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主决定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2  
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机理进行了研究,内容包括β-内酰胺酶的表达、细胞外膜通透性、主动外排和青霉素结合蛋白的改变等,重点研究了2株对头孢他啶耐药且其MIC相似的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P.a.18SH和P.a.143811。在这2株菌中没有发现主动外排现象引起的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其中,P.a.18SH对头孢他啶的耐药性可由其低的细胞外膜通透性和高活性Clas  相似文献   

2.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靶位—青霉素结合蛋白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对不同临床致病菌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作用靶位-青霉素结合蛋白(PBP)在耐药性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简要的综述。革半氏阳性菌中,PBP的改变对其β-内酰胺耐药性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革兰氏阴性菌PBP对耐药性的贡献不如革兰氏阳性菌那么明显,但对其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作用机理中的意义研究得比较清楚。高分子量PBP的改变是细菌在PBP机制中耐药的主要因素,但在铜绿假单菌等革兰氏阴性菌中,低分子量PBP可能  相似文献   

3.
116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毅  郑晖  谢文 《医药导报》2007,26(10):1239-1240
[摘要]目的 分析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及现状,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方法 用K-B纸片扩散法对116株铜绿假单胞菌做13种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并对70铜绿假单胞菌进行了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测定. 结果 对13种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显示较高耐药,对氨基苷类、喹诺酮类等也有不同程度的耐药,而碳青霉烯类有很高的抗菌活性. 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呈高耐和多重耐药,其耐药机制为β-内酰胺酶的产生(ESBLs、AmpC酶),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头孢吡肟等可作为治疗其感染的首选用药,亚胺培南可作为二线用药,治疗其混合感染及其高耐菌株.  相似文献   

4.
14种抗菌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后效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14 种抗菌药物对医院内感染常见致病菌- 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后效应(PAE) 。方法:采用AVANTAGE微生物分析仪的吸光度法测定PAE。结果:碳青霉烯类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作用较强,PAE较长;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PAE很长,可达2 ~4 h,呈显著的浓度依赖性;氨基糖苷类对铜绿假单胞菌有一定的PAE,而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磷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PAE则较短。结论:碳青霉烯类、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对铜绿假单胞菌的PAE较长,临床在设计给药方案时应重视PAE因素。  相似文献   

5.
铜绿假单胞菌是院内获得性感染的主要原因 ,广范的机会性感染不断增加 ,对抗生素的高度固有耐药性以及多药耐药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治疗问题。广谱β-内酰胺类如碳青霉烯是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有效药物 ,亚洲、欧洲、加拿大均已有报道 ,但随着频繁使用导致了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耐药的发展 ,耐药株产生了IMP型金属 β -内酰胺酶 ,马来西亚药物中心报道对筛选的 5 0株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分离株的研究 ,并监测了金属 β -内酰胺酶的流行。由Senda等的方法筛选blaIMP特异性引物的分离株 ,5 0株铜绿假单胞菌中仅有 1株 (I…  相似文献   

