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医改新方案首次将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确定为支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支柱之一。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构建乡村和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是新医改对医疗信息化建设提出的要求。现在,各级政府对于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都高度重视,全国目前有30多个区域卫生信息化项目在期.划申.医疗信怠化建设迎臬了新的一波高潮。  相似文献   

2.
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平台建设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读相关政策,结合上海市2010年全面启动的“基于市民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共享工程”,探索如何建立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平台.项目整合多方信息资源,旨在建立全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搭建覆盖多领域需求的信息化平台,推进临床医疗和公共卫生业务协同.最终目标是保障区域内居民享有基本卫生服务,加强卫生全行业管理,为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供信息支撑.  相似文献   

3.
区域卫生数据中心的建设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国家卫生部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标准,建立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实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整合与共享,建立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业务协同信息体系,在区域内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专业条线管理机构、第三方服务机构之间实现妇幼保健业务协同、出院病人社区随访、第三方临床检验中心、慢性病干预业务协同等信息化医疗服务,大力优化区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深化区域卫生数据中心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与区域卫生信息网络在全世界范围内正在成为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前沿阵地。而区域卫生信息网络的核心是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服务的共享。本文从组织机构、政策法规制定、数据共享标准和重视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四方面介绍国外主要国家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共享服务体系建设,以期为我国共享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结合实际情况,探讨重庆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方法:分析重庆市当前区域卫生信息化现状,面向卫生信息资源,以电子健康档案为中心,进行统筹规划、整体管理、协同服务。结果:建立“快速、高效、共享”的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结论:利用信息手段,推进重庆市卫生事业发展,建立完善的现代区域卫生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6.
曹海涛  刘登  潘毅慧  祝友元  赵影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6):1804-1805,1808
家庭医生制服务是上海市"十二五"期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点,信息化是提高健康服务效率、克服家庭医生数量少、缓解居民"看病难"的有效途径和有力支撑。本文立足于闸北区现有资源,展望家庭医生制服务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提出健康管理平台的未来设想,形成一个通过通信网络连接起来的、纵横交错的、立体的、动态的、互动的系统,其中涉及信息共享交换平台的建立、云计算的应用、系统决策管理功能等。最后对健康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未来进行大胆构想,主要涉及人工智能和数字模拟医院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邓宏艳  李一童 《中国全科医学》2015,18(10):1145-1149
目的 对海淀区青龙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式服务实践进行总结,以期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并为其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参考。方法 青龙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了10支新型全科服务团队,初步形成了以全科医生为主导,以全科服务团队为载体,以社区为单位,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站为工作平台,以签约居民健康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对青龙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0-2014年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进行回顾,并收集卫生统计报表、团队绩效考核数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截止到2014-12-31,建立并完善了家庭健康档案11 782户,居民个人健康档案45 731份,并全部录入医生工作站系统;家庭医生式服务签约8 254户、31 942人。2011-2014年,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规范化管理人数、规范化管理率、血压血糖控制人数及控制率呈提高趋势。2010-2014年,中心诊疗人次、业务收入呈持续增长趋势。签约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较高。结论 青龙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的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初见成效,是符合现有医疗资源的服务模式,但还存在着家庭医生式服务没有明确的规范、人力资源相对不足、信息化建设滞后等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8.
