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腹膜转移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腹膜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穿刺活检证实的35例腹膜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并与手术结果对照,35例做CT平扫及增强扫描,5例行MR I检查。结果(1)腹膜转移瘤常表现为大量腹水(22/35);(2)腹膜结节状增厚(23/35);(3)大网膜饼形增厚(16/35)和大网膜污垢样改变(12/35);(4)肠系膜污垢样改变(12/35)及结节状改变(9/35);(5)腹腔单发或多发囊性改变,有占位效应(4/35)。结论CT/MR I是发现腹膜转移灶的重要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检查在腹膜转移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膜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腹膜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腹膜转移瘤常见表现为腹水(34/42),多为中到大量腹水(22例);网膜改变,包括网膜饼形增厚(13/42例)、网膜结节灶(7/42例)、网膜污垢样密度影(13/42例)、网膜囊样改变(4/42例);腹膜改变(31/42例);肠系膜污垢样改变(14/42例)及结节状改变(4/42例);小肠壁增厚和肠管移位。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是诊断腹膜转移灶的重要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毛明伟  郝玫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6(12):1288-1290
目的探讨腹膜转移瘤的CT表现,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腹膜转移瘤的CT表现。结果①腹水37例,占59.7%,其中少量腹水14例,大量及中等量腹水23例;②腹膜增厚19例,占30.6%,其中结节状8例、条带状5例、块状增厚6例;③网膜改变17例,占27.4%,污垢状5例、结节状3例、饼状9例;④腹腔内囊性占位性病变共4例,占6.4%,均见于卵巢癌;⑤小肠壁增厚伴肠管移位2例,占3.2%。结论CT对腹膜转移瘤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必要时应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腹膜结核的CT表现对比分析及其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CT对腹膜结核及腹膜转移癌和细菌性腹膜炎的诊断及其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的腹膜结核(组A)、20例炎性腹腔积液(组B)和11例腹膜转移癌(组C)的影像资料,对照分析3组病例的CT表现,重点分析各组腹腔积液的密度、分布特点以及肠系膜、大网膜、腹膜增厚的形态学特点,并总结腹膜结核的CT表现,结合文献讨论其鉴别诊断。结果:腹膜结核组与腹膜炎组在大网膜、肠系膜形态改变的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腹膜结核组与转移癌组在腹腔积水范围和腹膜增厚的形态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大多数腹膜结核CT表现为较有特征的腹膜钙化和腹膜轻度均匀增厚,结合临床可与细菌性腹膜炎、腹膜转移瘤鉴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膜间皮瘤的CT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腹膜间皮瘤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本组弥漫型6例,其中恶性腹膜间皮瘤5例,CT示腹腔肠间脂肪密度增高,并有多发软组织结节或软组织肿块,大网膜增厚,呈饼状,伴肠系膜缩短、呈放射状排列,肠壁增厚,均伴大量腹腔积液;高分化乳头状腹膜间皮瘤1例,网膜呈饼状增厚,伴少量腹腔积液。局限型1例,CT表现为胃窦部下方软组织肿块影,无腹腔积液。结论:腹膜间皮瘤CT诊断有一定困难,多诊断为转移瘤或腹膜结核,若结合临床资料,可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MDCT)对弥漫型恶性腹膜间皮瘤(MPM)诊断,以及与结核性腹膜炎、腹膜转移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弥漫型MPM(组1)、14例结核性腹膜炎(组2)及17例腹膜转移癌(组3)的MDCT资料,对照分析3组病例的发病年龄,病变分布,腹膜、大网膜、肠系膜改变的形态学特点,腹部淋巴结、脏器转移及腹腔积液等MDCT表现. 