6.
联用抗菌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后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绿假单胞菌是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其对多种用于治疗危及生命的感染性疾病的药物耐药已成为临床医生经常面临的难题。联合用药一般用于提供更好的疗效和防止耐药性的出现。严重性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常常需要多药治疗,一般采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β-内酷胺类抗生素和/或喹诺酮类药物联合。Sood等通过对3种抗菌药物(阿米卡星·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单用和联用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抗生素后效应(PAE)的测定,为最佳剂量方案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实验采用5株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菌株和1株标准菌株(ATC…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本地区老年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分布特点及其耐药状况以及与产β-内酰胺酶的关系。方法采用K-B法测定亚胺培南等11种抗菌药物对182株铜绿假单胞菌及38株产β-内酰胺酶的铜绿单胞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在临床分离的182株铜绿假单胞菌中,亚胺培南敏感性最高为85.71%,依次为头胞他啶(80.77%)、氨曲南(80.22%)、丁胺卡那(70.88%);在99株下呼吸道感染的铜绿假单胞菌中,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24.24%,头孢他啶的耐药率为28.28%,明显高于其它部位;而在38株产β-内酰胺酶的铜绿假单胞菌中,耐药率最高的为哌拉西林(100%),其次为头孢唑啉(97.37%)和头孢噻肟(94.74%),明显高于非产酶株。结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中产β-内酰胺酶较为常见。产酶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明显高于非产酶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其产生的β-内酰胺酶,是造成临床上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派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及亚安培南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影响。方法以对临床分离的34株铜绿假单胞菌为研究对象,分别用肉汤渐进稀释法进行诱导,K-B法筛选,E-TEST法检测菌株的MIC。结果经头孢曲松诱导后,铜绿假单胞菌抗药敏感性下降,甚至出现耐药。其余四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铜绿假单胞菌抗药敏感性影响不明显。结论各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影响不同。在治疗由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时,应根据药敏试验选择具有高抗菌活性、低选择能力的抗生素。  相似文献   

9.
用铜绿假单胞菌外膜微孔蛋白(OprD2)缺陷菌株7208和铜绿假单胞菌标准菌株PAO1建立了一个作用于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的药物初筛模型。通过不同类型抗生素的验证,证明了该模型对碳青霉烯类化合物有较高的特异性,可用于初筛。另外,利用本初筛模型也可筛选到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有协同作用的活性物质或造成外膜缺损的化合物。应用所建立的初筛方法,从1255株放线菌中筛选到11株阳性菌株,但其作用机制是否对外膜有作用尚需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盐酸氟罗沙星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改进的平板培养法在国内首先建立了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Biofilm,BF),利用银染法检测铜绿假单胞BF的存在,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了它的形态结构,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分析系统对经不同浓度盐酸氟罗沙星作用后银染的铜绿假单胞菌BF进行了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平均灰度和透光率均随着浓度的升高而呈上升趋势,组间差异非常显著(P<0.001),提示盐酸氟罗沙星对铜绿假单胞菌BF的抑制作用在一定抗菌药物浓度范围内随着抗菌药物浓度的升高而加强。此结果与电镜和银染后光镜观察结果相同。本文旨在为临床治疗细菌生物被膜相关感染提供翔实可靠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多重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MDRP)引起院内耐药菌株的突发性蔓延,而备受人们的关注。综观世界抗菌药物的开发状况,针对这些耐药菌株的新型抗菌药物的研究与开发迫在眉睫。2006年日本抗生素学术研讨会奖励奖的颁奖演讲记录报告了日本长崎大学医学系附属医院对用作新型抗感染药物的外排泵抑制剂的研究开发现状,并就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重要性、金属β-内酰胺酶铜绿假单胞菌和多重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的病原性、长崎大学对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的对策以及今后的展望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慧 《医药论坛杂志》2006,27(23):93-93
铜绿假单胞菌的主要耐药机制是产生β-内酰胺酶;细菌外膜通透性降低及菌体蛋白结构与功能的变化、产生多种β-内酰胺酶,包括质粒介导的头孢菌素酶和金属酶等。以往临床上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常用的是亚胺培南(IPM),其低耐药率一直受人称赞,但近年来,随着IPM用量的增加,铜绿假单胞菌对其耐药性逐年增高。现就我院近年来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进行测试与分析。  相似文献   

13.
苏东  常淑枫 《河北医药》2000,22(9):657-659
目的 对我院1993年1月~1999年11月铜绿假单胞菌760株对16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予以分析,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有效治疗由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利用VITEK-AMS鉴定所有菌株,鉴定标准化百分率均在95%以上。药敏实验给出相应的MIC值。结果1993年1月~1999年11月铜绿假单胞菌平均检出率为30%,为各种细菌分离率之首,以G^-菌中7年检出率分别为55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对由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从临床不同感染部位标本中分离到的93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β-内酰胺酶的检测及药敏测定。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93株铜绿假单胞菌对所测试的11种抗生素耐5种以上的有36株。占38.7%。其中p内酰胺酶阳性的30株,占32.4%。β-内酰胺酶阴性的有6株。占6.3%。结论:产β-内酰胺酶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更加严重。目前治疗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可首选亚胺培南。其次为阿米卡星和头孢他啶。  相似文献   

