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慢性肾衰竭证伴湿浊证时表现为脾肾虚弱,气机不畅,湿浊之邪弥漫三焦之侯,治用化湿浊、调气机、畅脾胃之芳香化浊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湿温病是涉及内熏脏腑、外渍肌肤、上达喉咙、下至二便之病。北方人因有浊毒之基而更易患生。临证时,应谨守湿热浊毒弥散三焦、阻滞气机病机。可用甘露消毒丹辨治证属湿温病之汗证、发热及郁证。  相似文献   

3.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乃本虚标实之证,多为虚实夹杂,尤以气血亏虚为本,气机郁结、血瘀、湿浊为标,因此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常常从虚、郁、瘀、湿入手,以益气养血、调理气机、活血化瘀、温阳升清祛湿等为治法治则,扶助正气的同时,兼顾祛除邪气,多法联用,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4.
“湿遏热伏”,是对浊湿壅盛、困遏气机、蕴郁化热、热伏湿中不能外透而解的病理特点的概括。夫人身之中,气机的升降开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重要形式,而中焦乃一身气机升降之枢纽。章虚谷说:“三焦升降之气,由脾鼓运,中焦和则上下气顺,脾气弱则湿自内生。”湿性粘膩重浊,最易阻滞气机,气机受阻,则外不能畅达腠理玄府,内不能通行脏腑上下,气蕴不透,久郁化热,湿蕴热外,热处湿中。热性炎上欲外泄,湿性阴凝欲闭遏,形成“湿遏热伏”之证,可见身热不扬、头重沉闷、脘痞腹胀、舌红苔白膩诸证。本证呈湿重热轻之势,湿为原发病因为病之本,热为继发病因乃病之标。本证特点在于汗出热解,继而复热。因热伏渐积而盛,至遏湿不敌之时,顿时冲破遏湿而外透,热因而得减;但浊湿在外未解,气分仍受湿阻,伏热继而又生,所以不久又见复热。如此往复,经久不解。根据“湿遏  相似文献   

5.
苍术的临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者粘滞之邪,损人阳气,最易阻气机。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常可波及五脏六腑,表里内外,四肢九窍,而发生种种病理变化。临床见证为疼痛,为肿胀,为痞闷或为泻利带浊等等。苍术味辛而苦,性温而燥,能除湿浊之郁滞,开气机之痹阻。湿化则气行,气得和顺,升降有序则诸证可解。余临证  相似文献   

6.
半夏泻心汤为仲景治疗痞证第一方。究痞证之病机在于脾胃虚弱,中州不运,升降失常,湿浊中阻,故本方治疗重点在于调畅中焦气机。方中药物辛开、苦降、甘调并用,使清升浊降,气机调畅,阴阳、气血、脏腑功能恢复正常,则痞证自消。但笔者认为,不能仅以常规思维理解本方方证及药物的寒热配伍,对其应用亦不能仅限于痞证,而应从中医的整体观,从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角度,运用辨证思维,多层面地认识本方,才能扩大本方的临床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7.
李鳌才 《陕西中医》1998,19(11):521-521
<正> 宣清导浊汤出自《温病条辨》。由猪苓、茯苓、寒水石、蚕砂、皂荚子共5味药组成。具有宣通气机、清化湿浊的作用。主治湿浊久郁,肠道气机痹阻之证。余宗前贤之旨,灵活加减,临床治疗多种疾病,效果清单,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8.
试论理气药在方剂中的配伍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气药 ,多辛香走窜 ,能疏理气机。其在不同的方剂中 ,配伍意义亦各异 ,现阐述如下 :1 行气则湿化湿属阴邪 ,其性重浊粘腻 ,最易阻碍气机 ,而气滞不行 ,又使湿邪不得运化。然湿邪又有内、外湿之分 ,不论何湿皆须配伍理气之品 ,以求气行则湿行 ,气化则湿化。治内湿之代表方如平胃散 ,具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 ,主治湿滞脾胃证。方中配伍厚朴、陈皮以利气机调畅 ,脾气健运 ,胃得和降 ,则诸症自除。《医方考》论述平胃散时云 :“陈皮能泄气……气泄则无湿郁之患。”又如实脾散 ,具温阳健脾、行气利水之功 ,主治脾肾阳虚 ,气滞水停之证。方中…  相似文献   

9.
痞证病机多由脾虚为先,进而气机郁滞,影响中焦运化,湿浊、瘀血内生,气机升降失常所致。初步探讨了临床常见的脾虚湿热型痞证病因病机,认为小柴胡汤合温胆汤加减治疗脾虚湿热型痞证切合病机,配合指针治疗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0.
马进教授从事肾脏病学临床研究多年,认为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是以脾肾亏虚为本,湿浊瘀血内蕴为标,风寒湿等外邪内侵为诱因,气机逆乱贯穿疾病发展,强调气机调畅的重要性,提出"益肾健脾、活血化浊、调畅气机"之法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临证以玉屏风散加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李鳌才 《山西中医》1999,15(1):47-47
宣清导浊汤出自《温病条辨》,由猪苓、茯苓、寒水石、蚕砂、皂荚子5味药组成,具有宣通气机、清化湿浊的作用,主治湿浊久郁、肠道气机痹阻之证。余宗前贤之旨,灵活加减,临床治疗多种疾病,效果满意,举例如下。1水肿余某某,女,40岁,1997年2月12日初诊。...  相似文献   

