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瑞荣 《中医药学刊》2004,22(5):891-893
建国40余年来,以实验为主对《伤寒论》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伤寒论》方单味药的药理研究;《伤寒论》方“药物配伍”的药理研究;《伤寒论》方整体的药理研究;六经实际的研究;《伤寒论》辨证论治、统一内因外因的研究。提出了《伤寒论》课题科研设计研究的思路,即:立足于对《伤寒论》方剂的综合研究,建立符合六经病证特点的证候动物模型,注重《伤寒论》类方的研究,运用数学方法研究《伤寒论》包括阐释辨证,使六经辨证规范化、标准化、客观化,研究《伤寒论》方药,整理《伤寒论》文献。  相似文献   

2.
枢机不利作为少阳病的病机阐释,并不见于《伤寒论》原文,通过回溯“枢机”的字词本义,梳理“少阳-枢机”理论的历史沿革,探讨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的“少阳-枢机”理论的建构过程,从术语学角度,厘清“少阳-枢机”理论之发生、发展过程,发现其源自《黄帝内经》,柯琴首先运用于《伤寒论》六经辨治理论之中,逐渐流传,后被《伤寒论》教材及国家标准规范采纳,广泛应用于当代中医理论与临床研究。基于理论溯源与诠释《伤寒论》术语的再理解,有助于新时期《伤寒论》经典理论与临床实践研究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3.
《伤寒贯珠集》为清·尤怡所著,是一部有广泛影响的《伤寒论》注释性著作。其强调治法,以法类证,注重临床运用,对辨证论治规律的阐发颇具特色,亦对后世《伤寒论》的研究及伤寒诸法的运用颇有启发。  相似文献   

4.
耿建国 《北京中医》2006,25(7):440-441
《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对临床各科有着较高的指导价值,其所载方药在临床上有着卓越的疗效。千百年来《伤寒论》一直受到历代医家的广泛推崇,时至今日,《伤寒论》仍然是中医高等教育中的骨干课程。学习《伤寒论》,学好《伤寒论》,运用《伤寒论》的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不仅是培养中医本科生、研究生成为中医高级人才和临床综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中医成人教育(以下简称:成教)中完善成教学生的知识结构、掌握中医理论的精髓、提高成教学生的中医理论水平和临床技能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论近代《伤寒论》研究的实证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的《伤寒论》研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高潮。本文论述了影响近代《伤寒论》研究 四大因素,总结了在近代《伤寒论》研究中特别重视实证性的原因,并概括了近代《伤寒论》研究的实证特征。  相似文献   

6.
窦迎春 《中医药学刊》2010,(8):1729-1731
清代的《伤寒论》研究,无论是研究方法还是对其理、法、方、药的阐发,都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对《伤寒论》证候、治法、方药的补充较前代更加丰富,临床各科的系统化、完善化,使《伤寒论》方剂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而温病学家对《伤寒论》方剂的化裁应用,充分证明了《伤寒论》确为百病立法,而方亦为百病制。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作为一部在国内外影响深远的巨著,仅仅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上有所突破还远远不够,要使其在理论有所创新,有重大进展,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本综述旨在总结现有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反映《伤寒论》理论研究的进展、动态,提示《伤寒论》研究的某些内在规律,以期使《伤寒论》的研究开创新的局面,得到新的升华,使《伤寒论》的学术影响更加深远。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版本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张仲景著作、名称和流传情况作了简要介绍,并对注释家的移整考订及《伤寒论》作伪之书作了概述。对明·赵开美宋刻《伤寒论》和成无已《注解伤寒论》作了深入探索,从历代文献记录之《伤寒论》113方与赵刻本之112方分析;从《本草纲目》所引张仲景古本《伤寒论》,及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之释音加以研究;从《伤寒论》条文后之原文注释,及《太平圣惠方》所引桂枝汤加以印证等多方面分析,说明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更忠于“林校”小字本《伤寒论》。故笔者认为,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要优于赵刻宋本《伤寒论》,是目前存世最佳版本。  相似文献   

9.
论科学技术发展与《伤寒论》及其研究龙新生(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510407)关键词《伤寒论》科学技术学术探讨中医学巨著《伤寒论》因其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处方配伍严密,选药精当,疗效卓著,被后世医家广为研究。本文试图从科学技术发展的角度,对《伤寒论》的...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组方术数机制研究的意义"一文认为基于现代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对《伤寒论》组方规律研究为其薄弱环节,提出从象数结合的角度研究《伤寒论》组方的术数机制,涉及到《伤寒论》组方规律研究的导向与方法等重大问题。通过对术数概念演变的梳理,术数与象数思维以及数学方法关系的分析,指出术数是中国古代哲学、科学、宗教信仰的综合,象数与术数之数的运用不同于数学方法;《伤寒论》组方的药物、剂量、煎服法等问题,本质上是基于临床经验总结的科学问题,应当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研究,将此类科学问题回归到术数机制研究则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1.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是《伤寒论》中使用率较高,应用范围较广的一首经方,而且疗效确实很好,在一些书本中称其功效为“和解少阳,主治少阳半表半里证”。但纵观《伤寒论)条文,其功效绝非主治少阳证一端,在《伤寒论》中.有关小柴胡汤主治的条文共13条,其证治范围极为广泛,涉及少阳证、三阳俱病以少阳为主、土虚木乘之腹痛、  相似文献   

