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联合监测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urokinas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系统与血清肿瘤标记物神经原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在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48例SCLC患者和37例健康者血浆uPA及其受体(urokinas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uPAR)、抑制因子-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的水平及血清肿瘤标记物NSE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SCLC患者血浆uPA、uPAR、PAI-1水平和血清NSE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患者uPA、uPAR、PAI-1和NSE水平明显高于无转移患者;Ⅲ、Ⅳ期患者uPA、uPAR、PAI-1 和NSE水平高于Ⅰ、Ⅱ期患者;治疗前uPA、uPAR、PAI-1及NSE 水平高于治疗后;uPAR和NSE水平在各生存组间有明显差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uPA、uPAR、PAI-1水平之间及uPAR与NSE水平之间均呈直线相关(P<0.05).结论 同血清NSE一样,血浆uPA、uPAR和PAI-1水平可作为肿瘤标记物,用于SCLC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血浆uPAR水平和血清NSE 含量的联合检测对SCLC的预后诊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Smad7、uPA及PAI-1在胰腺癌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以阐明Smad7对胰腺癌侵袭和转移的作用机制.方法: 构建胰腺癌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mad7、uPA及PAI-1蛋白表达情况,并与临床病理资料作对照分析.结果: 88例胰腺癌组织标本中Smad7、uPA和PAI-1阳性率分别为72.7%,76.1%和71.6%,明显高于正常胰腺组织中的表达水平(P<0.01).Smad7、uPA和PAI-1蛋白的阳性表达与胰腺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的位置及大小、组织病理学分级均无关(P>0.05),而与胰腺癌的临床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Smad7、uPA和PAI-1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 Smad7、uPA及PAI-1在胰腺癌中共同高表达,Smad7可能通过增强胰腺癌组织内uPA及PAI-1的生成而起到促进胰腺癌进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王宁菊  陈耀平 《医学争鸣》2009,(14):1339-1341
目的:探讨Hcy是否影响乳腺癌患者外周血MNC表达uPA、uPAR和PAI-1。方法:采用不同浓度Hcy对乳腺癌患者外周血MNC进行短期(4h)培养后,粉碎细胞,ELISA法检测其uPA,uPAR和PAI-1的表达.结果:Hcy诱导乳腺癌患者外周血MNC表达uPA,uPAR,而抑制MNC表达PAI-1,并且呈剂量依赖性,Hcy浓度为0,12.5,25,50,100μmol/L时,uPA分别为47.00±21.26,57.70±26.72,72.38±38.64,83.33±42.74,94.83±44.47ng/L;uPAR分别为1299.3±291.7,1447.2±408.8,1607.6±467.0,1731.3±521.1,1815.3±522.3ng/L;PAI-1分别为52.5±20.7,41.6±21.9,35.4±17.9,32.6±18.3,28.7±16.2μg/L。结论:Hcy可以影响乳腺癌患者外周血MNC表达uPA,uPAR和PAI-1,可能在乳腺癌的侵袭和转移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肝硬化患者血浆纤溶酶原活化系统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检查确诊的72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依据Child-Pugh分级分为3级,其中A级23例,B级29例,C级20例。健康志愿献血者6例做为正常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uPA、uPAR、PAI-1的变化。同时检测血浆TGF-β1、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PCⅢ)变化以及血浆白蛋白、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改变。结果随着肝硬化的进展,血浆uPA、uPAR、PAI-1逐渐增加,血浆TGFβ1、血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也明显增加。Child C组患者血浆uPA、uPAR、PAI-1水平明显高于ChildA、ChildB组。Child A组PAI-1/uPA值下降,而Child B组、Child C组PAI-1/uPA又复升高。Child C组血浆uPA、uPAR、PAI-1水平与正常组、Child A组相比,差异显著。在Child A组,血浆uPA与PCⅢ呈负相关,与TGFβ1正相关;在Child C组血浆TGFβ1与血Ⅲ型胶原呈正相关,与HA呈正相关。结论血浆uPA、uPAR、PAI-1变化与肝硬化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肝硬化晚期,虽然血浆uPA、PAI-1增加,但总的效应表现为uPA相对不足,肝基质纤维降解受抑。适当增加uPA活性,抑制TGFβ1的早期激活,抑制肝硬化晚期PAI-1过度表达,可能有助于抑制HSC的激活、增加肝细胞外基质降解,从而有助于延缓肝硬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子宫内膜癌组织uPA和PAI-1 mRNA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纤溶酶原激活因子(uPA)及纤溶酶原抑制因子-1(PAI-1) mRNA在子宫内膜癌组织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35例子宫内膜癌、18例子宫内膜增生和16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uPA及PAI-1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uPA 、PAI-1 mRNA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子宫内膜增生组织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F=55.22、51.78,q=11.696~12.218,P<0.01);而子宫内膜增生组织中uPA 、PAI-1 mRNA的表达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215、0.441,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uPA、PAI-1 mRNA的表达水平随手术病理分期(F=17.28、21.88,q=9.347~84.716,P<0.01)及组织学分级的增高(F=31.22、27.95,q=6.960~10.931,P<0. 