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冠心病合并中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IMR)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CABG+二尖瓣成形(MVP)两种手术方法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根据入排标准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1月,于行外科手术治疗的冠心病合并中度IMR患者125例,随访时间12个月,根据手术方式分为CABG组和CABG+MVP组,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呼吸机使用时间、ICU时间、住院时间、在院病死率、术前、术后及随访时EF、LVEDD、二尖瓣反流面积、随访期病死率、MACCE事件发生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内动脉使用率(69.9%vs. 57.1%,P0.05)、旁路移植支数[(3.05±0.66)vs.(2.95±0.59)支,P0.05]、悬红[(1.73±2.77)vs.(2.57±4.48)U,P0.05]、血浆[(139.7±300.8)vs.(190±375.63)mL,P0.05]、血小板[(0.31±1.31)vs.(0.24±0.7)U,P0.05]使用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CABG+MVP组手术时间明显高于CABG组[(348±87.1)vs.(236.79±65.3)min,P0.001]。两组在院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vs. 9.5%,P0.05)。但CABG组IABP使用率(15.7%vs. 33.3%,P0.05)、呼吸机使用时间[26.0(21.0,52.0)vs. 46(24.3,70.5)h,P0.05],ICU滞留时间[42.0(23.2,65.9)vs. 63.4(44.3,118.8)h,P0.05]、术后心房颤动(0 vs. 14.3%,P0.05)、二次开胸(1.2%vs. 9.5%,P0.05)、术后肾衰竭(1.2%vs. 9.5%,P0.05)、低心排发生率(3.6%vs. 19%,P0.05)、总住院时间[(11.1±4.3)vs.(13.8±6.6)d,P0.05]均低于CABG+MVP组。两组随访MACCE事件发生率(6.25%vs. 5.26%,P0.05)、病死率(6.25%vs. 5.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去死亡病例,对比两组超声结果发现,两组患者术后EF [(52.2±8.8)%vs.(50±9.8)%,P0.05]、术后LVEDD [(49.7±6.1)vs.(49.8±6.3)mm,P0.05]、术后二尖瓣反流面积[1.7(0,2.7)vs. 0.6(0,2.4)cm~2,P0.05]、随访EF [(56±8.8)%vs.(52.8±9.1)%,P0.05]、随访LVEDD [(49.8±5.6)vs.(50.9±5.6)mm,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1年期随访二尖瓣反流面积CABG+MVP组明显少于CABG组[2.4(1.3,3.6)vs. 0.8(0.4,2.2)cm~2,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中度IMR患者行OPCABG治疗术后并发症少,中期疗效满意,或可作为此类患者一种可选的手术策略。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入选2013年7月至2014年3月北京军区总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住院的资料完整心力衰竭患者66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15例。按照血运重建方式分为PCI组(n=35)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组(31例)。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NYHA心功能分级、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比较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前降支近端病变、2支血管病变以及3支血管病变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术前相比,PCI组术后左室射血分数[(39.8±5.2)%vs.(53.9±6.0)%]、NYHA心功能分级[(3.1±0.7)vs.(1.2±0.4)]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增加[(222.5±126.9)m vs.(514.2±71.1)m],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CABG组术后较术前左室射血分数[(39.45±5.3)%vs.(54.4±5.6)%]升高,NYHA心功能分级[(3.2±0.7)vs.(1.3±0.6)]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增加[(215.4±125.3)m vs.(511.2±78.1)m],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CI提高了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与CABG疗效相当,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中青年女性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影像学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入选2006年6月至2011年6月在马鞍山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住院中青年女性患者253例(年龄≤55岁)和同龄男性冠心病患者222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成女性冠心病组(n=96)、女性非冠心病组(n=157)和男性冠心病组(n=222),分析不同性别冠心病组冠状动脉病变的数量和部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青年女性冠心病患者的影响因素。结果中青年女性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相比,吸烟史、血压[(147.3±14.6/79.9±13.5)vs.(127.9±4.7/71.1±13.1)mm Hg]、空腹血糖[(6.32±1.26)vs.(5.56±1.19)mmol/L]、总胆固醇[(4.99±0.96)vs.(4.44±0.78)mmol/L]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96±0.71)vs.