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改良大鼠半乳糖性白内障动物模型制备方法 ,比较改良前后两种方法各自的特点及其机制。方法 60只体重(180±10)g的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半乳糖性白内障组1(G1)和半乳糖性白内障组2(G2)。G1组腹腔注射50%半乳糖溶液20mL/(kg·d),连续30d;G2组第1周、第2周分别腹腔注射50%半乳糖溶液10、15mL/(kg·d),第3周开始增至20mL/(kg·d),直至第30d。应用裂隙灯观察晶体混浊情况,按大鼠晶状体混浊度评分标准进行分级和记录,并分别观察和比较不同制备方法的成模时间、模型成功率、模型死亡率和晶状体宏观形态变化以及SOD、MDA含量的变化。结果 G1和G2组模型死亡率分别为50%和10%,方法改良后死亡率显著降低;模型成功率分别为50%和90%,方法改良后成功率显著提高;两组模型晶状体混浊度一般为Ⅱ级或Ⅲ级;与C组比较,G1和G2组SOD、MDA含量的变化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而G2与G1组比较,差异不显著。结论半乳糖性白内障动物模型制备方法改良后,保留了改良前模型制备方法的优点,克服了改良前模型成活率低、死亡率高的缺点,是一种更为安全、可靠的模型制备方法 。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稳定、可靠的异丙肾上腺素(ISO)诱导大鼠慢性心力衰竭(CHF)模型。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按皮下注射ISO剂量大小(10、5、2.5 mg·kg-1·d-1)分为3个实验组,建立CHF模型(n=20),大、中、小剂量ISO组连续注射时间分别为14、21、28 d。并用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皮下注射28 d制备对照组(n=6)。各组分别于各自注射时间结束后以及第6周末进行心脏彩超检测心脏功能指标,计算存活率、成模率,第6周末检测心脏指数及血清B型钠尿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结果:各实验组在注射结束后均可以有效的诱导CHF,但大剂量ISO组最佳;且注射结束后,心功能继续损伤;第6周末,大剂量ISO组心脏功能损伤指标优于中、小剂量组(P0.05)。结论:ISO诱导大鼠CHF模型的制作以皮下注射ISO 10 mg·kg-1·d-1,连续注射14 d,继续普通饲养至第6周为最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黄芪甲苷对大剂量异丙肾上腺素造成的大鼠心肌功能与组织损伤的作用.方法 18只SD大鼠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n=5):腹腔注射0.1mL·kg-1·d-1黄芪甲苷溶剂,连续3周;异丙肾上腺素对照组(n=8):大剂量异丙肾上腺素(10mg·kg-1·d-1)皮下注射,连续2d,并注射黄芪甲苷溶剂(同正常对照组);黄芪甲苷保护组(n=5):腹腔注射黄芪甲苷溶液(5mg·kg-1·d-1)3周,并于开始注射2d后皮下注射大剂量异丙肾上腺素(10mg·kg-1·d-1),连续2d.给药3周后,各组动物分别进行左室心功能和心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大剂量异丙肾上腺素注射能显著降低左室压最大上升/下降速率(dp/dtmax)达22%(P<0.01),并造成显著的心肌损伤.黄芪甲苷能使dp/dtmax和dp/dtmin分别增加94%和84%(P均<0.01),收缩压上升10%(P<0.05),有效增强心功能,减少异丙肾上腺素所致的心肌损伤和纤维化.结论 黄芪甲苷可预防大剂量异丙肾上腺素造成的心脏损害.  相似文献   

4.
