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脉压对中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预测价值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中老年人脉压 (PP)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发病的预测价值。方法 :于 1991年 8月对山东省中老年人群进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基线调查 ,对AMI事件的发病进行随访登记。到 1999年底 ,110 0 8例中老年人共发生AMI 117例 ,应用Cox回归分析PP对AMI的预测价值。结果 :AMI患者的PP均值[5 8.4 2mmHg(1mmHg =0 .133kPa) ]明显高于非AMI者的PP均值 [(5 0 .0 4mmHg) ,(P <0 .0 1) ]。校正其他危险因素后 ,老年人PP每增加 10mmHg ,AMI危险增加 2 9.8% ;在每一舒张压水平 ,PP每增加 10mmHg ,AMI危险增加 2 5 .7% ,但不独立于收缩压。中年人PP不是AMI的预测指标 ,而平均动脉压和舒张压则是。老年人PP≥ 5 0mmHg者患AMI危险为PP 4 0~ 4 9mmHg者的3.2~ 3.3倍 ,校正舒张压后依然如此 ;PP <4 0mmHg者AMI危险有增高的趋势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①PP为老年人AMI新的预测因子 ,但不独立于收缩压。中年人AMI危险主要与平均动脉压和舒张压相关。②老年人PP≥ 5 0mmHg应作为AMI危险的界值 ,且PP 4 0~ 4 9mmHg时AMI的风险最小。  相似文献   

2.
脉压研究的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量研究均提示脉压(pulse pressure,PP)是心脑血管疾病尤其冠心病、心力衰竭的危险因子,其对中老年人冠心病发生和死亡的预测作用甚至大于SBP与DBP,有些学者甚至提出高血压治疗指南中应包括对PP的控制.但是现在尚不能肯定PP对冠心病的预测作用是否独立于SBP和DBP,亦不清楚PP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在不同年龄段是否有所不同,PP对冠心病危险的界值也没有统一的看法.有些研究也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另一方面,许多观察性资料都显示,目前降压治疗中普遍存在"60/90规则",即大约90%的患者DBP能控制在90mm Hg以下,但只有60%左右的患者SBP可以控制在140 mm Hg以下.这又引起了高血压降压治疗过程中SBP与DBP下降不平行是否会导致PP加宽的争论.中国目前大约1.3亿高血压人群,中老年人群中则有一半以上患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而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类型,这使对脉压研究的重要性更显突出.  相似文献   

3.
脉压研究的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量研究均提示脉压(pulse pressure,PP)是心脑血管疾病尤其冠心病、心力衰竭的危险因子,其对中老年人冠心病发生和死亡的预测作用甚至大于SBP与DBP,有些学者甚至提出高血压治疗指南中应包括对PP的控制。但是现在尚不能肯定PP对冠心病的预测作用是否独立于SBP和DBP,亦不清楚PP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在不同年龄段是否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杂志》2005,13(2):128-128
选自山东省高血压调查人群,于1991年8至10月进行基线调查,到1999年底共随访8年,剔除资料不完整者及失访者后,选择年龄≥40岁者,共11008例,其中中年(40~59岁)7692例,老年(≥60岁)3316例。11008例中老年人8年间共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117例。通过对中老年脉压(PP)与AMI发病的Cox回归,老年人PP与AMI发病独立相关,PP每增加10mm Hg,AMI危险增加25.7%,但不独立于收缩压。  相似文献   

5.
晚近发现,脉压(PP)为非老年人心血管终末事件的强力预测指标,然而其与老年人心血管终末事件间关系尚未见报道.本文首次就PP可否为老年人心血管终末事件[冠心病(CHD)发病、心衰(HF)发生、以及总死亡率]的独立预测指标进行了大样本分析. 对象与方法 2152例受试老人,年龄≥65岁.研究初始均无CHD和HF佐证,同时检测各自SBP、DBP,藉此计算PP.嗣后人均随访10年,观察分析PP与继后CHD发病率、HF发生率以及总死亡率间的相关关系. 结果 PP与使用利尿剂、β-阻滞剂、洋地黄药、口服降糖药,以及平均动脉压(MAP)、SBP、高血压均明显正相关,与DBP不相关.随访10年间,在2152例受试老人中,罹发CHD事件328例(CHD死亡154例,MI174例),罹发HF事件224例(HF死亡26例,HF住院者198例),不幸死亡包括CHD致死者共1046例.分析显示,PP与继后前述3事件间均存在明显的线型相关关系.如PP每递增1.33kPa,则CHD风险相应升高22%,HF风险相应升高22%,总死亡风险相应升高16%.校正年龄、性别、地区差异、各合并症以及CHD诸公认危险因素后,PP每递增1.33kPa,则CHD危险仍相应升高12%,HF危险亦相应升高14%,总死亡危险相应升高6%.且SBP及MAP亦均与罹发前述3事间正相关,DBP与之不相关.进一步将PP与其它血压参数(SBP、DBP、MAP、高血压等)一同进行分析后发现,PP仍与前述3事件明显正相关,与其它血压参数逆相关;若将PP汇同伍用药物及正常血压、高血压一同分析后显示,PP与纯收缩期高血压发病正相关,与舒张期高血压发生并不相关. 讨论本文结果表明,即使在老年人群,PP增大仍为其远期心血管终末事件(CHD、HF发病以及总死亡率高低)的强力独立危险因素和可靠预测指标. (袁志敏摘)  相似文献   

6.
