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狄灵  厉英倩  张薇 《医学争鸣》2003,24(19):1774-1776
目的: 观察参芪降糖颗粒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胰岛β细胞、C肽及血浆胰岛素释放的影响,并初步探求其降糖机制. 方法: 用链脲霉素(streptozotocin, STZ)制作糖尿病大鼠模型,观察参芪降糖颗粒对上述模型动物胰岛β细胞、C肽及血浆胰岛素释放的作用. 同时观察参芪降糖颗粒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胰岛β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结果: 参芪降糖颗粒大剂量(2.0 g*kg-1)对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水平有明显降低作用. 并能同时升高C肽含量,增加糖尿病大鼠的胰岛素的水平;参芪降糖颗粒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胰岛β细胞有明显保护作用. 结论: 参芪降糖颗粒对STZ引起的动物高血糖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修复、改善受损的胰岛细胞功能,促进胰岛素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短期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诊早期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血糖、胰岛β细胞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住院的新诊断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156例,随机分为短期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组(观察组)80例,二甲双胍治疗组(对照组)76例,3个月后评价2组治疗效果和血糖及胰岛β细胞功能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糖尿病症状消失时间(6±2)d,对照组(12±5)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3个月FBG、2hPG及BMI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的下降(P〈0.01,P〈0.05),CP、FINS、HOMA-β均有明显的上升(P〈0.01,P〈0.05),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短期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诊早期2型糖尿病疗效可靠,安全。  相似文献   

3.
张英杰 《中外医疗》2010,29(10):97-98
目的观察甘精胰岛素联用瑞格列奈或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降糖效果及对血脂、胰岛B细胞的功能影响。方法对我院62例磺脲类药物继发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甘精胰岛素+瑞格列奈和甘精胰岛素+二甲双胍组治疗3个月观察FPG,2hPG,HbA1c,血脂,C肽和体重指数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FPG、2hPG、HbA1c、血脂TG均明显下降,C肽升高(P〈0.01),2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应用甘精胰岛素联用瑞格列奈或二甲双胍治疗磺脲类药物继发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能有效改善其高血糖状态,改善胰岛β细胞的功能,2种治疗间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芪贞降糖颗粒对糖调节异常(IGR)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索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100例IGR患者,随机分为芪贞组和二甲双胍组,每组50例,分别予芪贞降糖颗粒及二甲双胍治疗,疗程1年,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白介素6(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结果芪贞降糖颗粒可降低糖调节异常患者FBG、2hPG、FINS、HOMA-IR(P〈0.05),同时可减少IL-6、hs-CRP(P〈0.05);与二甲双胍比较,其降低hs-CRP水平功能优于二甲双胍组(P〈0.05),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贞降糖颗粒可有效改善糖调节异常患者血糖,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减轻炎症反应从而改善胰岛素抵抗,进而有效调节血糖。  相似文献   

5.
徐芬娟  朱娟飞  沈中秋  张青森  宣少平  沈飞霞 《浙江医学》2017,39(23):2121-2124,2128
目的探讨预混胰岛素联合不同口服降糖药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将87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门冬胰岛素30组21例,二甲双胍组23例,阿卡波糖组22例,西格列汀组21例,分别接受门冬胰岛素30单用、门冬胰岛素30+二甲双胍、门冬胰岛素30+阿卡波糖、门冬胰岛素30+西格列汀治疗至达标,持续治疗12周,比较胰岛β细胞功能、胰岛素敏感性、降糖疗效及胰岛素用量。结果治疗后各组胰岛β细胞功能均明显好转,但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联合治疗组治疗后胰岛素敏感指标稳态模型胰岛素敏感指数(HOMA-S)和总体胰岛素敏感指数(Matsuda指数)较治疗前均有改善,HOMA-S好转率二甲双胍组和阿卡波糖组大于门冬胰岛素30组(P<0.05)。联合治疗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较门冬胰岛素30组低,其中糖化血红蛋白二甲双胍组和阿卡波糖组与门冬胰岛素30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甲双胍组和阿卡波糖组日胰岛素剂量低于其他两组。结论预混胰岛素基础上联合口服降糖药能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其中以联合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最佳,且降糖疗效更佳,胰岛素用量更少,未发现预混胰岛素基础上联合口服降糖药对β细胞功能有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十味降糖散对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降糖作用及脂肪代谢的影响。方法将应用配合法造模昆明小鼠随机分模型对照组,二甲双胍组,十味降糖散高、中、低剂量组,比较组间小鼠血脂、血糖代谢差异。结果与二甲双胍组相比,十味降糖散高剂量组(P0.01)中、低剂量(P0.05)显著降低空腹血糖;而高、中剂量十味降糖散血糖峰值和血糖曲线下面积均较低的;高剂量十味降糖散给药第10周降低空腹血清总胆固醇水平(P0.05);高、中剂量十味降糖散抑制模型小鼠血清瘦素的升高(P0.01或P0.05)及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P0.05)。结论十味降糖散可以有效控制糖尿病小鼠血糖,并改善其脂肪代谢。  相似文献   

7.
