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绝经后妇女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变化与微血管并发症关系。方法 :测定 2 5例绝经后妇女 2型糖尿病合并微血管并发症 (A组 )、 2 7例 2型糖尿病未合并微血管并发症 (B组 )和 2 1例绝经后正常妇女 (C组 )的血清雌二醇 (E2 )、孕激素 (P)、促卵泡刺激素 (F SH )、促黄体生成素 (L H)和睾酮 (T)的水平。结果 :绝经后妇女 2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者 E2 较正常绝经后妇女显著降低 ,F SH ,L H,T显著增高。结论 :绝经后妇女性激素水平变化与 2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2.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糖尿病肾病 (diabeticnephropathy ,DN)是糖尿病(DM)常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 ,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 ,主要包括肾小球高滤过 ,生化代谢紊乱 (多元醇途径、蛋白质非酶糖化及脂质代谢异常等 ) ,氧化应激 ,蛋白激酶C活化 ,细胞因子异  相似文献   

3.
中药通心络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病理基础,发病机制与多元醇代谢异常、糖化反应的亢进、氧化应激、蛋白激酶C激活、己糖胺通路激活等几个途径相关。通过中药通心络作用于以上几个途径来对其进行防治,可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病变,总结了通心络对其系统效应的研究结果。提高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机体自适应、自调节、自修复、自稳态的能力等系统特征学改变,进而达到临床上防治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肾病中医防治指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概述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又称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为糖尿病特有的肾脏并发症。西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慢性高血糖所致的糖代谢异常、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脂代谢紊乱、血管活性因子、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氧化应激、遗传等因素有关,其基本病理改变为肾小球系膜基质增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微血管病变患者血清肝酶水平的变化及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T2DM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89例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代表性人群(观察组),另设97例未合并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T2DM患者为对照组,测定2组患者身高、体质量、血压、空腹血糖、空腹C肽、空腹胰岛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r-谷氨酰转移酶(GGT)、胆红素、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比较2组间所测指标的差异性,并分析肝酶异常与胰岛素抵抗(IR)及各因素的相关性。结果:ALT、AST、GGT、糖化血红蛋白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ALT、AST、GGT、糖化血红蛋白与胰岛素抵抗指数(IRI)呈正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患者其肝酶水平可轻度增高,肝酶异常可能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发生、发展相关,且肝酶异常与胰岛素抵抗相关,肝酶异常有可能是胰岛素抵抗的一项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叶酸和维生素B12防治糖尿病肾病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病例对照实验研究方法,观察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患者经叶酸联合维生素B12治疗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氧化应激相关指标及24 h尿微量白蛋白等的变化。结果叶酸和维生素B12可降低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丙二醛及24 h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并可升高一氧化氮、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结论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可作为一种早期防治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新的、有效的和经济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邓小敏  唐爱华 《陕西中医》2012,33(8):1096-1098
<正>糖尿病胃轻瘫(DGP)的概念由Kassander于1958年首次提出,DGP是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是在发病学上与糖尿病相关、以胃排空延迟为主要特征、不伴有机械性梗阻的胃动力障碍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高血糖症、血清胃肠激素失调、微血管及平滑肌病变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监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胆红素水平在诊治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DN)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72例作为糖尿病组,DN患者84例作为DN组,健康体检者150例作为对照组,均空腹12 h以上抽取静脉血,胆红素含量测定采用KHC3法,hs-CRP含量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结果3组之间血清hs-CRP及胆红素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监测血清hs-CRP及胆红素浓度对于诊治2型糖尿病及DN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DPN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普遍认为其发生与高血糖引起的代谢障碍、微血管病变、氧化应激、神经营养因子缺乏、自由基损伤及基因表达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西医  相似文献   

10.
