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齐墩果酸/PLGA-TPGS纳米粒的制备及其体外释放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晓华  王轩  安磊  蒋妮  高萌  梅林  田燕 《中国药房》2012,(29):2726-2728
目的:制备齐墩果酸/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水溶性维生素E衍生物(PLGA-TPGS)纳米粒(OPN)并考察其体外释放情况。方法:用自制的PLGA-TPGS为载体材料,采用超声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OPN,考察其粒径、Zeta电位、载药量、包封率、体外累积释放率。结果:所制OPN的平均粒径为(202.4±1.2)nm,Zeta电位为(-21.5±2.2)mV,载药量为(27.65±2.27)%,包封率为(92.52±2.15)%,其在含1.0%十二烷基硫酸钠的磷酸盐缓冲液(pH7.4)中呈两相释放,432h时累积释放率为(93.8±2.9)%。结论:所制OPN质量稳定、可控,具有明显的体外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2.
吴燕  田姗  孔健  徐荣 《安徽医药》2016,20(10):1852-1856
目的 以叶酸修饰的生物可降解材料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PEG-FOL)为载体,构建紫杉醇靶向纳米粒并进行评价。方法 采用乳化-分散法,以溶液稳定性、粒径和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通过考察乳化剂的用量、有机相种类、水相与有机相比例、聚合物分子量、药载比、剪切速度等因素对纳米粒制备的影响,确定最优处方和制备工艺,并对纳米粒的形态、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及载药量进行评价。结果 合成了载体PLGA-PEG-FOL;制备的紫杉醇靶向纳米粒为均匀球形粒子,粒径为(88.2±6.7)nm,Zeta电位为(56.5±4.2)mV,包封率为(92.9±3.2)%,载药量为(4.8±1.3)%。结论 纳米粒制备方法简便易行,重现性好。制备的纳米粒大小均匀,粒度分布较窄,包封率和载药量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以叶酸修饰的生物可降解材料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PEG-FOL)为载体,构建紫杉醇靶向纳米粒并进行评价。方法 采用乳化-分散法,以溶液稳定性、粒径和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通过考察乳化剂的用量、有机相种类、水相与有机相比例、聚合物分子量、药载比、剪切速度等因素对纳米粒制备的影响,确定最优处方和制备工艺,并对纳米粒的形态、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及载药量进行评价。结果 合成了载体PLGA-PEG-FOL;制备的紫杉醇靶向纳米粒为均匀球形粒子,粒径为(88.2±6.7)nm,Zeta电位为(56.5±4.2)mV,包封率为(92.9±3.2)%,载药量为(4.8±1.3)%。结论 纳米粒制备方法简便易行,重现性好。制备的纳米粒大小均匀,粒度分布较窄,包封率和载药量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以聚乙二醇单甲醚-聚己内酯(MPEG-PCL)为载体制备紫杉醇MPEG-PCL纳米粒并对其体外释放行为进行考察。方法 采用开环聚合法合成MPEG-PCL共聚物,采用核磁共振波谱仪(1H-NMR)、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对其进行表征;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紫杉醇MPEG-PCL纳米粒,并测定了粒径分布、Zeta电位、结构特征、包封率以及载药量;同时以磷酸盐缓冲溶液(pH=7.4)为释放介质考察其体外释放行为。结果 成功合成了相对分子质量为4 875的MPEG-PCL共聚物。透射电镜结果显示紫杉醇MPEG-PCL纳米粒具有规则的球形结构,纳米粒的平均粒径为(102.3±3.5)nm,PDI=0.102,药物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95.6±3.2)%和(8.5±0.4)%。