结果 弥漫型MPM组与结核性腹膜炎组在腹膜、大网膜、肠系膜的形态学改变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弥漫型MPM组与腹膜转移癌在腹部淋巴结、脏器转移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弥漫型MPM MDCT表现为腹膜、大网膜、肠系膜不规则增厚并明显强化,可呈结节状或团块状;结合其形态学特点,有无脏器转移、淋巴结肿大和临床资料等可与结核性腹膜炎及腹膜转移癌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膜转移性肿瘤的CT表现。资料与方法:对16例腹膜转移性肿瘤的患者进行CT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结果;腹膜转移性肿瘤表现为(1)腹水,(2)壁层腹膜增厚,(3)肠系膜及大网膜污垢状、结节状、饼状及肿块状改变,(4)腹腔内囊性占位改变,(5)小肠管壁增厚及小肠移位。结论:CT可为腹膜转移性肿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膜转移性肿瘤的CT表现、资料与方法,对9例腹膜转移瘤患者进行CT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结果:腹膜转移性肿瘤表现为:①腹水。②壁层腹膜增厚。③肠系膜及网膜污垢状、结节状、饼状及肿块状改变。④腹腔内囊性占位改变。⑤小肠壁增厚及小肠位移。结论:CT可为腹膜转移性肿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在诊断原发性腹膜乳头状浆液性癌(PPPSC)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1年10月在PET/CT中心检查并经病理确诊的10例绝经期女性PPPSC患者,年龄61~81(69.4±6.2)岁.患者均行18F-FDG PET/CT显像,分析其病灶CT表现及PET的SUVmax,观察PPPSC的PET/CT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测定PET/CT检查前或后1周内患者血清CA125,采用直线相关分析,评估壁腹膜、大网膜、肠系膜三者中最大的SUVmax与CA125的相关性.结果 10例PPPSC患者i8F-FDG PET/CT显像主要表现为:10例患者大网膜呈絮状、多发结节状及饼状软组织密度不均匀增高及代谢增强(SUVmax为6.32±2.87);9例壁腹膜及8例肠系膜呈弥漫性或局限性结节状或条状软组织不均匀增厚及代谢增强(SUVmax分别为5.96±2.14和5.70±1.69),其中壁腹膜以盆壁腹膜受累为主,肠系膜以小肠系膜受累为主;1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腔积液,以肝周及盆腔为主;2例双侧卵巢及1例右侧卵巢稍增大,最大直径均在5 cm以内,同时伴有代谢异常增高;4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出现点状钙化灶、有少量胸腔积液、有肝脏转移、伴有肝门淋巴结转移各2例.所有患者CA125均增高[(51.25±26.40)×104 U/L],CA125与壁腹膜、大网膜及肠系膜三者中最大SUVmax无明显相关性(r=0.05,P>0.05).结论 PET/CT显像可显示PPPSC病灶部位,也能反映病灶的代谢状态,可用于PPPSC的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10.
卵巢恶性肿瘤腹部转移的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卵巢恶性肿瘤腹部转移的CT表现及临床。材料和方法:回顾分析4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恶性肿瘤的CT资料,14例作盆腔CT扫描,28例作全腹CT扫描结果:卵巢恶性肿瘤腹部转移CT表现如下:(1)腹水;(2)邻近器官结构侵犯;(3)壁层腹膜不规则增厚;(4)大网膜污垢状、结节状、饼状等改变;(5)肠系膜改变;(6)横膈转移;(7)小肠壁增厚;(8)淋巴结转移;(9)肝脏转移。结论:CT检查是  相似文献   

11.
CT诊断腹膜腔转移性肿瘤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腹膜腔转移性肿瘤的CT表现 ,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治信息。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6例有完整病史资料及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腔转移性肿瘤 ,探讨腹膜腔转移性肿瘤的CT表现。结果 :2 6例腹膜腔转移性肿瘤的CT表现为 :①腹水 2 4例 ;②腹膜形态改变 :壁层腹膜不规则增厚 9例 ,呈结节状增厚 5例 ,宽带状 4例 ,块状 3例 ,网膜及肠系膜呈污垢状改变最多见 ( 2 0例 ) ,其次为“网膜饼”征改变 ( 10例 ) ,呈结节状较少见 ( 6例 ) ,但以上改变常混合出现 ;③腹膜病变在腹膜腔的分布 :位于结肠、胃与前腹壁间隙 19例 ,大小肠浆膜面 14例 ,左右膈下隐窝 10例 ,膀胱直肠间隙 7例。结论 :腹膜腔转移性肿瘤CT上常表现为腹水和腹膜形态的改变。全腹CT增强检查结合临床可确定腹膜腔转移性肿瘤的扩散范围 ,对恶性肿瘤进行术前分期和观察疗效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2.
