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通过使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总结李佃贵教授在治疗便秘病证属浊毒内蕴证的证候、四气五味归经及用药的规律。方法收集整理李佃贵教授门诊治疗便秘病的经验处方,通过将患者的基本信息依次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中,探索并分析便秘病证属浊毒内蕴证的证候特点及用药规律。结果90首处方中,最为常用的药物为枳实、大黄、厚朴、当归、川芎、瓜蒌、石膏、知母、乌药、藿香;药性大多为辛,苦、寒,主归脾、胃、大肠经;主要证候为大便偏干或黏腻不爽,胃脘部胀满,腹部隐痛,口干、口苦,心烦,乏力,纳少或纳呆,夜寐差,舌质暗红,苔黄腻。结论李佃贵教授治疗浊毒内蕴证的便秘病,治则为清热化湿、化浊解毒,具体以行气、化湿、清热、活血化瘀药组成,用药特色以辛开苦降为主,化湿与活血化瘀药为辅,两者相结合以祛浊毒。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周仲瑛教授辨治大肠癌,多从脾虚胃弱、湿热浊瘀论治的经验。周仲瑛教授在临证过程中结合其它兼夹证候如气滞、血瘀、痰凝、久病入络等,常以健脾升清、降胃燥湿、清热化浊为主法,以抗癌解毒为辨病之法,以行气解郁、消痰散结、活血化瘀、搜剔通络为参法,尤为注重清热化浊法。   相似文献   

3.
收集洪钦国教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门诊处方,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洪钦国教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用药规律。结果共筛选出洪钦国教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处方182首,涉及中药168味,使用频次在30次以上的中药有丹参、黄芪、山药等22味,可归为益气健脾、滋肾养阴、祛风解表、清热利湿及活血化瘀5类药。证型分布依次为气虚风水占33.5%,阴虚湿热占30.7%,瘀水互结占19.2%,阳虚水泛占16.4%。药物组合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高频药物组合多为益气健脾药与滋肾养阴、解表祛风、活血化瘀中药的组合(可归为玉屏风散合二至丸加解表、清热中药),聚类分析后得到4首候选新处方。结果以数据阐释了洪钦国教授临证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思路:治疗原则为"扶正、御邪、清热、活血",治法以益气养阴为主,佐以活血、解表、清热,药物组合多选择益气、养阴、活血、解表、清热中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治疗胃痛中成药的用药规律,为其现代临床应用及新药开发提供方向和依据。方法收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和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治疗胃痛的所有中成药,收集各处方用药、功能主治等信息,以Microsoft Excel 2016建立数据库,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对处方中的主治西医疾病、主治证候、药物及其性味、归经等进行频次统计,对所有治疗胃痛的中成药处方及其高频证候处方进行组方规律分析,运用复杂系统熵聚类运算分析处方中的核心药物组合并得出候选处方。结果共纳入治疗胃痛中成药处方210个,包含主治西医疾病17种,频次最高的为慢性胃炎,其次为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主治证候51种,频次最高的为肝胃不和证,其次为气滞血瘀证、中焦气滞证,处方共涉及中药342味,出现频率≥10%的中药共21味,药性主要为温性药,其次为寒性药、平性药,药味主要为辛味,其次为苦味、甘味,主要归脾、胃、肝经。经关联规则分析,在支持度为10%、15%、20%,置信度为0.6的条件下,治疗胃痛的中成药处方的核心用药组合分别为43、6、1个,药物间关联规则分别为73、3、1条。治疗肝胃不和证胃痛的核心用药为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气滞血瘀证胃痛的核心用药为芍药甘草汤加三七、延胡索。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及改进的互信息法得到10个核心药物组合与5首新处方。结论基于治疗胃痛中成药处方分析,胃痛基本病机为肝失疏泄、胃气阻滞、胃失和降,基本治则为疏肝和胃、行气止痛,核心组方特点为在芍药甘草汤基础上合用理气药、化湿行气药、活血行气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刘红旭教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并整理刘红旭教授2009年—2019年门诊医案,筛选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病案,应用Excel 2016、IBM SPSS statistics 15.0、IBM SPSS Modeler 18.0等软件进行筛选统计、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对处方所涉及药物的用药频次、药味、药性、归经、功效及组方规律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刘红旭教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用药规律。结果共纳入处方713个,中药184味,经分析刘红旭教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用药以平抑息风药(19.40%)、补益药(16.36%)和清热药(12.74%)为主。