本文意就不同年龄组人群,伴随年龄增加,血压各组份如舒张压(DBP)、收缩压(SBP)、脉压(PP)与继发冠心病(CHD)危险间关系进行了首次大样本长程分析. 对象与方法 6539例无CHD临床佐证,且未用任何降压药的受试对象,其中男3060例,女3479例,年龄20~79岁不等.研究中定期检测各对象静息状态下左上壁血压,并由此记录DBP、SBP、PP值.嗣后人均随访达17年,观察分析DBP、SBP、PP与继发CHD(致命或非致命性,包括心绞痛、冠脉供血不足、AMI或心脏死亡)危险间关系,着重分析DBP、SBP、PP与不同年龄段(<50岁,50~59岁,≥60岁)各组人群继发CHD相对危险比(HRs)间关系.  相似文献   

7.
脉压差是否可作为预示冠心病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压主要由平均动脉压(MAP)和脉压差(PP)组成。 该研究采用以前Framingham心脏研究组群,第一次研究目标定在各个血压组成部分(PP,DBP,SBP)各自作为CHD危险因素进行比较;第二次研究目标定在评价任何二种血压组成成分对CHD危险性的共同影响,以决定PP的介入是否增加SBP或DBP对CHD事件发生的预示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病人静息心率(RHR)与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将入选的66例高血压病CHD病人分为心肌梗死(AMI)组31例,心绞痛(AP)组35例,高血压组(对照组)40例。所有病人均进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取22:00~06:00时段的每小时平均心率来计算RHR。结果AMI组RHR(77.2±8.2)/min,显著快于对照组的(68.6±7.4)/min(P<0.01);AP组RHR(72.9±7.8)/min,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AMI组RHR亦明显快于AP组(P<0.05)。结论高血压病病人RHR增加与CHD危险性密切相关,是CHD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可作为预测CHD事件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踝臂指数(ABI)是下肢踝部动脉收缩压与上臂肱动脉收缩压的比值.ABI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已经受到广泛关注~([1,2]).有研究显示,ABI是心血管病患者患病率和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子,ABI降低则心血管事件的发病率增高.本研究旨在探讨ABI和动态脉压(PP)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CHD的预测价值,为临床高血压危险分层及预防心血管事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过去一直认为胆红素是代谢废物,其含量过高则可产生毒性,是有效的临床检验指标;但过低不具有临床意义.近年来研究表明,胆红素(Bil)是内源性的强抗氧化剂[1].Schwertner等[2]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提出,胆红素是冠心病(CHD)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尿酸(UA)血症亦与CHD的发生密切相关[3].CHD是一种典型的多因素疾病.虽然目前已经查明了吸烟、高脂血症、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是CHD发病的主要因素,但这些危险因素仍不能预测全部CHD的发生[4].本研究旨在探讨Bil、UA和丙二醛(MDA)水平在CHD病情监测、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等方面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老年人血脂与冠心病的长期随访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目的 前瞻性观察老年人高血脂是否仍是增加冠心病 (CHD)危险的因素 ,高龄 (80岁以上 )老人是否需要调脂治疗。方法 对 12 11例年龄 (70± 9)岁的离休干部 (男性占 92 %)在 1986年~2 0 0 0年间作长期随访 ,平均随访 11 2年。观察血脂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 (AMI)发生及CHD死亡的关系。结果  (1)本组老年人血脂异常者达 2 / 3,胆固醇偏高的占 5 1 6 %。(2 )累计死亡 397例 ,高血脂组的总死亡率 (31 6 %)略低于血脂正常组 (35 3%) ,P =0 1931。CHD总计 (大多数为非致死性AMI)2 14例 ,占总人数的 17 7%。其中高血脂组 (2 0 9%)多于血脂正常组 (11 4 %) ,P =0 0 0 0 1。CHD死亡89例中也是高脂血症组 (8 9%)高于血脂正常组 (4 4 %) ,P =0 0 0 45。(3)Logistic回归选入年龄、高血压、低密度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 4项是CHD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本组老年人血脂较高 ,高胆固醇多见 ,AMI发生率也较高 ,提示高胆固醇仍是增加老年人 (甚至 80岁以上老人 )AMI及CHD死亡危险的因素 ,对健康状况较好的高龄老人除调整生活方式外也应作适当的调脂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老年病人中各血压参数与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对行冠状动脉造影的病人记录血压、性别、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分组进行Logistic回归、逐步回归分析,比较各OR值.