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研究脱氢表雄酮能否通过抑制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的表达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以及维甲酸受体激动剂对这一作用有无影响。方法高脂饮食构建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并加脱氢表雄酮干预,10周后检测各组兔血清脂质水平及主动脉斑块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观察脱氢表雄酮对高脂喂饲兔主动脉壁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体外培养THP-1单核细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观察不同浓度脱氢表雄酮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THP-1细胞表达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的影响。结果脱氢表雄酮干预的高脂喂饲兔主动脉内膜厚度及粥样斑块面积相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组兔分别降低59%和48%;同时兔主动脉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蛋白的表达在脱氢表雄酮干预后(0.1920±0.0034)较高脂喂饲兔(0.3846±0.0198)显著减弱,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mRNA的表达(0.6856±0.0286)与高脂喂饲兔(1.0893±0.1089)相比也明显减少。体外培养的THP-1细胞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脱氢表雄酮均可降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细胞的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表达,在脱氢表雄酮浓度为5μmol/L时THP-1细胞中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mRNA的表达(0.2988±0.0312)较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组(0.6236±0.0237)下降明显。加入全反式维甲酸对脱氢表雄酮的作用没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脱氢表雄酮能够抑制高脂喂饲兔主动脉壁及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THP-1细胞内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的表达,这可能是其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机制之一,而补充维甲酸受体激动剂对这一过程中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的表达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脱氢表雄酮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分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是否与细胞色素P450芳香酶的催化作用有关。方法使用脂质体转染法将含有细胞色素P450芳香酶基因的质粒和空白对照质粒分别转染至体外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24h后给予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及脱氢表雄酮刺激,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及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转染后各组细胞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刺激组比较,给予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和脱氢表雄酮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分泌明显降低(P<0.05)。转染含有细胞色素P450芳香酶基因的质粒组和空白对照质粒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分泌差别不明显(P>0.05)。结论脱氢表雄酮能抑制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分泌升高,可能是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之一。而这一过程可能并不通过转化为雌雄激素而发挥,也许与其本身的生物学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川芎嗪对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表达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核因子κB的影响,探讨川芎嗪抗动脉粥样硬化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和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型极低密度脂蛋白、血管紧张素Ⅱ和(或)川芎嗪作用于细胞后,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和原位分子杂交检测各组细胞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核因子κB的表达情况。用单核细胞粘附试验检测川芎嗪对单核细胞粘附于内皮细胞的影响。结果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型极低密度脂蛋白或血管紧张素Ⅱ诱导内皮细胞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52±0.008、0.460±0.006和0.486±0.0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365±0.019(P<0.01);诱导平滑肌细胞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64±0.007、0.513±0.021和0.524±0.008,明显高于对照组(0.416±0.013,P<0.01)。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型极低密度脂蛋白或血管紧张素Ⅱ诱导内皮细胞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62±0.051、0.878±0.014和0.824±0.00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303±0.008(P<0.01);诱导平滑肌细胞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877±0.011、0.845±0.023和0.881±0.00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362±0.018(P<0.01)。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型极低密度脂蛋白或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组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m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同时加入川芎嗪后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低于相应诱导组(P<0.01)。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型极低密度脂蛋白或血管紧张素Ⅱ诱导核因子κB在核内表达,同时加入川芎嗪后核因子κB表达于胞浆,核内阴性。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或氧化型极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组(2.047±0.011和1.936±0.014)比较,加入川芎嗪后,粘附于内皮细胞的单核细胞明显减少(1.282±0.020和1.265±0.016,P<0.01)。结论川芎嗪通过抑制或阻断动脉粥硬化危险因素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型极低密度脂蛋白和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核因子κB活化及核内移位,抑制血管壁细胞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表达,抑制单核细胞粘附于内皮,而发挥其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4.
