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和目的肝细胞感染HBV后的清除主要由免疫细胞经包括CD95途径的细胞毒效应,我们发现乙型肝炎时肝细胞也表达CD95L。试图用肝癌细胞体外培养试验,推测肝细胞表达CD95L是否也能自身通过调亡以清除HBV。方法诱导HepG2细胞表达CD95L,与转染HBV、表达CD95的HepG2.2.15细胞共培养,以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后者的凋亡。结果表达CD95L的HepG2细胞杀伤表达CD95的HepG;2.2.15细胞,24h调亡16.5%,48h凋亡43.0%,这-作用可用抗CD95L抗体阻断。推论乙型肝炎时可能肝细胞自身经非免疫机制清除病毒。  相似文献   

2.
用乙型肝炎病毒(HBV)体外感染正常人骨髓中的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从6h至3周的6个不同时期的动态观察发现:细胞内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阳性率表明3种细胞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感染,但以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最为敏感,其次为淋巴细胞,3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0.01),并发现病毒感染程度随细胞增殖和时间的延长而增强,无吞噬能力的淋巴细胞亦是如此。透射电镜观察感染后的中性粒细胞,6h就出现线粒体和内质网的空泡变和髓样变性,24h细胞膜破裂,72h细胞表面重度破坏。表明病毒感染细胞有2种途径,其一为病毒主动侵犯细胞,其二为细胞吞噬病毒。在不同时期培养的上清液中均可较长时期检测到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和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  相似文献   

3.
HBsAg阴性乙肝型炎临床与发生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帆渊  李韶光 《广东医学》1999,20(2):152-153
乙型病毒性肝炎以HBsAg阳性而诊断。近年发现由于宿主免疫应答亢进或乙肝病毒(HBV)变异等原因形成HBsAg阴性乙型肝炎,现将其临床与发生机理概述如下。1 HBsAg阴性乙型肝炎的诊断HBV感染标志物(HBVM)包括HBsAg、抗HBs、HBeAg、抗HBe及抗HBc等,多项或单项阳性表示HBV感染,HBsAg阳性肝炎称为乙型病毒性肝炎。Wang等[1]报告206例HBsAg阴性献血员,抗HBs阳性21例(102%)、抗HBc阳性10例(49%)、抗HBs及抗HBc皆阳性141例(684%)、抗HBs及抗HBc皆阴性34例(165%),其中…  相似文献   

4.
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的高发地区。全世界BHV感染发病人数约 3 .5亿。而根据 1 992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人群中HBsAg阳性率平均为 9.75% ,约 1亿 2千万人 ,占世界HBV感染人数的 1 /3。其中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约 3千万人 ,有 1 0 %~ 3 0 %可发展为肝硬化。部分病人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癌。HBsAg和HBeAg双阳性的母亲 ,所生婴儿约95%可出现HBsAg阳性。此类HBsAg阳性的婴儿常为慢性及终身携带HBV者。因此 ,HBV感染在我国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慢性乙型肝炎到目前为止治疗…  相似文献   

5.
探讨乙型肘炎患者和无症状HBVM携带者血清HBV-0DNA与HBVM模式的相关性。方法应用PCREB法对1783例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HBVM)模式不同的乙型肝炎患者(包括急性乙型肝为87例,慢性乙型肝炎891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193例)和无症状HBVM携带者(612)例,做了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HBV-0DNA)检测。结果(1)乙型炎患者和无症HBVM携带者血清HBV-DNA和HBVM模式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人伟 《中国医刊》2001,36(4):49-50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为HBV外衣壳S蛋白 ,在无病毒复制的情况下S基因可通过mRNA逆转录酶复制生成 ,故不反映病毒增殖 ,是HBV感染和携带的标志 ,用于肝炎鉴别诊断 ,流行病学研究和输血安全保证。急性肝炎可在转氨酶升高前或症状出现前 1~ 7周测出 ,发病 3周约半数阳性 ,高峰在感染后 2~ 3月 ,多数病人半年后清除 ,然后表面抗体升高。HBsAg阳性持续半年或一年以上为HBV慢性携带者 ,母婴传播可携带数十年 ,此期虽无明显症状但可有肝细胞损害 ,与免疫功能紊乱或合并HCV或HDV感染有关。其中部分病人将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和无症状HBVM携带者血清HBV-DNA与HBVM模式的相关性。方法应用PCREB法对1783例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HBVM)模式不同的乙型肝炎患者(包括急性乙型肝炎87例,慢性乙型肝炎891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193例)和无症状HBVM携带者(612例),做了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检测。结果①乙型肝炎患者和无症状HBVM携带者血清HBV-DNA与HBVM模式密切相关(P<0.01),不同HBVM模式患者和携带者血清HBV-DNA阳性率有较大差异(P<0.01)。②患者血清HBV-DNA阳性率(56.8%)明显高于携带者(45.6%)(P<0.01)。③相同HBVM模式患者和携带者血清HBV-DNA阳性率与性别差异无显著性(P>0.05),男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阳性率(60.7%)明显高于女性(48.8%)(P<0.01)。结论无论何种HBVM感染者均应检测血清HBV-DNA,以判断其病毒复制情况和传染性高低  相似文献   