药性以寒性药物(39.84%)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主要归肝、肺、脾经,常用的药物有天麻、菊花、怀牛膝、钩藤、石决明、赭石、白术、鸡血藤、甘草、炒酸枣仁等;常用药对组合有"生龙骨-生牡蛎""菊花-枸杞子""当归-柴胡""陈皮-姜半夏"等;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和刘红旭教授临床经验归纳出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滋生青阳汤、半夏白术天麻汤4首核心处方及9类加减用药。结论刘红旭教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以"三平一化"为主要治则,以平肝清热、平肝潜阳、平肝滋阴、化痰降浊为主要治法,根据寒热虚实不同处方不同。同时结合患者合并症状、证型施以益气生津、滋补肝肾、泄热通便、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利水渗湿、开窍醒神、宁心安神、行气解郁之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专方分析目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用药规律和特点。方法 :综合专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处方 10 0首 ,分析用药比率 ,归类证型。结果 :5 0 %以上的处方仅有黄芪和当归 ;30 %以上的药物主要是活血化瘀药。所有药物中 ,补气药占 2 1% ;补血养肝药占 2 4 % ;养阴清热药占 17% ;活血化瘀药占 31%。结论 :目前 ,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以补气补血为主 ,活血化瘀亦是重要一环 ,且贯穿治疗的全过程。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了可靠依据 ,对指导临床治疗 ,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段海辰教授认为消化性溃疡多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素体脾虚导致胃中气机阻滞,从而导致瘀血,气血失调是其发生的病理关键。故段海辰教授认为消化性溃疡临证时无论是何型胃痛均应重视调气和血的作用。本病发作初期清热活血行气以促进"内疮"消散,中期化瘀活血行气以敛疮生肌,后期益气活血行气以促进"内疮"愈合,将调和气血法贯穿本病治疗的始终,缩短疗程,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专方分析目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用药规律和特点。方法:综合专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处方100首,分析用药比率。归类证型。结果:50%以上的处方仅有黄芪和当归;30%以上的药物主要是活血化瘀药。所有药物中,补气药占21%;补血养肝药占24%;养阴清热药占17%;活血化瘀药占31%。结论:目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以补气补血为主,活血化瘀亦是重要一环,且贯穿治疗的全过程。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了可靠依据。对指导临床治疗,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收集张玉珍教授治疗卵巢早衰的门诊处方,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张玉珍教授治疗卵巢早衰的用药规律。结果共筛选出张玉珍教授治疗卵巢早衰的处方151首,涉及中药61味,使用频次在30次以上的中药有菟丝子、当归、女贞子等16味,可归为温补肾阳、补血养阴、补肾益阴、活血行气及健脾益气5类药。151首处方中各药物的性味归经分析结果显示,所用药物药性以温性药为主,其次为寒性药、平性药和凉性药;药味以甘味药为主,其次为辛味药、苦味药、酸味药、咸味药,未涉及涩味药;归经以归肝、肾、脾经为主。药物组合规律分析及网络展示结果显示,张玉珍教授治疗卵巢早衰最为核心的药物是菟丝子、女贞子、丹参、党参、熟地黄、巴戟天、当归、白芍、玉竹,这9味药为张玉珍教授创制的滋癸益经汤的主要组成部分。聚类分析后得到7首候选新处方,这7首新处方以补肾益精、活血化瘀、补肾疏肝、养心安神等药物为主。分析结果提示张玉珍教授在治疗卵巢早衰时,多从肝、肾、脾三经论治,在补益肝肾的同时注重疏肝养肝,养心安神兼活血化瘀通经,疏补结合,并重视患者的心理状况及睡眠情况的调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挖掘分析张学文教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肝热血瘀证的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张学文教授近5年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肝热血瘀证的病例,采用关联规则、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张学文教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肝热血瘀证的用药经验和用药规律.结果 对筛选出的116首典型处方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药物核心组合和新处方.结论 张学文教授诊治原发性高血压病肝热血瘀证,以天麻钩藤饮和(或)脑清通汤为基础方加减,多用平肝熄风、活血化瘀药以治标,再加补肾、安神等药以扶正,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1.