体外释放结果显示紫杉醇可以缓慢的从MPEG-PCL纳米粒中释放出来。结论 MPEG-PCL共聚物是紫杉醇的良好载体,所制备的纳米粒具有包封率和载药量高、药物释放缓慢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制备不同粒径的多西他赛(docetaxel,DTX)固体脂质纳米粒,考察多西他赛固体脂质纳米粒理化性质,研究粒径对体外释放行为以及细胞毒作用的影响。方法通过热熔超声法制备不同粒径多西他赛固体脂质纳米粒,观察纳米粒形态,测定其包封率、粒径、Zeta电位。考察粒径因素对固体脂质纳米粒体外释放行为、体外细胞毒性的影响。结果制备的纳米粒均为球形及类球形,3种粒径的多西他赛固体脂质纳米粒平均粒径分别为(83.7±8.4)、(162.7±11.9)、(232.1±26.4)nm;Zeta电位分别为-24.19、-23.67、-23.19 mV;包封率分别为98.03%、97.84%、97.92%。60 h粒径分别为83、16、232 nm的多西他赛固体脂质纳米粒在释放介质中分别累计释放86.34%、76.98%、67.14%。3种不同粒径多西他赛固体脂质纳米粒(DTX-SLN-83,DTX-SLN-162,DTX-SLN-232),多西他赛原料药(DTX solutions)以及空白SLN溶液与多西他赛的混合溶液(physi-calm ixture)对MCF-7细胞作用24 h的IC50值分别为3.36、6.20、9.74、13.15、12.92 mg.L-1;48 h的IC50值分别为0.93、2.01、4.35、9.48、9.21 mg.L-1;72 h的IC50值分别为0.30、0.91、1.67、7.36、7.82 mg.L-1。随着多西他赛固体脂质纳米粒粒径的减小,其肿瘤细胞杀伤力逐渐增强。结论热熔超声法可用于制备不同粒径多西他赛固体脂质纳米粒。降低固体脂质纳米粒粒径有利于药物更完全地释放,同时增强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  相似文献   

6.
冬凌草甲素纳米粒制备及其体外抗肿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制备冬凌草甲素纳米粒(ORI-Nps),考察其体外抗肿瘤作用.方法采用界面沉淀法制备ORFNps,并对其形态、粒径、ξ电位、包封率、载药量、体外释药特征和抗肿瘤作用进行研究.结果制备的ORI-Nps为类球形,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101.5 nm;ξ电位为-29.8 mV;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6.84%和92.25%;体外释药缓慢;对Eta-109细胞具有较强的毒性作用.结论制备的ORI-Nps包封率和载药量高,粒径均匀,体外释药具有缓释特点,体外抗肿瘤作用强.  相似文献   

7.
N-琥珀酰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制备N-琥珀酰壳聚糖纳米粒并对其进行体外评价。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N-琥珀酰壳聚糖纳米粒;以包封率、载药量及粒径为指标,采用正交设计法对处方进行优化;考察其理化特征及体外释药行为。结果纳米粒包封率及载药量分别为62.36%和18.98%,平均粒径及zeta电位分别为(206.6±64.7)nm和(-27.2±0.2)mV;1 h药物释放达到45%,随后药物的释药行为是一个缓释过程。结论作者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成功制得N-琥珀酰壳聚糖纳米粒。该方法制得纳米粒包封率较高,制备工艺简单。  相似文献   

8.
周臻  邓英杰 《中国药房》2007,18(34):2679-2681
目的:研究兰索拉唑阳离子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并考察其药剂学性质。方法:采用正交设计筛选处方,乙醇注入法制备兰索拉唑脂质体;超滤法测定其包封率;用透射电镜观察脂质体的外观形态,并用粒径分析仪和Zeta电位仪分别测定脂质体的粒径和Zeta电位;进一步考察脂质体的释放规律。结果:所得脂质体包封率约为(80±1.23)%;形态为粒径均匀的球形和类球形,粒径为(184±21)nm,Zeta电位为(36.1±5)mV;脂质体的体外释放符合一级方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结论:优选得到的脂质体处方和制备工艺合理、稳定,其体外释放具有缓释特点。  相似文献   

9.