(2.48±0.69)mmol/L]高(均p0.01)。与男性冠心病组相比,女性冠心病组糖尿病史比例较高(16.7%vs.4.5%,p0.05),冠状动脉病变以单支病变多见(58%vs.41%,p0.01);吸烟史比例、三支病变的发生率低(分别3.1%vs.14.9%,17%vs.36%,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高血压及吸烟史是女性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4.286、3.267、2.500(均p0.05)。结论中青年女性冠心病患者,糖尿病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其冠脉病变多为单支病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年间至2011年12月在北京老年医院心内科住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359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入选患者分为冠心病组(n=135)和非冠心病组(n=224),所有入选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时同步用导管法测定左心室舒张末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进行冠脉病变SYNTAX积分,并研究SYNTAX积分与左心室舒张末压的相关性。结果左心室舒张末压在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1.72±3.21)mm Hg vs.(3.71±0.46)mm Hg,P0.01],左心室舒张末压与SYNTAX积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89,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小板膜P选择素的表达率及血清P选择素的浓度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syndrome,ACS)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和双抗夹心酶联免疫测定法分别检测30例ACS患者、20例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SA)患者和25例正常对照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提示冠状动脉正常)血小板膜P选择素表达率和血清P选择素浓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CS组血小板膜P选择素表达率显著高于SA组[(17.19±8.05)%vs.(13.09±6.25)%,P<0.05],并显著高于对照组[(17.19±8.05)%vs.(10.83±5.76)%,P<0.05],SA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血清P-选择素的浓度显著高于SA组[(43.98±14.71)ng/ml vs.(36.14±13.42)ng/ml,P<0.05],并显著高于对照组[(43.98±14.71)ng/ml vs.(33.34±11.05)ng/ml,P<0.05],SA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膜P选择素表达率与血清P-选择素浓度呈正相关(r=0.295,P=0.017).结论 检测血清P选择素浓度对预测ACS发生、发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家庭随访指导康复训练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患者术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1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102例,其中男性72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随访组各51例。随访组通过随访接受指导的康复训练运动,服药以及生活方式的健康宣教,常规组仅接受出院指导。出院时、出院1年后检测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的变化情况;记录患者出院1年后的吸烟、饮酒、低盐饮食、低脂饮食的比例和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出院1年后,与常规组比较,随访组TC、血压下降,HDL-C升高,[(5.26±1.12)mmol/L vs.(4.30±0.94)mmol/L]、[(137.6±11.6)mm Hg vs.(129.8±10.3)mm Hg]、[(84.2±9.3)mm Hg vs.(75.9±10.0)mm Hg]、[(1.20±0.19)mmol/L vs.(1.37±0.15)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出院1年后,与常规组比较,随访组的吸烟比例(23.53%vs.3.92%)、饮酒比例(31.37%vs.7.84%)均降低,低脂饮食比例(92.16%vs.74.51%)、低盐饮食比例(94.12%vs.70.59%)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组患者出院1年内心脏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9.80%vs.25.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随访指导康复训练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患者术后的生活习惯、血脂、血压改善具有积极意义,并且降低术后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4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指导下不同性质冠状动脉斑块应用旋磨加药物支架植入术近期预后情况。方法将401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及64排螺旋CT指导组。CT指导组在斑块CT值大于200 HU时的钙化病变行旋磨加药物支架植入,常规治疗组根据临床经验选择药物支架植入术或补救性旋磨术,观察两组患者12个月后的临床预后。结果两组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2%vs.9.2%,P=0.739;1.5%vs.0,P=0.249;3.9%vs.2.0%,P=0.382;7.3%vs.5.6%,P=0.547)。两组支架内血栓总的发生率及早、晚期的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9个月造影随访提示支架内及血管段再狭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支架内最小直径及血管段最小直径常规治疗组均较CT指导组有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3±0.56)mmvs.