1 材料和方法1.1 动物 健康雄性SD大鼠 15只 ,体重 2 5 0~ 30 0g(第四军医大学动物实验室提供 ) ,随机分为 2 8d实验组 10只 ,2 8d同步对照组 5只。健康雄性及雌性SD大鼠各 10只 ,体重 2 5 0~ 30 0g(空军总医院动物实验室提供 ) ,随机分为 14d实验组和 14d同步对照组各 10只 ,每组雌雄各半。采用尾悬吊 - 30°作为模拟失重模型。对照组除不悬吊外 ,其它条件与实验组相同。1.2 方法①标本制备 :悬吊组和对照组分别于 14和 2 8d悬吊结束时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 (4 5mg/kg)麻醉后开腹腔取出胃 ,沿胃小弯剖开 ,甲醛缓冲液固定标本 ,按常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谷氨酰胺对急性腹膜炎大鼠IL-1、IL-6和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 9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 CLP组(n=30)、GLN组(n=30)和对照组(n=30),CLP组和GLN组均采用大鼠盲肠结扎加穿孔(CLP)制作急性腹膜炎模型;GLN组术后于腹腔注射谷氨酰胺(500mg/kg·d),CLP组术后注...  相似文献   

6.
070731氯化镉对大鼠睾丸波形蛋白表达的影响/王炜…∥生殖与避孕·—2007,27(2)·—81~84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与3个实验组,每组5只动物。实验组分别每天腹腔注射氯化镉(CdCl2)0·2mg/kg(低剂量组),0·4mg/kg(中剂量组)和0·8mg/kg(高剂量组),共14d,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5-羟色胺5A受体(5-hydroxytrptamine 5A receptor,5-HT5AR)的小干扰RNA重组腺病毒载体(Ad-5-HT5A-siRNA)前后,化疗痛大鼠脊髓5-HT5AR表达和痛觉过敏的变化情况,探讨5-HT5AR在化疗痛中的作用.方法:第一部分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10)和对照组(n=10),模型组腹腔注射长春新碱,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定期测定大鼠的机械痛阈及RT-PCR检测建模结束时大鼠脊髓L4.5段5-HT5AR的mRNA表达.第二部分30只已成功建立化疗痛模型大鼠随机分为3组(n=10),实验组鞘内注射Ad-5-HT5A-siRNA,阴性对照组鞘内注射阴性对照腺病毒(Ad-X-HK),空白对照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鞘内注射后3、7 d检测各组脊髓L4.5段5-HT5AR的表达,并分别在鞘内注射前及注射后3、5、7 d测定机械痛阈.结果:腹腔注射长春新碱可引起模型组大鼠机械痛阈下降(P<0.01)和脊髓5-HT5AR的mRNA表达增高.而鞘内注射Ad-5-HT5A-siRNA后7 d,实验组大鼠5-HT5AR的mRNA表达下降,同时该组大鼠的机械痛阈降低(与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5-HT5AR参与了化疗痛的调控过程,其表达增强时可能有减轻化疗痛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二硫苏糖醇对大鼠硒性白内障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自行配制的二硫苏糖醇(DTT)滴眼液对SD大鼠硒性白内障(模拟老年性白内障)的抑制作用.方法:对出生后12 d的SD乳鼠(约25 g )行皮下注射Na2SeO3(0.2 ml/次,隔天注射1次,共计3次,累计剂量约210 μg),注射开始后6 d,将发生硒性白内障大鼠左眼设为对照组,右眼作药物干预组,滴眼4次/d(分别滴入生理盐水及25 mmol/L的DTT),每次1滴,持续用药3周;定时对大鼠双眼散瞳作裂隙灯检查,以游标尺测量大鼠眼晶状体核性斑块最大直径变化.另取硒性白内障乳鼠分别设为DTT(n=89)、吡诺克辛(PDE,n=22)及吡诺克辛钠(PSED,n=24)干预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n=45),分别使用25 mmol/L DTT、日本产吡诺克辛滴眼液、国产吡诺克辛钠滴眼液.