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脑前动脉A1段变异与前交通动脉瘤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2例脑CTA资料,其中42例前交通动脉瘤为研究组,90例无脑血管病变为正常对照组,比较两组大脑前动脉A1段变异的差异。结果前交通动脉瘤组大脑前动脉A1段变异率(78.6%)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49,P0.001)。结论大脑前动脉A1段变异与前交通动脉瘤发病存在相关性。CTA能清晰地显示前交通动脉瘤的情况,为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大脑前动脉发育变异与前交通动脉瘤相关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Willis动脉环变异普遍存在,在脑血管病病人中尤为显著,而大脑前动脉缺如是Willis前环最常见的变异,也是导致前交通动脉瘤发生的最重要因素.应用脑血管造影研究大脑前动脉水平段缺如与前交通动脉瘤相关影像特点.有助于清楚地了解前交通动脉瘤发病规律,从而对临床诊疗工作提供重要支持,其相关性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Willis动脉环变异普遍存在,在脑血管病病人中尤为显著,而大脑前动脉缺如是Willis前环最常见的变异,也是导致前交通动脉瘤发生的最重要因素。应用脑血管造影研究大脑前动脉水平段缺如与前交通动脉瘤相关影像特点,有助于清楚地了解前交通动脉瘤发病规律,从而对临床诊疗工作提供重要支持,其相关性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前交通动脉瘤(ACoAA)破裂的临床和放射解剖学危险因素.方法 从前瞻性建立的脑动脉瘤数据库中收集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经CTA、MRA和(或)DSA确诊的ACoAA患者.根据动脉瘤状态,入选患者分成ACoAA破裂组和未破裂组.收集动脉瘤破裂可能的临床和放射解剖学危险因素,并作单因素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51例ACoAA患者入选研究,其中131例为ACoAA破裂患者.单因素分析显示破裂组患者年龄明显小于未破裂组(P<0.01),<60岁患者和伴有高血压患者比例远高于未破裂组;破裂组动脉瘤平均最大直径大于未破裂组(P<0.01),最大直径≥3mm比例远高于未破裂组;破裂组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对称(缺如、发育不良)比例远高于未破裂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高血压病史、动脉瘤最大直径≥3 mm和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或缺如是ACoAA破裂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60岁、高血压病史、动脉瘤最大直径≥3mm和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或缺如是ACoAA破裂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未破裂ACoAA是否积极干预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Willis环的解剖形态与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 利用 3D TOF MRA技术进行脑血管Willis环成像。结果 Willis环显示完整性为 5 4.9% ,Willis环属支的显示率为 10 0 % ,Willis环的主要变异类型为大脑前动脉左右不对称 ,大脑中动脉侧裂段起始点位置不恒定 ,胎生型大脑后动脉等。动脉瘤患者中脑血管变异者为 83 % ,脑血管畸形者中脑血管变异者占 12 % ,脑梗死及脑出血中脑血管变异者占 1.6%。结论 Willis环的形态变异较大 ,与脑动脉瘤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Willis环的解剖变异及其与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对76例临床诊断为各种脑血管疾病患者行16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行多种方式重组、多方位观察Willis环。结果:76例患者中,Willis环主要解剖变异有:大脑前动脉单支多干,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大脑前动脉的交通前段发育不良,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并对侧大脑前动脉的交通前段发育不良或缺如(单支多干),第三支大脑前动脉等。动脉瘤患者中Willis环解剖变异者约为83%(38/46),脑梗死患者中Willis环解剖变异者约为53%(19/36)。结论:Willis环的解剖变异较大,且与脑血管病的发生以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研究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变异类型与前交通动脉瘤(anteriorcommunicating aneurysms,ACoA)发病及破裂出血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20例脑部CTA表现及临床资料,选取48例ACoA患者为研究组,121例无动脉瘤患者为对照组,分析A1段、前交通动脉影像表现及类型,比较ACoA发病、破裂出血与复合体变异、变异侧别的相关性。结果大脑前动脉A1段成窗畸形少见约3%,与ACoA发病无相关性。ACoA患者A1段变异发生率50%,对照组患者A1段变异发生率为31%,ACoA患者A1段变异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5.12,P<0.05),存在明显左侧优势(χ2=7.79,P<0.01)。前交通动脉异常型发生率在ACoA患者中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2,P>0.05)。24例复合体变异的ACoA,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程度与复合体变异相关(Z=-2.63,P<0.05)。结论 CTA能清晰地显示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变异,前交通复合体变异与ACoA发病及破裂后出血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8.
