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杨阳  高永良 《药学实践杂志》2010,28(5):369-371,382
目的 建立体内外相关性良好的盐酸噻吩诺啡缓释微球的体外释放度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直接释药法和透析释药法测定盐酸嚷吩诺啡缓释微球的体外释放度;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盐酸噻吩诺啡缓释微球在大鼠注射部位的残留量,计算微球在体内的释药速度.通过相关性评价确定最佳的体外释放度测定方法.结果 透析释药法和直接释药法均可获得良好的体内外相关性.结论 直接释药法和透析释药法均可用于测定盐酸噻吩诺啡微球的体外释放度.  相似文献   

2.
石杉碱甲缓释微球的体外释放度及其体内外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符旭东  高永良  平其能  汤韧 《医药导报》2005,24(11):994-996
目的建立体内外相关性良好的石杉碱甲缓释微球的体外释放度测定方法。方法采用直接释药法和透析释药法测定石杉碱甲缓释微球的体外释放度,考察加入吐温的量和透析袋内递质的体积对释药速度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石杉碱甲缓释微球在大鼠注射部位的残留量,计算微球在体内的释药速度。通过相关性评价确定最佳的体外释放度测定方法。结果透析释药法可获得良好的体内外相关性(r=0.990 2)。结论透析释药法可用于测定石杉碱甲缓释微球的体外释放度。  相似文献   

3.
局部麻醉药生物可降解缓释微球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局部麻醉药生物可降解缓释聚乳酸(PLA)微球的制备、工艺、体外释放、体内评价及相关影响因素;探讨微球制剂的载药、释药机制,为处方设计和水溶性水分子药物微球制剂的开发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注射用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de-polyglycolide,PLGA)微球作为一种储库型释药系统,自1989年第1个产品Lupron depot获准在美国上市起,已成功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具备在体内几天到几个月长时间释药的能力,可显著改善用药安全性,提升患者顺应性。体内外相关性(in vitro-in vivo correlation,IVIVC)研究给微球制剂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IVIVC可以通过微球的体外释放行为阐述体内释药的动态信息,在表征微球性能的同时减轻各阶段的工作量,对药物的研发、生产变更和监督管理等具有指导或支持作用。本文将注射用PLGA微球的释放机制、体内外释放测定涉及的常用方法和理论进行归纳总结,重点讨论了IVIVC尤其是A级IVIVC在微球制剂领域的建立及应用,为进一步的微球体内外相关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阿司匹林聚乳酸微球的体外加速释放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不同载药量的阿司匹林聚乳酸微球在不同温度下的体外释药行为,建立体外加速释放试验方法.方法: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微球中阿司匹林药物含量,由聚乳酸玻璃化温度确定释放介质温度,在pH 7.4磷酸缓冲溶液中,考察温度及载药量对微球释药速度的影响.通过相关性评价建立加速与长期释放度数据的回归方程.结果:加速释放与长期累积释放数据之间线性相关性良好(r=0.999 8).不同载药微球在不同温度下释放动力学均符合一级释药方程,在pH 7.4条件下,55℃的加速释放与在37℃的长期释放相关性好.结论:阿司匹林聚乳酸微球的释放与温度有关.采用高于聚乳酸玻璃化温度2~3℃的体外加速试验方法可适用于快速考察微球的体外释放行为.微球载药量不影响加速释放行为.  相似文献   

6.
纳曲酮微球的体外释药和对小鼠吗啡镇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四种纳曲酮缓释微球的体外释放及其对体内吗啡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四种纳曲酮微球体外释放。用小鼠热板法评价它们对吗啡镇痛作用的拮抗效果。结果:微球中PLGA的组成对纳曲酮微球的体外释药及其拮抗吗啡镇痛的作用有显著影响。给药后第八天,以PLGA50:50为载体的两种微球体外释药已达80%以上,且失去了对吗啡的拮抗作用。以PLGA 75:25为载体,含药量分别为20%和30%的微球分别在给药后40天和30天,其体外释药达95%,这两种微球拮抗吗啡的作用也分别持续了约40天和30天。提高药物含量加快了药物的体外释放,也缩短了微球有效作用的时间。结论:微球中药物的体外释放与其拮抗吗啡镇痛作用的效果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利福平明胶微球制剂及体内外释药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乳化化学交联法制各了利福平明胶微球制剂,并研究了药物含量、微球粒径、体外释放介质、以及体内释药特性等。结果表明:利福平明胶微球制剂体外释药前8h符合Higuchi方程,释药可达24h,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大鼠体内释药特性符合单室开放模型,体内外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8.
二种组成比不同的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以溶剂挥发法制成含炔诺酮的微球。通过体外释药、大鼠注射部位药物残留量的测定及大鼠动情周期抑制试验。证明药物用共聚物PLGA制成微球,能延缓炔诺酮的释放。体内实验显示微球能显著延长大鼠动情周期抑制的时间。且随着共聚物中GA比例的增加,炔诺酮的释药速率加快。  相似文献   

