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综合介入疗法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合并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2002年7月至2011年6月,回顾性分析214例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合并左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采用包括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动脉留置导管溶栓、机械性血栓碎吸、髂静脉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等综合介入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无肺栓塞发生.术后1周、2周、4周的有效率分别为97.2%、98.6%、100%.结论综合介入方法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合并左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手术取栓,经皮-大隐静脉置管溶栓联合支架置入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并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0例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并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采用股静脉切开导管取栓,经皮、大隐静脉置管溶栓联合髂静脉支架置入治疗,静脉造影评价静脉通畅程度.10例均在术前行腹部和下肢增强CT检查明确诊断;7例增强CT见下腔静脉内血栓者行临时性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股静脉切开导管取栓,取栓术后经皮、大隐静脉置5 F导管鞘溶栓;3例直接行取栓溶栓治疗.10例均行球囊扩张及髂静脉支架置入术.结果 静脉造影示髂静脉再通率100%;术后患肢肿胀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结论 手术取栓、经皮经大隐静脉置管溶栓联合髂静脉支架置入是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并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之一;术前腹部和下肢增强CT检查可明确下腔静脉有无血栓形成从而为置入滤器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腔内技术治疗髂静脉狭窄的近期疗效.方法 2006年9月-2008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管外科接受腔内治疗的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患者21例,男9例,女12例;年龄25~80岁,平均年龄为(55±4)岁.其中左侧髂静脉病变19例,右侧2例.伴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17例,慢性血栓1例,无下肢DVT 3例.所有患者临床均表现为肢体肿胀.17例伴急性DVT的患者先行下肢深静脉导管溶栓.本组行髂静脉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8例,髂静脉PTA并支架置人治疗13例.结果 行PTA治疗的8例患者术后影像学评价示治愈、显效、好转各2例(6/8),无效2例(2/8);肢体肿胀治愈3例(3/8)、有效2例(2/8)、无效3例(3/8).髂静脉PTA并支架置入治疗的13例患者术后影像学评价示治愈12例(12/13)、显效1例(1/13),肢体肿胀治愈7例(7/13)、有效3例(3/13)、无效3例(3/13).行下肢深静脉血栓导管溶栓的17例患者术后血栓溶解Ⅲ级6例(6/17)、Ⅱ级11例(11/17).结论 PTA并支架置入是治疗髂静脉狭窄的较好方法.导管溶栓可有效地治疗急性下肢DVT,使髂静脉流入、流出道的血流通畅,是维持腔内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肺动脉栓塞患者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症状及下肢静脉顺行造影表现,归纳各种类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指导。 方法 对2013年10月-2016年10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住的45例经影像学确诊的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下肢肿胀程度及下肢静脉顺行造影征象进行归纳、分析、总结。 结果 表现为下肢轻微度至中度肿胀者27例(60.0%),重度肿胀者10例(22.2%),无下肢肿胀者8例(17.8%)。症状为轻中度肿胀或无肿胀为35例,重度肿胀为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9,P<0.05)。通过静脉顺行造影发现下肢周围型血栓,即腘静脉、股静脉及髂静脉通畅者9例(20.0%);股、腘静脉血栓形成,髂静脉通畅者19例(42.2%);髂静脉血栓形成者10例(22.2%);下腔静脉造影发现下腔静脉合并血栓形成者7例(15.6%),其中髂静脉通畅或未完全闭塞的患者为42例(93.3%)。 结论 下肢肿胀程度较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肺动脉栓塞的风险更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下肢深静脉造影类型中髂静脉通畅及合并下腔静脉血栓形成2种类型是发生肺动脉栓塞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联合腹部大血管的彩色超声诊断深静脉血栓(DVT)及其病因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85例有症状的下肢DVT患者行下肢深静脉的彩超检查,其中68例血栓累及股静脉的患者同时逆行扫查髂静脉及下腔静脉.结果 85例下肢DVT患者急性期51例,亚急性期和慢性期34例,管腔内实性回声、探头加压管腔不被压瘪或消失,CDFI示血流充盈缺损或消失,PW未引出血流频谱或频谱波形不正常是DVT的特征性表现.腹部大血管扫查发现髂静脉和/或下腔静脉内的血检、瘤栓形成、左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髂静脉炎性粘连等是导致下肢DVT的病因.结论 彩色超声对下肢DVT的诊断明确,联合髂静脉、下腔静脉及周围组织的扫查可提高DVT病因的检出率,对制定临床治疗方案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VCS)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最常见原因,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中,有1/2~2/3病人是由于右髂总动脉长期压迫导致左髂静脉受压处形成粘连带、间隔.其中2%~5%由于左下肢静脉长期受压,出现IVCS,当髂总静脉受压至回流量受限,则出现IVCS,在它严重的临床表现中,已知的是IVCS能导致出现急性DVT.随着导管介入溶栓术的广泛开展,髂股静脉DVT的潜在病因被揭示,IVCS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由于长期静脉流出道受阻且未得到及时治疗,患者可能丧失劳动能力甚至永远致残.随着血管内支架的广泛应用,潜在病因得到解决.本文就IVCS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左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Li X  Yu C  Nie Z  Zhou W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2):135-136