滴眼4次/d(同组乳鼠左、右眼滴相同的药物或生理盐水),每次每只眼1滴(约40 μl),持续用药3周.定时散瞳后,用裂隙灯检查大鼠双眼皮质病变、混浊程度.结果:(1)DTT滴眼液可以明显抑制白内障大鼠晶状体核性混浊斑块的发展;(2)DTT滴眼液可以有效降低白内障大鼠晶状体伴发皮质混浊的发生率;(3)DTT滴眼液抗硒性白内障晶状体混浊的效果优于其他临床常用的抗老年性白内障药物PDE和PSED.结论:DTT滴眼液对SD大鼠硒性白内障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本实验旨在验证腹腔注射葡萄糖能否成功建立大鼠糖性白内障模型,并且探讨黄芩苷点眼、牛磺酸点眼、牛磺酸腹腔注射以及Vc腹腔注射对大鼠糖性白内障的延缓效应及短期治疗作用。方法 本实验按照公鼠2.5ml/次,母鼠2ml/次剂量注射30%葡萄糖生理盐水建立大鼠糖性白内障模型,给药同期进行,点眼每日2次,腹腔注射每日1次。从注射葡萄糖第3日开始对各组晶状体进行裂隙灯检查,并定期测定体重、饮食量等相关指标。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葡萄糖腹腔注射第3天即可使大鼠晶状体出现空泡现象。各组药物的延缓效应与短期治疗效应相同,依次为牛磺酸注射、黄芩苷点眼、牛磺酸点眼以及Vc注射。结论 30%葡萄糖腹腔注射能快速建立大鼠糖性白内障模型,且比半乳糖注射建模成本低,成模率高。4%牛磺酸腹腔注射以及0.1%黄芩苷在预防和治疗大鼠糖性白内障方面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内毒素休克大鼠模型,探讨内毒素休克形成机制.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和内毒素休克组(n=30).内毒素休克组采用腹腔注射适量D-氨基半乳糖(D-GalN)致敏后,经尾静脉注射休克剂量内毒素脂多糖(LPS),观察大鼠平均动脉压(MAP)变化,以评定模型是否成功.ELISA法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验证链脲佐菌素(STZ)加高脂高糖饲料诱导的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可靠性。方法:50只Wistar大鼠适应性饲养1w,随机分为两组,普通饲料组20只和高脂高糖组30只。普通饲料组以普通饲料喂养,高脂高糖组先喂以高脂高糖饲料6W,由尾静脉采血测空腹血糖(FBG)和胰岛素(FINS),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然后按30mg/Kg腹腔注射1%的STZ溶液,1次/w,连续腹腔注射2次,1w后测血糖。以连续2次空腹血糖≥7.8mmol/L为造模成功,共25只。两组大鼠于高脂高糖组大鼠给予STZ后第2周、第4周测定空腹血糖和口服糖耐量。结果:与普通饲料组比较,饲养6W后高脂高糖组大鼠胰岛素水平升高(P〈0.05),高脂高糖组大鼠胰岛素敏感指数下降(P〈0.01);给予STZ后2w高脂高糖组大鼠空腹血糖、2h血糖较普通饲料组升高(P〈0.01):给予STZ 4W后空腹血糖、1h血糖、2h血糖较普通饲料组大鼠升高(P〈0.01)。结论:STZ加高脂高糖膳食诱导的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升高,口服糖耐量异常,出现了明显的胰岛素抵抗,符合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这种模型可靠,理想,简单,费用低,容易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盐酸戊乙奎醚加地塞米松对大鼠百草枯中毒所致肺间质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腹腔内注入质量分数为20%的百草枯溶液18mg/kg(稀释至1ml)制备大鼠百草枯中毒模型,对照组予生理盐水。给药后30min,治疗组分别向腹腔注射盐酸戊乙奎醚0.1mg/kg、地塞米松3mg/kg、地塞米松3mg/kg加盐酸戊乙奎醚0.1mg/kg,每24h重复注射1次;对照组和模型组在对应时间点给予等容积生理盐水。分别于第8天和第22天处死实验动物,检测PaO2和PaCO2,测定肺湿/干重比(W/D),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肺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结果给予百草枯后各组大鼠PaO2值显著降低,PaCO2显著增加,肺W/D和TGF-β1表达显著增加,第8天组织形态学出现急性肺炎性改变,第22天出现肺间质纤维化。