前交通动脉瘤与大脑前动脉A1段缺如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袁亮  邹利光  李玉伟   《放射学实践》2010,25(6):605-608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瘤(ACoA)发病及伴蛛网膜下腔出血与大脑前动脉A1段缺如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05例全脑血管造影及临床资料,其中47例ACoA患者为研究组,129例无脑血管病变患者为对照组,比较ACoA发病、动脉瘤大小及蛛网膜下腔出血与大脑前动脉A1段缺如相关性。结果:47例ACoA患者中,大脑前动脉A1段缺如发生率为44.7%,对照组129例患者中大脑前动脉A1段缺如发生率为9.3%,ACoA患者伴大脑前动脉A1段缺如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28.303,P〈0.001)。21例伴A1段缺如的ACoA动脉瘤平均直径(5.8±2.8)mm,26例无A1段缺如的ACoA动脉瘤平均直径(4.2±2.2)mm,二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098,P〈0.05)。21例伴A1段缺如的ACoA,其蛛网膜下腔出血程度与大脑前动脉A1段缺如相关(Z=-2.199,P〈0.05)。结论:前交通动脉瘤发病、动脉瘤大小以及伴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均与大脑前动脉A1段缺如相关,大脑前动脉A1段缺如患者的ACoA发生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9.
脑血管形态学类型与脑动脉瘤形成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脑血管形态学类型与脑动脉瘤形成的相关性.方法 截取1081份正常MRA图像定义为一般国人脑血管形态学类型,按颈内动脉供血范围进行分型,将一侧颈内动脉只供应同侧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定义为标准均衡型,将一侧颈内动脉不仅供应同侧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同时还供应对侧全部或部分大脑前动脉,而对侧大脑前动脉A1段明显变细(管径<对侧1/2)、发育不良或未发育定义为一侧优势型,将一侧大脑后动脉主要由同侧颈内动脉通过胚胎大脑后动脉供血定义为前循环优势型进行分析.对175例动脉瘤患者脑血管形态学类型与一般国人脑血管形态学类型进行对照,研究脑血管形态学类型与脑动脉瘤形成的相关性.结果 49例前交通动脉瘤中一侧优势型占87.76%(45例),与正常国人一侧优势型和标准均衡型构成有显著性差异(P<0.0001).其中左侧优势型(33例)约为右 侧优势型(12例)的3倍,与一般人群左侧优势与右侧优势型 比(11.19%/3.98%)无显著性差异(P=0.952).而且左右侧前交通动脉瘤数目构成与临床一般人群一侧优势型左右侧构成无显著性差异(P=0.544).58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患者中前循环优势型(21例)与标准均衡型(27例)构成与正常国人脑血管类型前循环优势型(224例)及标准均衡型(762例)构成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8).前交通动脉瘤、后交通动脉瘤、多发动脉瘤中脑血管类型异常比例均与正常国人脑血管类型异常比例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而M1远端分叉处动脉瘤脑血管类型异常比例与正常国人脑血管类型异常比例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一侧优势型供血与前交通动脉瘤的形成相关,造成前交通动脉瘤左右侧差异的原因是因为一侧优势型发育左右侧存在差异.Willis环的变异是Willis环上动脉瘤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术(MRA)评价健康人群中大脑前动脉A2段(ACA-A2段)变异类型及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146例无明显脑部病变及血管病变的MR影像资料,统计分析A2段变异情况,若大脑前动脉A2段(ACA-A2)存在变异,则归为变异组,余下受试者随机选择30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X~2检验,比较变异组与对照组ACAA1段的变异率。结果共发现77例MRA图像显示A2段存在变异,变异率为2.4%(77/3146),其中奇大脑前动脉44例,三倍体大脑前动脉32例,A2段开窗变异1例;变异组的A1段变异率41.6%(32/77),其中A1段发育不良21例,A1段缺如8例,A1段开窗3例;对照组A1段变异率为14%(42/300),其中A1段发育不良33例,A1段缺如9例;变异组A1段变异率较对照组高,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7.57,P0.01)。结论健康人群中大脑前动脉A2段存在多种变异,在分析MRA图像时正确认识这些变异是很重要的,且有助于神经外科和神经介入的术前计划制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狭窄时各侧支循环途径出现的概率及与脑梗死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将脑血管造影(DSA)发现颈内动脉狭窄>70%的4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中23例脑梗塞患者作为症状组;20例无脑梗死患者作为无症状组.观察侧支循环的组成、Willis环是否变异及其组成血管的管径,分析侧支循环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Willis环代偿是主要的侧支循环,症状组前、后环的变异率大于无症状组,症状组前交通动脉的管径为(1.2540±0.1438)mm,小于无症状组(1.4306±0.2199)mm(P=0.006).