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联合温经姜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患者,采用查随机数字表方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为常规抑酸护胃等西医治疗;试验组采用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穴位贴敷联合温经姜疗方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胃脘痛缓解情况。结果两组临床疗效与胃脘痛缓解情况,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贴敷联合温经姜疗能提高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的临床疗效与有效缓解胃脘痛。  相似文献   

2.
李凤鸣 《陕西中医》2013,34(4):449-450
目的:探索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艾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收集到的84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单纯使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艾灸,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10%,对照组总有效率78.57%,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组间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毒副作用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脾胃虚寒型胃痛采用中药穴位贴敷配合艾灸联合西医常规治疗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艾灸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胃脘痛(脾胃虚寒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河南省中医院2013年3月至2015年2月住院的160例胃脘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疗法,观察组给予艾灸、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胃脘痛症状的改善程度。结果:艾灸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后,观察组胃脘痛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优于对照组治疗效果。结论: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应用于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可明显缓解症状,减轻痛苦。  相似文献   

4.
陈春妃 《国医论坛》2019,34(1):31-33
目的:观察黄芪建中汤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4月本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10例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黄芪建中汤配合穴位贴敷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胃镜疗效、中医症状积分情况及Hp阳性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胃镜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6.36%(53/55)、98.18%(54/55),高于对照组的85.45%(47/55)、81.82%(45/5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胃脘痛、饥不欲食等症状积分及Hp阳性率均显著下降,但观察组患者下降更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建中汤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和胃镜疗效,改善患者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胃脘痛、饥不欲食等症状,提高抗Hp效果,且治疗的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80例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采用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和中医证候临床疗效,以及胃镜检查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胃镜检查总有效率分别为95.00%、97.50%,均高于对照组77.50%、60.0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可明显改善中医证候评分、中医证候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药灸结合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76例临床辨证属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口服中药三合汤和艾灸疗法,两组均以28d为一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1%,对照组为7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药灸结合治疗具有温补脾阳,和胃止痛的功效,对于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治疗具有显著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用自制热奄包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疗效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中医辨证属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病人9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予常规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观察组予常规中西医结合药物加自制热奄包及穴位贴敷治疗,每日1次,饭后执行,观察期为10天,比较两组病人的治疗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7%,对照组为7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能迅速改善胃痛、胃胀、恶心、嗳气症状,起效快。结论:常规中西医结合药物加自制热奄包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用常规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药穴位贴敷联合隔姜灸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80例住院患者,采用查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与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遵医嘱加用中药穴位贴敷联合隔姜灸给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胃脘痛症状改善情况。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穴位贴敷联合隔姜灸护理干预能提高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隔姜艾灸配合穴位贴敷在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筛选我院在2014年2~9月接收的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共61例,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1例),对照组使用常规西药和温中健脾汤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接受以上治疗的同时使用隔姜艾灸配合穴位贴敷的方法进行治疗,在疗程结束后对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显效率为90.00%,有效率为6.67%,无效率为3.33%,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治疗显效率为61.29%,有效率为6.45%,无效率为32.26%,总有效率为67.74%,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1例出现皮肤过敏,无患者出现口干的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对照组有4例出现皮肤过敏,有8例出现口干的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8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隔姜艾灸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效果比较明显,症状基本消失,不良反应出现的几率较小,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穴位贴敷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穴位贴敷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均有改善,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显著,可较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陈虹年  刘利 《中国中医急症》2014,(10):1947-1947
目的 观察自拟四味温里散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脾肾阳虚、脾虚湿困证小儿泄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寒、脾肾阳虚、脾虚湿困证小儿泄泻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儿均给予西医常规抗感染、营养支持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自拟四味温里散穴位贴敷治疗,7d后比较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之85.00(P< 0.05).结论 自拟四味温里散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脾肾阳虚、脾虚湿困型小儿泄泻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配TDP疗法辅助治疗胃脘痛脾胃虚寒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胃脘痛脾胃虚寒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诊疗及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诊疗及护理基础上加用中医特色护理穴位贴敷配合TDP疗法措施,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和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贴敷配TDP疗法对胃脘痛脾胃虚寒证的临床效果、护理依从性明显优于常规护理,能较迅速缓解主要临床症状,护理工作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艾灸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120例辨证属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艾灸治疗,2组均以14d为1个疗程,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12例,显效33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治愈8例,显效11例,有效20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为65.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具有温经散寒,通络止痛的作用,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疗效确切,临床应用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温胃散贴敷联合西药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治疗的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10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52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奥美拉唑肠溶片治疗,观察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温胃散贴敷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胃脘疼痛程度及用药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临床总治疗有效率比观察组低,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胃脘疼痛程度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温胃散贴敷联合西药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效果显著,利于改善胃脘疼痛程度,用药安全性较好,可作为临床外用药治疗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三伏天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证胃痛的临床疗效及护理对策.方法:将106例脾胃虚寒证胃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46例,治疗组应用穴位贴敷治疗及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病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8%,与对照组相比,统计分析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穴位贴敷对脾胃虚寒证胃病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对肾阳虚型慢性结肠炎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脾阳虚型慢性结肠炎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人。对照组给予柳氮磺吡啶肠溶片治疗,治疗组在治疗组治疗基础上加穴位贴敷治疗,两组均4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84.7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贴敷治疗肾阳虚型慢性结肠炎较单纯西医西药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予以雷尼替丁、多潘立酮口服治疗,观察组30例予以黄芪建中汤口服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内服方药组成:黄芪、白芍各15 g,生姜、桂枝、大枣各10 g,炙甘草6 g,饴糖50 g,穴位选取:脾俞、胃俞、肾俞、足三里、中脘等。两组疗程均为2周。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66.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疗效满意,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温胃止痛膏对脾胃虚寒所致的胃脘疼痛、腹胀、呃逆嗳气、形寒肢冷等症的疗效。方法将100例临床诊断为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用口服消旋山莨菪碱片治疗;治疗组在口服消旋山莨菪碱片的基础上,配合使用温胃止痛膏穴位贴敷治疗,每日1贴,第1天贴敷神阙穴,第2天贴敷中脘穴,第2天后改为两穴交替贴敷,痛甚者可直接贴患处,两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疼痛有效缓解的时间为(2.18±1.42)d,治疗显效率78.0%(39/50),对照组对应的数据分别为(4.96±1.26)d和58.0%(29/5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口服药物的基础上,配合温胃止痛膏穴位贴敷辅助治疗脾胃虚寒胃脘痛,其疗效显著优于单纯采用口服消旋山莨菪碱片治疗,患者疼痛得到缓解的时间明显缩短,治疗显效率更高。温胃止痛膏是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有效辅助外用纯中药,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甘遂合剂穴位贴敷治疗脾肾阳虚型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西医治疗,治疗组30例给予西医治疗+甘遂合剂穴位贴敷治疗,疗程均为14 d。通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24 h尿量、腹围、临床症状积分、有效率,评估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26/30),对照组为63.33%(19/30)(P0.05);治疗组在缓解临床症状、增加尿量、缩小腹围、有效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西医治疗+甘遂合剂穴位贴敷治疗脾肾阳虚型肝硬化腹水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以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配合腹部按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虚寒型的疗效。方法: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两组均进行腹部按摩治疗,观察组加用穴位贴敷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优良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分生活质量评价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贴敷配合腹部按摩治疗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中医症候,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