花刺参粘多糖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观察花刺参粘多糖对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以探讨花刺参粘多糖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机制。方法组织贴块法体外原代培养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细胞粘附实验方法,观察花刺参粘多糖对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平滑肌细胞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细胞间粘附分子1蛋白及mRNA水平表达及单核细胞与平滑肌细胞粘附的影响。结果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后平滑肌细胞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表达增强,花刺参粘多糖(1.5~6.0 g/L)可从蛋白和mRNA水平浓度依赖性地抑制其表达,流式细胞分析示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的荧光强度由176.4±3.5减少到80.7±1.9(P<0.01),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荧光强度由92.2±2.9减少到58.3±2.1(P<0.01);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发现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的相对光密度值由0.61±0.03减少到0.41±0.04(P<0.01),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相对光密度值由0.41±0.01减少到0.30±0.03(P<0.05);粘附实验发现花刺参粘多糖可减少单核细胞与平滑肌细胞粘附,光密度值由0.467±0.062减少到0.256±0.029(P<0.05)。结论花刺参粘多糖可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平滑肌细胞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表达,减少单核细胞与平滑肌细胞的粘附和聚集,这可能对减轻血管壁的炎症反应、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实验研究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对血管平滑肌细胞表达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的影响以及对血管平滑肌细胞与单核细胞粘附的作用。方法利用基因芯片和RT-PCR技术检测鼠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经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处理0min、20min、6h后血管平滑肌细胞表达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的mRNA表达变化;细胞粘附实验观察血管平滑肌细胞经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分别处理0min、20min、6h后与单核细胞粘附情况。结果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对鼠血管平滑肌细胞表达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的表达有显著的诱导作用,其诱导作用在20min即已出现(P<0.05),6h时明显增强(P<0.01)。细胞粘附实验显示随着血小板源生长因子的作用时间的延长,血管平滑肌细胞与单核细胞的粘附率增高,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处理20min和6h后粘附率是对照组的1.92倍和3.04倍(P<0.05)。结论血小板源生长因子明显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中血管平滑肌细胞表达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的表达,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与单核细胞的粘附,从而参与了损伤早期,白细胞向内膜下迁移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小凹蛋白1表达的抑制作用及其与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活性的关系.方法 50 mg/L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处理血管平滑肌细胞不同时间,或同时加入25 μmol/L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信号通路的特异性阻断剂,Western 印迹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小凹蛋白1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的变化.结果 50 mg/L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作用细胞24 h后小凹蛋白1的表达明显下降,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磷酸化活性显著增高,阻断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对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的激活可显著促进小凹蛋白1的表达.结论 血管平滑肌细胞源性泡沫细胞小凹蛋白1的表达下调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激活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及其介导的信号传导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促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细胞内信号转导机制,将兔血管平滑肌细胞分为对照组、低密度脂蛋白组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组。以细胞计数和噻唑蓝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能力,Western blot定量与细胞骨架蛋白同源在10号染色体有缺失的磷酸酶(PTEN)表达水平,免疫沉淀和特异底物diC16PIP3脱磷酸绿色试剂法检测该磷酸酶活性。实验发现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50mg/L)可使细胞计数及噻唑蓝比色吸光值分别增加1.78和3.21倍,而低密度脂蛋白(50mg/L)无明显作用。各浓度低密度脂蛋白及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对该磷酸酶蛋白表达水平均无显著影响。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对PTEN活性的抑制在20-50mg/L范围内呈浓度依赖性。时间曲线表现为10min作用最强,并可持续达24h(与对照组比较,均P<0.01)。结果提示;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可能通过对负性调节蛋白PTEN磷酸酶的凶制而发挥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探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上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表达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共同孵育,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mRNA,免疫印迹检测其蛋白表达变化,观察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表达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的剂量—时间效应。结果原代培养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有基础水平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表达,且在0~50mg/L范围内,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表达量随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增加而增加,50mg/L可使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上调约5倍;经50mg/L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刺激0~48h,其峰值在12h,随后逐渐下降,但仍维持在基础水平的3倍左右。结论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上调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人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影响。方法 采用血管内皮细胞株EAhy926培养,观察150mg/L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作用在不同时程(0~36h)及不同终浓度(0~300mg/L)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作用24h对细胞间粘附分子-1mRNA表达的影响。RT-PCR测定ICAM-1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可诱导培养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细胞间粘附分子-1mRNA,并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增加。结论 ox-LDL可以促进EAhy926细胞间粘附分子-1表达,ICAM-1可能参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所致的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Caveolin-1表达对血管平滑肌细胞胆固醇逆转运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0,自引:11,他引:10  
通过观察天然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对细胞内胆固醇转运蛋白caveolin 1表达的影响 ,探索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过程中血管平滑肌细胞胆固醇逆转运的分子机制。运用Western印迹、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等方法观察天然和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对血管平滑肌细胞caveolin 1表达的影响及其差异 ;运用反义寡核苷酸技术和高效液相色谱、放射性胆固醇标记法等方法初步判断下调caveolin 1表达对血管平滑肌细胞胆固醇流出的影响 ;运用外源基因导入技术观察caveolin 1过度表达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内胆固醇聚集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 :①以正常的未修饰低密度脂蛋白 (5 0mg L)与血管平滑肌细胞孵育 96h ,caveolin 1表达增加 6 0 .2 %± 3.9% ,胆固醇流出率为 81.7%± 4 .3% ;而在相同量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刺激下 ,caveolin 1表达减少了 5 4 .7%± 5 .8% ,胆固醇流出率下降至 2 6 .8%± 5 .1%。②caveolin 1反义寡核苷酸预处理血管平滑肌细胞 ,再予 5 0mg L的正常低密度脂蛋白处理 ,细胞胆固醇流出率下降至 4 5 .3%± 7.3%。③抗氧化剂普罗布考显著对抗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对血管平滑肌细胞caveolin 1表达的抑制作用。④外源导入caveolin 1表达质粒显著促进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损伤后的细胞胆固醇转运 ,  相似文献   

11.
