1例,病灶位于左侧小脑,呈条纹相间的T1WI等低信号、T2WI等高信号影,增强扫描无强化。婴儿促纤维增生性星形细胞瘤2例,病灶呈囊实性改变,实性部分贴近脑膜,增强扫描明显强化。节细胞瘤1例,位于左侧颞叶,呈囊性改变,囊壁明显增厚,增强扫描囊壁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脑室外神经细胞瘤2例,分别位于松果体区和鞍区,增强扫描轻度强化或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发病部位和年龄段是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及混合性神经元肿瘤的重要因素,影像学可发现一些特征性表现以帮助诊断,但最终确诊仍依靠病理学。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2例女性盆腔少见肿瘤的CT及MRI特征性表现。资料与方法12例盆腔肿瘤患者,年龄14~63岁,平均39岁。12例平扫,10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6例卵巢性索间质来源的肿瘤,均以囊实性为主呈网格状改变。2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均以肿块内见大片不规则坏死囊变为主。2例卵巢透明细胞癌,以较大囊性为主内见少许实性成分。侵袭性葡萄胎1例,子宫内壁凹凸不平,呈蜂窝状,子宫外缘轮廓完整。1例输卵管癌并卵巢转移瘤,肿块为不规则状,以囊性为主,内见实性结节。结论 CT及MRI检查是诊断盆腔内肿瘤的重要影像学手段,能显示上述盆腔少见恶性肿瘤的特征表现,对这些肿瘤的诊断及分期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SCT对空回肠常见原发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并总结常见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6例空回肠常见原发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病理特点及CT诊断情况。结果:36例中,小肠腺癌18例,位于回肠3例,空肠15例,CT扫描表现为不均匀密度的肿块,病变边界不清,增强扫描显示动脉期及门脉期中度强化,其中14例伴有肠梗阻。小肠恶性胃肠道间质瘤14例,CT扫描显示为圆形或类圆形的肿块,边界较清,增强扫描可见病灶周边部分明显强化。小肠原发淋巴瘤4例,CT扫描显示为结节状或环状肠壁增厚,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结论:通过回顾性分析得出空回肠常见的恶性肿瘤有3种类型:小肠腺癌、恶性胃肠道间质瘤和淋巴瘤。应用CT增强扫描有利于空回肠常见恶性肿瘤的定性诊断,并可以发现病变向外浸润及淋巴结转移征象,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睾丸良恶性肿块的CT、MRI表现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病理证实的睾丸肿块患者的CT、MRI资料,其中21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9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同时行CT及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良性13例、恶性18例,对比观察良恶性病变的形态、密度/信号和强化表现,并采用Fisher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1例中,恶性病变18例(精原细胞瘤9例,胚胎性癌3例,恶性混合性生殖细胞瘤2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2例,高分化脂肪肉瘤1例,间质细胞瘤1例);良性病变13例(腺样腺瘤2例,表皮样囊肿2例,畸胎瘤1例,平滑肌瘤1例,血肿1例,炎性肿块6例);在睾丸良恶性病变CT、MRI表现中,浅分叶、密度/信号混杂、T2WI呈低信号、周边强化、间隔强化、延迟强化征象的出现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睾丸良恶性肿块的CT、MRI表现有一定特征,多种影像学方法联合应用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有助于睾丸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脾肿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脾肿瘤CT表现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52例脾肿瘤均行CT平扫 增强检查,其中手术及穿刺活检病理证实27例,征象典型及病史明确25例。结果脾良性肿瘤18例,恶性肿瘤34例。良性肿瘤表现为脾脏内单发或多发,多数大小不等低密度结节病变,1例血管瘤为等密度。血管瘤及淋巴管瘤可显示点状或小片状钙化。增强扫描,血管瘤显示延迟均匀强化特点,淋巴管瘤内间隔可轻度强化。脾囊肿无强化。脾脏恶性肿瘤多较大,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脾淋巴瘤表现为脾肿大或多发结节样低密度病变,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结论CT是诊断脾肿瘤的主要检查方法,结合临床及B超检查,多可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