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目的详细阐述单次大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SD大鼠1型糖尿病模型中β细胞凋亡的时相变化。方法 SD大鼠腹腔一次性注射大剂量STZ(65 mg/kg),观察血糖及胰岛素水平的动态变化,在指定时间点处死大鼠,对胰腺行HE染色、免疫荧光染色及TUNEL染色。结果注射STZ后,SD大鼠血糖呈现出一个高-低-高的三相反应,伴随着胰岛素水平低-高-低的变化以及相应的病理学改变。STZ注射后6 h,β细胞凋亡率(由TUNEL染色衡量)大幅度上升,β细胞凋亡较为同步,此后β细胞凋亡率急剧下降,直到STZ注射后48 h,几乎检测不到β细胞的凋亡。结论单次大剂量STZ诱导的SD大鼠1型糖尿病模型β细胞凋亡在病程早期(STZ注射后6 h)即达高峰,且较为同步,相应出现了血糖水平、胰岛素水平以及胰岛病理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多次注射链脲佐菌素( STZ)诱导的巴马小型猪1型糖尿病模型中β细胞凋亡的变化。方法选用健康雄性巴马小型猪1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和模型组6只。模型组腹腔注射STZ,第1次腹腔注射STZ 75 mg/kg,1周后第2次腹腔注射STZ 150 mg/kg,对照组注射等量柠檬酸钠溶液;实验结束后观察两组小型猪血糖、胰岛素水平的变化,并进行胰腺组织病理学检查及胰岛β细胞凋亡TUNEL检测。结果(1)造模成功1周后,模型组葡萄糖耐量试验各时点血糖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的(10.17±1.23)%(P<0.01),胰岛素释放实验各时点胰岛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2)模型组胰岛β细胞凋亡率为(33.58±5.67)%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结论采用腹腔多次注射STZ可以成功构建巴马小型猪1型糖尿病模型,为人类糖尿病研究提供了良好工具。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大明胶囊(Daming capsule,DM)对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诱导的1型糖尿病大鼠的血糖影响。方法将65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5组:DM低(50 mg?kg-1? d-1)、中(100 mg? kg-1? d-1)、高(200 mg? kg-1? d-1)剂量组、空白组及模型组。灌胃给予大鼠不同浓度的DM,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每天两次。两周后,腹腔注射STZ 65 mg? kg -1建立1型糖尿病模型。 STZ注射后3天、7天检测大鼠空腹血糖,1个月后检测糖耐量。苏木素-伊红( HE)染色和末端脱氧核糖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 TUNEL)观察各组胰岛形态学和凋亡。结果 DM显著降低STZ诱导糖尿病大鼠的空腹血糖值并改善糖尿病大鼠的糖耐量;在STZ大鼠,HE染色显示DM升高STZ大鼠胰岛的数量;TUNEL染色结果显示DM组的胰岛β细胞凋亡较STZ模型组显著减少。结论预防性给予DM能降低STZ诱导的1型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并明显改善糖耐量,减少胰岛β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红景天苷的降糖功效及其对胰岛β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C57BL/6小鼠一次性注射链脲佐菌素(STZ)150mg/kg建立小鼠糖尿病模型,红景天苷剂量为100mg/kg,每日1次灌胃给药,每5日检测小鼠空腹血糖, 30d后检测小鼠胰岛素水平并进行口服糖耐量实验(OGTT)。同时分离正常小鼠胰岛培养3d后,通过Ki67免疫荧光染色及TUNEL染色方法考察红景天苷(50μmol/L)对胰岛β细胞增殖与凋亡的作用。通过RT-PCR方法检测β细胞增殖相关基因insulin、Pdx-1、GLP-1R、IL-1β转录水平变化。结果?与STZ组相比较,红景天苷组(STZ/Sal)能够有效降低小鼠空腹血糖,并表现出胰岛素水平增加的趋势,其OGTT实验也得到显著改善。而小鼠胰岛染色实验表明,红景天苷可以明显促进β细胞增殖,减少高糖诱导的β细胞凋亡。并且红景天苷促进insulin、Pdx-1、GLP-1R 等基因的mRNA水平升高,降低炎症因子IL-1β的mRNA水平。结论?本研究证实红景天苷有效保护胰岛β细胞,促进β细胞增殖并抑制其凋亡,从而实现降低血糖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致大鼠Beta细胞损伤模型,探讨Beta细胞损伤后胰岛的自身免疫性情况和Beta细胞自我修复能力.方法 SD大鼠腹腔注射40 mg/kg STZ,3d后测量随机血糖、空腹血糖和空腹C-肽,并进行胰腺组织HE染色、胰岛素和CD8α免疫组化染色.