刘芸雅  刘哲鹏  王俊  梁会敏 《安徽医药》2022,26(9):1729-1734
目的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载体,用乳化复乳法制备包载艾塞那肽(EX)的PLGA纳米粒(EX-PLGANPs),并对其分析方法进行研究。方法2018年10月至2019年8月,采用Box-Behnken Design(BBD)响应面分析法对纳米粒制备的处方工艺进行优化,动态光散射技术检测EX-PLGA NPs粒径和Zeta电位;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EX-PLGANPs中艾塞那肽含量并进行方法学验证。结果制备的EX-PLGA NPs粒径为(157.2±3.1)nm,Zeta电位为(119.5±2.6)mV;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4.41±0.28)%和(73.43±0.59)%,透射电镜图显示纳米粒外观圆整,分布均匀;EX-PLGA NPs体外稳定性良好,透析袋法释放结果显示其具有缓释效果。结论制备的EX-PLGA NPs粒径分布均一,包封率和载药量高,稳定性好,艾塞那肽含量分析方法科学有效,为艾塞那肽抗糖尿病口服缓释制剂的分析和开发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制备甘草次酸/海藻酸钠修饰碳酸钙空腔纳米粒并进行体外评价。方法 以可溶性淀粉为模板剂制备中空球状碳酸钙纳米粒(CaCO3 Nps);在非均相体系中合成了甘草次酸/海藻酸钠聚合物(GA-ALG);并以聚合物(GA-ALG)为壳以中空结构的碳酸钙纳米粒为核,合成了壳核结构的GA-ALG-CaCO3 Nps。采用Malvern粒度分析仪测定纳米粒子的粒度分布和Zeta电位,并通过SEM对纳米粒的形态进行表征。应用荧光分光光度计评价载盐酸阿霉素(DOX)纳米粒的载药量、包封率及体外释放特征。结果 纳米粒分布均一,平均粒径为(425.4±31.1)nm,PDI为0.289,Zeta 电位为(-17.0±0.3)mV。药物的载药量为(13.06±0.51)%,包封率为(78.35±3.08)%。;体外释放结果显示,纳米粒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结论 GA-ALG-CaCO3 Nps作为新型的药物载体,具有良好的pH响应性,并能显著提高载药量,还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为新型的纳米给药系统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白介素13(IL-13)作为肿瘤主动靶向配体,构建能够穿透血脑屏障的胶束递药系统,延长卡莫司汀(carmustine,BCNU)在脑部消除半衰期,以实现其增效减毒。方法:以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DSPE-PEG)/二氨基聚乙二醇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DSPE-PEG-NH2)为载体,包载抗肿瘤药物BCNU,采用薄膜水合法制备载药胶束,再通过EDC/NHS缩合法将IL-13锚定在聚合物胶束的表面,制备具有主动脑靶向能力的胶束载药系统(BCNU-loaded IL-13 modified micelle,BCNU-M-IL13)。通过考察胶束粒径、Zeta电位、形态学、包封率、体外累计释放等指标,评价胶束的药剂学性能;通过MTT法考察载药胶束对人源脑胶质瘤BT325细胞的抗增殖作用;同时通过考察静脉注射载药胶束后脑组织匀浆的药物半衰期,评价其脑部靶向及滞留性能。结果:BCNU-M-IL13粒径为(86.6±1.2) nm,表面电位为(-18.6±2.1) mV,透射电镜结果显示胶束外观圆整,粒径分布窄,BCNU载药量为(3.8±0.1)%,包封率为(93.5±2.7)%;其48 h累计释放率为(48.6±2.7)%;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表明BCNU-M-IL13对BT325的IC50为(44.9±0.5)μmol·L-1;脑组织匀浆的半衰期为1.7 h。结论:本研究首次制备得到BCNU-M-IL13,制备工艺简单,并对其制剂学性质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其制剂学性能优异,且与游离药物相比,体外抗肿瘤活性明显增强,脑内半衰期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2.