12.
<正>浊毒既是一种对人体造成严重损害的致病因素,同时也是指多种原因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机体内产生的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正常排出蕴积体内而化生的病理产物。气机不畅则为浊,六淫太过则为毒。浊与湿同源,同类,湿乃浊之源,浊为湿之甚;湿  相似文献   

13.
湿浊是中医学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其性黏滞,易阻遏气机,主要累及肺、脾、肾三脏。通过整理相关文献,基于机体的差异代谢物质研究阐明湿浊的生物学内涵,从湿浊与肺脾肾三脏的关系分别论述脾虚湿困、痰湿阻肺、肾虚湿浊不化与机体生理病理机制变化的相关性,系统阐述中医湿浊的物质基础研究现状,使中医病因客观化、现代化,为规范中医证候诊断及中医药疗效评价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张琦  指导:马济佩 《新中医》2023,55(24):222-225
介绍马济佩教授辨证治疗中晚期糖尿病肾病水肿的临床经验。马济佩教授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 之证,以脾肾阳虚为本,湿浊、血瘀、气滞为标。治疗上强调以补肾健脾,温阳利水为大法,兼顾化湿泄浊, 活血化瘀和调畅气机。此外,配合中药熏洗方改善下肢循环,内外兼治,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5.
湿邪属阴,具有重浊粘滞、易于下趋之性,致病易伤阳气,阻遏气机。此外,尚有以下特点。一、湿为有形之邪六淫邪气,惟湿有形。风寒暑(热)燥火,皆为无形之气,但见其证,不见其体,而湿则不然,独属有形之物。如气候潮湿,居处卑湿,冒雨涉水,衣着湿冷,以及饮食所伤,脾湿内停。其次,湿邪为患,其排泄物、分泌物亦多秽浊粘腻,均有其特殊之形质可察。《临证指南医案》曰“湿为重浊有质之邪”。湿邪有形,视之可见,触之可及,但  相似文献   

16.
湿证是中医内科常见证候之一,特别是我国南方, 全年雨量充足,空气湿度大,患湿证者四季可见。故结合临床,进一步探讨证治要点,对提高临床疗效有一定的帮助。一、病因病理湿证是由湿邪所致的证候。湿为阴邪,其性重浊、凝滞、粘腻,易阻遏气机。临床上因其感邪的途  相似文献   

17.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在杂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舰 《江西中医药》2006,37(12):53-53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此语出自叶天士《外感温热论》中。说明了湿温病的治疗原则。因湿邪腻浊,易于胶结,湿热之偏重,化燥化热。变证最多,用药较难,治疗原则唯以分解。选用淡渗之品通阳利湿,使湿去热孤则病易愈。而此处通阳法,并非杂病中采用的温热药以温通阳气方法,乃应用渗利药化气利湿,通利小便,使气机宣通,腻化浊消,阳气因而得通。正如陈光淞所言:“通利小便,使三焦弥漫之湿,得达膀胱以去,而阴霾湿浊之气既消,则热邪自透,阳气得通矣。”  相似文献   

18.
传统中医学关于气陷证的辨治大多从气虚无力升举、清阳之气下陷来论治,但在对中风后遗症患者的临床实践中却发现,从气陷日久导致湿、热、瘀下注的实证来论治,收效显著。气机下陷不仅仅着眼于机体上部的气血不足,更应改善久病气血夹湿浊或湿热瘀稽留的内环境。  相似文献   

19.
《光明中医》2021,36(8)
络瘀湿滞证是由外感、内伤等引起气血不畅,湿浊不化,络脉瘀阻,致络瘀湿滞。络瘀湿滞后,加重气血阻滞,闭阻三焦气机,影响元气运行与水液代谢,导致出现各种慢性肾病、各种代谢障碍性疾病、各种肿瘤等。络瘀湿滞是致病关键,解除络瘀湿滞是治病核心,去宛陈莝方是治疗络瘀湿滞证的有效方剂。去宛陈莝方由荆芥、生地榆、槟榔、金银花、土茯苓、川楝子等组成,以之加减用于治疗各种络瘀湿滞型疾病,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田从豁教授擅长针药并用治疗放射性肺炎,认为本病为虚实夹杂之证,虚以气虚为主,实以热毒、痰浊多见。以针灸调畅气机、恢复脏腑气化功能;以中药消补兼施,注重补益阳气、温化痰湿。选方配穴结合,各取所长,临床每有效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