盐酸戊乙奎醚、地塞米松和盐酸戊乙奎醚加地塞米松治疗都能显著提高PaO2,降低PaCO2;抑制肺组织炎性浸润,减轻纤维化;显著降低肺W/D和TGF-β1表达,且盐酸戊乙奎醚加地塞米松治疗的效果更显著。结论盐酸戊乙奎醚、地塞米松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1、2DM)大鼠模型的链脲菌素(Streptozocin,STZ)最佳注射浓度。方法:80只8周龄SFP雄性SD大鼠高糖高脂饮食两周后随机分组,分别按40、45、50mg/Kg体重剂量腹腔注射链脲菌素建立T2DM大鼠模型,同时继续高糖高脂食物;对照组腹腔注射柠檬酸50mg/Kg,普通饲料喂养。各组为20只。分别在第2、5、10、20、30、45、60天测大鼠的血糖值,以10天后血糖〉16.7mmol/L计算糖尿病成模率,并计算60天内的大鼠死亡率。结果:实验组各组成模率分别是60%、90%、70%,对照组为0,此外,50mg/Kg剂量组大鼠死亡5只,其他组均为0。结论:45mg/kgSTZ腹腔注射大鼠成膜率高,安全性强,维持时间长,是理想的2型糖尿病造模浓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保留全胃的3种类型慢性胃食管反流病(GERD)动物模型制备方法,以提高模型制备的质量及成功率.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O)对照组(n=20)、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DGER)组(n=47,食管胃十二指肠吻合术)、单纯胃食管反流(GER)组(n=20,幽门部分缝扎 贲门肌切开术改行胃底食管吻合术)、十二指肠食管反流(DER)组(n=21,空肠食管吻合术改行胆总管开口远侧十二指肠与食管吻合术),分别制备保留全胃的3种类型GERD动物模型.术后对动物持续喂养观察及测量体质量,并对非预期死亡动物随即进行尸体解剖;存活动物分批于术后1、2、3、4个月处死进行食管病理分析.结果:麻醉意外死亡3只.术后非预期死亡26只(24.1%),其中DGER组死亡18只(38.3%),GER组1只(5%),DER组死亡7只(33.3%).SO组中动物未见死亡.尸解分析死亡原因有梗阻、感染、窒息、出血、吻合口瘘和穿孔等.各模型组存活动物均可见不同程度病变形成,且术后生存质量良好.结论:本研究所采用的保留全胃的3种类型慢性GERD动物模型制备方法,模型质量及病变形成率高,但术后动物死亡率亦较高.要制备符合研究需要的慢性GERD动物模型,不但要选择合理的术式以保证模型质量,还要采取一定措施预防术后并发症,降低非预期死亡率,以提高模型制备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模型的方法。方法:选取体重150~200 g的雄性Wistar大鼠120只,随机分为建模组和对照组。建模组实验大鼠以25 mg/kg的剂量进行二乙基亚硝胺腹腔注射,每周3次,并喂饲含30%酪蛋白和0.05%苯巴比妥钠的饲料。对照组大鼠以建模组的剂量和注射频率用生理盐水进行腹腔注射。在实验第10~18周,每隔2周对实验大鼠肝脏的肿瘤发病情况进行影像检查,将检查结果为阳性的大鼠处死做解剖分析,检查结果为阴性的大鼠继续饲养。结果:在18周时诱癌成功率为76.67%,病理学结果显示,建模组实验大鼠肝脏的病变包括了肝细胞的损伤坏死期、增生硬化期和癌变期。结论:通过长时间多次小剂量二乙基亚硝胺腹腔注射的方法,成功建立了二乙基亚硝胺的大鼠肝癌模型,此模型是研究人体肝癌成因及发展的理想可靠的活体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在大鼠胰腺局部种植7,12-二甲基苯并蒽(DMBA),对胰腺上皮内瘤变(PanIN)和胰腺癌形成的诱导作用,建立类似于人胰腺癌病理学特征的动物模型。方法70只雄性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40)和假手术对照组(n=30)。模型组大鼠以10mg/100g的DMBA植入胰腺内,分别于术后1月(模型1组,n=20)和2月(模型2组,n=20)处死大鼠取材,观察胰腺大体和组织病理学改变,根据PanIN标准分析比较两模型组PanIN和胰腺癌的形成率及构成比。结果术后实验观察期内三组大鼠死亡率比较无显著差异。模型1组和模型2组PanIN的形成率分别为71%(12/17)和43%(6/14),胰腺癌的形成率分别为18%(3/17)和57%(8/14)。两模型组间PanIN和胰腺癌的构成比具有显著差异,模型2组胰腺癌形成率显著高于模型1组。假手术对照组呈正常胰腺组织。结论大鼠胰腺内10mg/100g的DMBA种植,可以在1~2月内诱导形成PanIN和胰腺癌。  相似文献   

17.