(2.67±0.62)mm,P=0.032;(2.49±0.50)mm vs.(2.57±0.57)mm,P=0.021)];而支架内管腔晚期丢失及血管段管腔晚期丢失CT指导组均比常规治疗组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19±0.07)mm vs.(0.22±0.06)mm,P<0.001;(0.22±0.09)mm vs.(0.25±0.07)mm,P=0.003)]。结论通过无创64排螺旋CT了解钙化病变性质,提前合理分类,术中有效结合旋磨术及药物支架植入术,将有效提高即时手术成功率,减少不良并发症的出现,是处理重度钙化病变的较佳办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心肌桥(MB)近端并发严重狭窄的冠心病患者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的影像学资料,与单纯MB患者作对照比较,探讨MB并发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易患因素和影像学特点。方法:病例组选择MB近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并发狭窄(≥70%)患者92例,均为冠脉血管前降支(LAD)病变,对照组选择同期入院有临床症状的单纯前降支MB患者100例,比较两组之间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特点。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特征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年龄[(58±11)岁vs.(52±10)岁]、收缩压[(158±10)mm Hg vs.(146±10)mm Hg)]和高脂血症比例(36%vs.1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实验室及辅助检查显示病例组与对照组血浆总胆固醇水平[(5.9±1.8)mmol/L vs.(4.7±1.2)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4.3±1.4)mmol/L vs.(3.0±1.1)mmol/L]均有显著差异。冠状动脉注入硝酸甘油后病例组MB收缩期压缩程度[(74±10)%vs.(67±9)%]高于对照组,而两组间平均MB血管长度[(27±12)mm vs.(26±10)mm]、MB血管直径[(3.1±1.1)mm vs.(3.2±0.9)mm]和MB近端距离前降支口部距离[(51±10)mm vs.(48±11)mm]没有显著差异。结论:MB近端并发严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患者具有更多的冠心病易患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Culotte技术中优化再导丝化操作(Re-wire),对真性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研究入选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Medina分型,1,1,1型分叉病变患者146例,其中78例接受传统Culotte术式治疗(传统组),68例接受优化Culotte术式(优化组)。随访12个月,并于术后9~12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观察入选患者的临床基本特征、手术操作特征、冠状动脉脉造影随访及12个月的临床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和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率均为100%,在病变处理时间和造影剂用量上两组结果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有109例患者完成冠状动脉造影随访。与传统组相比,优化组分支支架内晚期管腔丢失(LLL)明显降低[(0.32±0.30)vs.(0.20±0.23)mm,P=0.01],分支开口LLL也明显降低[(0.34±0.38)vs.(0.22±0.31)mm,P=0.02],分支支架内再狭窄率有降低的趋势(10.9%vs.1.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两组患者随访期间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和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Re-wire操作明显降低了Culotte技术在分叉病变分支支架内和分支开口的晚期管腔丢失,取得了良好的长期临床疗效,手术成率高,同时并未明显延长病变处理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国产生物可降解涂层雷帕霉素洗脱支架(ExcelTM,山东吉威医疗制品有限公司)治疗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的长期临床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2006年6月至11月在4个国家的59个中心共有2077例接受单一Excel支架治疗的患者连续入选CREATE研究。以靶病变两端参考血管直径≤2.75 mm为小血管标准(有一支靶血管直径≤2.75 mm即为小血管病变患者),将患者分为小血管病变组(886例,42.7%)和非小血管病变组(1 191例,57.3%)。术后接受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术后9个月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复查结果及18个月临床随访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心性死亡和血栓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与非小血管组相比,小血管组女性(29.0%vs 24.5%,P=0.022)、高血压(59.9%vs 52.6%,P=0.001)、既往有心肌梗死(14.0%vs.9.2%,P=0.001)的患者较多,平均年龄大[(61.9±10.6)岁vs.(59.6±11.4)岁,P<0.001],氯吡格雷用药时间两组无明显差别[(200.1±55.0)d vs(197.4±55.0)d,P=0.262]。小血管组患者病变较长[(23.23±14.14)mm vs(21.43±11.79)mm,P=0.039],人均支架植入数多[(2.23±1.33)枚vs(1.49±0.82)枚,P<0.001]。术后9个月QCA结果显示,小血管组和非小血管组支架内晚期管腔丢失[(0.20±0.38)mm vs(0.21±0.42)mm,P=0.654]和再狭窄率(3.9%vs3.4%,P=0.856)无显著差别。