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颅内出血CT征象,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确诊为维生素K缺乏的患儿进行头颅CT检查。对其中28例CT显示颅内出血病例进行分析。结果:CT表现18例脑内多个血肿,10例脑内单一血肿.血肿直径均大于4cm,且伴有大面积脑栓塞改变。脑内血肿均表现为多囊状,16例血肿见血一液平面,16例存在脑疝。22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硬膜下出血,8例合并脑室出血。恢复期患儿表现为脑软化,脑容积缩小,脑萎缩和脑积水。16例患儿死亡。结论: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颅内出血具有特征性CT表现可与其它颅内出血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 提高对非常见部位急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的认识。方法 头颅外伤后在 2 4h内行CT检查 1 9例 ,2~ 3d内行CT检查 7例。经治疗后在 1~ 4周内复查CT。结果 单纯表现为大脑镰急性硬膜下血肿 7例 ,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 5例。额颞底部急性硬膜下血肿 2例。脑挫裂伤、脑内血肿伴有大脑镰急性硬膜下血肿 3例 ,伴有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 2例 ,颞顶部急性硬膜下血肿伴有大脑镰急性硬膜下血肿 2例 ,大脑镰、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 5例。 2 6例大脑镰与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均发生在单侧。大脑镰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形态有的在中线呈细线状 ,有的呈粗线状。血肿厚度 0 .3~ 1 .5cm不等。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表现为片状、新月形。结论 大脑镰、小脑幕和额颞底部急性硬膜下血肿是发生在少见部位的特殊类型急性硬膜下血肿 ,只要对此类血肿有所认识 ,CT检查不难确诊 ,但有时需要与蛛网膜下腔出血鉴别  相似文献   

3.
双重影颅脑血肿的CT及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重影颅脑血肿的CT及MR诊断。方法本文收集同一部位2次出血的病人27例,23例出现双重影颅脑血肿。其中脑内血肿18例,硬膜下血肿3例,硬膜外血肿2例。结果双重影脑内血肿是同一部位间隔一定的时间2次出血形成的高、略高密度的双重血肿影像。MR I显示为急性期血肿和亚急性期血肿或慢性早期血肿信号。结论双重影脑内血肿应与脑瘤卒中、脑瘤钙化相鉴别。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经CT证实的54例脑干出血患者,其中中脑出血为主11例,桥脑出血为主37例,全脑干出血6例。死亡13例。综合分析CT表现与患者预后的关系,认为血肿直径大于2.5cm、血肿量大于5ml、血肿局限干脑实质内、血肿呈中央型或中央外周混合型、血肿波及范围广泛、血肿同时累及脑干双侧、血肿局限于脑干腹侧或同时波及腹侧及背侧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5.
超急性期脑内血肿的超低场MRI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超急性期脑内血肿的超低场MRIT1 WI表现特点。方法  160例超急性期脑内血肿行 0 .0 4TWDLMW -4 0 0MR机扫描 ,选用PS3DT1 WI(TR =12 5ms,TE =2 5ms)。结果 基底节出血 14 0例 ,脑叶出血 5例 ,小脑出血 13例 ,脑干出血 2例。 160例在PS3DT1 WI上均呈明显短T1 信号 ,并可见血肿的占位效应及血肿周围的水肿。结论 超急性期脑内血肿在超低场MRI诊断优于中高场MRI。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或转移性脑瘤引起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内血肿,易予误诊,影响治疗和预后,国外报道较多。但颅脑外伤激发脑瘤出血致脑内血肿,尚未见有关报道。我们曾迂一例,误诊为外伤性慢性颅内血肿,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本文概述儿童非肿瘤性脑疾患CT表现。一、脑积水非交通性脑积水CT显示梗阻部位以上脑室扩大。肿瘤所致梗阻,可显示肿瘤。交通性脑积水为脑室系统对称性扩大和梗阻附近脑池轻度扩大。二、脑血管病 1.脑内出血:新鲜出血为边界清楚,一致性高密度区,周围有水肿带,具占位表现。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也为高密度。血肿自4~7天有边缘吸收,低密度区加大,4周后为等密度(吸收期),较长时间后,血肿囊变或消失(瘢痕期或囊变期)。各期长短因年龄、血肿大小而有明显不同。血肿吸收期增强检查周围有环状增强,病后3~5周出现率最高,也见于脑  相似文献   

