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审证求因,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若审证不明、求因不确,则立法、处方难免失去偏颇,临床疗效较差,甚则无效或出现失误,临床上辨证失误在所难免,若能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无疑对提高诊疗水平、发展中医学术有所裨益,笔者现举审证求因治验三则,以强调其在临床上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肾脏疾病,随着病程进展,最终可发展至终末期肾脏疾病,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檀金川教授认为,肺失通调,脾失健运,肝失疏泄,肾失开阖,三焦气化失司,是该病的基本病机,肺、脾、肝、肾4脏为基本病位,其中以脾肾为主,尤以肾为关键,因久病入络,所以又以肾络为重点,湿、热、痰、瘀为基本病理产物。治疗上强调辨病诊治、辨证诊治和阶段论治,辨病治疗结合西医辨病和中医辨病,辨证治疗中强调无症辨证、病初辨本证、病进辨变证、病中辨并发症、肾脏病理辨证,阶段论治中应该审证求因,动静结合,从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使用前、使用中和病久3个阶段分别结合临床实际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3.
筋骨系统是人体力学平衡的核心因素,在结构上相互依存,在功能上相互协调;在生理上互用,在病理上互损。筋骨失和,则力学失衡,引起局部微环境的生物学因素改变,是骨关节炎的关键病因。基于筋骨理论,以筋骨中和为切入点,借助人体力学理论,揭示"筋束骨、骨张筋"科学内涵;从以筋为先角度,借助肌筋膜理论,探索筋骨失和力学机制,丰富骨关节炎的病因病机;从筋骨并重角度,整合现代康复核心理念,构建"预防-保健-治疗-康复-养生"五位一体的诊疗方案,旨在为骨关节炎中医康复提供新策略。  相似文献   

4.
慢性筋骨病临床可归属于中医"骨痹"或"痿证"范畴,其常见病因病机有气血失和、肝郁脾肾阳虚、筋骨并损、情志失调、久病久痛难愈等。药对是临床组方中相对固定的两味药物的配伍形式,针对不同病机选用合适的药对治疗慢性筋骨病有其独特优势。明辨病机,合理选药配伍是中医治疗疾病获得较好疗效的关键,而掌握慢性筋骨病的对药应用,可使中医内治骨伤疾病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肝硬化由各种慢性肝病迁延进展而成,西医治疗以对症防治肝硬化并发症联合保肝治疗为主,中医在对肝硬化的认识和治疗上具有特色.肝硬化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及临床表现,属于中医"积聚""臌胀""急黄"等范畴.关幼波教授重视气血辨证在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强调审证必求因、当在气血寻,辨证明病机、气血为主题,治病必治本、气血要遵循.肝硬化...  相似文献   

6.
失眠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从六经辨治临床取得较好疗效,六经辨证是《伤寒论》的独特辨证方法,六经辨治规律即为先辨六经,继辨方证,审证求方,方证对应。临床应用六经辨治失眠,不可忽略合病、并病而杂以脏腑辨证。  相似文献   

7.
中医临床思维在诊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立法之纲纪,治病之根本。今之血液系统疾病变化趋于复杂,临床辨治思维是中医血液病诊治的关键所在。本文基于寒区发病特点、龙江地域气候与人民生活特征,总结以前辈高仲山、华廷芳先生,国家级名中医孙伟正教授为代表的龙江名医血液病诊疗特色经验,通过“因实、因虚致病”病机,以“三因制宜”为基础,系统阐述了“实者以决、结者以散、虚者宜补、劳者宜温”的血液病中医辨治思维及其实践,为寒区血液疾病的中医诊治提供了治法方向。  相似文献   

8.
陆德铭先生在长期的中医外科疾病临床诊治中 ,善用祖国医学阳阳气血理论指导临床实践 ,辨证论治强调先辨阴阳 ,再论气血 ;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并突出“识病是关键”现代医学意识 ;临床治疗注重审证求因、治病求本 ,探究病因病机 ,辨别主次真伪 ,用药变化玄妙 ,得心应手 ,收效甚佳  相似文献   

9.
《医学入门》为旴江名医李梴所著,该书不仅系统论述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的治疗,还涵盖了解剖、药物、养生等内容,有“中医全书”之称。书中设耳病论治专篇,对耳科疾病的遣方用药既集合了各医家之所长,又有其独到的治疗特色,对耳聋注重尺脉诊察,辨以寒热虚实,治以“调气开窍”;对耳鸣审证求因,治病求本;对聤耳、脓耳、冻耳、虫耳等耳病重视局部用药,通过塞、吹、敷、灌等用药方法,使药达病所;其丰富的耳病辨治思想及宝贵的临床经验对后世中医耳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总结张文兴运用“邪在胆,逆在胃”理论辨治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张文兴认为,胆胃经络相连,管腔相通,生理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而咽胆相应,咽为胆使,胆可调控食管通利功能,胆腑病变则调控失职,食管通利失调。胃食管反流病的核心病机为胆邪扰胃,胃气上逆,治疗上应从胆胃入手,审证求因,治病求本,以胆胃同治为原则辨治胆胃失和型胃食管反流病,临床取得良好疗效。并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11.
文章就临证中收治的疑难杂症,列举了对重症失眠、美尼尔氏综合征、阳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结合辨治思路谈了自己的体会。认为尽管疑难杂症临床表现错综复杂,但必须运用中医的整体现和辨证论治的原则,透过表象抓住疾病本质,审证求因,认真辨治,立法遣方,才能收到卓效。  相似文献   