18个月临床随访结果表明,小血管组靶病变血运重建率(2.8%vs 1.2%,P=0.006)显著高于非小血管组,但两组MACE(3.9%vs 2.5%,P=0.086)、心性死亡(0.9%vs 1.3%,P=0.441)和支架内血栓(1.0%vs 0.8%,P=0.528)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小血管病变并非MACE的独立危险预测因素(OR 0.848,95%CI 0.482-1.491,P=0.567)。结论 Excel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的长期疗效及安全性与非小血管病变相近,但还需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非肥胖患者胰岛素敏感性与冠状动脉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自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因胸闷、胸痛症状入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非糖尿病、非肥胖患者483例。根据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定义胰岛素抵抗(IR)组(n=118)和胰岛素敏感组(n=365)。通过冠状动脉造影确定的病变血管数目和SYNTAX积分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广泛性和严重程度。结果:IR患者年龄偏小[(57.1±10.4)vs.(59.5±9.4)岁,P=0.02]、平均BMI水平高[(27.1±2.8)vs.(25.1±2.8),P=0.001]、高血压(72.9%vs.57.5%,P=0.03)和超质量(76.3%vs.50.7%,P=0.00)发生率高。IR患者冠状动脉无病变比例低(14.4%vs.23.3%,P=0.04),2支或以上血管病变比例高(50%vs.36.7%,P=0.01),平均SYNTAX积分[8(5,15)vs.7(2,12)]以及SYNTAX积分高分组(SYNTAX≥10)的比例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控制多种冠心病传统危险因素后,偏相关分析显示HOMA-IR与病变血管数目(r=0.23,P=0.00)、SYNTAX积分(r=0.20,P=0.01)、支架数目(r=0.17,P=0.02)呈正相关。结论:在非糖尿病、非肥胖患者,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广泛性和严重性密切相关,可以作为识别高危患者的工具;改善IR状态可以作为冠状动脉疾病治疗策略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年龄在50岁以下的停经与未停经的女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选取经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年龄50岁以下女性冠心病住院患者共173例,按月经情况分为停经组与未停经组,对比分析两组间冠心病危险因素、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结果未停经组年龄小于停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4.5±5.6)岁vs.(48.4±2.1)岁,P<0.05];两组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停经组血脂异常及糖尿病患者比例明显多于停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0%vs.0,P<0.05;62.1%vs.42.4,P<0.05);空腹血糖浓度高于停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7±2.30)mmol/L vs.(5.40±0.90)mmol/L,P<0.05]。未停经组高密度脂蛋白浓度低于停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1±0.31)mmol/L vs.(1.02±0.28)mmol/L,P<0.05],而两组其他血脂成分(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载脂蛋白A及载脂蛋白B100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尿蛋白阳性患者比例、血清尿酸及血清肌酐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停经组患者左前降支及其分支受累率明显高于停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6.4%vs.51.5%,P<0.05);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比例也比停经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4%vs.6.1%,P<0.05)。结论年龄50岁以下女性冠心病患者,未停经患者比停经患者年轻,有血脂异常及糖尿病等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患者比已停经患者多。未停经患者比已停经年轻女性冠心病患者高危,需要及时识别并积极诊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不同程度病变及合并糖尿病患者Apelin-12水平及相关性。方法连续纳入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在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患者195例,男性107例,女性88例,年龄34~87岁。按照CAG检查结果及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三组:正常组(n=59)、冠心病组(CHD组,n=75)、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CHD+DM组,n=61)。根据CAG结果分为对照组(n=53)、单支组(n=58)、双支组(n=36)和多支组(n=48)。根据CAG结果行Gensini评分。检测血清Apelin-12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对照组、单支组、双支组、多支组Apelin-12水平[(4.35±1.27)ng/ml vs.(3.36±0.84)ng/ml vs.(2.28±0.33)ng/ml vs.(1.69±0.48)ng/ml]呈下降趋势,Gensini积分[(10.63±4.16)vs.(25.64±8.53)vs.(47.18±16.32)vs.