01)、肌层浸润深度的增加(t=2.885、3.316,P<0.01)及淋巴结的转移显著增高(t=5.177、3.954,P<0.01),与病人病理类型无关(t=0.060、0.115,P>0.05).结论 子宫内膜癌组织uPA及PAI-1 mRNA的高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有一定关系,并且与疾病进展、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基因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uPA、PAI-1基因在80例食管鳞癌患者及20例食管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并应用Cox回归模型和Kaplan-Meier生存曲线检测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在食管癌组织中uPA、PAI-1蛋白表达显著高于食管正常黏膜组织(P〈0.05)。uPA、PAI-1的表达与食管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但与年龄、民族无关。uPA和PAI-1的表达呈正相关(r=7.092,P〈0.05)。单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10年总生存率为20%。食管癌uPA、PAI-1阳性表达组较阴性表达组有生存优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x模型多因素分析表明,uPA、PAI-1不是影响生存期的独立因素,而肿瘤浸润深度和转移是影响生存期的独立因素。结论uPA、PAI-1蛋白表达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有-定的关系,并可能成为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血清中TBX3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142例乳腺癌患者、70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和80例健康女性血清中TBX3的表达水平,并比较3者之间的差异,分析血清TBX3与乳腺癌患者年龄、月经状态、组织学分级、腋窝淋巴结及远处脏器转移、TNM分期以及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42例乳腺癌患者血清TBX3水平为2.13(1.01-6.15)ng/m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60(0.99-2.18)ng/ml]及良性对照组[1.58(0.71-3.18)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血清TBX3表达水平与乳腺癌患者年龄、月经无关,但随着乳腺癌组织学级别增加、TNM分期进展、出现腋窝淋巴结及远处脏器转移而显著升高。此外,ER阳性及Her-2过表达者血清TBX3表达水平较ER阴性及Her-2低表达者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Ki-67≥14%者与Ki-67<14%者、PR阳性者与PR阴性者之间血清TBX3表达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清TBX3在乳腺癌患者血清中高表达,且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TNM分期、腋窝淋巴结及远处脏器转移、ER及Her-2密切相关,提示血清TBX3可能可以作为乳腺癌临床诊断、预后判断及随访监测的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尿激酶型纤溶系统组分uPA、uPAR、tPA及PAI-1在人乳腺癌细胞侵袭中的作用。方法以3株具有不同侵袭转移能力的乳腺癌细胞株作为研究对象,应用RT?PCR方法比较纤溶组分在此3株细胞中的表达,牛奶板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的纤溶活性,用Boyden小室模型测定细胞侵袭能力。结果发现MDA-MB-231细胞表达较高水平的uPA、uPAR、PAI-1和中等水平的tPA,无血清培养上清中总纤溶活性和uPA纤溶活性最高;MDA-MB-435细胞表达较低水平的uPA和较高水平的tPA,但未测出uPAR和PAI-1的表达,无血清培养上清中总纤溶活性较高,主要是tPA活性;MCF-7细胞表达较低水平的uPAR和较高水平的PAI-1,但未测出uPA和tPA的表达,无血清培养上清中几乎没有纤溶活性。与纤溶活性相一致的是,Boyden小室模型实验结果发现MDA-MB-231在3株细胞中体外侵袭能力最强,MDA-MB-435次之,MCF-7则几乎无体外侵袭能力。经抗uPA和抗uPAR抗体预处理MDA-MB-231细胞,分别使侵袭能力下降83.1%和43.9%(P<0.05)。结论uPA和uPAR的活性与乳腺癌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苦参碱对卵巢癌细胞生长及其尿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uPA)和1型抑制因子(PAI-1)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四唑盐(MTT)比色法测定不同浓度苦参碱对卵巢上皮癌SKOV3细胞的抑制作用,采用HE染色法及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在不同浓度苦参碱作用前后SKOV3细胞形态学改变及其uPA、PAI-1的表达情况.采用细胞计数法观察在不同浓度苦参碱作用下SKOV3细胞的生长曲线变化,采用软琼脂集落观察在不同浓度苦参碱作用下对SKOV3细胞集落形成的影响.