在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中血管钙化是非常普遍的,血管钙化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有关,可增加心血管死亡风险。血管钙化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公认的是类似于骨骼的形成。血管平滑肌细胞(SMC)转分化为成骨样细胞、钙磷平衡的失调、破骨细胞活性和矿物质吸收能力的降低,在血管钙化过程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最近的研究发现,microRNA(miRNA)作为一个血管钙化的重要调控物,是通过引起SMC复杂的基因重组和其他相关细胞的功能反应而参与这个过程的。本文将详细介绍miRNA在血管钙化中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管重构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血管重构的关系。方法12只13周龄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组)作为观察组,12只同周龄雄性WKY大鼠作为正常血压对照组(WKY组)。分别于实验的第4、8周末每组处死大鼠各6只。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浓度;放射免疫法测定颈动脉血管紧张素Ⅱ浓度;病理图象管理系统测定颈动脉管腔横截面积、内弹力层围绕面积、外弹力层围绕面积,评价内膜和中膜增生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颈动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结果与WKY组比较,SHR组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浓度明显下降,颈动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明显减弱,颈动脉血管紧张素Ⅱ浓度却显著升高(P<0.01),8周末这一作用更加显著(P<0.01);SHR组内膜增生较WKY组明显,中膜面积显著增大(P<0.01)。结论在血管重构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下降,提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能具有改善血管重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s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estrogen levels on the secretory funct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of female rats, and study the effect of modulation of estrogen level on the expression of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 1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estrogen receptor in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Methods Radioim-munology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serum concentration of endothelin and PGI2, and copper - cadmium reduction was employed to measure the serum content of nitrogen monoxide. Radioligand binding and flowcy-tometry were used to measure the expression of estrogen receptor and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VCAM - 1)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respectively. Results 1. The serum concentration of nitric oxide and PGI2 decreased when the ovaries of female rats were removed. In ovariectomized rats, given estrogen, the concentration rose ( P < 0. 05), but the plasma concentration of endothelin was adverse to it. 2. The concentration of estrogen receptor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  相似文献   

14.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是一种近十年来研究较多的新的细胞因子,其在与血管钙化密切相关的动脉粥样硬化、慢性肾脏疾病和糖尿病肾病等疾病的病变区域中表达增加,本文对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血管钙化的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动态观察静脉桥再狭窄动物模型中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外膜成纤维细胞表型转化和增殖活性的变化,评价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外膜成纤维细胞表型转化及增殖迁移对血管重塑的影响。方法建立猪静脉桥再狭窄模型,采用血管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术后7、14和30d血管重塑及血管壁中增殖细胞核抗原、平滑肌α肌动蛋白和骨桥蛋白表达变化。结果①术后7d新生内膜形成并逐渐增厚,于术后30d达最大;内弹力板围绕面积于术后7d逐渐减小,术后30d管腔面积最小(P<0.05);重塑指数和外弹力板围绕面积术后7d稍有增大,其后不断减小,术后14~30d明显减小(P<0.05)。②增殖细胞核抗原染色发现,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指数术后7d显著增加,术后14d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表达达高峰,术后30d回到基线水准。③平滑肌α肌动蛋白染色发现,术后7d中膜阳性面积减少,外膜和内膜中出现阳性表达;术后14d中膜血管平滑肌细胞阳性表达显著减少,外膜成纤维细胞和内膜中阳性表达显著增加;术后30d中膜血管平滑肌细胞阳性表达恢复,外膜阳性表达较术后14d和7d明显减少,内膜阳性表达较术后14d变化不明显。④骨桥蛋白染色发现,术后7d中膜血管平滑肌细胞阳性表达明显;术后14d中膜血管平滑肌细胞阳性表达较术后7d减少,而内膜中血管平滑肌细胞阳性表达显著增加且达高峰;术后30d中膜血管平滑肌细胞有少部分阳性表达,内膜中血管平滑肌细胞阳性表达较术后14d减少;外膜在术后各时间点均呈阴性表达。结论血管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表型转化和增殖活性改变对血管重塑起重要作用,参与并促进了血管桥再狭窄的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17.
Notch1信号通路是一个高度保守的信号转导通路,参与胚胎期血管的形成及发育以及出生后对损伤血管的修复等。血管钙化是羟基磷灰石在血管壁细胞的沉积,受多种调节因子、信号通路影响,是一个可主动调节、类似于骨形成的生物学过程。近年来研究表明Notch1信号通路与血管钙化存在密切关系。本文就Notch1信号通路的组成、效应传递及生理功能,血管钙化的发生机制及调节,以及Notch1信号通路与血管钙化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为以中老年人为主要发病人群、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及死亡率逐渐增加的慢性退行性病变,是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如心肌梗死与中风)的主要发病机制。随着世界老龄人口所占比重逐渐增加,AS的发病率逐渐增加,而血管老化对老龄患者AS的发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血管钙化是糖尿病患者的一个常见并发症,包括血管内膜钙化和中膜钙化,呈进展性,是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及全因死亡的预测因子。糖尿病血管钙化是多种促进和抑制钙化的因素参与的细胞介导的主动调节过程,高血糖、胰岛素抵抗、肾脏疾病、炎症、骨相关蛋白表达异常等多种因素与其相关。对于糖尿病血管钙化,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及时评价和控制血管钙化的危险因素,进行合理的预防性治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0.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由脂质沉积引起的血管系统多病灶慢性免疫炎性疾病,主要累及大、中动脉,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长期以来,对AS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膜和中膜.最近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血管外膜与动脉硬化形成密切相关.现就血管外膜及其相关血管活性肽在AS发生中所起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