12.
王勇  谢有良  任廷革 《中医研究》2010,23(12):66-67
任应秋不但是各家学说的创立者和研究《黄帝内经》的大家,同时其对《伤寒论》的研究也非常全面和深入,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其著作主要有《伤寒论语译》、《伤寒论证治类诠》、《〈伤寒论〉脉证的再探讨》、《研究〈伤寒论〉的流派》等。现将其独具特色的研究方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吉益东洞从《伤寒论》中获得"万病一毒"论的学术思想,并依据《伤寒论》著成《类聚方》《药征》等方药之书。东洞提出的"万病一毒"论及其所著药物书被广泛应用于江户中后期流行病的治疗中;与此同时,亦使张仲景的《伤寒论》在江户时期的医家中受到广泛关注。此外,东洞及其弟子们所著的《伤寒论》注解书进一步推动了《伤寒论》在江户时期的传播。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研究的反思贾春华,王海林(承德医学院承德067000)关键词《伤寒论》,理论研究魏晋迄今,《伤寒论》的研究者已逾数百家,著述千余种,给人以“滔滔者天下皆是”之感,诸家虽皆欲“心仲景之心,志仲景之志”,使《伤寒论》协陟重明,然大多事与愿违,众...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中芍药主要选用白芍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芍药在《伤寒论》中运用较广泛,其使用频次仅次于甘草、桂枝、大枣、生姜,达33方(次),涉及52条原文。但是《伤寒论》中未明确指出使用的是芍药哪个品种。笔者结合历代医家的意见,主要从赤芍和白芍功能异同进行分析,提出《伤寒论》中芍药主要选用白芍的浅见。  相似文献   

16.
运用实验研究文献,证明《伤寒论》方证原理,证明《伤寒论》方证原理,启发求异思维,开拓科研思路,结合实践,编著《实验伤寒论》一书,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17.
<正> 二、没有成无己的全面注解,伤寒学派的发展不会那样迅速成无己是宋金时代研究《伤寒论》的大家之一,著有《注解伤寒论》十卷,《伤寒明理论》三卷,《药方论》一卷.三种伤寒书,有注解,有论证,有论方,鼎足而立,相得益彰,浑然一体,构成成氏伤寒医书三种.其中《注解伤寒论》是其代表作,耗去了他毕生的精力.正因为他第一次对《伤寒论》旧本进行了全面的注解,《伤寒论》才得以广泛流传.由于《伤寒论》本身的临床实用价值确实很大,深得后世医家们的高度重视,因而研究《伤寒论》蔚然成风,队伍越来越壮大,使伤寒学派的发展,从起始阶段进入到兴旺阶段.  相似文献   

18.
<正> 历代以来,中外《伤寒论》注家及学者,对六经涵义的问题讨论已久,见解甚多.然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现根据各家对伤寒六经认识的主要精神以及从控制论中模糊控制的理论提出如下管见,希求指正. 关于六经涵义的各种提法自晋·王叔和著《脉经》和撰《伤寒例》起,开拓了研究《伤寒论》的先河,但直至隋唐之际,《伤寒论》的流传并不广泛,“江南诺师秘仲景要方不传”,以至孙思邈直到晚年著《千金翼方》时,才见到《伤寒论》一书.宋金以后,研究伤寒论之风大盛,《伤寒论》渐成一派之学.在各抒已见的诸流派中,对六经涵义的见解也甚多.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方证对应规律的数学三维解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在建立《伤寒论》常用73味"药力"的基础上,根据"药证相应"、"方证相应"原理,将《伤寒论》中药、方、证全部放到一个具有客观的相对精确数据要求的数学模型中,试图用现代数学语言解析中医的临床经验、药物性能和辨证术语,客观展现抽象的中医概念,可视化方证对应规律。方法:应用数学方法、计算机模型法和计算机软件技术对《伤寒论》方证质点对应规律进行空间描述并进行数学三维解析及量化表达。结果:在获得有关《伤寒论》药、方、证量化数据的基础上,将《伤寒论》方证对应质点图形化、量化显示在模型软件的空间坐标系中,通过数学三维解析使传统的中医方证对应规律图形化、量化表达。结论:利用模型软件可以清晰地演示《伤寒论》中药、方、证质点在三维空间的变化轨迹,可视化方证对应规律的同时,也客观展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辨过程,为中医的量化模式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王虹 《天津中医药》2003,20(2):49-50
甘草性味甘平,通行十二经,其直接、间接功效颇多,是一味常用药,在《伤寒论》中甘草应用广泛,通过不同的配伍及用法,表现为不同的功用。文章仅就甘草在《伤寒论》的运用规律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