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一种微血管并发症,其发病率可高达60%~90%~([1])。随着现代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DPN也呈上升趋势~([2])。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认为由于多种致病因素(高血糖毒性、氧化应激、微血管病变、神经生长因子以及自身免疫等)相互作用导致神经细胞损伤、神经纤维缺血性脱髓鞘改变~([3])。西医治疗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包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是危害糖尿病患者健康的重要因素,主要发生在视网膜、肾、心肌、神经组织及皮肤等部位.临床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与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前者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盲的重要因素,后者常呈进行性进展,最终导致肾衰竭,成为糖尿病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李媛  曾克武  王学美 《中国中药杂志》2017,42(12):2247-2253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障碍性疾病,随着发病率的逐年增高,已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脑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特征性病理改变,是糖尿病脑部慢性并发症的病理基础,主要见于阿尔茨海默症和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其致病机制复杂,涉及多元醇代谢异常、糖化反应亢进、氧化应激、β淀粉样蛋白跨血脑屏障的异常转运、蛋白激酶C激活等多个方面,以发病机制为靶点的治疗可能会为预防和延缓糖尿病脑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带来新的希望。目前,对糖尿病脑微血管病变的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的研究较为广泛,已成为医学研究的一大热点。该文拟对糖尿病诱发的脑微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断与治疗策略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糖尿病脑微血管病变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肽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择2型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患者4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40例为2型糖尿病无微血管病变患者200例。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清C-肽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2型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组中血清C肽水平的表达与未合并微血管病变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表明糖尿病患者体内血清C-肽水平与微血管的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氧化应激与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损伤关系及其姜黄素干预效果。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各含大鼠20只。A组、B组均经高脂饮食复制胰岛素抵抗模型,胰岛素抵抗基础上,腹腔注射50 mg/kg的链脲佐菌素(STZ)复制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A组在造模成功后添加姜黄素200 mg/kg/d持续喂养6个月。三组建模前、建模后、姜黄素干预1个月、3个月以及6个月时取尾静脉血检测比较血清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等氧化应激指标和白介素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症指标水平、血糖水平、血清胰岛素水平等糖尿病病情指标水平、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水平等肾功能指标水平,并对三组同期肾功能指标24 h尿蛋白水平进行检测比较。姜黄素喂养6个月,检测计算肾功能指标肾脏系数。分析A组大鼠氧化应激指标水平与其炎症指标水平、糖尿病病情指标水平、肾功能指标水平的关系。结果:与C组比较,A组和B组造模后血清MDA、IL-6、TNF-α、肌酐、尿素氮水平、24 h尿蛋白水平、血糖水平、血清胰岛素水平均升高,同期SOD活性降低(P 0. 05)。与造模后比较,A组姜黄素干预1个月、3个月以及6个月血清MDA、IL-6、TNF-α、肌酐、尿素氮水平、24 h尿蛋白水平、血糖水平、血清胰岛素水平均降低同期SOD活性则升高; B组喂养1个月、3个月以及6个月血清MDA、IL-6、TNF-α、肌酐、尿素氮水平、24 h尿蛋白水平、血糖水平、血清胰岛素水平均升高,同期SOD活性降低(P 0. 05)。B组肾脏系数最高,其次为A组,C组肾脏系数最低(P 0. 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组大鼠血清MDA水平与与其炎症指标水平、糖尿病病情指标水平、肾功能指标水平均呈正相关(P 0. 05),而其血清SOD活性水平与其炎症指标水平、糖尿病病情指标水平、肾功能指标水平均呈负相关(P 0. 05)。结论:氧化应激与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损伤密切相关,姜黄素干预有助于减轻2型糖尿病大鼠氧化应激和肾脏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药方剂"孕糖方"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氧化应激状态以及细胞粘附因子(s ICAM-1)水平的改变,探索中药治疗妊娠期糖尿病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60例,其中35例以口服中药方剂加饮食控制治疗(孕糖方组),25例以饮食控制治疗(非中药组),另选正常妊娠(对照组)30例,留取孕妇静脉及胎儿脐静脉血清,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脂质氧化物(MDA)含量;测定细胞间粘附因子(ICAM-1)含量,对三组数据作统计学比较,同时比较三组母婴不良结局的发生率。结果: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存在明显的氧化应激失衡,孕糖方组孕妇血清和脐血中MDA浓度显著低于非中药组,两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浓度孕糖方组显著高于非中药组及对照组(P0.05),孕糖方组s ICAM-1水平显著高于非中药组及对照组(P0.05)。