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肾脏病为本虚标实之患,标实之邪即为浊毒之邪,慢性肾脏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与浊毒之邪密不可分。通过阐述浊毒理论的发展、浊毒产生原因以及致病特点,试析浊毒导致慢性肾脏病的理论基础。治疗以化浊解毒为原则,采取发表透浊、芳香化浊、渗湿利浊、清澡去浊、通络散浊、通腑泄浊等方法因势利导,驱邪扶正,为慢性肾脏病的中医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浊"的涵义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面对中医学"浊邪致病"被泛化的趋势,梳理相关文献知识,明确中医学的"浊邪"实际上是一类具有胶结、黏滞、重浊、稠厚、浑秽特性的内生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具有特定的致病特点、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对于多种现代难治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浊毒理论在慢性肾衰竭中的应用及治疗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对浊毒之邪的认识及其致病特点。慢性肾衰竭标实之邪可归结为浊毒之邪,浊毒之邪主要指内浊与内毒,以及浊毒之邪在慢性肾衰竭中的致病特点和常见临床表现,现代医学对慢性肾衰竭浊毒之邪的认识。进而在慢性肾衰竭中提出浊毒致病的理论和相应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4.
毛德文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了肝衰竭"毒邪-毒浊致病"新学说:急性肝衰竭、亚急性肝衰竭之"毒邪致病",慢加急性肝衰竭、慢性肝衰竭之"毒浊致病";总结了"毒邪致病"学说的"截断逆转法","毒浊致病"学说的"扶阳培土法";并凝练了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毒邪致病-截断逆转"的以解毒化瘀颗粒为主导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慢加急性肝衰竭、慢性肝衰竭"毒浊致病—扶阳培土"的以茵陈术附汤等为代表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肝性脑病"通腑开窍—通腑醒神、通腑保肝"的以大黄煎剂为核心的中医治疗方案等3个新方案。经临床应用证实,该学说指导的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通过梳理伏毒的定义及致病特点,发现从伏毒角度能更全面认识慢性肾脏病的病因病机。伏毒具有双重身份,同时扮演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角色,既可外致也可内生。慢性肾脏病的伏毒以内生为主,从伏毒的隐匿性、缠绵性、暗耗性、杂合性、蕴结性、多变性进一步阐述慢性肾脏病病机的复杂性。伏毒因正虚不足以驱邪所致,邪聚谓之毒。慢性肾脏病的伏毒包括“湿浊、痰瘀、热毒”,将伏毒理论应用于慢性肾脏病的防治是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慢性肾衰"毒邪"中医证治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毅 《江苏中医药》2002,23(11):52-54
“毒邪”是对机体有危害作用的致病因素的总称 ,其危害性较一般的邪气严重。慢性肾衰分清泌浊功能减退 ,秽浊溺污不得外泄 ,蓄积体内 ,秽浊积久 ,酿为浊毒 ,久则瘀毒互结 ,形成浊毒、溺毒、瘀毒顽证 ,其表现各异。治疗“浊毒”以化为主 ,“溺毒”以排为主 ,“瘀毒”以行散为主。  相似文献   

7.
慢性肾脏病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常因某些诱因而出现急性加重,甚至表现为急性肾衰竭。由于病程漫长,众邪内蕴,进而化毒,其中热为关键,常可兼夹其他邪气,同时可助邪为患;热毒致病,具有进展迅速、病情危重的特点,治疗上采用清热解毒之法,可祛除诱因,缓解病情,为慢性肾脏病急性加重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8.
《河南中医》2013,33(6):832-834
慢性肾脏病总属本虚标实,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本虚多考虑为肺、脾、肾三脏的虚损,标实是指水湿、湿热、气滞、瘀血等病理产物.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影响水液代谢,则可导致水湿内停,水湿日久化热而成湿热,湿热蕴久,可致痰浊内生,水湿、湿热、痰浊三者作为有形实邪,一方面“久病入络”,日久阻塞气血运行,气血不畅,形成气滞、瘀血;另一方面诸邪日久不化而变生湿毒、浊毒等.在治疗上或以补虚为主、兼祛邪实,或以祛邪为要、兼以补虚,或通补兼施、祛邪补虚并进,以期根治.  相似文献   

9.
“浊毒”是对肌体具有胶着、浑秽、黏腻性质的一类病理产物或致病因素的统称。“浊毒”致病具有秽浊、广泛、顽固、相兼的特性,与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临床表现的迁延性、反复性一致。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属本虚标实证,其病机为脏腑虚弱为本,浊毒内蕴为标。选用补肾渗湿利浊、健脾祛痰辟浊、疏肝理气散浊的治法,以达到健脾益肾疏肝,化浊解毒祛瘀之效,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为肥胖型PCOS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慢性肾衰竭中的浊毒指的是由多种原因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机体内产生的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蕴积体内而化生的病理产物,同时也是导致各脏腑功能紊乱的致病因素。通过中医历代文献以及现代医学研究对慢性肾衰竭浊毒与脾胃中土在病因病机、致病特点等的认识,从而提出从"补土"治疗慢性肾衰竭"浊毒"之邪。  相似文献   

11.
陶兴  孙伟 《江苏中医药》2008,40(9):15-16
慢性肾脏病3~5期大量代谢废物潴留在体内,中医学认为其属标实之邪,以水湿、湿热、血瘀、痰浊、溺毒为主,但可归结为浊毒之邪,类似于现代医学中反映肾功能的指标,如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尿酸(UA)、血β2微球蛋白(β2-MG)、胱抑素C(CystatinC)、甲状旁腺素(PTH)及血脂等.慢性肾脏病3~5期浊毒主要指内浊与内毒,有其病机特点.此阶段治疗当以祛邪为务,着重化浊排毒,而中医内服外治法有其一定特色和疗效.  相似文献   