结果:①苦参碱对卵巢癌SKOV3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随苦参碱浓度升高,其抑制作用增强,两者呈正相关关系(r=0.965,P<0.05);②苦参碱对SKOV3细胞的uPA、PAI-1表达有下调作用;③苦参碱对卵巢癌SKOV3细胞的生长曲线及集落形成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苦参碱对体外培养的卵巢癌SKOV3细胞具有较强抑制作用并具有杀伤肿瘤干细胞的能力,苦参碱的抗肿瘤机制可能通过细胞毒作用、诱导细胞凋亡等多种机制参与,并可能与下调uPA、PAI-1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uPA及其PAI-1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尿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uPA)及其1型抑制因子(PAI-1)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uPA、PAI-1在40例卵巢恶性肿瘤、20例卵巢良性肿瘤及2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①uPA、PAI-1在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卵巢良性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P〈0.05)。②在临床分期Ⅲ~Ⅳ期者其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uPA、PAI-1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Ⅰ~Ⅱ期(P〈0.05)。③uPA、PAI-1表达阳性者,平均生存时间分别均为29.32、31.78个月,明显低于uPA、PAI-1表达阴性者的49.0、52.23个月(P〈0.05)。Cox模型分析显示PAI-1表达为影响卵巢癌预后的独立因子。结论:uPA、PAI-1表达与卵巢恶性肿瘤的发生及侵袭、转移相关,并与卵巢恶性肿瘤的不良预后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窒息对胎鼠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抑制物(PAI)活性的影响。方法 通过“延迟剖宫产术”致胎鼠宫内窘迫,实验分5个组:空白对照组、窒息15min组、窒息30min组、窒息15min复氧30min组、窒息30min组。分别测试各组血浆t-PA和PAI的活性。结果 窒息后t-PA活性升高(P<0.05),窒息后复氧PAI活性升高(P<0.01)。结论 窒息可致血浆纤溶酶活性改变。  相似文献   

12.
t-PA,PAI-1在脑梗死、脑出血病患者中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纤溶指标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激活物抑制物-1(PAI-1)抗原含量在脑梗死(CI)、脑出血(CH)患者血浆中治疗前后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分别检测30例CI、20例CH患者血浆t—PAPAI—1的抗原含量水平治疗前后的含量变化。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CI患者组t-PA.PAI—1抗原含量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CH组t—PA高于对照组(P〈0.05),PAI-1低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后的比较:血浆t-PA水平在CI和CH两组治疗前、后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PAI-1抗原含量在CI组患者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而在CH组患者治疗后是增高的(P〈0.05),治疗后两组的PAI-1抗原含量水平均与对照组无差异。结论t-PA抗原含量水平在脑梗死组、脑出血组患者均升高。PAI-1抗原含量水平在脑梗死组患者升高,在脑出血组降低,可作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预后与复发及判断病程、病期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器官纤维化机制的研究热点集中在细胞外基质(ECM)降解过程及其发生机制上。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1(PAI-1)是参与调节ECM代谢的关键酶系,PAI-1的异常表达在器官纤维化的进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现对PAl-1生物学特性以及它和肾纤维化、肺纤维化、肝纤维化、心脏纤维化的关系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为器官纤维化的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脑内的纤溶酶原激活物主要是t -PA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 1(PAI - 1)相互制约以维持正常血浆纤溶活性 ,PAI- 1水平及活性的变化对血循环中纤溶活性变化起重要作用 ,是脑血栓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文章概述了PAI- 1的结构、分布、活性及其表达 ,以及PAI- 1水平同脑血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肾小球肾炎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受体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的变化意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治疗的干预影响。方法测定78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受体(uPAR)和PAI-1的水平,与健康成年人43人作对照;并观察经ACEI治疗8周后各项指标的改变。结果78例患者血浆uPA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AI-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予以ACEI(福辛普利)10~20mg/d治疗8周后,ACEI治疗组患者PAI-1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患者明显下降(P<0.05)。结论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浆PAI-1水平明显升高,细胞外基质(ECM)的转化受到抑制;ACEI治疗可降低PAI-1水平,促进ECM的转归,延缓肾脏纤维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组织型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tPA)及其抑制剂-1(PAI-1)的表达,旨在了解其与人脑胶质瘤恶性生物学行为间关系,探讨其在人脑胶质瘤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增强化学发光蛋白印迹法,测定人脑胶质瘤手术切除标本41例和颅脑外伤10例正常脑组织标本中的tPA及PAI-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tPA蛋白在高级别脑胶质瘤中呈低表达,在低级别的人脑胶质瘤中呈高表达,而正常脑组织中亦有表达。