临床应用中药方剂治疗妊娠期糖尿病,母婴并发症有所减少。结论:妊娠期糖尿病存在氧化应激失衡,造成不良妊娠结局的原因与氧化应激及血管内皮损伤密切相关。中药"孕糖方"可改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氧化应激失衡,从降低血管内皮损伤角度改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2型糖尿病(T2DM)患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但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其发生和发展可能是多种因素参与的结果,例如炎症、细胞因子、多元醇途径和氧化应激。Toll样受体4(TLR4)是经典免疫炎症反应的介导因子之一,可以通过与其配体结合,激活下游信号通路,诱导炎性因子的产生。随着人们对DR发生机制的不断探索,TLR4信号通路的激活与DR之间的迷雾渐渐被揭开。本文主要从氧化应激、炎性因子释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生成、糖基化终末产物、表观遗传学、基因多态性等方面对TLR4信号通路在DR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血清胱抑素C(CysC)、β2微球蛋白(β2-MG)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眼、肾的相关性。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165例糖尿病患者,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分期为分组标准,即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期、 DRⅠ期、 DRⅡ期及DRⅢ期,每期为1组,共4组,分别为42例、41例、44例及38例。观察4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生化指标,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病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以及测定血清CysC、β2-MG水平。结果 4组患者的病程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690,P=0.000),并随DR分期的不同而逐渐上升;DR各期CysC、β2-M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365,P=0.000;F=15.284,P=0.000),且随DR分期的严重程度逐渐增高;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DR各分期与CysC(r=0.577,P=0.000)、β2-MG(r=0.506,P=0.000)的水平均呈正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CysC、β2-MG水平在DR患者中明显升高。高水平的CysC、β2-MG共同参与了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若在临床中及时检测血清CysC、β2-MG水平,则可以早期判断糖尿病所致视网膜、肾损害程度,为防治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眼肾合病"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主要病因是糖尿病导致的高血糖所引起的炎症、氧化应激、晚期糖基化产物增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提高等使得视网膜通透性增加,视网膜血流动力学因此发生改变,最终导致视网膜渗漏,直至失明,临床症状表现为早期视力下降,甚至会发展至失明,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生活。大量研究表明,寻找病程进展中的关键通路的关键信号因子作为治疗DR的生物靶标,包括炎症反应、氧化应激、晚期糖基化、蛋白激酶C(PKC)通路等,对于研发治疗药物具有促进作用。本文针对DR病程发展过程中的相关生物靶点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防治DR的药物研发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9.
许奇  方朝晖 《中医药信息》2023,40(11):53-57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具有隐匿发病过程与严重不良结局的致病特征,危害严重。固本培元学说源远流长,是众多新安医家在临床实践中探索出的以“调补人体元气、顾护脾肾之本”为主要治法的思想理论。本文对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中医认识和固本培元的理论渊源进行了介绍,并对新安医家治疗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分析,从脾肾论治角度入手,探讨了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与脾、肾之间的关系,并阐述了固本培元思想在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防治中的作用。笔者认为脾肾亏虚致血运无源,血行无力是导致瘀血形成、阻滞脉行从而引起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生的主要原因。众多新安医家在“重视培补先后天之本、脾肾同治”理论指导下中药复方的配伍使用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能够发挥多途径、多靶点、整体调控的治疗优势,对中医药临床防治糖尿病及其微血管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并发症与DNA氧化损伤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并发症与DNA氧化损伤的关系。方法选择78例2型糖尿病患者,32例合并有大血管并发症(A组),46例无并发症(B组),检测患者的血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8-羟基脱氧鸟嘌呤(8-OHdG)水平。8-OHdG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结果A组血8-OHdG水平(2.93±1.37)μg/L,B组(2.67±1.30)μg/L,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A组TG水平(1.99±0.98)mmol/L,明显高于B组的(1.54±0.89)mmol/L(P<0.05);A组病程(13.41±7.76)a,明显高于B组的(7.22±5.77)a(P<0.05)。血8-OHdG水平与病程、TG呈正相关关系,而与TC、LDL-C、HDL-C及HbA1c水平无明显相关关系。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可能与高血糖所致氧化应激关系不大,而与血脂关系更密切;脂代谢异常是糖尿病氧化应激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