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乳腺嗜酸性细胞癌的病理组织特点、诊断及其鉴别诊断。方法通过光镜观察、免疫组化及组织化学染色观察1例女性乳腺嗜酸性细胞癌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乳腺嗜酸性细胞癌组织学特点为癌细胞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胞浆宽广,内含大量嗜酸性颗粒,细胞核中度异形,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少见;癌细胞大多呈松散的大片块状分布,部分呈梁状、条索状或弥漫戍巢状排列,伴有腺管及乳头形成。免疫组化染色癌细胞CK、EMA阳性表达,不表达SMA、S-100蛋白、CgA、Syn及GCDFP-15。PAS染色阴性。结论嗜酸性细胞癌是不同于大汗腺癌及嗜酸性神经内分泌癌的一种特殊类型乳腺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嗜酸细胞癌(O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观察和分析1例乳腺嗜酸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染色表达并复习文献。结果:癌细胞胞浆丰富,胞浆内见弥漫均匀分布的强嗜酸性颗粒,癌细胞呈腺性排列,呈圆形、多边形,边界清晰,细胞核异型性较小,核仁明显。免疫组化染色SMA、S100蛋白及CgA呈阴性表达,PAS染色阴性。结论:OC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浸润性乳腺癌,需与大汗腺癌、神经内分泌癌及颗粒细胞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乳腺嗜酸细胞癌(Oncocytic carcinoma of the breast)的临床病理特征和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通过HE、免疫组化染色观察1例乳腺嗜酸细胞癌,并复习文献。结果癌细胞体积较大,呈圆形或多边形,细胞界限清楚,胞浆丰富,浆内见弥漫均匀分布的强嗜酸颗粒,无顶浆分泌现象,细胞核大小较一致,呈圆形、卵圆形,核仁清楚,可见核分裂象。癌细胞呈腺性及实性结构,部分见导管内癌成分。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癌细胞不表达肌动蛋白、S-100蛋白、Syn及CgA,PAS染色阴性。结论嗜酸细胞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乳腺癌,光镜下很容易被忽略或者误认为是大汗腺癌,其发病率可能比目前认为的更高,应引起临床和病理医生的注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乳腺分泌型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与预后。方法:对1例64岁女性患者乳腺分泌型癌进行光镜观察、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染色标记,并通过复习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乳腺分泌型癌病理形态学特点无年龄、性别差异,均为小管、微囊结构及实性片状区域,以不同形式组合;癌细胞有嗜酸性细胞与透明细胞,体积较大,圆形或多边形,胞浆丰富,核大卵圆形,有小核仁,S-100蛋白强阳性,癌细胞能产生大量分泌物,PAS染色呈阳性反应。结论:乳腺分泌型癌是一种独立类型的乳腺实体肿瘤,根据其形态学特点、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可以做出明确的病理诊断;儿童及青少年发病,预后好,治疗以局部切除;在男性与中老年女性,预后较差,建议改良或根治为主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和肾嫌色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手术切除的57例肾透明细胞癌和22例肾嫌色细胞癌进行临床特点、肉眼观、光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多有血尿或肾区疼痛临床症状,巨检切面呈多彩状多伴出血、坏死及囊变;嫌色细胞癌临床上大多无症状,巨检切面呈淡棕色,出血、坏死罕见.镜下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胞浆透明或嗜酸性;嫌色细胞癌胞膜厚似植物状、部分胞质嗜酸性可见明显核周空晕.免疫组化染色57例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E-cadherin全阴性表达,Vimentin全阳性表达,而22例嫌色细胞癌两者的表达正好相反,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与嫌色细胞癌虽在形态上有一定的交叉,但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及联合检测E-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可做出正确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杜正顺  陈其伟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9):2333-2334
目的:探讨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要点、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方法:采用光镜、免疫组化对本例乳腺神经内分泌癌进行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发病年龄32岁。肿瘤形态学特征为瘤细胞中等大小,呈卵圆形或多角形,胞质丰富、略嗜酸性,呈细颗粒状,肿瘤细胞排列呈实性巢团和片块状,并可见器官样、栅栏状或菊形团结构,部分区域巢状周围有纤细的纤维血管间质。细胞间界限欠清楚,个别核仁明显,核分裂象5~8个/10 HPF。免疫组化ER、PR、CgA、CK7均阳性,40%肿瘤细胞呈Ki-67阳性。结论:乳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与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细胞形态学相似。其组织学起源支持乳腺干细胞来源学说。乳腺神经内分泌癌发病有年轻化趋势,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免疫组化神经内分泌标志物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临床病理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进行组织学和免疫表型观察并复习文献,阐述该肿瘤的病理学特征和生物学行为及诊断与鉴别诊断。结果:肉眼观察肿瘤质硬、边界不清,直径5.0 cm,肿瘤组织切面呈灰白粘液样,呈浸润性生长。镜检显示明显扩张的管腔内见微小乳头状或桑葚状的癌细胞簇,缺乏纤维血管轴心,细胞由内向外呈放射状排列,外缘呈锯齿状,部分间隙内可见少量粘液。癌细胞弥漫浸润性生长,呈柱状形或立方形,边界不清,无明显坏死和炎细胞反应。胞质多少不均,淡伊红至强伊红染。细胞核卵圆形,染色较深,有不同程度异型,核分裂少见。同侧腋窝淋巴结见癌转移,淋巴结内见相同形态学改变,淋巴管内见癌栓。免疫组化瘤细胞CK7和EMA表达阳性,ER、PR弱阳性表达,c-erbB-2强阳性表达,E-cadherin表达在癌细胞连接面的胞膜,而在间质面弱阳性表达。结论:I MPC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浸润性导管癌,具有独特的形态学特点和高度的淋巴侵袭性。  相似文献   

8.