我国社区卫生信息化已经过20年的探索和发展,国家也出台了政策和标准支持社区卫生信息化和居民健康档案的建设,然而社区卫生信息系统仍面临着居民健康信息未整合、社区信息化顶层设计缺失、信息系统与实际业务脱离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以上海彭浦新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案例介绍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的社区卫生信息化平台发展阶段、应用成效和未来展望,以期为其他社区信息化建设提供经验借鉴。本文首先从基础建设、互联互通、标准集成、系统应用4个阶段总结了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的社区卫生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历程,形成了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的社区卫生信息化平台,对医院的业务、居民健康及各个部门管理信息进行综合管理。其次,介绍了社区卫生信息化应用成效:实现居民健康信息便捷查询,改善居民医疗就诊流程和服务体验,提高医务人员在健康管理、签约服务、分级诊疗和上门服务等方面的工作效率,从绩效机制、预算机制、管理机制层面助力社区综合改革,推动社区精细化管理。最后,从健康预警、辅助诊疗、医疗智能审核和社区随访4个方面对社区卫生智能化的未来进行展望。笔者认为,社区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需要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强调互联互通和实践应用的顶层设计,以业务实际需求为导向,以改善服务体验,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效能为驱动,实现业务系统、信息系统和居民健康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医院信息化的发展,单一的信息孤岛系统很难满足患者和医疗机构对完整信息链的需求。为此,需要构建统一完整的居民健康档案和跨医疗机构的信息共享机制,协同不同医疗机构的业务信息系统,实现居民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信息的共享和交换,为相关部门提供全面准确的决策支持。电子病历和电子健康档案是医院信息系统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电子健康档案是电子病历的高级形式,有着电子病历无法替代的作用。它兼容患者医疗及个人健康保健、家庭健康档案、公共卫生信息、术后随访记录等信息,并实现居民健康档案多档合一。它实现了不同医疗机构的信息数据交流,利用更新及交互应用,可提高信息的使用率,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依据及全科医疗的工具,在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重点介绍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建立孕产妇的社区电子健康档案。  相似文献   

10.
家庭医生上门随访是社区居民健康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我中心利用掌上电脑(PDA)通过3G网络通讯技术将访视的健康管理服务内容直接传输到中心健康档案管理系统中,实时更新数据,可避免以往的访视内容二次输入、内容更新不及时等弊端,使社区家庭医生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能更准确地给出健康指导方案,利用微型打印机为服务对象提供本次的个体化健康教育处方和访视记录清单,并有助于建立家庭医生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自动绩效考核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1.
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共享平台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走区域医疗信息化之路,对有效解决医疗卫生服务需要与服务供给的平衡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共享平台的构成、信息系统模型、网络结构、功能模块等设计,以及对医疗应用集成平台的部署,实现了有限的医疗资源在区域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为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做出科学可靠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背景 随着签约服务工作的不断推进,一些问题也日渐显现,目前社区首诊、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等均缺少政策匹配制度。提升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促进签约服务提质增效,进一步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提高居民签约获得感是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改革方向。目的 探索信息分诊模式下“1+1+1”全科团队签约服务管理模式的实施效果,为做实做细签约服务工作提供基础。方法 按基线可比选取2019年度上海市浦东新区远郊地区服务人口在5万~10万的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签约情况(签约率、重点人群签约率、考核分)及随机分层抽取各医疗机构每位家庭医生签约居民的10%,分为干预社区和对照社区,其中1家为干预社区即基于信息分诊的全科团队签约服务管理1年;以自制问卷形式、医院信息系统和签约APP信息同步开展签约信息准确率、家庭医生签约知晓率、签约居民首诊意愿就诊率、家庭医生有效服务率、家庭医生服务满意率等指标的统计,汇总分析比较干预效果。结果 基于信息分诊的全科团队签约服务管理的干预社区签约居民首诊意愿率和家庭医生有效服务率高于4个非干预的对照社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签约信息准确率、家庭医生签约知晓率与其中3个对照社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信息分诊的全科团队签约服务管理模式类似于政策性干预签约服务,服务效果较好,可推广应用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为进一步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落实出台各项干预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刘德奇  史庭璋  伍平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6):1806-1808
目的测评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的居民满意度,探索家庭医生责任制的模式。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与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试行家庭医生责任制的62名社区居民进行调查。结果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行的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的总体满意度为32.26%,其中医患沟通满意度为66.13%,医学技术服务满意度为61.29%,服务组织满意度为33.87%。结论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的满意度较高。家庭医生责任制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便利可及的医疗服务,改善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但是如何提升家庭医生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业务水平,如何整合区域内医疗资源,使之能更合理、更充分的应用是家庭医生责任制探索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王深明 《中国医院》2009,13(1):13-16
结合新医改方案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改革实践,探讨公立医院如何在构建新型医疗网络;靠学科发展平台,承担医药卫生科技创新的使命;凭科学的运行机制和优质高效的管理促进医院发展等方面适应医改的要求,以不断加强和完善内涵建设,迎接新医改.同时提出,新政推行,并非所有问题迎刃而解,需要在实践中求索创新。  相似文献   

15.