12.
仝选甫 《四川中医》2003,21(10):10-11
本文重点阐述中医望、闻、问、切在耳部疾病诊断与辨证时的重要性和临床四诊辨析的具体内容,通过笔者的辨治体会和验寨举隅,提出了注重耳病本身所表现出的局部症状以辨其虚实寒热,从而审证求因,审因论治以达理想疗效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刘玉洁教授在中医疑难杂病的治疗中以"异病同治"为原则,审证求因,将经典理论与临床相结合,收效甚佳。通过跟随刘教授出门诊,整理唐山市中医医院刘玉洁工作室的门诊病历,并结合与老师的学术思想交流,对刘玉洁教授运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症的经典医案进行分析,总结出刘教授辨治疑难杂症的经验,开创中医辨治疑难杂症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临床上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和系统,严重危害人民健康。“三辨模式”是基于中医体质学说相关与传统的中医辨治相结合而构建的一种诊疗模式,即“辨病-辨体-辨证”相结合的诊疗模式。通过系统整理吴洋教授运用辨病-辨体-辨证诊疗模式诊断及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经验,主张临证时首先辨病确定其中西医病名,把握其病因病机;其次辨体预估疾病发展方向,指导临床组方用药;然后辨证确立具体证型,随势辨证。从“三辨”诊疗模式探析系统性红斑狼疮,为中医治疗该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5.
张志娣 《中医药学刊》2005,23(5):789-791
杨少山是一位学验俱丰的中医临床学家。医术精湛,经验宏富,临证思路开阔,辨治层次明晰,善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融会贯通,逐渐形成了严谨有序,透广而全面的临证思路,并贯穿和渗透于整个临床诊治过程中,概括有三大特点:其一,治病重视审证明因,务求其本,坚持以治病求本为主体的治疗原则;其二,强调宏观与微观的互参辨证辨证与辨病的结合统一;其三,突出见长于培补中气为特色,处方用药处处顾护脾胃之气。以体现中医扶正祛邪的辨证思路,提高了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万启南教授是云南省名中医,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及科研工作30余年。在对郁病的临床辨治中重视整体调理,立足个体,审证求因,取得较好疗效。其治疗郁病的临证经验:(1)调整阴阳,注重调神;(2)调理气血,顾护脾胃;(3)审查病机,巧用安神药;(4)坚持治疗,重视服药时间;(5)调节情志,注重"话疗"等。  相似文献   

17.
辨证论治是传统中医诊疗的主要思维模式,在异病同治中的应用具有显著优势。然而,过度强调辨证论治,易忽略“病-症-因-机”。《伤寒杂病论》所云“但见一证便是”以柴胡证为例体现了抓主症思维在诊疗中的应用,然而直接将方与症对应有简化诊疗思维的倾向。基于此,提出“独藏”辨治理论,“独”作“单独”“独一个”之意,“藏”作“深藏”之意,通过辨识深藏在诸多症状中的独有核心症状,执简驭繁,从而实现中医辨病整体观与辨症精准化相结合。并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伏气温病、肥胖的辨识为范例,探讨以辨主症为核心,疾病为纲领,辨证为枢纽,上连审因,下达求机的“病-症-证-因机”相结合的“独藏”辨治思路,以期为现代中医诊疗思维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特色,而往往临证之时,四诊所得资料证型互参,难于把握。田旭东主任医师是甘肃省名中医,硕士研究生导师,从医三十年,临床经验丰富,临证之中常四诊合参,审证求因,因此辨治独到,效验完备。通过对田旭东主任医师临床验案二则的经验进行总结分析,以冀提升临床辨治思维与疗效。  相似文献   

19.
王金贵教授临床注重谨守病机,审证求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指导临床用药。整理王金贵教授治疗痉挛性斜颈验案1则,验案在四诊合参,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辨证为肝郁脾虚,风痰阻络型,治以息风化痰治其标,疏肝健脾治其本,方用定痫丸合越鞠丸加减,切中病机,疗效确切,值得深入学习。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中医研究院施奠邦教授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工作 5 0余载 ,治学严谨 ,博采众长 ,学验俱丰 ,分层辨治脾胃病尤具匠心。笔者有幸侍诊 ,现就个人学习期间所见 ,将施老分层辨治脾胃病经验作一简介。临床上许多脾胃病病程迁延 ,病情复杂 ,症状极不典型 ,若单凭临床症状进行常规辨证施治 ,疗效往往不满意。在这种情况下 ,施老常审证求因 ,从病机演变过程中推理分析 ,将病机演变过程分为若干层次 ,如第一病机层次辨证疗效不显著 ,接着可从第二病机层次着手辨证施治 ,以此类推 ,即所谓分层辨治。1 温燥不效 ,治宜养阴脾为阴 ,胃为阳 ,脾胃之中又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