郑炜华  卢洪胜 《现代实用医学》2013,(8):918-919,921,F0004
目的探讨乳腺神经内分泌型导管内癌(E-DCIS)的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表型及临床特点。方法观察2例E-DCIS的组织学特征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结果组织学形态:乳腺末梢导管扩张,导管上皮增生,呈实性巢状排列或筛状或乳头状排列;筛状结构内可见嗜伊红的分泌物,乳头状结构内可见明显胶原化;瘤细胞大小较一致;胞质嗜酸,细胞界限不清;核圆形、卵圆形,染色质粗颗粒状,可见核仁;核分裂像未见;细胞异型不明显;瘤细胞局限于导管内生长。免疫表型:90%以上的细胞均存在神经内分泌标志物的表达(CgA和Syn),两种标记物阳性均呈胞浆内弥漫的颗粒状。结论 E-DCIS是一种低度恶性的乳腺导管内癌,神经内分泌标记物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腺印戒细胞癌的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观察2例乳腺印戒细胞癌的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乳腺印戒细胞癌在大体上表现为界限清楚的肿块。组织形态学上有3种结构,印戒样、小管状和小叶样。免疫组化染色中乳腺原发性印戒细胞癌的CK20阴性而CK7和PR阳性,而胃转移性乳腺印戒细胞癌的CK20呈阳性表达而ER、PR和CK7阴性。结论乳腺印戒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肿瘤,具有独特的免疫组化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乳腺低级别腺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乳腺低级别腺鳞癌进行光镜形态学观察及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分析,随访并文献复习。结果3例乳腺低级别腺鳞癌位于乳腺实质部.由小腺样结构、实性上皮细胞巢和含有梭形细胞的问质构成。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癌巢组织上皮性标记物(CK、CK5/6、P63)及EGFR表达阳性,ER、PR、HER2呈阴性表达;癌巢外层细胞肌上皮标记物(Calponin、SMA)呈灶性表达。分别随访4年、3年、1年均无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乳腺低级别腺鳞癌是一种低度恶性的化生性癌,预后良好。对该肿瘤的确诊主要依赖于病理组织学形态,并结合免疫组化结果,同时需和其他肿瘤如乳头汗管瘤样腺瘤、乳腺腺病、乳腺原发性鳞癌或腺鳞癌、高分化浸润性导管癌或小管癌、乳腺髓样癌、放射状瘢痕/复杂性硬化性病变、乳腺纤维肉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检测核干细胞因子(Nucleostemin,NS)基因在多种肿瘤细胞中的差异表达情况,探讨NS基因与肿瘤细胞增殖调控的相关性。方法: 体外培养子宫颈癌细胞、乳腺癌细胞、乳腺导管癌细胞、肝癌细胞(SMCC-7721)、肝癌细胞(HpeG2)与正常肝细胞,提取对数生长期肿瘤细胞总RNA,以RT-PCR方法检测NS在mRNA水平的差异表达;提取肿瘤细胞的总蛋白,以Western blot方法检测NS在翻译水平的差异表达。结果: 肿瘤细胞中NS基因均有较高水平的表达,尤其以乳腺癌细胞、乳腺导管癌细胞、肝癌细胞(SMCC-7721)与肝癌细胞(HepG2)中NS基因表达量为最高,而正常肝细胞未检测到NS的表达。结论: NS在肿瘤细胞中的高表达具有普遍性,而在终末分化的细胞中不表达,判断NS基因参与了肿瘤细胞的增殖调控,其为肿瘤的基因治疗和基因诊断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和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在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及淋巴管生成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查肥大细胞在乳腺良性病变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用D2-40标记淋巴管并计数。结果肥大细胞数量在乳腺良性病变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Ⅰ、Ⅱ、Ⅲ级患者的肥大细胞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肥大细胞数量与浸润性导管癌有无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肥大细胞数量与乳腺癌淋巴管数量呈正相关(r=0.18)。结论肥大细胞数量可作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远期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克隆抗体P63 Actin CK在乳腺原位癌及早期浸润性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检测18例乳腺原位癌,24例乳腺早期浸润性癌中P63 Actin CK的表达。结果:24例乳腺早期浸润性癌中,3例在硬化间质内的“浸润”成分,IHC示CK(+)的细胞周边有P63(+)Actin(+)的肌上皮细胞围绕,而18例乳腺原位癌中2例在间质内发现CK(+)的细胞,周边无P63(+)Actin(+)的肌上皮细胞围绕。结论:P63作为标记肌上皮细胞敏感特异的抗体,极少数报道腺上皮细胞亦着色,但结合Actin的表达和HE切片,可以区分,CK P63 Actin三者联合应用,有助于鉴别间质内为浸润的腺体,还是挤压的导管,以辅助乳腺原位癌及早期浸润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c-erbB-2在乳腺癌中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乳腺癌组织中c erbB 2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研究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检测 4 0例乳腺癌组织和 10例乳腺良性病变的c erbB 2表达情况。结果 本实验中乳腺癌组织c erbB 2的阳性率为 6 7.5 0 % ,乳腺良性病变的阳性率为 30 .0 0 %。乳腺癌组织c erbB 2的阳性表达与良性病变有显著差异 (P <0 .0 5 )。乳腺癌组织中 2 2例有腋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c erbB 2阳性表达率为 86 .36 % ;18例无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c erbB 2阳性表达率为 4 4 .4 4 %。两组阳性表达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c erbB 2的检测对乳腺良恶性病变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临床常规检测乳腺癌组织中c erbB 2的表达情况 ,对乳腺癌的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邵素英 《中外医疗》2011,30(32):6-6,8