9.
目的:制备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缓释微球,并对微球理化性质及体外释放行为进行初步考察。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W/O/O)制备恩度载药微球;对微球载药量、粒径、突释、体外释放速率及降解行为进行考察,同时利用凝胶电泳初步评价体外释放过程中恩度的完整性。结果:增加聚乳酸-羟基乙酸嵌段共聚物(PLGA)中羟基乙酸的比例、提高PLGA浓度、降低内水相体积、提高理论载药量均增加微球载药能力;降低内水相体积、提高分散速度均减小突释。增加PLGA中羟基乙酸的比例,30 d时累积释放可增加到65%。降解实验说明释放初期微球主要以扩散方式释放恩度,释放后期主要表现为微球的降解。凝胶电泳结果表明微球制备过程对蛋白质聚集性的影响不大。结论:用PLGA作为载体材料制备微球,可以延缓恩度的释放。  相似文献   

10.
目的:考察20(S)-原人参二醇(20(S)-PPD)复合微球的体外长期和加速释药规律。方法:采用溶剂乳化挥发法制备药物复合微球,采用残余法测定药物在复合微球中的体外长期和加速释放度,评价两种体外释放之间的相关性,对体外长期释放模型进行拟合,研究微球体外长期释药机制。结果:复合微球的体外长期释放数据显示,药物无明显突释,释放至33d时,累积释放率达50.87%,具有明显缓释效果;体外长期释放曲线符合Higuchi方程,表明其体外长期释放以扩散机制为主;复合微球在37℃体外长期释放的累积释放率(Q37,%)与50℃下加速释放的累积释放率(Q50,%)的相关性拟合方程为ln(100-Q50)=2.1378ln(100-Q37)-5.1832,(r=0.9744),体外长期和加速释放的相关性良好。结论:20(S)-PPD复合微球的体外长期释放表明,微球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可用体外加速释放评价法来指导微球的后续处方与工艺优化,为研发20(S)-PPD微球制剂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长春西汀自微乳化释药系统的体外释药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鹰  李高  李海平  王瑞华 《中国药师》2006,9(12):1092-1095
目的:研究长春西汀自微乳化释药系统(VIN-SMEDDS)的体外释药特性。方法:进行了体外释放度实验,考察释放度实验方法学、释放介质、转速和制剂因素对药物释放特性的影响。结果:释放度实验方法学、释放介质、转速和制剂处方因素都会对药物释放测定结果造成影响。采用反相透析技术能较好地模拟口服后的体内生理情况,在人工肠液中,转速50r·min~(-1)下,VIN-SMEDDS 累积释放百分率3h 达到68.45%。SMEDDS 制剂的电性对释放基本无影响,VIN-SMEDDS 的体外释放比长春西汀自乳化释药系统(VIN-SEDDS)好。结论:长春西汀自乳化释药系统显著提高了药物的释放速度和程度。体外反相透析释放实验的透膜限速过程属于被动扩散过程。  相似文献   

12.
PLGA包埋硫酸庆大霉素缓释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放行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谭红香  叶建东 《中国抗生素杂志》2007,32(11):682-684,696
以生物可降解乙交酯和丙交酯的无规共聚物(PLGA)为载体,将硫酸庆大霉素分散在PLGA的有机溶液中,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了药物缓释微球。研究搅拌速度、PLGA浓度、乳化剂浓度和硫酸庆大霉素溶液体积对微球粒径的影响,观察微球的表面形貌,测定微球粒径、粒径分布和包封率,评价载药微球的体外释放行为。结果表明,采用甲基纤维素为乳化剂制备的微球形态完整,中粒径为(130±30)μm,微球中硫酸庆大霉素的包封率均在36%以上,平均42%,最高达56%。硫酸庆大霉素/PLGA微球具有显著的药物缓释作用,体外释放30d的累积释药率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石杉碱甲微球的加速释放度试验方法.方法:通过考察温度和释放介质的pH对石杉碱甲微球释药速度的影响,确定体外加速释放的条件.通过相关性评价建立加速与长期释放度数据的回归方程.结果:加速释放度与长期释放度数据之间具有良好的非线性相关(,=0.994 8),可以通过加速释放度数据较好地预测长期释放度数据.结论:加速释放度试验可用于快速评价石杉碱甲微球的释药特性.  相似文献   

14.
利培酮微球在家兔体内外的释药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生物可降解的利培酮微球,并考察其在家兔体内外的释放。方法以聚乳酸羟基乙酸为基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利培酮微球,并进行长期及加速体外释放和家兔体内释放研究。结果体外释药可采用溶蚀-扩散模型拟合,微球体内释药平稳,体内外释放相关性好。结论利培酮在体内外具有缓释效果,可采用加速释放实验来模拟体内外释放。  相似文献   