15.
丁云岗  沈阳  陈小丽 《中国药师》2010,13(6):900-901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的耐药情况,并探讨其耐药机制.方法: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不同β-内酰胺类抗菌药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值 水解Nitrocefin法定性初筛β-内酰胺酶.结果:耐药率以头孢他啶和美洛培南较低,分别为29.1%和30.9%,其他则均超过40%.55株铜绿假单胞菌共检测出21株产β-内酰胺酶,占所有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的38.2%.结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发生和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人类研制开发新药的速度,可见合理使用抗菌药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6.
186株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检测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临床不同感染部位标本中分离到的186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β-内酰胺酶的检测及药敏测定结果分析。结果:186株铜绿假单胞菌对所测试的11种抗生素耐药5种以上的有72株,占38.7%,其中β-内酰胺酶阳性的60株,占32.4%,β-内酰胺酶阴性的有12株,占6.3%。结论:产β-内酰胺酶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更加严重,目前亚胺培南是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首选药物,其次是丁胺卡那和头孢他啶。  相似文献   

17.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医院内获得性感染致病菌,其耐药性强,耐药谱广。亚胺培南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近年来治疗铜绿假单胞菌疗效较好的药物,但随着临床的广泛应用,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等产生了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有β-内酰胺酶的水解、外膜通透性降低和主动外排系统的排出等,这些耐药机制之间相互协同作用而产生高度耐药。针对这些耐药机制,开发活性更高、安全性更好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显得极为迫切。本文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院内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谱和金属β-内酰胺酶的产生情况.方法:对2009年度医院内感染铜绿假单胞菌259株,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检测其对17种抗生素的药敏谱,用双纸片协同试验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结果:铜绿假单胞繭对AMP、FTN、CTT、SAM等耐药率较高,对TOB、AMK、GEN、TZP等较敏感;金属β-内酰胺酶携带率为5.0%,产酶繭株耐药情况严重.结论:结合细菌药谱慎用碳青霉烯类,合理利用抗生素,对治愈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及控制产金属β-内酰胺酶菌株的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袆捷  胡艳秋 《中国药房》2008,19(17):1317-1318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性及其机制。方法:取痰液中培养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55株,经K-B法检测耐药性。采用外膜蛋白图谱,对其外膜蛋白OprD2进行SDS-PAGE分析,双纸片增效法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结果:根据耐药性分为铜绿假单胞菌亚胺培南菌耐药36株和敏感19株。铜绿假单胞菌亚胺培南耐药株不同程度OprD2减少,耐药组OprD2相对含量明显低于敏感组(P<0.01);产金属β-内酰胺酶6株,检出率10.9%。结论:OprD2的减少和产金属β-内酰胺酶是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王杨  高辉  黄云昆  付晓野  徐敏 《中国药房》2011,(45):4241-4243
目的:了解我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其所产β-内酰胺酶的基因型。方法:采用VITEK32型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对临床分离的26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细菌鉴定,采用琼脂扩散法检测其对16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法对其进行基因检测,靶基因为TEM、SHV、OXA、PER、VEB、GES、CTX-M-1等7种β-内酰胺酶基因,然后对检测的阳性产物进行测序,并对照GenBankDNA序列数据库确定基因类型。结果:26株细菌均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结果表明其对其中12种常用抗菌药物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通过基因对照确定26株铜绿假单胞菌所产的β-内酰胺酶均为TEM-1型基因。结论:本组26株铜绿假单胞菌所产β-内酰胺酶可能主要为TEM-1型基因,具有多重耐药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