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仁汤原出于《温病条辨》,用于湿温初起,湿甚热微,湿热遏阻气机的病证。笔者在临床上,抓住湿热遏阻,气机不畅这个病机,治疗内科杂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兹举例如下。互.汗证杨XX,男,匕岁,因头部自汗出1月于1988年10月就诊。患者1988年8月患急性肝炎经治痊愈。l月前出现颈以上部位汗出明显,甚则如水洗般,曾用玉屏风散加敛汗类药治疗求效。刻诊:头颈部自开出,稍动则如雨淋,伴头重、纳差、大便派小便尚正常。舌淡红,苔白厚腻,脉儒细。诊断:汗证。辨证为湿热未清,弥漫头部,阻碍清阳,气机不畅,营卫失调。治以宽畅气机,…  相似文献   

2.
湿热痹症是指因湿聚热蒸,蕴于经络,以致经气痹阻而出现的以骨节及肢体烦疼、或关节红肿疼痛,或寒战身热、面目萎黄、口干不欲饮、苔黄腻、舌质红、脉濡数或滑数为表现的临床症候群。本文根据湿热病邪的性质并结合湿热痹证形成的机制,在治疗湿热痹证过程中,讨论湿热痹症的治法及治禁。  相似文献   

3.
吴深涛教授认为湿热型消渴病痹症四肢皮肤均可见灼热疼痛感,严重之处甚至不能接触衣被,触之则皮肉如刀割之痛,伴见皮疹,口干、口苦,腰重酸痛,下肢脚踝部水肿,此为湿热浸于肌肤皮下,并下注足胫。湿则肿,热则痛,足膝肿痛,乃湿热熏蒸。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治湿在上在外者当微汗,在下在内者当利小便。选用张元素之《医学启源》当归拈痛汤加减,由中焦脾胃而治之,上下分消其湿热。  相似文献   

4.
吴深涛教授认为湿热型消渴病痹症四肢皮肤均可见灼热疼痛感,严重之处甚至不能接触衣被,触之则皮肉如刀割之痛,伴见皮疹,口干、口苦,腰重酸痛,下肢脚踝部水肿,此为湿热浸于肌肤皮下,并下注足胫。湿则肿,热则痛,足膝肿痛,乃湿热熏蒸。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治湿在上在外者当微汗,在下在内者当利小便。选用张元素之《医学启源》当归拈痛汤加减,由中焦脾胃而治之,上下分消其湿热。  相似文献   

5.
叶玲主任认为湿热、脾虚贯穿于溃疡性结肠炎全过程,活动期因感受湿热之邪,湿热阻滞中焦,易于下注肠道,呈现腹痛、腹泻、排黏液便、便血、肛门灼热痛等湿热邪实之象,治疗上予除湿热之标,兼顾脾胃;缓解期则因湿热之邪迁延日久不愈,湿阻气机,损伤脾胃,除湿热邪实之象外还伴有神疲乏力、口淡黏腻等脾虚湿困之象,治疗上不仅要除湿热之标,更要健脾补胃。但临证时需具体辨证,不可拘泥于分期治疗,而应充分结合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明确脾虚与湿热孰轻孰重,本虚标实合治,内服与外用结合,以取得佳效。  相似文献   

6.
1湿温病的辩证特点(1)湿温病多发生在夏末秋初。此时暑热尚未完全消退,湿土当令,雨水增多。湿气上腾,热蒸湿动,湿热之邪夹杂,极易侵袭人体形成湿温病;(2)湿为阴邪,热为阳邪,湿遏热伏,热在湿中。因此,湿温病往往病势缠绵难愈,病程较长;(3)湿为有形之邪,与热相合,热蒸湿动,容易弥漫周身。由于胃为水谷之海,脾为湿土之脏,所以湿热之邪极易伤中焦脾胃;(4)湿热为患,既有湿的见证,又有热的表现,其临床症状特征有:发热而四肢反凉,或阵热阵寒,或身热不扬,头痛身重,胸腔痞问,口干而不欲饮,大便数日不下,但不燥…  相似文献   

7.
笔者在临床上,喜以大黄为主治疗癃闭,取得满意疗效,现举例于下。1湿热蕴结,阻遏气机湿热之邪,蕴结下焦,膀胱气化失司,症见小便短赤,点滴不通,腹胀便秘,口苦口干,青苔黄糙,脉弦滑。治时首选大黄,借其苦寒泻下之力,配合山桅、木通、车前子、瞿麦、蓄、海金砂、冬葵  相似文献   

8.
黄褐斑辨治心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黄褐斑一证,属中医黧黑斑、面尘、多责之肝肾,常用逍遥散及六味地黄丸治疗,效果不甚理想。实际尚与痰、瘀、精血、冲任等有关,又常因兼扶感冒使病情复杂。对此,笔者主张:1.先开玄府治其标;2.辨证分型治基本。对肝郁气滞、气机失畅,治以疏肝解郁、调畅气机,柴胡疏肝散加减;气血两虚,心脾失养,治以益气养血,健脾养心,归脾汤加减;脾虚气弱,湿浊溜留,参芩白术散合三仁汤加减;肝肾不足,冲任失调,治以滋养肝肾,调  相似文献   

9.
湿温是由湿热病邪引起的外感热病,临床病机错综复杂而变化多端,且湿热缠绵而最难速愈。民国名医彭子益以圆运动学说立法,辨治湿温有别于传统认识。杨志敏教授基于彭氏观点认为湿温病机在于火在土上、湿阻气机,以运中土以畅气机、降右路以敛相火为治疗大法,治疗湿温而每获佳效。  相似文献   