目的明确乳腺肌上皮癌的病理特点及病理鉴别诊断,免疫组化表型。方法应用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对1例乳腺肌上皮癌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瘤细胞P63、细胞角蛋白、CD10、平滑肌肌动蛋白及波形蛋白均阳性。结论乳腺肌上皮癌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Tiam1在正常乳腺组织、乳腺癌组织及不同侵袭能力乳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iam1在60例乳腺癌组织和34例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Tiam1在乳腺癌细胞系MDA—MA-231(高侵袭)和MCF-7(低侵袭)中的表达。结果Tiam1阳性率在正常乳腺组织(41%)中明显低于乳腺癌组织(71.7%,P〈0.01),Tiaml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的TMN分期、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以及病理分级密切相关(P〈0.05)而与肿瘤的大小无关。Tiam1总蛋白在乳腺癌高侵袭细胞系中的表达量高于低侵袭细胞系,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Tiam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其转移侵袭相关,可能是判断预后的一个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涎腺嗜酸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 方法:对23例嗜酸细胞腺瘤、15例嗜酸细胞腺癌的临床特点、病理表现及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进行观察、分析,同时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分析患者的治疗和预后。结果:嗜酸细胞腺瘤多发生于腮腺(95.6%),23例患者经局部切除后均无复发,诊断主要依赖组织病理学检查,即肿瘤由嗜酸细胞构成,包膜完整。嗜酸细胞腺癌亦为腮腺多发,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涎腺肿瘤,局部复发(50%)、区域淋巴结转移(50%)和远处转移率(28.6%)都较高,根治性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案,该肿瘤的诊断除依据常规病理特点外,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均可证明嗜酸细胞胞浆颗粒为大量线粒体,可辅助诊断,其中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因特异性强、简单易行更加适用。结论:涎腺嗜酸细胞肿瘤较少见,嗜酸细胞腺瘤预后较好,肿瘤切除后很少复发;嗜酸细胞腺癌预后差,根治性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案,肿瘤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线粒体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含骨肉瘤成分的乳腺癌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2例含骨肉瘤成分的乳腺癌肉瘤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行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文献.结果 肿瘤由癌和骨肉瘤样成分构成,并可见癌与肉瘤性成分间的移行过渡.癌性成分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肉瘤性成分表现为低或高分化骨肉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癌细胞中CK和EMA呈阳性表达,肉瘤性成分表达vimentin,癌和肉瘤性成分均有少数细胞表达S-100蛋白.例1癌及肉瘤性成分Ki-67和VEGF均呈高表达;例2癌及肉瘤性成分Ki-67均呈低表达,VEGF在肉瘤性成分呈高表达而在癌中呈低表达,部分癌细胞ER呈阳性.结论 含骨肉瘤成分的乳腺癌肉瘤是一种罕见的乳腺上皮间叶混合性化生性癌,其诊断应分别标注癌及肉瘤的具体类型及比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OPRC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对3例OPRCC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及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OPRCC中,2例男性,1例女性,年龄分别为41、45、65岁。3例均为体检发现肾肿块,例1及例2肿块位于肾下极,例3位于肾中上级,与周围肾组织分界清楚,长径分别为3.0、3.5及4.5 cm,瘤细胞细胞质丰富,嗜酸性,核Fuhrman分级2~3级,瘤细胞排列呈乳头状,乳头内见泡沫细胞聚集。免疫表型3例瘤细胞vimentin、CK7、CD10、AMACR、EMA、CK均阳性,而TFE3、CD15、CD117、RCC、E-cadherin等均阴性。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显示3例瘤细胞均有7、17号染色体扩增。结论:OPRCC是肾细胞癌的罕见亚型,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与1型乳头状肾细胞癌相似。应与嗜酸细胞瘤、嫌色性肾细胞癌、Xp11.2易位肾细胞癌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