静脉液体配制中心先进的设备增强了保护配置化疗药物人员的健康,同时为药师指导用药与医生合理用药提供了平台,保证了静脉用药的安全性、合理性与有效性。PIVAs信息系统的建立与运行不仅大大提高了护理人员与配置人员的工作效率,而且对药品库存的管理提供了一种更科学、更规范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
鲍勇  杜学礼  张安  孙纬  许速  倪军杰 《实用全科医学》2011,9(6):831-831,904
目的家庭医生制度是国家新医改的重要内容,也是上海市即将要全面实施的综合改革目标。笔者根据多年的研究实践,对家庭医生制度进行首次界定,回顾了国际家庭医生服务的发展趋势和意义。同时,对家庭医生制度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探讨,提出研究家庭医生制度"54321"方案:5个确定,即确定家庭医生资质,确定供方服务内容,确定需方利用程度,确定服务项目费用;4方付费,就是政府支付内容,基本医疗保险支付,社会支付,个人支付;3方评价,就是供方评价,需方评价,第三方评价;最后初步制定了家庭医生制度发展的战略,就是加强领导,综合管理,政策配套,协调发展;改革体制,引入竞争,积极创新,稳步发展;心系社区居民,完善服务、深化服务、可持续服务;制定规划,多种模式,多种层次,循序渐进,积极培养家庭医学人才;加强管理,保证质量,良性运转,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背景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功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落实分级诊疗制度,促进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途径,了解云南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存在的问题,对推动云南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序开展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了解云南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存在的问题。方法 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定量研究分3部分:第1部分从2017年11-12月医改专题书面调研中选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部分进行分析;第2部分对2016年《云南省年卫生统计资料》和《2017云南省统计年鉴》进行分析;第3部分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法选取云南省213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2018年5月),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主要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和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知晓情况。定性研究选取4名负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管理者、36名具体从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工作人员进行访谈。结果 卫生统计资料显示,2016年云南省全科医生数4 737名,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0.99名(不足1名);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为0.56名,除昆明市外,其余州(市)均低于全国水平。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信息的知晓渠道主要是医生告知(65.3%)、电视和广播(64.8%)、宣传栏(54.5%)、微信和微博(50.7%);群众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知晓程度较低,213名被调查对象中,只有13名(6.1%)表示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部了解,63名(29.6%)表示了解小部分。定性访谈显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效果不理想,群众知晓率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压力大;信息化建设薄弱,工作效率低;配套措施不完善。结论 云南省全科医生数整体偏低,且职称、学历偏低;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知晓率较低。建议加大全科医生和执业(助理)医师培养,加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宣传,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完善相关配套措施,促进云南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有序开展。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卫生管理决策水平和效率,对卫生行政人员提供全方位的卫生信息服务,以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为基础,对卫生管理决策支持系统进行了设计.探讨了系统的体系结构,详细设计了系统的八大功能模块,并对卫生管理领域的主题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家庭医生服务制度下的医生弹性薪酬模型及影响因素,为医疗改革、家庭医生服务制度实施提供支持。方法 根据家庭医生服务制度、家庭医生薪酬制度相关政策文件,将家庭医生服务制度下医务人员的弹性薪酬分为医保基金按人头打包预付后的结余、糖尿病和高血压等慢性病按病种打包服务费、传统按项目付费的医疗收入3个部分,参考Handbook of Health Economics中的医生净收益函数,构建医务人员的弹性薪酬模型,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于2016年10月在海淀区家庭医生服务制度试点机构选取居民3 182例,分析患者年龄、患病情况与医疗支出的关系。结果 根据构建出的弹性薪酬模型发现,医保支付方式、医生行为、患者特征会影响医务人员的弹性薪酬,当医生的生产力达到最大且服务对象病情较轻、医疗支出较少时,其弹性薪酬达到最大。对海淀区的实证研究发现,随年龄的增长,居民的医疗支出大体上呈上升趋势;就诊频率大、病情重的少部分患者是影响医保控费和医生薪酬的重点人群。结论 建立符合家庭医生服务制度特点的医务人员弹性薪酬模型是必要的,采用混合支付方式、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利用信息化和数据化手段进行患者细分和个性化绩效考核是实现医保、医生、患者三方共同利益的合理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