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对黄衍寿教授在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治疗胸痹心痛有效病例的处方进行数据整理与挖掘,以探讨黄衍寿教授治疗胸痹心痛的用药规律。结果共纳入病例212例,处方212首,药物共计130味。212例患者的高频证型为气虚血瘀、痰瘀内阻;130味中药中用药频次居前4位药物为川芎(186)、丹参(166)、茯苓(151)、陈皮(145)。经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后得到8个核心药物组合,前2个组合为"降香,红花,酸枣仁,赤芍"及"法半夏,党参,瓜蒌",并且挖掘了"降香,红花,酸枣仁,赤芍,延胡索"等新处方4首。研究结果提示黄衍寿教授治疗胸痹心痛多用活血化瘀中药,随症加减益气、化痰、清热之品,体现其临证治疗胸痹心痛之"活血化瘀为要,佐以健脾益气、清热化痰之法"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和统计学方法,探索于、孙氏学术流派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方法:收集2017年9月-2019年3月于、孙氏学术流派治疗慢性肾衰竭病案资料,提取病案所记录的症状体征、用药处方等信息,对其进行规范化处理后建立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对药物进行关联度分析和聚类分析,梳理其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用药规律与特色。结果:该研究共纳入病案320个,处方1100首,药物219味,慢性肾衰竭本虚证以脾肾气虚证最多,其他依次分别为脾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标实证以血瘀证居多,其他依次为湿浊证、湿热证、水气证、气滞证;治则治法中健脾补肾、活血化瘀、利湿泄浊运用频率最高。结论:于、孙氏学术流派临证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主张以健脾补肾固本培元,活血化瘀、泄浊解毒祛其标,标本兼顾;临证遣方用药时重用补益药、活血化瘀药、利湿泄浊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岭南地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hronic non-atrophy gastritis,CNAG)的证候证素分布规律及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纳入有关岭南地区CNAG的中医临床研究类文献。收集文献的一般资料、病例辨证分型、处方用药,分析其证候证素分布规律;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进行描述性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核心用药及组方规律。【结果】共纳入文献130篇,涉及证候类研究12篇,涉及用药类研究127篇。岭南地区CNAG常见证候类型依次为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气虚证、肝郁脾虚证、脾胃阳虚证。常见病性类证素依次为:气滞、热、气虚、湿、阳虚、阴虚。常见病位依次为胃、脾、肝。所涉及的127个中药处方共包含中药138味,以补气药、理气药、祛湿药、清热药、活血药为主。经关联规则分析,在支持度分别为10%、15%、20%,置信度为0.6的条件下,岭南地区CNAG中药处方的核心用药组合分别为211、63、25个,药物间关联规则分别为362、80、35条。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及改进的互信息法分析结果显示,共得到18个核心用药组合、9首新方。【结论】岭南地区CNAG为虚实夹杂证,以实证为主,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气虚证为其核心证候,病位在胃,与脾、肝密切相关,气滞、热、气虚、湿是其基本证素;岭南地区CNAG治疗采用以益气健脾、疏肝和胃、理气燥湿法为主,辅以清热燥湿、活血行气等疗法,以陈夏六君子汤合四逆散为主方加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TCMISS)软件对既往中医药治疗高尿酸血症的中药处方进行组方规律分析,为临床辨证及处方用药提供思路。方法:分别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4个数据库1989—2016年中药治疗高尿酸血症的相关文献,对符合标准的175篇文献中的181首处方录入中医辅助平台软件,分析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及用药模式,挖掘药物核心组合和新处方。结果:对筛选出的181首中药处方进行分析,得出药物的使用频次、常用药物组合及药对,其中核心用药为苍术、黄柏、薏苡仁、牛膝、土茯苓、萆薢、威灵仙,挖掘出28个核心组合和14首新处方。结论:高尿酸血症常用的药物以利水渗湿药、清热药、补益药、活血化瘀药为主,治法以清热利湿,健脾渗湿,补益肝肾,兼以活血化瘀为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挖掘张涤教授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组方用药经验与规律。方法采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对张涤教授门诊的小儿外感发热处方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结果180首小儿外感发热处方用药49味,以解表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为主,多入肺胃二经,常用的药物组合为“芦根、荆芥”、“芦根、生石膏”、“生石膏、荆芥”,“芦根、生石膏、荆芥”,“芦根、淡竹叶”。结论张涤教授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立足解表清里原则、重在清透肺热、清热生津,遣方用药结合湖南气候湿热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基于温病理论探究卢秉久教授治疗重度脂肪肝的用药规律。