结果<60岁病人组,舒张压(DBP)的OR值最大(1.20;95%CI1.14~1.28),DBP每增加5 mmHg,CHD发病率增加率增加20%.>60岁病人组,脉压(PP)的OR值最大(1.11;95%CI1.07~1.14),PP每增加5 mmHg,冠心病发病率增加率增加11%.逐步回归分析表明,DBP和PP分别是<60岁病人组和>60岁病人组CHD发病的重要影响因子.结论中青年病人中,DBP高者CHD发病率较高,老年病人中,PP高者CHD发病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中老年病人血压参数与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中、老年病人中各血压参数与冠心病 (CHD)的关系。方法 对行冠状动脉造影的病人记录血压、性别、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分组进行Logistic回归、逐步回归分析 ,比较各OR值。结果  <60岁病人组 ,舒张压 (DBP)的OR值最大 ( 1 2 0 ;95 %CI:1 14~ 1 2 8) ,DBP每增加 5mmHg ,CHD发病率增加率增加 2 0 %。 >60岁病人组 ,脉压 (PP)的OR值最大 ( 1 11;95 %CI :1 0 7~ 1 14 ) ,PP每增加 5mmHg ,冠心病发病率增加率增加 11%。逐步回归分析表明 ,DBP和PP分别是 <60岁病人组和 >60岁病人组CHD发病的重要影响因子。结论 中青年病人中 ,DBP高者CHD发病率较高 ,老年病人中 ,PP高者CHD发病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脂联素与冠心病类型和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明确冠心病(CHD)患者脂联素(APN)水平是否下降,确定低APN血症是否是CHD的危险因素及APN水平与CHD类型和心血管危险因素间的关系。方法:117例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CO)、稳定型心绞痛组(SAP)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SAP、ACS组与CO组进行比较了解CHD患者APN水平;比较不同类型患者的APN水平以确定APN水平与CHD类型间的关系;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低APN血症是否是CHD的危险因素;比较合并某一心血管危险因素者与不合并者的APN水平,了解心血管危险因素对APN水平的影响。结果:CO组、SAP组、ACS组3组比较APN呈降低趋势(10.61±3.38,6.98±3.18,4.59±3.69,P0.05);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APN血症(OR值=0.788,p=0.041)、高胆固醇血症(OR值=5.096,p=0.009)为CHD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超重或肥胖、血脂异常、男性、吸烟、合并3个及3个以上危险因素的CHD患者APN水平降低(P0.05),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者APN水平无明显下降。结论:CHD患者APN水平下降,ACS患者APN水平较SAP患者进一步下降。低APN血症是CHD的危险因素。肥胖、吸烟、男性、血脂异常可使APN水平下降,且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多者APN水平进一步降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脉压(PP)是否与死亡有关,尤其是否与心、脑血管病有关。方法选择了1992-1993年,在韩国医疗保险公司投保年龄在40岁及以上的投保人,共有698796人,随访7年。随访开始时对每个观察对象进行健康检查并调查相关问题,随访期每2年进行1次查体。结果PP与全因死亡、心、脑血管病死亡有正相关关系。无论性别、年龄以及是否患有高血压,均得到相同结果,即随着PP升高,死亡危险性升高。但年龄越大,脉压的影响力度越弱。结论PP与全因死亡率、心脑血管病死亡率呈相关关系,在预测心脑血管病危险性时,PP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冠状动脉疾病的关系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血浆D 二聚体水平与冠心病 (CHD)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检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 6 7例CHD患者和 4 3例健康对照者的D 二聚体水平 ,以性别 ,年龄 ,体重指数 (BMI) ,是否并发高血压、糖尿病、CHD家族史 ,白细胞计数、总胆固醇 (TC)、三酰甘油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Hcy)、尿酸、纤维蛋白原 (Fib)浓度、血清高敏感C反应蛋白 (hs CRP)水平为危险因素 ,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HD组的D 二聚体水平为 ( 338.5 2± 15 6 .92 ) μg/L ,对照组为 ( 2 2 1.72± 4 2 .0 2 ) μg/L ,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采用多样本的秩和检验发现稳定型心绞痛 (SAP)、不稳定型心绞痛(UAP)、陈旧性心肌梗死 (OMI)、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D 二聚体水平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 P <0 .0 1) ,AMI患者最高 ,依次为AMI >UAP >SAP和OMI≥对照者。