于第54天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第56天检测随机血糖、空腹血糖、空腹C-肽和CD8α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给予40mg/kg剂量STZ处理后,第3天大鼠随机血糖[实验组(33.00± 2.31) mmol/L,空白对照组(5.72±0.63)mmol/L]明显增高,而空腹血糖[实验组(4.03±0.48) mmol/L,空白对照组(3.50±0.41) mmol/L]未见异常,C-肽水平[实验组(0.23±0.03) ng/ml,空白对照组(0.29±0.03) ng/ml]降低,胰岛素免疫组化显示Beta细胞受损,CD8 α免疫组化显示在胰岛的周边部存在阳性细胞表达.56 d时血糖趋势及CD8 α表达与3d时相同,但C-肽水平STZ组高于空白对照组,葡萄糖耐量受损.结论 小剂量STZ损伤大鼠Beta细胞后,Beta细胞分泌功能降低,CD8α阳性细胞持续聚集继续损伤Beta细胞,最终可建立一种轻度损伤的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一种应用于糖尿病研究中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腹腔注射30mg/kg的链脲佐菌素(STZ),每周一次连续4周,诱导大鼠产生慢性自身免疫胰岛损害,观察血糖、尿糖及组织学损害。结果:实验组大鼠产生明显迟发性胰岛损害,尿糖阳性,血糖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别,组织学表现为自身免疫性胰岛炎特征。结论:STZ小剂量多次注射诱导大鼠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DDM)动物模型适用于糖尿病发病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克糖特(Ktt)对糖尿病模型小鼠血糖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降低小鼠血糖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肾上腺素致高血糖小鼠模型和链脲霉素(STZ)致糖尿病小鼠模型,并将小鼠随机分成5 组(n=lO),分别用格列本脲(50 mg/kg)、克糖特高、中、低剂量和生理盐水(0.1 mL/10 g体重)灌胃15 d.15 d后测定正常小鼠、肾上腺素致高血糖小鼠模型的血糖水平,并在相应时间采血测定STZ致糖尿病小鼠模型空腹血糖(FBG)、药后2 h血糖(2 hBG)、胰岛素水平,同时对STZ所致糖尿病小鼠进行胰腺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克糖特对正常小鼠血糖水平无影响,能够拮抗肾上腺素诱导的小鼠高血糖,显著降低STZ模型小鼠空腹血糖(P<0.05~0.01,与模型组比较降糖率可达24.39%)及2 hBG(P<0.05),明显提高胰岛素水平(P<0.05~0.01),保护胰岛β细胞.结论:克糖特对STZ引起的高血糖有较强的降糖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受损的胰岛细胞功能、促进胰岛素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8.
链脲菌素在糖尿病鼠模型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机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链脲菌素 (streptozotocin ,STZ)的作用机理 ,探讨其在糖尿病鼠模型中的应用方式和剂量。 方法 :选择大鼠、小鼠各 2 0只 ,随机各挑 10只分别作为对照组、实验组。实验组腹腔注射STZ ,对照组腹腔注射柠檬酸缓冲剂。观察血糖 (BS)、C肽结果。结果 :实验组BS均升高 ,C肽下降 ,和对照组相比 ,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STZ可破坏老鼠胰岛 β细胞功能 ,引起BS升高 ,小鼠对 180~ 2 0 0mg/kg耐受性较好 ,大鼠对 180~ 2 0 0mg/kg耐受性较差 ,对 6 5~ 70mg/kg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抗氧化剂丙丁酚对STZ导致的糖尿病小鼠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分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治疗组,糖尿病组,糖尿病治疗组.用1%的丙丁酚加入标准的小鼠饲料中,进行预防性干预,小鼠腹腔注射STZ后在不同时间测空腹血糖、血浆胰岛素,做腹腔葡萄糖耐量试验,取胰腺标本作病理切片.