15.
难溶性药物口服吸收体内外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温许  宋洪涛 《中南药学》2012,10(3):215-219
体内外相关性(in vitro-in vivo correlation,IVIVC)是将药物剂型体外的释药情况与其体内相应的应答关联起来,用数学模型描述药物体外性质(药物溶出的速率或程度)与体内特性(血药浓度或药物吸收量)的关系.它是体外溶出度和体内生物利用度参数的函数.研究某个药物制剂的体内外相关性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可以说明生物利用度的体外质量标准和用作制剂批量生产时的质控指标.水难溶性药物制剂是中国药典规定需要进行生物利用度和溶出度测定的药物类型之一.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试验操作过程较溶出度试验复杂,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具有良好体内外相关性的药物,通过测定体外溶出度来预测难溶性药物的体内生物利用度,进而筛选制剂处方和控制其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制剂的改变需要进行一系列生物利用度实验,以证明新制剂与旧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这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而具有良好体内外相关性的药物,能很好预测体内释药特征,可以申请豁免生物等效性研究,不仅节约时间,还降低成本.影响药物体内外相关性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体外溶出度研究,体内生物利用度试验研究和拟合模型的数学方法这3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摘要:微丸是一种多元释药系统,其稳定、可调控的释药机制常应用于中药提取物、有效部位或成分释放的改善和生物利用度的提升。本文基于中药微丸制剂研究思路总结了中药微丸的制剂工艺,并结合近年来中药微丸的体外评价研究方法和体内药动学、药效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中药微丸的制备工艺设计和体内外评价提供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制备卡铂-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微球,比较不同PLGA所得微球的体外释药特点。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卡铂-PLGA微球,显微镜下测定微球的粒径和粒径分布。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定微球含药量,计算包封率,考察微球体外释药行为。结果:PLGA来源和规格不同,对微球的形态、粒径、载药量和包封率没有明显影响,所得微球球形较好,平均粒径为38-54μm,含药量为6.4-7.2μg·mg-1,包封率16.3%-22.7%。药物体外释放行为随PLGA不同而有很大差异,PLGA 50/50微球突释快,突释率高。PLGA(50/50,η=0.18)和PLGA(50/50,η=0.53)的微球2 h药物突释率分别为55.06%和83.10%;PLGA(75/25,η=0.19)和PLGA(75/25,η=0.30)的微球12 h药物突释率分别为38.43%和44.04%。缓慢释放期PLGA(50/50,η=0.53)微球释药符合零级释放模型,其他3种材料的微球符合Higuchi释放方程,PLGA (50/50,η=0.18)和PLGA(75/25,η=0.19)微球体外较好地控制药物释放,缓释期药物释放速度常数分别为1.18和2.40 h-1/2。结论:PLGA来源和组成不同,制备的微球体外释药行为差异较大。PLGA(75/25,η=0.19)微球体外较好地控制卡铂的释放。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察微球载体材料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和聚乳酸(poly(D,L-lactide acid),PLA)的不同封端基团对于包载醋酸曲普瑞林(triptorelin acetate,TA)微球的形态、粒径、包封率、体外释放行为以及体内药效学的影响。方法使用复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包载TA的PLGA和PLA微球;用扫描电镜观察微球的形态,用激光粒度测定仪测定微球的粒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用于TA包封率及体外释放度的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考察了微球经肌肉注射后对正常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血浆睾酮浓度的影响。结果制备得到的微球形态为球形或类球形,平均粒径约为30μm。PLGA和PLA,尤其是PLGA,其分子末端基团对TA的包封率和体外释放速率均有影响。酯封端的PLGA微球的包封率显著高于酸封端的微球,而酯封端的释放速度要慢于酸封端。体内药效学实验结果显示,大鼠体内睾酮水平在注射微球后两个小时达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不同微球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不同封端结尾的PLGA和PLA对微球形态、包封率和体外释药速率有显著影响,但对正常大鼠体内睾酮水平的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9.
紫杉醇肺靶向微球的制备及体内外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生物可降解材料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制备肺靶向紫杉醇缓释微球。方法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设计,筛选出肺靶向紫杉醇PLGA微球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利用桨板法研究了微球的体外释药规律;用小鼠为实验对象,研究了紫杉醇聚乳酸微球的体内组织药物分布。结果制得的微球形态圆整,粒径在5~15μm范围内的占总体积的87.18%,微球平均粒径为9.65μm;包封率为83.8%;载药量为19.7%;体外释药符合Higuchi方程Q=-2.193 7 22.009t0.5,r=0.990 4;体内实验表明紫杉醇微球混悬剂较普通注射剂更趋于聚集在肺组织。结论微球制备工艺稳定,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和肺靶向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制备生物可降解型NC-PLGA缓释微球,研究其制备工艺与体内、体外释放特性.方法 利用溶剂挥发法制成NC-PLGA缓释微球,在人工脑脊液中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体外释放速度,在兔脑脊液中用HPLC法测定其体内释放速度.结果 NC-PLGA外观形态为直径(31.3±3.2)μm的微球,载药率为13.7%,包封率为89.2%.微球体外试验显示,前两天有初始突释现象,共释放约30%,药物能够在随后时间内缓慢平稳释放至20 d以上.兔体内试验结果表明,除了第一天的初始突释外,微球释药缓慢而平稳,每天的血药浓度维持在7.6×10-8 mol/L.结论 利用溶剂挥发法制得NC-PLGA缓释微球,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