结论 颈内动脉狭窄患者是否出现缺血性症状与Willis环的代偿能力相关,Willis环的代偿潜能与Willis环是否存在变异及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的管径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单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后侧支循环与脑缺血的关系.方法 对比分析68例单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实验组)及20例脑血管DSA检查正常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表现.结果 (1)实验组68例中,狭窄或闭塞发生于颈内动脉41例、大脑中动脉17例、大脑前动脉A1段4例、大脑前动脉A1段以远6例.发现侧支循环开放代偿共109例次,其中前交通动脉32例次、后交通动脉22例次、后软脑膜吻合27例次、前软脑膜吻合19例次、眼动脉4例次、穿支动脉2例次、其他3例次.重度狭窄组与闭塞组侧支循环开放率较高,分别为72.7%、86.7%,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x2=14.029、25.301,P均<0.001);轻、中度狭窄组侧支循环开放率较低,分别为为16.7%、20.0%,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676、P=0.551).(2)初级侧支循环开放的比例:症状组小于无症状组,差异有显著性(P=0.042);次级侧支循环开放的比例:症状组大于无症状组,差异有显著性(P =0.022).前交通动脉开放的比例:症状组小于无症状组,差异有显著性(P=0.038);后交通动脉开放的比例:症状组与无症状组无显著性差异(P=0.382).(3)Willis前环变异:症状组最高,其次为正常对照组,而无症状组变异率最低,三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 =0.032);Willis后环变异比例:三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110).(4)颈内动脉闭塞的26例,侧支血流评分:梗死组得分最低为(2.4286±0.17271)分,其次为TIA组(3.2500 ±0.2500)分,最高的为无症状组(3.7500±0.16366)分,三组间差异有显著性(F=13.903,P<0.001).结论 DSA对侧支循环状况的分析、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能为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诊断、治疗、预后提供较全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评价大脑前动脉A2段的变异类型以及变异率。方法收集1687例行脑血管CTA患者的影像和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大脑前动脉A2段的变异数量和类型,存在A2段变异者统计其A1段的变异类型以及伴发的脑实质病变。结果 1666例患者入组本研究,共发现31例大脑前动脉A2段变异,变异率为1.86%(31/1666),其中三倍体大脑前动脉14例,变异率为0.84%(14/1666);开窗畸形4例,变异率为0.24%(4/1666);奇大脑前动脉13例,变异率为0.78%(13/1666)。合并A1段变异者11例,变异率为35.5%(11/31)。31例患者中15例伴发腔隙性脑梗死或/和脑白质脱髓鞘,9例伴发脑实质出血,7例脑实质未见明显病变,未发现合并脑动脉瘤。结论 CTA能准确、清晰地显示大脑前动脉A2段的解剖变异,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脑底动脉环前半部解剖变异与脑血管DSA对照分析,探讨大脑前动脉(ACA)与前交通动脉(AcoA)及其与动脉瘤发生的关系。资料与方法:脑血管标本35具,观察脑底动脉环解剖结构及其变异。全脑血管DSA 50例。脑底动脉瘤57例,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3例,后交通动脉瘤24例,其他部位动脉瘤20例。结果:35具脑血管标本2具右侧A1发育不全,3具A1血管为多支及走行方向变异。全脑血管DSA50例,A1发育异常20例,其中一侧A1缺如9例,纤细11例。脑底动脉瘤57例,大脑前动脉A1纤细、缺如18例,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3例,颈内动脉前三分叉变异7例,动脉瘤发生部位与前交通动脉血流方向一致。结论:脑底动脉环前部的变异极为复杂,右侧变异多于左侧,与动脉瘤发生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易形成前交通动脉瘤的血管模式再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易形成前交通动脉瘤的血管模式。资料与方法将1081份正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图像定义为一般国人脑血管形态类型,与49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脑血管形态类型进行对照。结果49例前交通动脉瘤中一侧A1优势型45例(占87.76%),与正常国人一侧A1优势型和其他类型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其中左侧A1优势型(33例)约为右侧A1优势型(12例)的3倍,与一般人群左侧A1优势型与右侧A1优势型比(11.19%/3.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2)。一侧A1优势型前交通动脉双侧大脑前动脉A2段起始部夹角测量有瘤患者夹角平均值为174.5°,无瘤患者平均值为113.45°,两夹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198,P=0.002)。