8.
3121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属乙型肝炎高发区 ,HBV总感染率 (HBsAg携带率 +抗 -HBs阳性率 +单纯抗 -HBc阳性率 )在许多地区都超过 5 0 %。人群中存在大量乙型肝炎病毒 (HBV)血清学标志携带者 ,他们具有不同程度的传染性。对于急性乙型肝炎 ,大多数患者 3个月内可恢复健康 ,有少数则转变为慢性肝炎 ,甚至转变为肝硬化 ,其中小部分可转变为肝细胞癌。而肝癌患者血清HBsAg及其他乙型肝炎标志的阳性率可达90 %。病毒性肝炎治疗难度大 ,目前还无可靠的特殊治疗方法和药物 ,为深入了解住院患者中HBV感染状况 ,现对312 1名住院患者进行了HBV…  相似文献   

9.
HBV、HCV具有相同的传播途径 ,且与肝炎的慢性化、重症肝炎、肝炎后肝硬化以及肝癌的发生均有密切的关系。为了解乙型肝炎患者重叠感染HCV的状况 ,并探讨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对病情转归的影响 ,作者对 1992年 1月至1999年 6月收治的 5 6 1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了HBV、HCV病毒标志物的检测并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1.1 病例  5 6 1例乙型肝炎患者均为住院确诊患者 ,男 42 5例 ,女 136例 ,年龄 11~ 6 7岁 ,平均 35 8岁。按 1995年 5月全国第 5次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1] ,其中急性肝炎 6 7例 ,慢…  相似文献   

10.
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迄今临床上仍缺乏理想药物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应答率亦仅有 40 %左右[1] ,且对母婴传播引起的HBV感染有效率低 ,甚至无效。说明单一的抗病毒药物不能完全清除体内病毒。抗病毒药物的联合应用有可能增加疗效 ,减少HBV耐药性的产生。核苷类似药拉米夫定 ,有强大的抑制HBVDNA的作用 ,但对HBeAg抑制作用较弱 ,HBeAg持续阳性是拉米夫定抗HBV失败的因素之一[2 ] 。单磷酸阿糖腺苷 (Ara AMP)作为抗病毒药物用于临床时间较长 ,临床观察对HBeAg抑制作用较强。作者将两药联合应…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炎病毒(HC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的病因学关系,对我院10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HBsAg及抗-HCV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其它肿瘤对照组及健康对照组,且HBsAg的阳性率显著高于-HCV的阳性率。结论: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可能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存在病因学联系,前者较后者的关系理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2.
孙国君  林颖 《右江医学》2002,30(6):523-524
乙型肝炎病毒变异广泛存在于基因组的不同部位 ,其变异后常有重要生物学活性的改变 ,如e抗原合成缺失、病毒持续复制、免疫逃逸等。乙型肝炎病毒变异株致慢性持续感染 ,病变经久活动 ,肝细胞损伤加重 ,甚至引起重型肝炎。本文就与肝损伤有关的HBV变异株和临床病情变化作一综述。1.乙型肝炎病毒与肝损伤乙型肝炎病毒 (HBV)引起肝细胞损伤的机制是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CTL)杀伤HBV感染的肝细胞所致。HBV感染有自限性感染和持续性感染两种。持续性感染绝大多数是是由母婴垂直传播或婴幼儿时感染所致 ;自限性感染是较大年龄时感…  相似文献   

