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尿毒症患者接受血液透析的前提是需要一个可靠的血管通路,而临时导管是建立血透通路的重要手段.常用置管部位有颈内静脉和股静脉,现将右股静脉置管并发淋巴漏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双腔颈内静脉置管作为临时性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临床应用,总结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5—2008年154例终末期肾脏病患者采用局麻下selding技术行颈内静脉置管术建立临时血透血管通路的临床资料,观察置管相关并发症。结果实施临时性颈内静脉置管术154例,其中149例患者穿刺插管成功。穿刺成功率为96.75%;静脉置管留置时间为1~1.5个月,应用良好;感染发生率为4%,感染发生时间多在颈内静脉置管术后3周,常见病原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枯草杆菌(1例)、鲍氏不动杆菌(1例),其中1例患者并发真菌感染,给予拔管。血栓形成5例,发生率为3.36%。局部渗血、血肿形成7例,发生率为4.7%。结论颈内静脉穿刺插管术是一项安全、有效、方便的深静脉置管技术,对于需要临时留置导管者,是一项很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夏明银  杨梅  谭华  张勇  李锦 《武警医学》2011,22(11):985-986
通过建立临时血管通路为急、慢性肾衰竭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颈内静脉置人双腔导管是临床最常使用的方法。传统颈内静脉以胸锁乳突肌和颈内动脉搏动等体表标记定位,进行盲探式操作,并发症发生率可高达10%,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血透)用临时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并发感染的相关因素及临床表现特征,寻求预防感染的有效措施。方法对104例建立中心静脉导管的血透患者进行观察。(1)对不同部位(颈内或锁骨下静脉组及股静脉组)置管的感染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2)对相同部位不同预防方法感染发生率的比较:从样本中筛取80例经颈内或锁骨下静脉途径的临时性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前期37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措施预防导管感染;后期43例为试验组,使用抗生素多途径联合给药的试验方法,两组的感染率进行比较。结果 (1)常规预防感染方法的61例临时中心静脉导管中,共发生与静脉导管相关的感染12例(19.6%),股静脉置管感染发生率(29.2%)显著高于颈内及锁骨下静脉(13.5%)(P<0.05);(2)致病菌主要为葡萄球菌属和大肠杆菌属;(3)两组采用不同的预防感染方法感染率分别为13.5%和2.3%,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静脉置管易发生感染,而抗生素多途径联合用药有助于降低感染率,延长置管后抗生素使用时间可能减少重新置管的几率。  相似文献   

5.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已广泛用于临床,适用于外周静脉穿刺困难、全静脉高营养、术中CVP测定及心导管检查者。本文总结了我院2001年10月~2004年10月共240例行低位后路法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治疗的体会,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中位颈内静脉置管术916例分析隋永红①王瑞华刘春秀单秀丽关键词颈内静脉置管术中图法分类号R473.61991-05~1996-04,我院普通外科对916例患者施行了中位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获得满意效果,现将有关资料分析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916例...  相似文献   

7.
手术室外老年患者颈内静脉置管16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手术室外老年患者颈内静脉置管的经验。方法对两年来我院手术室外施行颈内静脉置管的164例老年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成功率为93.9%,其中右侧径路置管成功率95.5%高于左侧(87.5%),并发症少(P〈0.05);特殊体位及非特殊体位置管成功率91.3%和97.2%。结论手术室外老年患者颈内静脉置管右侧比左侧容易,并发症较少,尤其体位被动情况下。  相似文献   