8.
脑动静脉畸形并发破裂出血的显微手术治疗(附3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脑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rmtions,AVM)破裂出血后死亡率、残疾率较高,目前多考虑在早期行手术清除血肿,出血血管夹闭电凝后,再对血管畸形进行病因学治疗.从2001年6月-2008年1月我们对32例破裂出血的脑AVM患者急诊行显微手术治疗,清除血肿,同时切除畸形,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重影脑实质血肿的CT诊断。方法本文收集同一部位两次出血的患者22例,均出现双重影。结果:双重影脑实质血肿是同一部位不同时间两次出血形成的高密度及稍高密度的血肿影像。结论:双重影脑实质血肿应与脑肿瘤卒中及钙化鉴别。  相似文献   

10.
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的CT诊断(附36例报告)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的CT特点、指征及出现时间。方法:收集36例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主要对迟发性出血的时间、部位、大小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迟发血肿的出现时间为外伤后24h之后,血肿较小,居脑外围,额叶最多。结论:发现迟发血肿最佳检查时间为48h。对临床症状持续的患者,应复查CT。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CT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诊断潜能。方法对68例动脉瘤破裂的患者的CT表现进行分析,并与金标准DSA对照。结果首发蛛网膜下腔出血38例,脑内血肿1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并硬膜下出血1例,颅内血肿5例,脑室出血2例,脑积液4例,血管痉挛1例;动脉瘤破裂治疗中出现脑血管痉挛18例,脑积液11例。结论CT可显示动脉瘤破裂的一些特征性表现,能够根据不同脑池内积液、脑内血肿的特征性分布大致提示动脉瘤的部位。  相似文献   

12.
临床研究了48例脑挫裂伤合并脑内血肿的CT和手术资料,根据CT图像及病理改变将其分为3型:①脑内灶性出血型(79.2%);②脑深部血肿型(8.3%);③颅内多发血肿型(12.5%)。计算占位体积时包括CT显示的脑挫伤及血肿两部分,当颞叶>50ml、额叶>70ml时,行骨窗开颅,清除血肿及失活脑组织。早期手术能有效地解除脑受压,防止脑软化。全组死亡1例,轻残9例,治愈38例。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CT表现与临床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CT表现与临床预后关系。材料和方法:通过CT检查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100例,观察出血部位、出血量、出血是否破入脑室、中线结构移位与临床预后情况。结果:凡出血部位深,脑出血>50ml,中线结构移位>10mm,血肿穿破脑室者,预后差,死亡率高。结论:CT的影像学表现对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宋勇 《西南军医》2012,14(3):468-469
目的探讨额颞部脑挫伤伴血肿的手术指针、采用标准外伤骨瓣开颅术治疗额颞部脑挫伤伴血肿的方法及手术效果。方法对2005~2011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00例额颞部脑挫伤伴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额颞部脑挫伤伴血肿的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意识障碍逐渐加重、或已有一侧瞳孔散大的脑疝表现的病人,或头CT示一侧额、颞叶脑挫伤合并弥漫性点、片状出血、脑组织水肿、头CT检查发现中线结构移位超过0.5cm、脑室明显受压、环池模糊不清者及时手术。对双额、颞叶广泛脑挫裂伤,经非手术治疗后意识障碍加重,可放宽手术指征及时手术。手术采用标准外伤骨瓣开颅术入颅清除血肿及挫伤脑组织。标准外伤骨瓣采用美国标准外伤骨瓣开颅减压术,去除骨瓣,咬除蝶骨棘,在头灯辅助照明下清除额颞部脑挫伤伴血肿。术中电灼并剪开大脑镰,清除对侧额叶底部挫伤的脑组织及血肿。扩大缝合硬膜.术后进入ICU监护,予抗炎、引流、防治血管痉挛、消化道出血、神经营养、气管切开等治疗。结果本组100例中死亡15例,恢复良好40例,植物生存3例,轻、中残42例。结论对于额颞部脑挫伤伴血肿,标准外伤骨瓣开颅手术是治疗患者的有效方法.通过该术式入颅清除额颞部脑挫伤伴血肿,具有视野好、暴露充分、减压彻底、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具有较强的临床实用性。只有彻底减压,同时加强围手术期的综合治疗,可以提高额颞部脑挫伤伴血肿患者的生存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快速自行吸收的急性硬膜下蛛网膜下腔混合出血的CT特征.方法 对17例常规CT表现为不典型急性硬膜下血肿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脑损伤病人进行了短时间CT复查,并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例均表现为类似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新月形混杂高密度影.病灶特点:①病灶吸收很快,在动态CT监测下,病灶多在短时间(1~7 d)内吸收.②病灶密度混杂,可见不规则形或带状低密度区.③病灶临近脑池脑沟密度升高.④病灶多位于额颞部.⑤部分病灶可沿蛛网膜下腔"游动"(血肿重分布).结论 快速自行吸收的急性硬膜下蛛网膜下腔混合出血具有一定的CT特征,由于硬膜下腔及蛛网膜下腔沟通,加速了出血的吸收,应归属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准确诊断及严密观察可避免患者的手术之苦.  相似文献   