正常脑组织和低、高级别脑胶质瘤组间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PA蛋白表达与脑胶质瘤病理级别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PAI-1蛋白则随着脑胶质瘤级别升高表达水平逐渐升高,而在正常脑组织中水平极低甚至不表达。正常脑组织组、低级别组脑胶质瘤及高级别组间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I-1蛋白表达水平与脑胶质瘤病理级别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PAI-1蛋白的高表达反映脑胶质瘤恶性生物学行为;tPA蛋白高表达可能是人胶质瘤组织分化良好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浆纤溶活性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22例冠心病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水平.患者分3组:①稳定型心绞痛(SA组)65例;②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42例;③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15例.另选9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纤溶指标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方法.结果:①血浆t-PA抗原浓度:AMI组t-PA浓度中位数(3.28ng/mL)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2.29 ng/mL,P=0.000)、SA组(2.47 ng/mL,P=0.002)和UA组(2.57 ng/mL,P=0.006).SA组、UA组、对照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1).②血浆PAI-1活性水平:AMI组(38.06 U/mL)和UA组(55.61 U/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4.63 U/mL)和SA组(30.33 U/mL),P均=0.000;UA组高于AMI组(P=0.048);SA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3).③血浆PAI-1/t-PA比值:UA组(21.47)显著高于对照组(9.07)、SA组(10.90)和AMI组(12.48),P均=0.000;AMI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但与S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1);SA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8).结论:PAI-1升高导致的纤溶活性下降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栓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测定血浆PAI-1和t-PA,并计算P/T比值,有助于判断患者纤溶功能状态、甄别ACS和不同类型冠心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检测牙周健康者、慢性龈炎及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其抑制剂的活性 ,为牙周病分型及活动期诊断提供客观指标。 方法 选择牙周健康、慢性龈炎及慢性牙周炎患牙 3组 ,治疗前收集龈沟液并记录临床指标 ,用发色底物法测定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其抑制剂的活性。 结果  3组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活性互相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活性则慢性龈炎组、慢性牙周炎组与牙周健康组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0 .0 5 ) ,而慢性龈炎组与慢性牙周炎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活性与临床指标 BI(P<0 .0 1 ,r=0 .77) ,PI(P<0 .0 1 ,r=0 .6 7)有较好的相关性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活性则仅与 BI有相关性 (P<0 .0 5 ,r=0 .1 9)。 结论 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活性可能抑制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活性 ,提示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活性可做为判断牙龈炎症程度较为客观的指标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活性在判断牙周炎活动期的价值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陈祥华 《黑龙江医学》2010,34(10):770-772
目的探讨逐瘀通脉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评定其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逐瘀通脉胶囊;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治疗。两组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28 d,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和疗效评定;测定t-PA和PAI。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病死率、神经功能缺失评分(ESS)、生活能力(ADL)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0.01)。结论逐瘀通脉胶囊可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u PA)在髓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 L SAB法检测 5 0例髓母细胞瘤中 u PA的表达 ,结合临床随访 ,使用 Cox回归分析。结果  u PA染色定位于肿瘤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 Cox回归分析显示 u PA是影响生存时间的一个独立的预后因子 ,它与预后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结论  u PA可能是预测髓母细胞瘤预后的一个独立的预后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