13.
1978年在阿拉图木召开的国际初级卫生保健会议上正式通过了“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战略[1] ,全科医学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有效措施 ,防治、消灭或控制那些严重危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 ,自然成为全科医生的重要任务。据1996年公布的我国大面积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甲型肝炎病毒 (HAV)感染率平均为 80 9%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为 9 8% ,抗 -HBs阳性率为 2 7 4% ,乙肝病毒 (HBV)总流行率为 5 7 6 % ;丙型肝炎病毒 (HCV)感染率为 3 2 % ;丁型肝炎病毒 (HDV)属于伴随HBV感染的缺陷病毒 ,在HBsAg携带者和乙肝病…  相似文献   

14.
乙型肝炎病毒前S_1抗原及抗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合成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肽及其免疫抗体制备的试剂,检测19例急性、10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前S1抗原和抗体。结果:前S1抗原及抗体的阳性率在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分别为84.2%和89.5%,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别为25.0%和84.2%。前S1抗原在血清学表达上与HBV DNA、HBeAg的阳性符合率分别高达89.3%和87.5%。前S1抗体与抗 HBs在体内有明显相伴随关系。提示:前S1蛋白是HBV在体内复制的可靠标志,而前S1抗体反映疾病的恢复和病毒的清除。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病毒性肝炎重叠感染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肝硬化及慢性重型肝炎所占比例 ,与单纯乙型肝炎进行比较 ,以了解病毒性肝炎重叠感染的严重程度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1)观察组 :病例系我院 1998年 1月至 2 0 0 2年 4月住院的病毒性肝炎重叠感染患者 ,共 85例 ,其中男 6 8例 ,女 17例 ;年龄 2 5~ 6 5岁 ,平均 4 1岁。诊断分型根据 2 0 0 0年西安第十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修订标准[1] ,其中HAV和HBV重叠感染者 32例 ,HCV和HBV重叠感染者10例 ,HEV和HBV重叠感染者 4 3例 ;慢性肝…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8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血清两对半以及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进行HBVDNA的检测,以观察慢性肝炎患者HBVDNA,e系统和抗—HBc的相互关系。材料和方法一、对象 85例乙肝患者为来自本院1994~1996住院患者,男62例,女23例。年龄为9~54岁,平均为401岁。依据199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诊断分型标准,计慢性活动型肝炎54例,慢性迁延型肝炎41例。二、方法 HBV标志(HBsAg、抗—HBs、HBeAg、抗—HBe、HBcAg、抗—HBc)均采用固相放射免疫夹心法测定,试剂由山东省维坊技术公司提供。HBVDNA采…  相似文献   

17.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Bs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HBsAg阴性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BsAg阴性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结果:抗HBs及抗HBc双阳性、单项抗HBc阳性及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全阴性的慢性肝炎患者血清HBVDNA的阳性数,分别为3/9、3/10及5/22。结论:在HBsAg阴性的慢性病毒性肝炎中,相当部分仍系HBV感染所致的慢性乙型肝炎  相似文献   

18.
慢性乙型肝炎(CHB)是世界上常见的传染病之一,如不及时治疗,部分将会发展为肝炎、肝硬变(LC)、肝细胞癌(HCC)。但目前尚无清除体内乙型肝炎病毒(HBV)的特效药,因此,寻求理想的抗HBV药物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本文对拉米夫定在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疗进展综述如下。1 拉米夫定的临床药理 拉米夫定(lamivudine)全称为2’,3’-双脱氧-3’-硫代胞嘧啶核苷,口服吸收快,约 1h左右达血药峰浓度(C max)。生物利用度达80%~85%,如与食物同服可使血清浓度的时间延迟0.25~2.5h,C…  相似文献   

19.
乙丙肝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关系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的病因学关系,对我院10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HBsAg及抗-HCV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其它肿瘤对照组及健康对照组,且HBsAg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抗-HCV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20.
α—干扰素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HBV DNA的清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动态观察了a-干扰素治疗的6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DNA的清除情况。血清HBVDNA在治疗5周后6例转阴,其中2例在结束治疗时复转阳性。PBMC中HBVDNA在治疗15周时5例转阴,1例始终阳性,并出现ALT复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