结果:丙丁酚干预组0w、1w、2w、3w小鼠空腹血糖均较糖尿病组明显降低,且有显著性差异;3w时丙丁酚干预组腹腔葡萄糖耐量试验显示空腹及葡萄糖注射后0.5h、1h、2h其血糖均较糖尿病组降低,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3w时糖尿病预防给药组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较糖尿病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抗氧化剂丙丁酚有降低STZ导致的糖尿病小鼠的空腹血糖及改善糖耐量的作用;抗氧化剂丙丁酚通过保护STZ导致的糖尿病小鼠胰岛β细胞功能而降低血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血糖波动对在体大鼠胰岛β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及核因子(NF)-кB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高脂饲料及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20mg/kg的方法制造糖尿病(DM)大鼠模型,小剂量高糖(25%的葡萄糖溶液10mg/g体重)每日3次腹腔注射制造持续高糖(SHG)组模型,在SHG组基础上高糖注射后0.5h皮下注射诺和锐1U/100g,造成每日血糖波动3次的血糖波动(IHG)大鼠模型.根据血糖、血糖波动分正常(N)组、DM组、SHG组、IHG组4组.实验14d结束并检测胰腺组织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标记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检测炎症指标肿瘤坏死因子(TNF)-α、环氧酶(COX)-2以及凋亡基因Bax、Bcl-2,NF-кB等.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法观察胰岛细胞凋亡指数.结果 DM组、SHG组、IHG组较N组MDA 、TNF-α、COX-2、Bax含量升高,SOD、Bcl-2含量减少,NF-кB含量升高,胰岛细胞凋亡指数增多.与DM组比较,SHG组和IHG组MDA、Bax、NF-кB含量升高以及胰岛细胞凋亡指数升高.与SHG组比较,IHG组NF-кB含量最高、Bcl-2/Bax值最低,胰岛细胞凋亡指数最高.偏相关分析提示,Bcl-2/Bax与NF-κB之间具有相关性(r=-0.239,P<0.05).结论 血糖波动明显增加β胰岛细胞凋亡,可能与血糖波动增加氧化应激、炎症反应,激活并放大了NF-кB活性,NF-кB通过调节炎症及下游凋亡基因而促进胰岛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中Wnt通路关键基因转录因子7类似物2(TCF7L2)的表达。方法利用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25mg/kg)联合高脂高糖喂养诱导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成模后处死并取大鼠胰腺组织,镜下观察胰岛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检测胰岛β细胞的增殖、凋亡,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法检测TCF7L2和β-catenin表达。结果 12周后检测糖尿病模型组中大鼠血糖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体重变化不明显。免疫组化检测糖尿病模型组胰岛β细胞增殖减少,凋亡增加,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均提示糖尿病模型组中胰岛细胞TCF7L-2表达明显增多。结论 Wnt信号通路中的关键效应基因TCF7L2可能通过参与调节胰岛β细胞的增殖和凋亡途径,在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霉酚酸酯(mycopbenolate mofetil,MMF)对非肥胖性糖尿病小鼠non-obese diabetic mice,NOD)胰岛炎和胰岛β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8周龄NOD雌性小鼠22只分为两组,每组11只,干预组给予霉酚酸酯30 mg/kg灌胃,对照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两组小鼠饲养期间定期监测其血糖水平.30天实验结束时,每组取5只小鼠处死,行HE染色观察胰岛炎程度,TUNEL法检测胰岛β细胞凋亡率.余下小鼠观察到发生精尿病或20周处死.结果:干预前两组小鼠血糖均在正常水平.干预期间和干预期满后,MMF干预组小鼠血糖与生理盐水对照组之间无差异(P>0.05);MMF组胰岛炎严重程度及胰岛β细胞凋亡率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明显减轻(P<0.01).结论:MMF可以在早期抑制NOD小鼠的胰岛炎和胰岛β细胞凋亡,从而减轻胰腺损伤.如果在糖尿病发病前给予MMF可能延缓或防止糖尿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黄连散、二甲双胍及参芪降糖颗粒对链脲佐菌素(STZ)所致的2型糖尿病小鼠降糖作用的区别。方法采用小剂量多次腹腔注射STZ法复制2型糖尿病小鼠动物模型,检测空腹血糖、体重、血清胰岛素的变化及胰岛β细胞病理改变情况。结果给药14d后,黄连散、二甲双胍及参芪降糖颗粒均能降低2型糖尿病小鼠的血糖,增加血清胰岛素含量,有效控制小鼠体重降低,改善胰岛β细胞损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连散低剂量组降糖作用与二甲双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优于参芪降糖颗粒(P〈0.05)。