纳洛酮对幼年大鼠反复热惊厥后远期惊厥易感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纳洛酮对幼年大鼠反复热惊厥后远期惊厥易感性的影响.方法: 用热水浴惊厥模型诱导生后15 d的SD大鼠发生7次热性惊厥,期间两治疗组大鼠(各13只)每次惊厥一出现立即腹腔注射低剂量纳洛酮(分别为1 mg/kg和2 mg/kg),而惊厥对照组大鼠(n=13)仅腹腔注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间隔2个月再热水浴1次,观察比较治疗组和惊厥对照组大鼠远期惊厥发生率、惊厥潜伏期、惊厥持续时间及惊厥程度的差异.采用Timm染色观察神经元海马齿状回苔藓纤维发芽状况.结果: 未接受纳洛酮治疗的有幼年反复热性惊厥史的对照组大鼠,2个月后再次接受热刺激时,惊厥发生率为84.6%, 惊厥潜伏期(3.65±0.77) min,惊厥持续时间(21.18±4.06) min,惊厥级别评分(4.54±0.78), 5级惊厥发生率达69.3%,且有2只大鼠出现惊厥持续状态, 其中1只抽搐后死亡;而接受纳洛酮治疗的实验组大鼠,2个月后再次接受热刺激时,惊厥发生率、惊厥潜伏期、惊厥持续时间、惊厥级别评分分别为57.7%、(3.78±0.69) min、(5.66±2.78) min、(2.97±1.18), 5级惊厥发生率仅为19.3%, 无1只出现惊厥持续状态.比较两组惊厥发生率、惊厥潜伏期差异均无显著性,但惊厥持续时间、惊厥级别评分、5级惊厥发生率两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惊厥对照组Timm染色显示大鼠海马区有明显苔藓纤维发芽现象,评分达(2.33±1.03);而治疗组大鼠Timm染色示海马区苔藓纤维发芽现象明显减轻,评分为(0.92±0.79);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提示治疗组大鼠远期惊厥脑损伤较未治疗组明显减轻.结论:应用低剂量纳洛酮对反复热性惊厥的幼年大鼠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可以降低远期惊厥易感性,减轻成年后再次惊厥所造成的神经元损伤.  相似文献   

18.