16.
外伤性迟发脑内血肿的CT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外伤后脑内迟发血肿的发生规律。材料和方法:颅脑外伤住院患者30例,均经2次以上CT检查证实有迟发的脑内血肿存在。男19例,女11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38岁。结果:迟发脑内血肿57处,脑外血肿13处。单发者12例,多发者18例,主要发生于额、颞部的对冲性脑挫裂伤处,并以附近有蛛网膜下腔出血为先兆。迟发脑内血肿发现时间以伤后1.5小时至6天,其中92.9%发生于伤后24小时内。结论:迟发脑内血肿与初诊及复查早晚关系密切。患者伤后持续昏迷,频繁呕吐或头痛加重,初诊时发现脑挫裂伤水肿及对冲伤部位蛛网膜下腔出血应及时复查CT以尽早发现迟发的脑内血肿存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AVM)及并发颅内出血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2006年至2011年收治45例脑AVM患者,其中35例为首发症状,表现为颅内血肿2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4例。6例患者反复出血2~4次不等。畸形血管团直径3~15 cm,平均(6.84±2.52)cm;体积50~200cm~3,平均(133.83±43.32)cm~3。对所有患者均采用Onyx液体栓塞剂进行栓塞治疗,并进行随访,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45例中,37例随防时间3个月~3年,平均15个月;优31例(83.7%),良5例(13.5%),差1例(2.7%),无重残及死亡。栓塞术后出现颅内出血7例,均不同程度存在正常灌注压突破,2例行开颅血肿清除,其余均为小型血肿自行吸收。7例出血者中,2例痊愈,4例神经功能障碍,1例偏瘫。结论脑AVM栓塞治疗术并发颅内出血的机制较为复杂,掌握其发生机制可以更好地控制诱发因素,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CT分型与再出血危险性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CT分型与再出血危险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12月~2008年7月经CT检查并在我院治疗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981例的临床和CT资料。结果:SAH再出血临床常见诱因为:用力排便、大声说话或与人争吵、情绪激动、打喷嚏及用力咳嗽等。按出血浓聚部位的不同,SAH初次出血CT表现可分为脑底池型(516例)、侧裂池型(341例)、脑沟裂型(59例)、血肿型(65例)。再出血251例(25.6%),其中3次出血39例,4次出血6例。脑底池型再出血率(28.3%,146/516)较脑沟裂型(7%,4/59)或血肿型(10.8%,7/65)高(P<0.01),而与侧裂池型(27.6%,94/341)再出血率无显著性差异(P>0.01);侧裂池型再出血率较脑沟裂型或血肿型高(P<0.01);而脑沟裂型与血肿型再出血率无显著性差异(P>0.01,组间多重比较取α=0.05得α′=0.01)。结论:脑底池型及侧裂池型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率较高,分析初次出血的不同分型,可帮助临床估计患者的再出血危险性大小,在治疗康复过程中应严格避免再出血的诱因并积极使用抗纤溶药物。  相似文献   

19.
解答:硬膜外血肿的出血速度一般较快,手术清除血肿勿需打开硬脑膜,而硬膜下血肿的出血来源多为静脉出血,出血速度相对较慢,且多合并有脑挫裂伤脑水肿,手术清除需要打开硬膜。如果先行硬膜下血肿清除,对侧可能扩大的硬膜外血肿势必挤向术侧,造成难以处理的脑膨出。如果直接清除硬膜外血肿,则不能实施责任减压。理想的处理方式为先划出手术切口,在硬膜下血肿侧先做一小直切口,钻孔后切开硬膜减压,而后清除对侧的硬膜外血肿,再清除硬膜下血肿,最后关闭切口。  相似文献   

20.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诊断价值(附45例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CT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45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早期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5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早期CT表现为弥漫性脑肿胀 45例 ,脑白质内单发或多发小出血灶 (大脑半球 1 8例 ,基底节区1 0例 ,脑干 3例 ) ,蛛网膜下腔出血 2 1例 ,脑室内出血 8例 ,硬膜下血肿 7例 ,硬膜外血肿 5例 ,颅骨骨折 9例。结论 CT检查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