染料木素MePEG-PLGA共聚物胶束的制备及其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制备染料木素(GEN)MePEG-PLGA共聚物胶束,考察其理化性质、初步稳定性及静脉给药后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方法采用改良的自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胶束,考察其形态、包封率、载药量、粒径和Zeta电位;采用动态膜透析技术考察其释药行为,并对其释药规律进行拟合;将胶束冻干品置于4℃冰箱中保存,分别于放置1 d、10 d、1个月、3个月、6个月后取样,考察其包封率和载药量变化;对健康大鼠尾静脉注射GEN胶束,采用HPLC测定GEN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采用DAS 2.0软件处理血药浓度数据,SPSS 17.0软件对主要药动学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制备所得胶束的包封率为(84.43±2.93)%,载药量为(2.63±0.91)%,粒径为(63.75±4.12)nm;GEN胶束的释药行为最符合Weibull模型;GEN胶束冻干品6个月渗漏率为2.45%,载药量下降0.18%;大鼠尾静脉注射GEN胶束和GEN乳剂40 mg.kg 1后,主要药动学参数AUC0-t分别为(99.46±4.77)mg.L 1.h和(57.51±1.37)mg.L 1.h,t1/2分别为(7.48±1.15)h和(4.95±1.15)h,Cmax分别为(16.03±1.20)mg.L 1和(16.73±1.10)mg.L 1,CL分别为(0.36±0.02)L.h 1.kg 1和(0.67±0.02)L.h 1.kg 1。结论制备所得的GEN胶束形态规整,粒径分布狭窄,包封率较高,具有一定的缓释特征,稳定性良好,并且明显改变了GEN的药动学行为,使其消除减慢,同时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几种雷公藤红素新型衍生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大鼠肾上腺髓质嗜铬瘤分化细胞株PC12细胞以及大鼠神经胶质瘤C6细胞,加入雷公藤红素、雷公藤红素衍生物(Cel-1~Cel-13)及阳性对照药顺铂,48 h后,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测定各化合物半数抑制浓度(IC50),用以观察雷公藤红素各衍生物对PC12细胞以及C6两种细胞株增殖的影响。结果雷公藤红素衍生物Cel-1、Cel-3、Cel-6和Cel-13对PC12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1.6±0.3)、(2.2±0.3)、(1.3±0.3)和(2.4±0.1)μmol.L-1,明显小于母核雷公藤红素(3.2±0.4)μmol.L-1(P<0.05,P<0.01);Cel-1对C6细胞的IC50值为(0.6±0.2)μmol.L-1,明显小于母核雷公藤红素(1.5±0.3)μmol.L-1(P<0.05);而且Cel-1、Cel-3、Cel-6和Cel-13明显小于顺铂对PC12和C6的IC50[(11.6±0.8)、(59.0±4.0)μmol.L-1](P<0.01)。结论雷公藤红素新型衍生物中4个化合物有较好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比母体雷公藤红素活性强。  相似文献   

14.
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及制备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去溶剂化-固化交联法制备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以白蛋白质量浓度(X1:1ρ,g.L-1)、阿霉素的质量浓度(X2:2ρ,g.L-1)、pH值(X3)及白蛋白理论交联度(X4,%)为考察对象,以纳米粒平均粒径(Y1:d,nm)、zeta电位(Y2:V,mV)、载药量(Y3:w1,%)和包封率(Y4:w2,%)为评价指标,以四因素五水平的星点设计-效应面法筛选出最佳制备工艺;并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制得纳米粒的形态。结果优化后的处方工艺为:白蛋白质量浓度为17 g.L-1、阿霉素质量浓度为2 g.L-1、pH值为9、白蛋白理论交联度为125%。以此条件制得的纳米粒平均粒径为(151±0.43)nm,zeta电位为-(18.8±0.21)mV,载药量为(21.4±0.70)%,包封率为(76.9±0.21)%,均与预测值偏差较小。结论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设计并优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测定利福平丝素蛋白微球的载药量、包封率及释放度,考察乳化转速、有机溶剂与丝素蛋白溶液比例,对微球的制备方法进行优化,筛选微球的最佳制备方法。方法采用乳化法制备利福平丝素蛋白微球,以不同转速、有机溶剂与丝素蛋白溶液不同比例分别制备利福平丝素蛋白微球,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微球的形态,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微球的载药量、包封率及释放度,以形态、载药量、包封率及释放度为指标,筛选微球的最佳制备方法。在此基础上,采用最佳处方制备3批利福平丝素蛋白微球,对微球的形态、粒径、包封率、载药量和释放度进行考察。结果有机溶剂与丝素蛋白溶液体积比为4∶1、转速为200 r·min^-1时所得利福平丝素微球形态均匀,近似球形,载药量和包封率较高,所得载药微球有较好的缓释作用。以最佳处方制得微球载药量为66.1%±0.87%,包封率为87.80%±2.23%。结论有机溶剂与丝素蛋白溶液体积比为4∶1、转速为200 r·min^-1时载药量、包封率和释放度较好,故选择此处方为利福平丝素蛋白微球的最佳制备处方。  相似文献   

16.