(65.18±18.43)]呈升高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和Apelin-12相关分析结果显示,Gensini积分和Apelin-12水平呈负相关(r=-0.338,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Apelin-12水平下降,下降程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分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干预非梗死相关动脉(Non-IRA)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STEMI)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于2015年1月~2016年12月住院治疗的120例STEMI多支血管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早期分次PCI组(急诊PCI成功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后3~7 d干预Non-IRA)和再次入院PCI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病变特征、住院期间并发症和院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术后对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比较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心功能改善情况和MACE发生率。结果早期分次PCI组住院时间[(7.5±1.5)d vs.(11.5±2.3)d,P=0.02]及住院费用[(67658±30242)元vs.(79864±24980)元,P=0.04]低于再次入院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未增加住院期间并发症[11例(18.3%)vs.5例(8.3%),P=0.11]和院内MACE事件[4例(6.7%)vs.2例(3.3%),P=0.68]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6个月时,早期分次PCI组心绞痛症状[(1.8±0.5)vs.(3.1±0.6),P=0.04]和心功能[(57.7±3.3)vs.(52.0±5.2),P=0.03]改善情况优于再次住院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ACE事件发生率[(17.2%)vs.(10.5%),P=0.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分次PCI干预Non-IRA是安全可行的,降低了住院时间和费用,且未增加住院期间并发症和院内MACE发生率,患者短期预后不劣于再次住院PCI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稳定冠心病患者动脉血浆von Willebrand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 WF)在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前后的浓度变化,探讨基线v WF水平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入选88例稳定冠心病,收集临床资料。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技术测定冠状动脉介入(PCI)前留取的动脉(主动脉根部)血浆v WF。根据基线v WF水平分层,随访1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29例稳定冠心病患者在DES置入平均8个月后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复查和v WF测定。结果:DES置入8月后随访v WF浓度明显高于基线水平[(16.47±1.38)ng/ml vs(10.49±1.55)ng/ml,P=0.0067]。平均随访12.5月,v WF高水平组死亡、非致死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再入院和再次PCI联合终点与低水平组无统计学差异(P=0.179)。结论:稳定冠心病v WF水平与短期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无明显相关;DES置入8个月后v WF水平明显升高,可能与内皮化延迟和内皮功能受损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经桡动脉或经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发生情况。方法:对99例因冠心病准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根据采用路径分为两组: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I,n=50)和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FI,n=49)。同时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d分别进行焦虑抑郁状态评分。HAMA8分定义为焦虑状态,HAMD8分定义为抑郁状态。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HAMA和HAMD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7.15±1.78)vs.(7.75±1.82),P=0.216]和[(6.80±1.75)vs.(6.78±2.15),P=0.763]。术后TRI组的HAMA平均评分:[(9.74±3.36)vs.(12.82±5.68),P=0.038]和HAMD的平均评分:[(9.94±3.37)vs.(13.02±3.75),P=0.022)]均显著低于TFI组。TRI组患者焦虑和抑郁状态的发生率显著低于TFI组[焦虑状态:18.0%vs.38.8%,P=0.022);抑郁状态:16.0%vs.34.7%,P=0.032]。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TFI和TRI相比是术后抑郁和焦虑状态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焦虑和抑郁状态均是PCI术后常见的情绪障碍,而TRI在对患者这两种情绪障碍的影响上均明显优于TFI。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导管室上游应用替罗非班对中高危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ACS)患者血运重建术后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80例中高危NSTACS患者均择期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分为上游组(PCI前应用替罗非班,n=38例)和下游组(PCI开始时应用替罗非班,n=42例),观察术前及术后24小时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BG)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观察两组靶血管血流灌注及院内、30天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和出血事件。结果:与基线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血清PAI-1水平均显著低于基线水平[上游组(11.8±3.2)vs.