结论一侧A1优势供血与前交通动脉瘤的形成相关,造成前交通动脉瘤左右侧差异的原因是一侧A1优势型发育左右侧存在差异,双侧大脑前动脉A2段夹角增大更易形成动脉瘤。对发现的此种血管模式应随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能量减影CTA(DE-CTA)对颅内动脉窗式变异的诊断价值,了解颅内动脉窗式变异的CTA表现、检出率及好发部位。方法 2009年3月~2014年1月期间,回顾性分析我院3148例经头颈部DE-CTA诊断为颅内动脉窗式变异218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颅内动脉窗式变异的发生率、部位、形态特征及合并症。结果 1在3148例患者中,检出颅内动脉窗式变异224个窗(218例),检出率为7.12%,其中位于基底动脉132个(4.19%),椎动脉45个(1.43%),大脑前动脉及前交通动脉43个(1.37%),大脑中动脉4个(0.13%)。5例为基底动脉与椎动脉2个窗式变异,1例为基底动脉与前交通动脉2个窗式变异;2基底动脉中,128个窗位于中下1/2段,4个窗位于中上1/2段;椎动脉中,V3段27个窗(左侧16个,右侧11个),V4段18个窗(左侧8个,右侧10个);大脑前动脉及前交通动脉中,A1段9个窗(左侧4个,右侧5个),A2段6个窗(左侧2个,右侧4个),A1与A1交界区3个窗(左侧2个,右侧1个),前交通25个窗;大脑中动脉4个窗均位于M1段;3根据血管变异形态分型:裂隙型126个,凸透镜型72个,重复型26个。9例合并颅内动脉瘤。结论双能量减影CTA能清楚、直观、准确的诊断颅内动脉窗式变异及所合并的其他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后交通动脉瘤与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确诊为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判断是否存在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变异;另选42例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无颅内动脉瘤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后交通动脉瘤组中出现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比率为43.48%,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4)。结论: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存在使后交通动脉瘤容易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脑前动脉A1-A2段夹角与前交通动脉(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v,ACoA)动脉瘤发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前交通动脉瘤及随机选取的同期35例非前交通动脉瘤影像学资料,利用3D-CTA测量A1-A2段夹角(外侧夹角);同时探讨其对前交通动脉瘤形成的可能影响.结果:32例前交通动脉瘤中,有19例大脑前动脉为A1段优势型,13例表现为A1段均衡型.3D-CTA所测得前交通动脉瘤组A1-A2段夹角平均值为99.0°±18.8°,而非前交通动脉瘤组夹角平均值为118.1°±16.4°,两者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A1段均衡型动脉瘤侧A1-A2段平均夹角为96.3°±18.8°,较非动脉瘤侧平均夹角(115.2°±15.3°)小11.9°±3.3°(P<0.05);结论:较小的A1一A2交界处夹角更容易发生前交通动脉瘤,这可能与该处不恰当成角造成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9.
颅内交通动脉瘤与Willis环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探讨颅内交通动脉瘤与Willis环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关系。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例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资料。结果前交通动脉瘤,A1优势征多见;后交通动脉瘤,非基底动脉共血与基底动脉供血比较无差异。结论:颅内前交通动脉瘤的形成与Willis前环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关,后交通动脉瘤与Willis后环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尚未见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20.
218例前交通动脉瘤三维CT血管造影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前交通动脉瘤的三维CT血管造影(three 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3D-CTA)结果进行分析。方法:总结分析了我院近6年经手术证实的218例前交通动脉瘤的影像学资料,随机选取220例非前交通动脉瘤的3D-CTA作为对照。结果:218例前交通动脉瘤中,180例为动脉瘤侧大脑前动脉灿段呈优势供血,对侧大脑前动脉A1段纤细或缺如,血管影像出现明显的A1优势征;对照组中,210例的大脑前动脉血管影像双侧对称,无以上表现,仅10例出现“A1优势征”。结论:双侧大脑前动脉发育不均衡是形成前交通动脉瘤的高危因素,出现“A1优势征”的患者应积极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