与血浆D 二聚体水平具有等级相关关系的因素有年龄、BMI、吸烟量、Fib、Hcy、hs CRP、并发高血压和糖尿病。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只有年龄、Hcy和hs CRP与D 二聚体独立相关 ,Fib与其有独立相关的趋势。结论 :CHD患者血浆D 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 ,不同类型的CHD患者的血浆D 二聚体水平也不同 ;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本研究旨在明确空腹血糖受损(IFG)是否为冠心病(CHD)的危险因素;IFG切点下调后,其与CHD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08年12月该院收治的392例患者临床资料,由介入专科医生统一阅读研究对象的冠脉造影光盘,并按Gensini评分系统,对冠状动脉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按不同空腹血糖(FPG)分组,对CHD组和非CHD组9种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IFG:OR值为2.625(95% CI 1.314~5.243,P=0.006);新增IFG:即5.6 mmol/L≤FPG<6.1 mmol/L OR值为1.066(95%CI 1.033~1.101,P<0.001).结论 IFG是CHD危险因素;新增IFG相对于FPG<5.6 mmol/L,是发生CHD的相对危险段,故将FPG控制在5.6 mmol/L以下更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变化及其与AMI传统危险因素的相互作用与关系。方法:随机选择60岁以上的冠心病(CHD)患者143例,其中AMI组7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7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3例,选择同期入院与CHD患者具有性别及年龄可比性且排除CHD诊断的患者55例作为对照组,收集临床资料并检测各组Hcy水平,综合分析。结果:血清Hcy水平AMI组较UAP、SAP及对照组,UAP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5),其他各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高Hcy血症发生率AMI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与UAP组及SAP组比较无显著差异;AMI组与对照组比较,性别、年龄、吸烟率、体质指数均无显著差异(均P0.05),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及高Hcy血症患病率则老年AMI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及血清Hcy水平均是老年AMI的独立危险因子(P0.05);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及AMI的发生率高Hcy组显著高于Hcy水平正常组(均P0.05),但吸烟率、BMI、年龄、性别则无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血清Hcy是老年AMI的一项独立危险因素,Hcy水平升高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可能存在交互作用,促进多种危险因素的相互聚集并发生AMI。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是男女冠心病(CHD)的最严重危胁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发生心肌梗塞后,仍是影响住院死亡率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有关的流行病调查及临床研究提示,女性CHD较男性平均晚发10年,绝经后55~70岁CHD发病率明显的上升,死亡率较年轻女性增长2.5~10倍。既往国内对CHD的危险因素多以男性为研究对象,对女性CHD危险因素探讨不多。有鉴于此,将我院糖尿病合并AMI(糖尿病性AMI)50例按性别分为两组,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评估糖尿病性心肌梗塞发病特点及近期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20.
脉压与心脑血管病的关系:一个大样本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脉压(PP)是否与死亡有关,尤其是否与心、脑血管病有关.方法选择了1992-1993年,在韩国医疗保险公司投保年龄在40岁及以上的投保人,共有698 796人,随访7年.随访开始时对每个观察对象进行健康检查并调查相关问题,随访期每2年进行1次查体.结果 PP与全因死亡、心、脑血管病死亡有正相关关系.无论性别、年龄以及是否患有高血压,均得到相同结果,即随着PP升高,死亡危险性升高.但年龄越大,脉压的影响力度越弱.结论 PP与全因死亡率、心脑血管病死亡率呈相关关系,在预测心脑血管病危险性时,PP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