目的 探讨对左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外科处理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和围手术期的处理经验。方法 左下肢静脉曲张或慢性肿胀46例,行介入治疗32例,进腹行髂静脉松解、右髂动脉后置吻合8例,髂静脉病变段切除、人工血管原位移植6例,同时或二期手术处理大隐静脉及股静脉瓣膜41例。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6例,取栓后行左髂静脉病变段切除、人工血管原位移植25例,髂一下腔静脉搭桥11例。随访6~66个月。结果 无手术死亡和急性肺动脉栓塞发生。效果良好。结论 左髂静脉病变是左下肢静脉曲张或肿胀和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应尽早处理。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手术取栓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对3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施行单侧Fogarty导管取栓时,持续按压腹部脐周,静脉腔内肝素盐水及尿激酶中洗溶解残留附壁血栓碎屑,球囊扩张左髂总静脉狭窄。结果:全组病例手术顺利,未发生肺栓塞,肢体肿胀次日明显减轻。术后超声证实下肢深静脉通畅。结论:Fogarty导管取栓术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球囊扩张左髂总静脉狭窄是保证疗效和防止复发性血栓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左髂静脉解剖学异常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左髂静脉解剖学异常在左下肢静脉曲张及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52例单侧左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实施静脉造影,对33例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行急诊顺行取栓,左额静脉探查术。结果:左髂静脉闭塞或明显狭窄61例。结论:左髂静脉解剖学异常在左下肢静脉曲张和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崔健 《医学综述》2014,(24):4586-4588
目的探讨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在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中的临床诊治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髂静脉压迫综合征伴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和并发症等情况。结果经治疗,下肢功能损害评价优56例,良21例、中2例、差1例;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损害程度评价优40例,良27例、中10例、差3例。术后随访1230个月,4例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4例发生髂静脉穿孔,并发症发生率为10.0%。结论临床中纠正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或者联合静脉手术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临床症状,并且提示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可能是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基础性病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静脉成像(MSCTV)在诊断下肢静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7例临床疑有下肢静脉疾病的患者行16层螺旋CT静脉成像及血管三维重建,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CT静脉成像技术及应用价值。结果 47例患者,4例MSCTV显示正常。21例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中包括2例由布-加氏综合征引起的下肢血栓,另有3例引起肺栓塞。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并下肢浅静脉曲张。25例为下肢浅静脉曲张。4例为单纯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有16例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并下肢浅静脉曲张和(或)下肢深静脉血栓。47例均行DSA检查,45例结果与MSCTV相符,以DSA为标准,诊断符合率95.74%。结论 16层螺旋CT静脉成像在诊断下肢静脉疾病时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杨毅  陈欢 《新疆医学》2012,42(3):94-96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较少见,为髂静脉受髂动脉的骑跨压迫,或存在腔内异常粘连结构[1],导致骼静脉和下肢静脉回流障碍,引起肢体水肿、浅静脉曲张、下肢软组织淤血性营养障碍;甚至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一系列临床征侯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导管接触性溶栓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与外周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髂静脉狭窄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9年12月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普外科就诊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髂静脉狭窄患者,42例患者中15例行外周溶栓术(系统溶栓组),27例行导管接触性溶栓或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术(导管溶栓组),比较2组并发症、血栓溶解有效率以及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率。   结果  系统溶栓组及导管溶栓组的溶栓剂量分别为(335±134)万U和(304±116)万U,系统溶栓组出现并发症4例,导管溶栓组出现并发症2例,2组溶栓剂量、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系统溶栓组和导管溶栓组的溶栓有效率分别为53.33%和88.89%,导管溶栓组的血栓溶解有效率高于系统溶栓组(P < 0.05),系统溶栓组和导管溶栓组的Villalta评分分别为2.53分和1.77分,导管溶栓组的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低(P < 0.01);此外,系统溶栓组VEINES-QOL/Sym分别为35.33分及32.67分,而导管溶栓组VEINES-QOL/Sym分别为49.00分及45.67分,显著高于系统溶栓组(P < 0.01)。   