康志强 《中国医疗前沿》2012,(20):21+92-21,92
目的观察艾塞那肽对二甲双胍及预混胰岛素治疗未能有效控制血糖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 90例入选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二甲双胍组、预混胰岛素组、二甲双胍联合预混胰岛素组,给予口服最大耐受剂量二甲双胍及胰岛素治疗至少2个月,在此基础上加用艾塞那肽注射液,观察3个月测量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BMI变化情况。结果三组患者在原方案基础上加用艾塞那肽注射液治疗3月后HbAlc、FPG和PPG、BMI均较前降低(P〈0.05)。结论使用艾塞那肽可改善T2DM患者的血糖和胰岛β细胞功能,并对降低体重有很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析参芪降糖颗粒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86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建议饮食控制+运动+二甲双胍片治疗2个月,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PG)及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均控制不达标。随后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6例,对照组40例。观察组饮食控制+运动+二甲双胍片联合参芪降糖颗粒,3次/天,1∽2包/次,对照组饮食控制+运动+二甲双胍片,治疗2∽3个月,监测上述相关指标。结果治疗2∽3个月,观察组患者FPG 5.5∽7.0 mmol/L,2 h PPG 6.0∽7.8 mmol/L,Hb A1c 5.5%∽6.8%;对照组患者FPG 8.2∽12.5 mmol/L,2 h PPG8.9∽11.8 mmol/L,Hb A1c〉8.0%。观察组患者联合治疗前后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疗效不显著,两组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芪降糖颗粒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沙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60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沙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治疗16周,观察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质量指数(BMI)及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等方面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FPG和HbA1C相较于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后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明显升高(P<0.05);两组治疗后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PP-4抑制剂沙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降糖效果更好,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马来酸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联合用药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开放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86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2组。研究组45例,口服马来酸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对照组41例,口服二甲双胍。治疗前后分别测定空腹和餐后血糖、HbA1C、血清胰岛素、C肽水平、血压和血脂。结果研究组能使空腹和餐后血糖、HbA1C、血清胰岛素、C肽、收缩压、舒张压和甘油三酯水平明显下降,在改善空腹和餐后血糖,降低血清胰岛素、C肽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马来酸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联合用药可明显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减轻胰岛β细胞负荷,使胰岛β细胞功能得到部分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二甲双胍分别联合地特胰岛素、双相门冬胰岛素30治疗单纯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4年8月—2016年12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单纯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T2DM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A组57例、B组55例。所有患者停服除二甲双胍外所有降糖药,A组采用二甲双胍+地特胰岛素降糖方案,B组采用二甲双胍+双相门冬胰岛素30降糖方案,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血糖指标、胰岛功能指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期间,A、B组分别脱失2例、1例。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治疗12周后FPG、2 hPG、HbA1c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FPG、2 hPG、HbA1c达标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稳态模型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治疗12周后HOMA-β较治疗前升高,HOMA-IR较治疗前降低(P<0.05)。A组患者胰岛素类似物用量为(24.96±3.57)U/d,B组患者胰岛素类似物用量为(25.18±3.85)U/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09,P=0.758)。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体质指数(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12周后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低血糖事件、转氨酶升高、头痛、胃肠功能紊乱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单纯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采用二甲双胍联合地特胰岛素或双相门冬胰岛素30均能在无明显体质量变化的基础上达到相似的降糖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水平的变化,探讨血清SF检测在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意义。方法 通过比较98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与6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糖、血脂、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及SF等方面的差异,分析SF与血糖、血脂、HOMA-IR、HOMA-β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脂、HOMA-IR和SF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而其HOMA-β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SF与FBG、HbA1c、TG、TC、、FINS、HOMA-IR呈正相关,与HOMA-β呈负相关。结论 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SF水平增加与胰岛素抵抗加重和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伴明显高血糖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伴明显高血糖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胰岛素强化治疗3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糖、胰岛素水平、糖化血红蛋白、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变化,以及停药后血糖达标持续时间。