大鼠肝移植技术改进及免疫排斥初步观察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对大鼠肝移植模型进行技术改进,并观察将SD大鼠肝脏移植至Wistar大鼠时免疫斥发生的规律,方法:将“二袖套法”肝称植技术在袖套管制作,受体麻醉,肝上下腔静脉,门静脉及肝下下腔静脉吻合等方面进行,行供肝取自SD大鼠的Wistar大鼠肝移植30例,并随机分为环孢霉素(CsA,2mg/kg,术后第1天至第7天皮下注射)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移植术后免疫排斥情况,结果:肝上下腔静脉吻合时间为6.5-10.0mg/kg,术后第1天到第7天皮下注射)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移植术后免疫排斥情况,结果:肝上下腔静脉吻合时间为6.5-10.0min,无肝期为8.5-12.0min,93%以上的移植大鼠生存超过7天,对照组大鼠术后9-13天全部死亡,组织病理学提示有典型的免疫排斥,而CsAI治疗组到目前为止生存良好,结论:对大鼠肝移技术进行了可明显提高移植大鼠的生存率,SD大鼠移植对Wistar大鼠的肝移植组合为高排异组合,是较理想的研究肝移植排斥及移植免疫耐受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注射苯甲酸雌二醇建立大鼠泌乳素瘤动物模型,并鉴定肿瘤模型的稳定性?【方法】 取4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和用药组:注射苯甲酸雌二醇8周组(B组)?注射苯甲酸雌二醇12周组(C组)和撤除苯甲酸雌二醇4周组(D组),每组10只?每隔15 d记录大鼠的体质量变化,并在相应的时间处死大鼠称量垂体质量并观察成瘤情况质量?取各组垂体进行HE染色和泌乳素免疫组化来鉴定泌乳素瘤?选取1只大鼠做标记,分别在注射苯甲酸雌二醇8?12周以及撤除苯甲酸雌二醇4周后做MRI,通过动态观察垂体大小的变化来鉴定泌乳素瘤模型的稳定性?【结果】苯甲酸雌二醇诱导组大鼠体质量明显增长缓慢,并且在2周左右开始出现脱毛现象,B?C和D组致瘤率分别为70%?100%和100%?苯甲酸雌二醇诱导组HE染色细胞排列紊乱,出现核深染细胞,血管丰富?免疫组化鉴定为泌乳素瘤,泌乳素阳性表达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MRI显示随着苯甲酸雌二醇诱导时间的增长,垂体体积逐渐增加,且在撤除苯甲酸雌二醇后垂体体积并未缩小,证明泌乳素瘤模型的稳定性? 【结论】 腹腔注射苯甲酸雌二醇诱导大鼠泌乳素瘤不仅诱导率高,而且具有很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Yang JH  Fan RF  Qian QJ  You TG  Xue HB  Su CQ  Cao HF  Wu MC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9):740-743
目的 观察脾内直接注射携带白细胞介素 12与白细胞介素 2融合基因的逆转录病毒包装细胞株对肝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 构建携带小鼠白细胞介素 12 (mIL 12 )和人白细胞介素 2 (hIL 2 )融合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GCIL12EIL2PN ,转染包装细胞PA317,于不同时间对接种肝癌大鼠模型进行脾内注射 (1× 10 7细胞 /只 )治疗 ,观察对肝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其对大鼠的免疫功能变化、毒性反应。结果 IL 12 IL 2融合基因治疗组中 ,肝癌细胞株CBRH3接种大鼠肝脏后第 1、3、5、7天进行治疗的大鼠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 5 3 3d± 3 7d、4 9 3d± 4 2d、31 0d± 2 1d及 2 4 3d±1 4d ,IL 2基因治疗组分别为 2 5 0d± 2 5d、2 3 5d± 2 0d、18 3d± 2 4d及 12 0d± 1 8d(P <0 0 0 1) ,IL 12基因治疗组分别为 39 0d± 4 8d、32 0d± 3 9d、2 3 0d± 2 5d及 19 4d± 2 1d(P <0 0 0 1)。第 1天和第 3天治疗组长期存活率 (≥ 6 0d)为 30 % ,治疗后 2个月血清mIL 12及hIL 2仍维持在较高水平。治疗后肝癌组织中浸润的淋巴细胞明显增多。结论 脾内直接注射携带mIL 12和hIL 2融合基因的逆转录包装细胞株可明显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 ,早期治疗优于晚期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