结论  导管接触性溶栓联合髂静脉支架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伴有髂静脉狭窄的患者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下肢深静脉疾病的临床表现为臀部以下肿胀,下肢、腹股沟及患侧腹壁浅静脉怒张,皮温升高,深静脉走向部位压痛.如治疗及时血栓可完全溶解,症状立即消失;治疗不及时或病变发展迅速,可进入亚急性期和慢性期[1];用影像学方法显示管腔内血栓是诊断并估计深静脉血栓程度的重要方法.现对多层螺旋cT(MSCT)诊断下肢静脉疾病进展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腔内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7年12月亳州市人民医院血管外科31例行腔内治疗的IVCS患者的临床资料,测量手术前后髂静脉狭窄率,及患肢与健肢大小腿周径差。术后采用多普勒超声随访管腔通畅率及有无支架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 31例患者中球囊扩张加支架置入25例,单纯球囊扩张6例,1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合并IVCS患者采用置管溶栓。手术前后髂静脉狭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手术前后患肢与健肢大小腿周径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随访3~36个月,术后3、6个月及1、2、3年髂静脉通畅率分别为96. 0%、90. 2%、85. 6%、84. 2%及83. 1%。1例(6. 5%)患者置入支架后近端回缩移位,行补救性支架置入1枚。3例髂静脉闭塞(单纯球囊扩张),1例术后1年支架内形成血栓,4例下肢溃疡愈合无明显复发,26例下肢肿胀缓解,8例下肢静脉曲张及沉重感缓解。结论腔内治疗对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患者来说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郑卫华  庹艳红  代芬  雷红卫 《医学综述》2014,20(21):4023-4024
目的探讨经腘静脉入路介入治疗左侧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CS)伴血栓形成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0年2月至2013年3月间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2例左侧ICS伴血栓形成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导管溶栓及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所有病例ICS经左侧腘静脉穿刺、插管造影可见左侧髂静脉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部分有侧支循环形成。导丝通过狭窄或闭塞段并成功进行介入治疗。术后造影示左侧髂静脉恢复通畅,侧支循环减少或消失。患者左下肢肿胀消失,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经腘静脉入路介入治疗左侧ICS伴血栓形成,操作方便且安全有效,可作为首选方法 。  相似文献   

17.
股青肿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急症,需要急诊进行手术治疗。介入手术治疗是近年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新方法,我院2006年于省内率先为2例患者施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髂静脉狭  相似文献   

18.
髂一股静脉闭塞症(iliofermoral venous occlusion)属下肢深静脉闭塞中的局段性病变,其临床症状严重,治疗效果不理想.我科自1998年以来开始采用大隐静脉-股静脉转流术治疗下肢髂静脉血栓闭塞共22例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腔内同期及分期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合并下肢静脉曲张临床疗效及费用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腔内同期及分期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合并下肢静脉曲张同期治疗患者50例(A组)、分期治疗46例患者(B组)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采用下肢深静脉造影或血管彩超评估髂静脉狭窄治疗结果;采用静脉疾病严重程度评分评估静脉曲张治疗结果。结果同期及分期两组均行髂静脉支架置入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激光闭合、点式剥脱术,技术成功率100%;无1例患者出现DVT、PE、过敏性休克、脑卒中及死亡等严重疾病发生。两组间技术成功和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行下肢深静脉造影提示左髂静脉均通畅,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两组患者下肢静脉曲张均无复发(P>0.05)。A组患者的平均住院费用及平均住院天数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腔内同期或分期对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合并下肢静脉曲张微创治疗都有良好的近期临床效果,但同期治疗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患者住院费用,更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一期治疗髂静脉狭窄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髂静脉压迫综合征诊疗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合并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56例。其中一期治疗组患者在接受介入下机械血栓清除或手动吸栓治疗后,同期行髂静脉狭窄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术,共21例。二期治疗组在首次手术时仅接受机械血栓清除或手动吸栓,行导管溶栓治疗后二期再行髂静脉腔内成形或支架置入术,共计35例。两组患者在首次手术时均先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比较一期和二期开通髂静脉梗阻治疗效果的区别。结果 与二期治疗组比较,一期治疗组患者的溶栓导管留置时间短(P<0.001)、尿激酶使用量较少(P<0.001)、住院时间较短(P=0.009)。一期治疗组手术即时临床缓解率高于二期治疗组[(90.5%vs 60.0%,P=0.032]。而两组血栓清除率、治疗前后静脉通畅评分差值、治疗前后大腿周径差、小腿周径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出血事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患者静脉通畅率与Villalt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