(9.7±2.7)ng/L,P=0.003;下游组(11.0±1.1)vs.(10.1±1.6)ng/L,P=0.020],上游组术后PAI-1水平显著低于下游组[(9.7±2.7)vs.(10.1±1.6)ng/L,P=0.039]。两组术前术后PT、DD和FBG未见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出血事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游组术后靶血管TMPG分级3的比例明显低于下游组(P=0.023);两组患者院内和30天心血管不良事件未见有意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替罗非班可通过调节纤溶系统,改善接受PCI治疗的中高危NSTSCA患者血栓高负荷状态,部分改善靶血管的血流灌注,导管室上游应用效果或更显著,且未见明显增加出血事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心肺运动试验中的氧摄取动力学、无氧阈及心肺储备功能指标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8例胸痛患者行心肺运动试验,彩色心超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冠心病造影,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成非冠心病组,冠心病组,进行组间二氧化碳呼吸当量、氧摄取动力学及无氧阈、LVEF等的比较。结果:与非冠心病组相比,冠心病组中的VO2peak[(20.67±6.01)vs.(26.63±4.51)mL.kg-1.min-1,P0.001]、VCO2[(1.34±0.52)vs.(1.72±0.49)L/min,P0.01]、AT[(1.21±0.36)vs.(1.48±0.32)L/min,P0.01]、O2pulsepeak[(10.39±3.04)vs.(12.33±2.53)mL/beat,P0.01]、VT[(1.37±0.43)vs.(1.56±0.32)L,P0.05]、VE/VCO2@AT[(31.18±4.79)vs.(28.88±4.04),P0.05]都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冠心病与非冠心病患者在VO2peak、AT、O2pulsepeak等心肺运动的相关指标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治疗的160例UA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同期64例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诊断的体检人群为对照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入选对象的血清IL-18浓度,并比较冠状动脉病变数目和经血管造影评估的Gensini评分与血清IL-18浓度的相关性。结果 UA患者的血清IL-18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2.43±47.35)ng/L vs.(110.23±20.34)ng/L,P<0.05]。冠状动脉三支病变患者的血清IL-18浓度分别高于双支病变组[(207.12±49.83)ng/L vs.(158.67±31.02)ng/L,P<0.05]和单支病变组[(207.12±49.83)ng/L vs.(143.78±33.43)ng/L,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冠状动脉极重度病变组患者的血清IL-18浓度显著高于重度病变组[(283.47±103.72)ng/L vs.(179.75±47.38)ng/L,P<0.05]、中度病变组[(283.47±103.72)ng/L vs.(145.53±38.72)ng/L,P<0.05]和轻度病变组[(283.47±103.72)ng/L vs.(123.32±24.74)ng/L,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UA患者的血清IL-18浓度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617,P<0.05)。结论 UA患者的血清IL-18浓度与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前后不同时段血小板活化标志物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8年1月1日至2014年5月1日在湛江市中心人民医院心内科接受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50例,纳入观察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43~62岁,平均年龄(53.6±2.8)岁。另选同期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50例受试者为对照组。使用FACSCalibur型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血小板相关指标,包括血小板黏附试验(Pad T)、血小板聚集试验(Pag 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数量(PLT)及血小板压积(PCT),手术前后不同时段的血小板活化标志物可溶性P-选择素(CD62P)、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水平。分析观察组患者术后时间与CD62P及PAC-1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的Pad T、Pag T、MPV及PDW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7.33±3.22)%vs.(40.69±3.08)%],[(66.25±4.17)%vs.(57.38±3.89)],[(11.43±1.16)f L vs.(9.74±1.03)f L],[(17.08±1.42)%vs.(12.13±0.72)%],PLT及PCT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87.49±23.64)×109/L vs.(224.38±46.33)×109/L],[(0.16±0.06)%vs.(0.25±0.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术后即刻的CD62P及PAC-1水平均分别显著高于术前、术后4 h、8 h、12 h及24 h的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时间与CD62P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833,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手术治疗,虽可较好地改善血小板活化标志物水平,但仍需预防血栓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