10.
霍云鹏  张美琴 《山西中医》2009,25(12):29-29
升阳益胃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由黄芪、人参、甘草、独活、防风、白芍、陈皮、半夏、茯苓、柴胡、泽泻、白术、黄连、生姜、大枣组成。本方具有健脾益气、升阳化湿之功,用于治疗“脾胃气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干舌干,饮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欲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等。笔者临床运用本方加减化裁治疗多种疾病,疗效满意。兹不揣愚陋,介绍治验2例如下。  相似文献   

11.
根据刘永祥30年来的临床观察,对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的辨证施治深有体会,提出“治在中焦”的治疗原则,现整理如下。 辨证施治与验案 湿热证 1.湿热交阻、气机不利型 证候:胸腹满闷,烦热倦怠,口干不欲饮,小溲短赤,便秘或泻而不畅;苔薄黄腻,脉弦濡而数。治法:芳化渗湿,清热解毒。方剂:甘露消毒饮加减。本方由藿香、白蔻仁、石菖蒲、连翘、黄芩、滑石、茵陈、木通、生苡仁、芦根、甘草组成。  相似文献   

12.
任琳浦  董霞  彭召君 《新中医》2004,36(12):59-60
湿火证是以面部烘热、两颧如妆、口唇胀热、口干不欲饮、身反恶寒、头重身倦、胸闷脘痞、四肢胀累、小便短赤、大便溏黏、排出不畅、肛门坠胀、舌红、苔腻为特点的症候群。病名以病因“湿”和病性“火”命名,准确而传神,故习用之。民间亦称之为“发湿火”。此证岭南地区多见,且有一定的季节性。本病若治疗得法,来快去速,若失治误治,则病程缠绵,迁延难愈,还会给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  相似文献   

13.
总结范冠杰教授运用“三仁汤”治疗湿温病的临床经验。范冠杰教授在运用“三仁汤”辨治湿温病时,提出分析核心病机以确定核心证素,灵活遣方用药、动态因“候”辨治的临床辨治思路。“三仁汤”治疗湿温病的核心病机是“太阴脾虚,湿热蕴结,外感湿热邪气”,其对应的核心证素为“口干不欲多饮,纳食不多,头重如裹,昏蒙眩晕,脘腹胀满,身体困重,大便黏腻不爽,舌苔白腻或黄腻”。临证时若疾病存在湿热邪实内蕴的核心证素,均可灵活使用“三仁汤”,只要动态辨别“湿”与“热”的孰轻孰重,做到因“候”施药,则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曾××,男,48岁。1984年7月8日诊。诉夜间睡后汗大出1月,醒来即止,衣被皆湿,伴胸脘痞闷,口渴不欲饮,曾服当归六黄汤加减治疗,其效不显。症见精神不振,小便短赤,舌苔黄白而腻,脉濡数。此属湿热熏蒸中焦,迫营阴外泄之盗汗证。治当清化湿热,用三仁汤加味:杏仁、茵陈各12克,薏苡仁15  相似文献   

15.
阴道炎作为妇女常见的生殖道感染疾病,具有鲜明的易发性和反复性,严重危害妇女的身心健康。其临床多表现为阴道带下量增多或减少,外阴或阴道瘙痒灼痛、干涩或伴有泌尿道感染等症状。对于阴道炎不伴阴痒者许润三教授多从脾虚湿盛论治,对于阴道炎伴阴痒者多从火热辨治。对于后者则认为青中年女性发病多因脾气虚湿热乘之下注所致,治疗以当归补血汤补气血,白英清湿泻火热;老年女性发病多由年老体弱、精血耗损、气虚气机下陷所致,其阴痒多为虚火,治以二仙汤补益肝肾清虚热,补中益气汤升提气机。  相似文献   

16.
三仁汤是治湿热证的主方。本方俱备辛开、苦降、淡渗三法,有宣开气机,清化湿热的功能。方中杏仁的苦温,以宣开肺气为主药,佐以竹叶清上焦之热;用蔻仁配厚朴、半夏的苦辛温以运化中焦之湿浊;用苡米仁配滑石、通草甘淡渗利下焦,故能主治湿热弥漫之证,是治疗湿温证的代表方。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说:“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三仁汤主之”。湿热病的病因病机,乃是湿遏热  相似文献   

17.
清热利湿调升降李某,男,45岁,1988年8月5日诊。患者于3年前曾发生右肾绞痛,X线拍片提示“双肾结石”、“左输尿管末端多发结石”、“左肾及左输尿管积水”。经治疗,先后排出结石4颗,症状缓解而停止治疗。3天前,突发排尿困难,伴口干欲饮,苔少质红,脉弦细。X线片提示:“泌尿系多发性结石”。中医辨证为湿热下注,蕴久化热,酿成结石。治宜清利湿热,同时,依据“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及“将欲降之必先升之”的理论,佐以升  相似文献   

18.
慢性肾衰竭证伴湿浊证时表现为脾肾虚弱,气机不畅,湿浊之邪弥漫三焦之侯,治用化湿浊、调气机、畅脾胃之芳香化浊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湿温是由温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初起表现为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腻脉缓等。湿热病邪既有亢盛炎上的热邪性质,又有粘腻郁滞之湿邪性质,且湿热为患,虽以夏秋季节为甚,但四季皆可发生,属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对湿温的治疗,除主要辨明湿与热孰轻孰重而分别治以清热、化湿之外,下法对其亦有独特的治疗作用。清代名医吴鞠通对湿温病曾提出“三禁”:“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不解”。吴氏认为湿温病不可误作为腑实而早予攻下,否则可致脾气下陷,湿热内渍而生变。上述“三禁”是指湿温…  相似文献   

20.
慢性肾衰竭证伴湿浊证时表现为脾肾虚弱,气机不畅,湿浊之邪弥漫三焦之侯,治用化湿浊、调气机、畅脾胃之芳香化浊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