结果:80例患者接受胰岛素强化治疗后,空腹及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胰岛素分泌水平、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较治疗前明显升高。随访6个月,其中36例仅通过饮食控制及体育锻炼即可获得理想的血糖控制。结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后可有效控制血糖,显著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持续胰岛素泵(CSII)强化治疗对初诊老年2型糖尿病的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常规2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类似物诺和锐30(MSII)方法为对照,将初诊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39例,分为CSII强化治疗组17例,MSII治疗组22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胰岛β细胞功能、血糖达标天数、平均胰岛素总量及低血糖发生次数等。结果两组治疗后胰岛β细胞功能均明显恢复,但与MSII组相比CSII组改善更为显著(P〈0.01),FBG、P2hBG低于MSII组(P〈0.05),血糖达标所需时间短于MSII组(P〈0.01),平均胰岛素用量少于MSII组(P〈0.05),低血糖发生率低于MSII组(P〈0.05)。结论对于初诊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有利于胰岛素β细胞功能恢复,优于常规2次皮下胰岛素注射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胰岛素强化治疗及联合二甲双胍对短病程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的疗效,探讨短病程2型糖尿病强化治疗的优化方案。方法:49例短病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强化治疗组(23例),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组(26例),测定强化治疗2周前、后各组患者FPG、Ins、C-P、hsC-RP及75g葡萄糖负荷后2hPG、Ins、C-P。应用稳态模型计算β细胞功能(HOMA-β)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同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变化级治疗费用。结果:强化治疗后胰岛素+二甲双胍组相比胰岛素组HOMA-β水平显著升高(P<0.05),HOMA-IR水平显著下降(P<0.05);血糖达标时间显著缩短,胰岛素及治疗费用显著下降(P<0.05)。结论: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较单纯胰岛素治疗更能有效改善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能明显减少胰岛素用量及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门冬胰岛素30联合阿卡波糖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患者糖代谢和胰岛β细胞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选取30例糖化血红蛋白(HbA1c)〉8.5%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在严格饮食控制的基础上予以12周的门冬胰岛素30联合阿卡波糖治疗方案。患者在治疗前后,连续3 d监测指尖血糖,计算平均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 h血糖(PPG),并检测HbA1c;同时进行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细胞分泌功能指数(HOMA-β),早相胰岛素分泌指数(ΔI30/ΔG30),第二时相胰岛素分泌指数(AUCI)。结果:治疗后,患者血糖控制情况FPG、PPG、HbA1c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HOMA-IR明显改善(P〈0.05),HOMA-β和ΔI30/ΔG30均明显提高(P〈0.05),AUCI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门冬胰岛素30联合阿卡波糖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不仅有效改善糖代谢,而且能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改善早相胰岛素的分泌。  相似文献   

17.
晏启明 《西部医学》2012,24(11):2092-2093
目的探讨瑞格列奈治疗初诊Ⅱ型糖尿病的降糖效果及对p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初诊Ⅱ型糖尿病患者64例,按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给予瑞格列奈1mg,每日3次,对照组给予格列吡唪5mg,每天1次。两组均采用甘精胰岛素作为基础治疗,起始剂量为0.1U/kg·d,根据FGP水平调整使用剂量,使FGP水平控制在5~6mmol/L,2周复查1次,随访3个月。结果两组治疗3个月后,餐前及餐后的血糖及HbAl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格列奈在治疗初诊Ⅱ型糖尿病中控制餐后血糖、HbAlc,改善B细胞功能较格列吡唪更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检测糖耐量正常与糖代谢异常人群的血糖(GLU)、胰岛素(INS)和糖化血红蛋白(HbAlc)的关系,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中血糖与胰岛β细胞功能的关系。方法对55名初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及50名正常人的空腹血糖、2h血糖、空腹胰岛素、2h胰岛素和糖化血红蛋白分别采用酶法、化学发光法、免疫比浊法进行测定,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2h血糖、空腹胰岛素、2h胰岛素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别为(11.12±2.91)mmol/L、(19.40±3.38)mmol/L、(20.27±7.44)μU/L、(28.65±10.16)μU/L、(10.7±2.13)%,均高于正常人的(5.35±0.60)mmoUL、(8.38±1.31)mmol/L、(11.47±2.26)μU/L、(35.21±11.38)μU/L、(5.32±o.63)%,差异明显,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型糖尿病不同年龄间同一时间段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对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B细胞功能关系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家系一级亲属中糖耐量正常者胰岛β细胞的功能状况。方法选择糖耐量正常的2型糖尿病家系一级亲属(T2DM一级亲属组,n=94)和无糖尿病家族史的糖耐量正常者(正常对照组,n=98)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和血清胰岛素释放试验分别测算全身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Matsuda)]及餐后30min和总体胰岛素释放指数(IGI30和IGI);进一步推算得到葡萄糖处置指数(DI),包括DI30[ISI(Matsuda)×IGI30]和DI[ISI(Matsuda)×IGI],以评估胰岛β细胞胰岛素分泌的早期和总体状况。结果 T2DM一级亲属组和正常对照组的ISI(Matsuda)分别为107.39±41.88和105.18±44.18,DI分别为631.04±179.25和665.66±230.71,两组间ISI(Matsuda)和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2DM一级亲属组DI30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248.44±894.41和1558.35±1015.66(P〈0.05)。结论对于T2DM家系中正常糖耐量的一级亲属个体,在胰岛素敏感性并未降低的情况下,胰岛β细胞已存在早期胰岛素分泌功能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