结论黄连散降糖效果较参芪降糖颗粒显著,与二甲双胍接近,但其对胰岛β细胞具有更好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罗格列酮钠对链脉佐菌素(STZ)糖尿病大鼠残存胰岛β-细胞的作用,及其对JNK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糖尿病对照组(OM组,14只),罗格列酮钠组(RSG组,14只),后两组予STZ(50 mg/kg)腹腔内注射诱导成模后,RSG组予罗格列酮钠干预治疗[4 mg/(kg·d)].治疗10周后,各组大鼠行灌胃葡萄糖耐量试验,评价胰岛功能,之后处死动物,取胰岛组织,光镜下观察胰岛组织病理学形态,以免疫组化法检测胰岛中INS、P-JNK、Caspase-3的表达,TUNEL法检测β-细胞凋亡率.结果 ①与DM组相比,RSG组血糖降低.两组0 h INS(FINS)和2 h INS分别为(17.49±4.59) μU/L vs (23.59±4.59) μU/L和(20.24±3.32) μU/L vs (30.98±9.15) μU/L,RSG组INS水平更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其胰岛功能有好于DM组的趋势.②RSG组较DM组的胰岛边缘较清晰,细胞排列较整齐,染色质较丰富.③RSG组胰岛表达INS的水平高于DM组(P<0.05).④TUNEL检测结果显示RSG组的胰岛β-细胞凋亡率(%)较DM组小,分别为6.52±0.77 vs 10.33±1.07(P<0.05);Caspase-3的表达亦减少(P<0.05).⑤与DM组相比,RSG组JNK的活化受到抑制,P-JNK的表达减少(P<0.05).结论 RSG能够减少胰岛β-细胞的凋亡,改善STZ糖尿病大鼠的胰岛功能,降低血糖,其对胰岛β-细胞的抗凋亡作用可能是通过JNK信号通路起作用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高脂饮食结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注射方法制备的2型糖尿病(T2DM)模型小鼠的生化及病理改变。方
法将C57BL/6J 实验小鼠随机分成3 组:正常饮食组(NC组),高脂饮食组(HC组)和高脂饮食加STZ组(HC+STZ组)。HC+
STZ组高脂高糖饲料饲养1个月后,按40 mg/kg剂量腹腔注射STZ,24 h后再注射1次;HC组高脂高糖饲养,NC组一直用普通
饲料饲养,两组注射等量的柠檬酸缓冲液作为对照。注射STZ后每周测定空腹血糖,持续4周;1个月后进行口服葡萄糖试验
(OGTT);然后处死小鼠,对血浆进行相关的生化检测,免疫组化检测胰岛形态结构,病理分析肝脏,肾脏的结构形态情况。结
果(1)注射STZ 1周后,有75%的小鼠空腹血糖超过阈值(13.89 mmol/L);2周后除1只小鼠死亡外,其余小鼠空腹血糖均超过
阈值,造模成功率为91.3%;HC组空腹血糖比NC组略有升高,但尚在正常值范围内;(2)高脂饮食的HC+STZ组和HC组小鼠体
质量均显著高于NC组(P<0.01),STZ注射后体质量增加不明显;(3)OGTT结果显示,HC+STZ组口服葡萄糖后0.5~2 h的血糖
都显著高于NC组和HC组(P<0.01);HC组0.5~2 h的血糖也高于NC组,但只有1.5 h血糖有显著差异;HC+STZ组AUC(曲线下
面积)显著高于NC组或HC组(P<0.01);HC组AUC略高于NC组(P<0.05);(4)生化检测显示,HC+STZ组血浆中的肌酐(CR)
含量显著高于NC组(P<0.01)和HC组(P<0.05);(5)胰岛的免疫组化染色显示,HC组胰岛结构完整,细胞排列规整,胰岛素的分
泌较NC组减少;HC+STZ组胰岛萎缩,细胞排列紊乱,可见许多空泡状和纤维化结构,胰岛素的分泌明显减少。病理检测显示
肝脏有轻度的脂肪肝,肾脏的形态结构未见明显改变。结论高脂饮食结合低剂量STZ多次注射制备的T2DM模型小鼠与人类
T2DM有非常相似的病理结构和生化改变,伴有脂肪肝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榛花对糖尿病小鼠胰岛β细胞再生修复的影响.[方法]用四氧嘧啶制作小鼠糖尿病模型.设立正常对照组、糖尿病对照组、药物对照组及大、中、小剂量(5.00,2.50,1.25 mL/kg)榛花浓缩液实验组,实验周期为3周,其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胰岛β细胞.[结果]大、中、小剂量榛花浓缩液实验组小鼠胰岛β细胞数量与糖尿病对照组相比较无明显差别.[结论]榛花对受损胰岛β细胞的再生修复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熊脱氧胆酸(UDCA)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DM)大鼠胰岛β细胞抗氧化及抗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STZ 50 mg/kg一次性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n=40),并将成功制备的糖尿病大鼠(血糖持续1周≥16.7 mmol/L,n=14)随机分为两组:DM组7只.UDCA组7只.另外取正常对照组10只.