8.
颈外静脉与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临床应用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对颈外静脉穿刺置管与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进行比较,探讨中心静脉置管的最佳途径。方法对40例需行中心静脉置管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颈外静脉穿刺置管与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记录总成功率、一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穿刺完成时间。结果采用颈外静脉穿刺置管较颈内静脉穿刺一次进针成功率高,且完成时间短。结论颈外静脉穿刺置管具有操作简便、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完成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与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比较,它是一种安全实用的中心静脉置管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严重多发伤患者颈内静脉粗细和影响因素,为提高颈内静脉置管成功率提供指导。方法 超声检测50例多发伤患者和27例正常人吸气末、呼气末的颈内静脉截面积,比较2组颈内静脉粗细、影响因素及优势静脉分布情况。结果 多发伤患者颈内静脉较对照组增粗,每侧有3例截面积〈0.40cm^2,优势静脉位于右、左侧分别为37例和13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组颈内静脉粗细与年龄、身高、体重有关,多发伤患者则与中心静脉压、机械通气相关。结论 多发伤患者双侧颈内静脉不对称,较正常人增粗,穿刺前超声探查和穿刺时使用呼吸机吸气暂停功能有助于提高颈内静脉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颈内静脉置管术是一种用于急诊透析建立临时性血管通路的常见方法。颈内静脉穿刺是有创性操作,在穿刺过程中常会误伤到颈内静脉周围组织,出现一些并发症,严重者可致患者死亡[1]。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是采用超声无创定位技术,对血管进行准确定位,在直视下进行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实时引导对颈内静脉置管困难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将80例颈内静脉置管困难患者采用完全随机方法分为盲探穿刺组(A组)和超声引导组(B组),观察两组病人的置管率。结果 40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在盲探穿刺下,27例穿刺成功,13例穿刺失败,置管成功率为67.5%;40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在超声引导下,39例成功,1例穿刺失败,置管成功率97.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实时引导颈内静脉置管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如何建立长期血透通路。方法对26例慢性肾脏病透析患者,由颈内静脉插管改行右侧长期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术。结果 26例患者均成功由临时颈内静脉置管改行长期右侧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术,术后透析流量好,围术期感染发生率低,患者透析耐受,透析充分性好。结论中心静脉留置导管使用时间长,栓塞率、感染率低,可满足血液透析要求,是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困难时的一种有效、安全、成功率高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3.
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并发症877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年以来,我们共行深静脉穿刺5000例,出现深静脉置管术并发症877例。现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877例中,男472例,女405例;年龄8个月~92岁,平均56.1岁。置管时间4~180天。1.2方法(1)颈内静脉置管:去枕平卧,头转向穿刺对侧,取胸锁乳突肌三角顶点环状软骨水平定位,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坐位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在急性心衰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对15例急性心衰患者施行坐位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操作特点、穿刺结果、并发症及护理配合进行分析。结果:15例患者穿刺均成功,抢救效果较好,护理方便,其中2例放置导丝时颈内静脉吸入气体,快速置管,抽出约(2~3)mL气体,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坐位施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在抢救急性心衰患者的应用中,操作及护理简便,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定位对特殊体位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特殊体位下超声定位颈内静脉穿刺置管5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56例经颈内静脉成功置管55例,其中半卧位穿刺置管52例,端坐位穿刺置管4例,成功率98.21%,失败1例改行超声定位经同侧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成功,全程操作时间7-15min,平均10min;其中并发局部血肿1例,无气胸、神经损伤、空气栓塞发生。结论超声定位下特殊体位颈内静脉穿刺置管高效、准确、安全,可作为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降低特殊体位深静脉穿刺置管风险的有效措施,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颈内静脉穿刺主要有三条径路[1,3],即前例、中间和后倒径路。和锁骨下静脉穿刺相比,颈内静脉穿刺引起的合并症虽然较少,但由于颈内静脉和颈总动脉关系密切,穿刺时误入颈总动脉机会较多,由此引起的穿刺失败也较多。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以中径路为基础进行改进,提出一种新方法,应用于临床,简单易行且成功率高,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11例病人,其中71例为手术病人,40例为住院病人,年龄3~61岁。71例手术病人全部在手术室内行颈内静脉穿刺,40例住院病人在病房行穿刺术。穿刺部位为右侧颈内静脉。病人体位为平卧或头低15度,双上肢…  相似文献   

17.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82岁.因“糖尿病、尿毒症伴急性左心衰竭”而收治入院.经急症颈静脉置临时血透导管(Mahurkar 13.5 F/4.5 mm×13.5 cm,美国科惠公司制造)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后患者心功能明显好转.规律透析治疗2个月时,因临时血透导管动静脉端接口处不慎损坏,在我院手术室拟更换永久血透导管.稍拔出导管,同定导管,固定处远端剪断导管.在拔出静脉内导管段时,由于操作不慎,整个导管进入颈内静脉,而无法取出.  相似文献   

18.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传统采用体表可见或可触及的标志进行盲探式穿刺。随着其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临床常遇有肥胖、颈短、疤痕、血容量不足、静脉塌陷等意外,导致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困难,传统的定位方法盲穿,一次成功率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不同深静脉置管方式在乳腺癌术后化疗中的临床使用效果及相关并发症。方法分别采用经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或外周静脉插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为患者留置深静脉导管于上腔静脉进行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结果分别经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或外周静脉置管患者为6、9、26例,所有患者均成功置管,三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分别为(24.00±2.95)d、(27.17±5.42)d、(145.45±14.45)d,颈内静脉组发生1例置管感染,无一例发生药物渗漏性血管损伤、皮肤损伤及导管堵塞等并发症,均顺利完成化疗。结论经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留置时间短,平均费用低,长期使用需定期换管,适用于外周静脉插管困难患者,PICC置管保留时间长,通常一次置管可完成乳腺癌术后6次辅助化疗,定期导管护理可减少导管堵塞、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右颈内静脉是临时及长期导管置入的首选部位,而左侧颈内静脉由于其特殊的解剖位置很少作为置管部位,但是,在右颈内静脉无名静脉出现狭窄或者闭塞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从左侧颈内静脉穿刺置入导管作为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现报道我们经左颈内静脉置入长期导管3例的临床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