曲海波  宁刚  李学胜  鲍莉  王登凤   《放射学实践》2011,26(8):879-882
目的:探讨小儿结核性腹膜炎的多层螺旋CT影像特点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临床确诊的小儿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资料及影像资料。结果:CT表现为腹膜增厚或多发结节19例,大网膜结节状或不规则增厚19例,腹水16例,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19例,肠壁增厚13例,盆腔肿块5例,腹部淋巴结增大14例,胸部发现病灶16例。结论:小儿结核性腹膜炎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CT对恶性腹膜间皮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组织学证实的恶性腹膜间皮瘤的CT征象,并讨论其CT特点.结果 12例恶性腹膜间皮瘤中,1例为局限型腹膜间皮瘤,11例为弥漫型腹膜间皮瘤.主要CT表现:1例局限型腹膜间皮瘤表现为孤立性的巨大囊实性肿块,以囊性为主,实性区显著强化;11例弥漫型腹膜间皮瘤均表现为腹腔积液及腹膜、大网膜、肠系膜不规则增厚,其中8例见广泛的明显强化的腹膜结节、肿块,6例形成网膜饼,腹膜后淋巴结肿大2例,合并胸膜病变2例.结论 显著的腹腔积液伴不规则腹膜增厚及广泛腹膜强化结节、肿块是弥漫型恶性腹膜间皮瘤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4.
腹膜转移瘤的CT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腹膜腔转移瘤的CT特征。方法 分析 48例经病理证实的腹膜转移瘤的CT表现。结果 ①腹水 3 2例 ,占66.7%。②网膜改变 16例 ,占 3 3 .3 %;其中网膜饼征 8例 ,网膜结节 5例 ,网膜囊性变 2例 ,网膜混浊 1例。③系膜改变 14例 ,占 2 9.2 %。④壁层腹膜增厚 12例 ,占 2 5 %。⑤小肠壁增厚伴肠管移位 2例 ,占 4.2 %。结论 CT是诊断腹膜转移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腹膜转移是恶性肿瘤性病变的终末期,对其正确诊断有助于原发肿瘤的术前分期和治疗方案的选择.CT可发现腹膜转移的直接征象,表现为腹膜不规则增厚,呈结节状、条带状软组织影,适用于腹膜转移瘤的诊断,但对于小病变的敏感度低于50%.MRI组织对比度好,解剖分辨力高,对于较小腹膜转移瘤及腹膜播散的诊断能力明显优于CT.尤其是随着近年MRI技术的发展,DWI序列和动态增强扫描序列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对恶性肿瘤腹膜转移诊断的敏感性.因此,CT、MRI已广泛应用于腹膜转移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癌腹膜腔种植转移的多层螺旋CT影像特征。方法:收集经手术探查和腹膜腔穿刺证实为腹膜腔转移的胃癌患者的腹部CT图像。分析CT图像上肠壁增厚部位和增强方式,网膜、系膜有无增厚、结节以及增强方式,有无腹水以及分布部位,肾盂输尿管积水以及有肝脾转移等。对接受2次以上CT复查者,观察CT表现的变化。结果:胃癌腹膜腔转移104例,男67例,女37例。73例显示结肠肠壁增厚,其中71例增厚肠壁有强化,31例呈层状强化。42例显示直肠肠壁增厚,其中41例强化,25例显示层状强化。55例发现腹膜腔积液。3例显示网膜或系膜增厚,14例显示网膜或系膜结节影。肾盂输尿管积水27例,胸腔积液6例,腹腔肿块2例。结论:胃癌腹膜腔种植转移的CT表现为大肠壁增厚和肠壁环形强化、腹膜腔积液与肾盂输尿管积水。腹膜增厚、网膜结节和腹腔肿块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42例经病理证实的卵巢上皮性肿瘤。良性肿瘤CT表现为:边缘清晰的囊性肿块,囊壁及囊内的分膈形状规则、无增厚。囊液均匀。恶性肿瘤CT表现为:与周围组织分界模糊的囊实性或实性肿块。肿瘤壁及分隔不规则增厚,呈结节状。囊内可发现赘生物。分析了大网膜、横膈膜、腹膜等转移的CT表现。讨论了卵巢上皮性肿瘤的组织学分型及病理特点、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我们认为,卵巢上皮瘤的厚度及形态是诊断恶性肿瘤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8.