[方法] 采用病例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整理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由辽宁省名中医卢秉久教授诊治且效果明显的重度脂肪肝病例,采用Excel、SPSS 23.0、SPSS Modeler 18.0等软件对处方进行药物频次频率统计、性味归经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等,并从温病湿热理论探究卢教授治疗重度脂肪肝的用药规律。 [结果] 卢教授治疗重度脂肪肝多采用甘、苦、辛味药物,用药药性平和,药物多归肝、脾、肺经,常用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常用药对为桃仁-红花、川楝子-延胡索、海螵蛸-鸡内金、山楂-泽泻、柴胡-枳壳。核心组方为:桃仁、红花、川芎、当归、赤芍、柴胡、陈皮、大腹皮。聚类分析得出治疗重度脂肪肝四法:宣清导浊、行气化瘀,滋阴益肾、利湿活血,温阳健脾、化气行水,消食活血、清热降脂。[结论] 卢教授治疗重度脂肪肝,遵循温病理论湿热后期治疗原则,以活血化瘀作为总则,同时兼具行气、化湿、利水、补虚,能有效防止病情进展,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不同证型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现代原发性高血压医案,建立原发性高血压中药复方数据库,从辨证用药规律方面进行频数和频率分析。结果:①常见证型和药物为:肝火上炎:菊花、白芍;阴虚阳亢:菊花、生地黄、白芍、石决明;阴阳两虚:甘草、黄芪;痰湿壅阻:茯苓、甘草、陈皮。②常见证型和药物种类为:肝火上炎:补虚药、清热药;阴虚阳亢:补虚药、清热药;阴阳两虚:补虚药、解表药;痰湿壅阻:补虚药、清热药。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不同证型治疗应以补虚为主,辅以清热、平肝熄风、解表、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中医诊治肾癌的文献,探讨肾癌中医辨证论治规律和理法方药诊疗体系。方法:选取1979年1月—2013年3月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中医诊治肾癌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运用 SPSS 18.0统计软件对所选文献中的证型、方剂和药物进行分析和归类。结果:研究共得出肾癌证型21个,其中脾肾气虚证、湿热瘀毒证、气血两虚证、痰瘀互结证为常见类型;证候实性病机主要以血瘀、火热、水湿、毒邪、痰浊为主,虚性病机以气虚、阴虚和血虚为主;脏腑病位主要在肾、脾、肝、肺、胃。共得方剂79首,其中成方40首,自拟方39首,多为补益剂和祛湿剂;共得中药232味,总用药频次1016次,按功能分为41类,进一步合并为18大类,其中补虛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最为常用,共占72.40%,补虚药为第一位,其中主要是补气药,清热药居第二位,以清热解毒药为主;药物主要归经为肝、脾、肾、胃、肺经。结论:肾癌所表现出的证型、组方用药功效、性味和归经与其病因、病机密切相关,中医诊治肾癌用药规律的分析可为目前肾癌的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中医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用药规律。[方法] 检索2004—2019年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相关文献,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择符合要求的文献,将处方内容记录到数据库中,通过SPSS 25.0和IBM SPSS Modeler 18软件分析用药频率、频数及关联性,揭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用药规律。[结果] 筛选出相关文献186篇,纳入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处方210首,涉及中药种类173味,使用频数2 302次,其中天麻、川芎和半夏的使用频率最高。药物类别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息风止痉药、平肝潜阳药、解表药、利湿药为主。证型分布前3位依次为气血亏虚型、瘀血阻窍型、风痰上扰型。采用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分析,支持度≥10%时支持度前10位的药对基本以补虚药、平肝潜阳药、息风止痉药、活血化瘀药及解表药为主。[结论] 中医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以补虚药最为多见,其次是平肝潜阳药、息风止痉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药组与药对基本上是补虚药、平肝潜阳药、息风止痉药、行气药、利水消肿药、解表药及活血化瘀药的不同组合,证型与用药方面关系密切。虚损是根本原因,风、痰、瘀为标,应以补虚泻实为原则,权衡标本缓急。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现代文献探讨治疗眩晕的辨证和用药规律,整理辨证用药经验,规范当代眩晕的临床诊疗方案。方法统计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治疗眩晕的病案,分别整理出其证候分布和用药的性、味、及功效,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0数据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选用3857例病案,176首治疗眩晕病症的方剂,涉及证型28种、中药235味病例中出现频次高于100的证型为痰瘀阻窍证、风痰上扰证、肝火上扰证、肝阳上亢证、阴虚阳亢证、气血亏虚证、痰浊中阻证、阳虚血瘀证。病例中出现频数≥25次的药物有半夏、天麻、赤芍、桃仁、川芎、钩藤等33味多为活血化瘀、化痰药,药性多为温寒平药味多苦辛甘。结论治疗眩晕多以"化痰通窍"为治则用药多以活血化瘀、化痰药为主,组方思路以活血化瘀、化痰、利水渗湿、清热滋阴、温阳化饮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