田燕  蒋妮  高萌  李瑛  王秋月  孙海燕  何苗  田舸 《中国药房》2010,(37):3506-3508
目的:制备齐墩果酸(OA)纳米粒并建立其质量控制方法。方法:以OA为主药,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载体材料,采用超声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纳米粒;取投料比、超声强度、超声时间、磁力搅拌时间为因素,包封率、平均粒径、载药量为指标设计正交试验筛选处方;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测定制剂中主药的含量,同时以磷酸盐缓冲液为介质、采用透析袋法进行体外释放度考察。结果:最佳处方为OA与PLGA投料比2∶5,超声功率400W,超声时间12min,磁力搅拌48h;所制纳米粒呈球形,平均粒径324.6nm,Zeta电位(-4.76±0.373)mV,载药量为(27.26±2.41)%,包封率为(91.82±3.19)%;OA检测浓度的线性范围为5~80μg·mL-1(r=0.9986),平均回收率为100.06%,平均日内RSD为2.43%、日间RSD为2.93%;药物前12d呈快速释放,12d后呈缓慢恒速释放。结论:该制剂制备方法简单,质量稳定可控。  相似文献   

17.
潘昊  李翔  张婧  王东凯 《中国药业》2011,20(11):32-33
目的制备环孢素A混合胶束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研究。方法通过正交设计筛选环孢素A混合胶束的最佳处方,并考察其形态、粒径、Zeta电位、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外释放情况。结果最佳处方为环孢素A与磷脂的质量比为1∶7、胆固醇硫酸酯钠与磷脂的质量比为1∶4、水合介质为双蒸水,由此制备出的胶束呈球形,平均粒径为(139.2±2.3)nm,Zeta电位为(-25.3±0.56)mV,胶束的载药量达(6.04±0.04)g/L,包封率为(94.5±0.46)%,24 h内体外累积释放(33.1±2.7)%。结论用优化处方制备的环孢素A混合胶束,其稳定性和分散性良好,具有一定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制备氟尿嘧啶隐形泡囊并考察其理化性质和体外细胞毒性。方法用自制Plu-Chol,以改良注入法制备氟尿嘧啶隐形泡囊,考察泡囊的形态、粒径、电位、包封率和体外释放特性,通过MTT比色法比较泡囊与原药对Hela细胞的作用效应。结果氟尿嘧啶隐形泡囊在电镜下的外观为球形,平均粒径为904.87±0.45 nm,Zeta电位为-66.75 mV,包封率为30.93%±1.71%;体外释放符合Weibull distribution模型,且具有明显的缓释性(氟尿嘧啶隐形泡囊释药t1/2为游离氟尿嘧啶的3.75倍);细胞毒性试验表明泡囊对Hela细胞的杀伤作用明显优于原药(IC50降低了83.95%,P<0.01)。结论所制氟尿嘧啶隐形泡囊的操作简单,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显著强于原药。  相似文献   

19.
陈永顺  吴珍  董永成  杜士明 《中国药师》2011,14(11):1624-1626
目的:制备沙美特罗白蛋白微球,并考察其体外释放性能。方法:以白蛋白为载体,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沙美特罗白蛋白微球。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利用正交设计优化沙美特罗白蛋白微球制备工艺,并对微球的粒径,形态,体外释放特性进行研究。结果:制得的微球形态圆整,平均粒径为(16.82±1.25)μm,平均载药量为(52.08±3.26)%,平均包封率为(60.54±3.17)%,体外释放符合Higuchi方程,Q=11.5846t1/2-1.207(r=0.9985)。结论:沙美特罗白蛋白微球体外释放特性符合长效制剂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