自造模成功第10天开始UDCA组以UDCA(40 ms/kg)给大鼠灌胃30天,对照组予等量生理盐水,其间观察各组大鼠的体重、血糖,处死后留取血清和组织标本,测定血清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胰腺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观察胰岛β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结果:糖尿病大鼠在给予UDCA治疗后血糖浓度逐渐下降,但仍然未降到正常水平;糖尿病大鼠予UDCA治疗后减少了由STZ引起的胰岛β细胞的凋亡(P<0.01);血清MDA、NO水平在糖尿病组大鼠显著增加,而胰腺组织匀浆SOD活性则降低;给予UDCA治疗后这些参数均有明显改善.结论:UDCA可以清除STZ产生的NO和氧自由基,保护胰岛β细胞,使其不发生过度凋亡,从而降低血糖.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未致高血糖大鼠的糖耐量有无异常。方法:10~12周龄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腹腔内注射30mg/kg(小剂量组)或60mg/kg(大剂量组)的STZ;对照组,腹腔内注射等量酸性缓冲液。注射后1~12周对STZ未致高血糖大鼠(空腹血糖〈10mmol/L)进行腹腔葡萄糖耐量试验(Intraperitoneal glucose tolerancetest,IPGTT)。结果:小剂量组大鼠的血糖或IPGTT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大剂量组未致高血糖大鼠在STZ注射后有2/9~3/5的大鼠的IPGTT异常,即50%葡萄糖腹腔内注射(2g/kg)后120min的空腹血糖值大于相应对照组的所有动物的该值,且≥10mmol/L。结论:小剂量STZ未导致大鼠高血糖,且IPGTT无异常,而大剂量STZ未致高血糖大鼠的糖耐量减退。  相似文献   

19.
不同剂量STZ诱导小鼠糖尿病模型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链脲佐菌素(STZ)多次注射诱导小鼠糖尿病模型的发生机制以及糖尿病的发生与自身免疫应答的关系。方法:昆明小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Ⅰ组)及20、40、80 mg·kg-1STZ组(Ⅱ、Ⅲ、Ⅳ组)。腹腔注射不同剂量STZ诱导小鼠糖尿病作为动物模型。葡萄糖(Glu)测定试剂盒与尿液分析试纸条联合检测小鼠血糖和尿糖的变化,光镜观察胰岛的组织学改变情况,ELISA间接法检测小鼠血清中胰岛素抗体(IAA)的水平,淋巴细胞转化试验(MTT法)检测小鼠胸腺和脾脏的T淋巴细胞功能。结果:对照组血糖基本无变化,模型组血糖值随时间增加而增加;注射STZ后第4周,尿糖结 果Ⅰ组均为(-);Ⅱ组中5只(-),其余均>+;Ⅲ组中2只(-),其余均>++;Ⅳ组均>+++。不同剂量STZ诱导小鼠胰岛β细胞损伤的病理改变和程度均有所差异。Ⅱ组和Ⅲ组的IAA高于对照组(P<0.05),而Ⅳ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比 较,Ⅱ组和Ⅲ组的脾细胞(成熟的T淋巴细胞)对ConA的刺激表现为功能增强,而胸腺细胞(不成熟的T淋巴细胞)对ConA的刺激则表现为功能降低;但Ⅳ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3种剂量STZ均可诱导不同程度的糖尿病发生。大剂量STZ(80 mg·kg-1)可诱导小鼠产生2型糖尿病;而小剂量STZ(20和40 mg·kg-1)则诱导产生1型糖尿病,以40 mg·kg-1STZ诱导的1型糖尿病的效果为最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腹腔注射不同剂量链脲佐菌素(STZ)于雌性C57BL/6小鼠,诱导建立与人类1型糖尿病相似的动物模型,研究最适链脲佐菌素(STZ)建模剂量。方法  35只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 =5)和模型一、二、三组(STZ剂量分别为40、50和60 mg/kg),每组10只。模型组连续5 d腹腔注射不同剂量STZ,测定注射前、注射后1、2、3、4和5周的空腹血糖和体重,小鼠胰岛素自身抗体(IAA)阳性率,观察小鼠饮食、饮水和排尿情况。流式细胞技术(FACS)分析血和脾细胞悬液中恒定自然杀伤T细胞(iNKT)细胞比例;HE染色观察胰岛病理。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三组饮水量、进食量和排尿量增加,体重减轻。与对照组比较,模型三组血糖变化明显,注射STZ后第1周迅速升高,第4周达高峰,随后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3组胰岛萎缩,胰岛细胞不规则,数目减少。模型二组和模型三组IAA阳性率分别达到30%和90%。与对照组比较,模型三组外周血CD4+NK1.1+淋巴细胞和脾CD4+NK1.1+淋巴细胞比例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诱导建立雌性C57BL/6小鼠1型糖尿病模型的最适STZ剂量为60 m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