12.
介绍李佃贵教授运用"浊毒理论"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经验。认为浊毒既是慢性肾脏病的病理产物,又是导致病情加重的重要病理因素。浊毒内蕴是慢性肾脏病的根本病机,化浊解毒为基本治疗大法。临证应分清浊毒的轻重浅深、标本缓急、所在脏腑经络气血。并附治疗慢性肾衰竭、高尿酸血症肾病、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膜性肾病验案。  相似文献   

13.
水道疾病的病机主要为外感邪毒或邪毒内生、身体虚弱、过度劳累影响肾和膀胱功能,毒邪内阻使水道不畅,气机受阻,功能失调,或正气亏虚,对水道及其脏腑功能的调节能力下降,使天、地、人三气不能同步而发病。壮医认为毒虚致百病,毒、虚是慢性肾脏病致病的因素,两者贯穿于慢性肾脏病的整个疾病过程。运用壮医特色"三道两路""三气同步"的基本理论与"毒虚致百病"的病因病机,通过调气、解毒、补虚原则指导治疗慢性肾脏病。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探讨了浊毒致病论的沿革,包括"浊"、"毒"的理论渊源、相互关系、浊毒致病的特征、浊毒的致病特点和浊毒证的临床表现,对浊毒致病论在现代中医病因学中的运用做了归纳总结,指出积湿成浊,浊郁化热,热蕴成毒,浊毒之邪深伏五脏六腑,最终形成繁杂的各脏器病理改变是诸病的病机关键。"浊毒"理论可以用于指导多种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于所有浊毒致病或符合浊毒证诊断的疾病,均可以采用相同或近似的治疗方法和药物进行诊治,充分体现了中医学辨证论治思想的精髓。  相似文献   

1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中医温病之“温疫”。其致病因素为“戾气”“疫毒”,从中医毒邪学说对其致病特征进行概括总结,其具有致病暴戾、传染性强、易兼夹六淫邪气及从化于体质等特点。在预防中应用芳香避秽,形神调摄;治疗中排毒逐邪,知常达变。上焦芳香解表,中焦燥湿解毒,下焦利湿泄浊,同时注重养阴,愈后防复。通过对毒邪学说的进一步挖掘、继承、创新,必将对中国传染病的防治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钱玉良 《陕西中医》2011,32(8):1042-1043
目的:介绍单兆伟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方法:通过跟师抄方,总结老师治疗经验。结论:湿浊、毒热、瘀血为CAG的主要病机,浊毒瘀邪的致病特点,治疗宜病证结合,化浊解毒祛瘀。  相似文献   

17.
慢性肾脏病(CKD)属于中医学"水肿""淋证""癃闭""关格""肾风"等范畴,病情复杂多变,临床多表现脾肾两虚、瘀血阻滞、水湿停聚、浊毒壅塞等证候,水道不通、浊毒伤肾、瘀浊阻络的病机贯穿CKD的全过程。浊毒日久致瘀,瘀久亦可蕴毒,毒瘀交互错杂,更伤肾气。治宜谨守病机,重视毒和瘀在CKD中的作用,采用解毒活血法,有利于控制病情,缓解症状,延缓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18.
浊毒论     
毛宇湘 《环球中医药》2012,5(7):520-522
毒邪致病理论,是中医学特有的、重要的病因病机理论之一,浊毒作为毒邪的一种,历代医家鲜见论述.浊毒既是一种致病因素,也是一种病理产物.浊毒之病理特性兼"浊"、"毒"两者之长,胶固难解,其致病更加广泛、凶险、怪异、繁杂、缠绵难愈、变证多端,甚至转为重症坏病,具有"易耗气伤血、入血入络;易阻碍气机、胶滞难解;易积成形、败坏脏腑"的特点.浊毒侵犯人体后蕴蒸缠结导致体内的"浊毒化"过程,形成浊毒证特有的临床症候.治疗浊毒是"化浊毒"的过程,要化浊解毒同时进行,给浊毒以出路,使浊毒尽快排出,以减少对机体的损害,同时截断浊毒的生成,断其浊毒生成之源,使机体尽快恢复健康.对浊毒的认识与研究,是新认识,新理论.本文提出了解决许多疑难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 、新途径,对中医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红梅 《吉林中医药》2010,30(9):737-738
神昏,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危重阶段,临床可分为3级:轻者,神思恍惚,迷蒙,多寐;中度,昏睡,难叫醒;重者,昏迷或昏聩。其病因病机以邪实阻滞属实,气血不荣为虚,病性以实邪致病居多。临证分为闭证与脱证,治疗首当开窍醒神,辅以清热、化痰、通腑、活血、熄风、化浊、辟秽等法。  相似文献   

20.
张胜容教授认为"肾衰一病,脾胃先伤",在慢性肾脏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脾肾两脏相互影响,逐渐走向衰败,并伴有湿、浊、瘀、毒等邪实混杂,贯穿全程。张胜容教授根据自身临证经验,将慢性肾脏病分为4种证型,分别为脾肾气虚湿浊内蕴证、湿热内蕴瘀血内阻证、肝肾阴虚浊毒内蕴证及气阴两虚浊瘀互阻证。治疗上主张早期就应顾护脾胃,并根据慢性肾脏病不同时期不同的证型特点,辨证选方用药,并根据标本缓急,急当治其标,以祛邪为主,当病情稳定时,则按其正虚邪实之轻重标本兼治。文章总结张胜容教授临床治疗慢性肾脏病的多年经验,为临床选方用药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