胃癌术前CT检查未发现腹水及肠系膜肥厚等改变的病例,有时也会在术中发现播散性结节或在腹水中检测出癌细胞。作者对32例胃癌的CT所见作了研究。将术中有肉眼可见的腹膜种植性结节者或腹水检查发现癌细胞者作为腹膜种植转移阳性,分别为12例与4例。将无上述所见者作为腹膜种植转移阴性,为16例。研究项目包括CT像上的胃壁增厚程度、肿瘤增强类型及有无大网膜血管(大网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结核性与恶性腹膜弥漫性病变的^18F-FDG PET/CT表现,探讨PET/C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经病理和(或)临床证实的10例结核性腹膜炎、29例恶性腹膜病变(包括13例原发性腹膜浆液性乳头状腺癌、16例腹膜转移癌)的^18F-FDG PET/CT表现.观察和记录指标:(1)壁腹膜、大网膜、肠系膜的受累情况;(2)腹腔积液情况;(3)淋巴结改变;(4)其他脏器伴随征象.对结核组与恶性组的受累腹膜^18F-FDG代谢程度、腹腔积液密度及^18F-FDG浓聚程度差异行两样本t检验.结果 结核性腹膜炎多为壁腹膜弥漫均匀增厚伴大网膜及肠系膜“污迹样”改变,^18F-FDG分布较均匀;恶性腹膜病变多为壁腹膜、大网膜及肠系膜明显不规则增厚,呈多发结节状及饼状改变,^18F-FDG分布不均匀.两组受累腹膜^18F-FDG代谢均增高,结核性腹膜炎SUVmax为12.74±9.75,恶性腹膜病变SUVmax为12.45±7.40,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9,P>0.05).恶性腹膜病变患者腹腔积液密度低于结核性腹膜炎患者,恶性腹膜病变患者的CT值为(11.34±3.55)HU、结核性腹膜炎患者的CT值为(14.4±2.37)HU,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P<0.05);腹腔积液^18F-FDG浓聚程度高于结核性腹膜炎患者,恶性腹膜病变患者SUVmax为2.10±0.65、结核性腹膜炎患者SUVmax为1.61±0.35,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8,P<0.05);恶性腹膜病变患者T/NT为0.77±0.18、结核性腹膜炎患者T/NT为0.58±0.12,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84,P<0.05).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可同时显示腹膜病变的形态学和功能代谢改变,并全面显示其他脏器的伴随征象,综合分析其特征,有助于提高病变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淋巴瘤累及腹膜和/或网膜及肠系膜的CT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11例经临床确诊且均行腹部CT检查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CT图像.CT征象包括:腹膜线样或结节样增厚、腹水、网膜肿块、淋巴结肿大、实质性脏器累及、肠道病变等.结果 淋巴瘤累及腹膜、网膜和肠系膜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以弥漫大B细胞型(n=8)多见.CT表现为腹膜线样或结节样增厚10例;网膜结节或肿块6例;系膜结节、肿块或条形密度影10例;腹水9例;肠道病变5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9例;肝肿大2例,脾肿大2例,肝、脾同时肿大2例,肾脏浸润1例.结论 淋巴瘤累及腹膜、网膜和肠系膜CT表现缺乏特征性,遇有腹膜和/或系膜和网膜病变时应想到本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